次級債危機拷問中國金融
美國次級債危機正在肆虐全球股市,時隔十年后,人們再次感觸到了金融危機的陰霾。
借助堅固的資本項目屏障,中國當可安然度過此次危機,甚至可能會給相關國家施以援手,然而,在全球流動性過剩到流動性枯竭的戲劇性轉換中,中國可以借鑒的內容似乎很多。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的金融業發生了激烈的變革,同業競爭加劇使美國的很多銀行傳統的信貸業務漸行漸遠,轉而投身于高收益的消費信貸。衍生產品的大量面世、金融技術快速的發展也使金融機構產生了強烈的錯覺——誤以為所有金融風險都是可以精確衡量和可控的。由此,各種金融機構愈發變得雄心勃勃,紛紛大量介入高收益的次級按揭貸款業務,以彌補原來過于“消極”的資產組合。
分享了次級貸款按揭的巨大收益,卻難以正確衡量宏觀經濟蘊含的巨大風險,各個金融機構之間開始了危險的比賽,金融風波的種子就在不知不覺中埋下。
美國信貸機構的自我膨脹使很多次級貸款者尋覓到了高杠桿的財務手段,他們開始利用次級貸款資信要求不高的特點,不斷地從不同的次級按揭貸款機構那里獲取貸款。由于美國房價不斷上漲,次級貸款者總是處于有暴利可圖的循環中,進而又會刺激這種貸款者盲目擴大消費貸款規模,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在這種互相反饋中逐漸升級。
然而,隨后美聯儲連續17次的加息逐漸刺破了美國房地產的泡沫,貸款買房者的應付按揭快速增加,支付能力不足的次級抵押貸款客戶中,隨即出現了大量付不起按揭的現象,其中的過度投機者更是難以左右逢源。作為次級貸款衍生品的次級債也是難逃厄運,連鎖反應接踵而至,進而釀就了波及全球的危機。
由是觀之,美國次級貸款危機之于中國同樣意味深長。
現在,中國的購房者依然沉浸在房價只會升不會降的暗示和他示中,對逐漸上升的利率水平卻視而不見,殊不知利率的上升具有節點效應,此后可能就是社會投資心理的強烈逆轉,就像此時美國正在上演的劇目。
而短視的金融機構盡管自詡為現代化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在高額的利潤率面前卻刻意上演“迷失”,善意忽略風險——一些銀行對房地產按揭貸款的資質審核形同虛設,而不問貸款用途的“個人消費貸款”、個人信用透支等等也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大量的中國式次級貸款者正在涌現。
事實上,中國持續多年的經濟景氣掩蓋了這類貸款的巨大風險,在歷盡若干次不良貸款剝離和政府注資后,中國的銀行體系看起來也健康異常。然而,一旦資產市場尤其是樓市和股市發生反復,大量的不良消費貸款就會立即浮出水面,未及夯實信用基礎的中國消費金融將會脆弱無比。也許過不了多久,商業銀行必然將為這一輪消費貸款的冒進付出高昂的代價。
以事實為鑒,“恰逢其時”的美國次級債危機給中國的投資者、投機者、監管層提供了珍貴的反思機會。讓我們可以冷靜觀察泡沫破裂后的房地產市場究竟會帶來哪些危害?過于激進的信貸模式如何侵蝕整個社會的信用環境?道德風險又是如何被一再強化?監管模式的著力點又應該落腳何處?這一系列拷問,也是當前中國金融開放中難以逃避的命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