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機正在叩擊中國經濟安全大門
------------------------
作者: 王杰
全球泡沫經濟下的金融危機
進入本世紀,全球經濟逐步擺脫九十年代東亞金融危機的影響,雖然全球資本市場在本世紀曾歷經過數次短暫的金融恐慌,但全球經濟復蘇與增長的基礎并沒有發生改變,并為近七年全球經濟的繁榮與高增長提供了支撐。
在全球經濟增長的過程中,生產技術要素的進步盡管為本輪經濟增長提供了基礎的動力,但更多的增長來源于全球資本與生產技術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在本輪經濟增長過程說明,發達國家過高的勞動力成本和社會福利與新興市場化國家廉價的資源價格與勞動力價格推動了全球資本與技術資源的流動配置,資本與技術從發達國家發達國家跨域流向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在全球資本與技術生產要素的流動過程中,新興市場國家的生產能力獲得了長足進步,在推動本國經濟增長的同時為全球提供了更多廉價產品;而發達國家在輸出資本與技術的同時獲得了廉價的產品和高額豐厚的資本利潤,增強了國內消費動力,拉動了國內經濟的增長,在生產技術不斷創新的經濟環境下推了全球經濟的繁榮。
但是,全球經濟高速增長在為全球經濟振興與繁榮創造寬松經濟經濟環境的同時,也為全球經濟的泡沫化危機提供了滋生土壤:
一、生產技術進步在開拓并提升全球經濟開發生產能力的同時也造成了對資源的過度開發,超越了自然環境資源要素的承載能力:一方面造成全球能源與生產資料供應緊張,經濟發展陷入通脹泥澤,另一方面造成全球生態環境退化,全球氣候逐步惡化,惡化的極端氣候條件又對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影響,加劇了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條件的復雜性。
二、在廉價資源與勞動力供給過剩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市場新興國家,全球資本與技術要素流動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導致產能溢出強烈,過剩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不斷擴大市場份額,這不僅刺激、增強了發達國家的消費水平,同時也為增加了新興市場化國家的外匯儲備,造成巨大的貿易順差,導致流動性過剩,為投機需求擴張提供了難得溫床。對于發達國家而言,發展中國家廉價產品的涌入等于為發達國家提供了充足的消費補貼,引致消費投資結構發生變化,節余的大量剩余消費余額作為投資進入了證券市場與房地產市場,推高了發達國家股市與樓市的資產價格,為全球資產泡沫化伏下隱性基礎。
三、資本與技術流出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導致發達國家在刺激本國經濟增長過程中不得不進行貨幣信用擴張,而貨幣信用擴張將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全球流動性泛濫。近年來,美元的泛濫不僅導致美元大幅貶值,同時也導致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美元外匯儲備的巨量增加,造成這些國家面臨雙重的壓力:一方面產能溢出增強了這些國家的外匯儲備,導致這些國家不斷增加基礎貨幣,造成本國貨幣迅速貶值,大量的流動性推動著國內投資不斷加速,經濟始終處于高燒狀態,另一方面,產能溢出導致這些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持續不斷,本幣幣值對外存在嚴重低估,又不得不面臨對外升值的壓力。而升值的后果對發達國家而言將加重其國內的通脹壓力。
四、2004年以來,全球流動性過剩,全球經濟增長,全球能源與生產原材料價格的推高導致全球經濟進入走入通脹,為了治理經濟過快增長與通脹,各國都步入了加息周期。對于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化國家而言,產能溢出導致加息貨幣政策對抑制通脹是無力的,因為巨量順差貿易導致國內流動性到處泛濫;對于發達國家而言,加息則可能抑制國內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同時持續加息容易導致在經濟增長時期形成的資產價格泡沫破裂。一旦發達國家消費能力降低或資產價格破裂,全球經濟將自動轉入衰退過程中:如果是發達國家消費能力降低,全球經濟將因產能溢出國家的產能過剩危機而轉入衰退之中;如果是發達國家資產價格泡沫破裂,全球經濟將因流動性在資產價格破裂的過程中蒸發而陷入的金融市場危機之中。就全球經濟相互依賴性而言,產能溢出國家發生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將滯后于發達國家資產價格泡沫破裂的引起的金融危機,因為,發達國家只要有適度的消費能力就能夠消化產能過剩國家溢出的產能。而問題的關鍵在于,全球流動性過剩所導致的通脹正在隨著產能溢出國家向發達國家不斷輸出,為了抑制日趨嚴重的通脹,發達國家不可避免地通過加息政策抑制通脹的傳導,而連續的加息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發達國家面臨消費能力降溫與資產價格泡沫破滅的雙重危機處境之中。
在以上全球經濟背景下,2007年后期,全球經濟正在面臨著一次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
2007年上半年,受美聯儲17次加息影響,美國消費降溫,美國經濟增長明顯減速,美國樓市降溫,與此同時,美國次級貸款市場逐步顯示出信用危機。2007年7月10日,美國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宣布,降低對總價值約52億美元的399種次級抵押貸款債券的信用評級,同日,標準普爾公司也宣布,可能會下調對612種此類債券的評級,總價值高達120億美元,多家經營次級抵押貸款的機構被迫清盤。以上兩大權威評級機構對次級抵押債券的大規模降級,使得投資人對潛在金融風險的憂慮陡然升溫,同時也令美國經濟的增長前景愈加黯淡。受此影響,7月,全球金融市場紛紛出現劇烈波動,各大股市大幅下挫,跌幅普遍超過1%,股市連續上漲勢頭也戛然而止,美元匯率也繼續創新低。進入8月,次貸危機風險損失全面顯現,全球股市陷入跌宕之中,盡管各發達國家央行自9日和10日起開始紛紛向金融系統注入巨資,上演一出聯手救市增強流動性的大戲,但是,各國央行的行動并不能夠挽救全球面臨的這場金融危機,因為:這場危機表面上表現為美國次級貸款信用危機,但其實質卻是全球流動性泛濫導致的資產價格泡沫破裂的前兆,美國次級貸款信用危機僅僅是個全球高房價價格泡沫破滅的導火索而已,各國央行注資拯救證券市場流動性的行為既不能從根本上挽救債務人的信用違約行為,同時也不能拯救債權人信貸所遭遇的經濟損失。
目前這場經濟危機僅表現為發達國家金融市場波動的危機,伴隨著危機深化,未來三個月內,發達國家房地產市場價格泡沫將迅速破裂,而房地產市場價格泡沫的破裂將導致全球證券市場信心全面缺失,發達國家的經濟將伴隨著證券市場流動性的蒸發而陷入經濟衰退之中,對于產能溢出的新興市場化國家而言,發達國家金融危機的發生將引發產能過剩危機的爆發,供過于求所產生的過剩危機將在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蒸發的傳動進程中迸發出來,而產能過剩所引發的二次金融危機將加速全球性經濟衰退危機的進程。
中國經濟安全內在問題
在探究全球金融市場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前,有必要對當前國內經濟問題的安全隱患加以詮釋,以便正確判斷未來全球經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安全的影響。
進入2007年,中國通脹態勢持續加強,先是糧油漲價,隨后豬肉價格飆升,在此之后糧油肉蛋齊漲。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表明,6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創造了4.4%的新紀錄,而7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5.6%,再次刷新紀錄。國內管理層及國內大部分經濟界權威認為,物價上漲主要是由食品價格推動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際糧食市場供求關系和價格變化對我國傳導性影響,加上去年肉價偏低,導致生豬存欄、出欄下降造成的。
對于以上觀點,實不敢茍同。
王杰律師認為,2007年國內出現通脹是必然。對于通脹問題,王杰律師早在《2006年宏觀經濟政策暨城市房地產調控分析綜述》與《2007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暨城市房地產調控研究報告》已經進行了闡述“在經濟增長慣性的驅動下,能源等領域過快的市場化價格改革,將導致新一輪的成本型經濟通脹”,“從2007年經濟動態的過程來看,全年度經濟總體將呈現出向揚后降的大起大落的態勢,并且投資大起的幅度在整個年份中要大于回落的幅度,時間上相對也要持久的多。在這一過程中,由于水、電、燃氣等能源價格改革政策將引致物價上升,在投資牽動下通脹壓力會劇增,然而引致的經濟問題并不盡限于此,在國內國際資金流動性過剩泛濫的經濟環境下,經濟增長所帶來的不僅僅是通脹壓力,而且帶來的更多問題是波瀾起伏的過度市場投機。市場投機將在2007年不僅會存在于房地產市場、資本市場,而且會存在于所有投機的機會領域。2006年底,國內糧油價格的突發性異常揚動僅僅是投機市場泛濫擴張的表象化浮現而已。”“2006年底,國內氣候將經歷一個暖冬的過程,而這一暖冬的自然天象表明自然環境的變異將在2007年對國內工農業造成嚴重的經濟影響。因此,在2007年,中國將可能經歷一個自然災害的年份,旱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將會加劇國內通貨膨脹的強度,甚至會引發惡性通貨膨脹。”
在這里需要補充說明并進一步詮釋的是:盡管2005年、2006年國內出現了產能過剩的經濟態勢,但在2007年,國內產能過剩所造成的通縮態勢并未顯示出來,相反地表現出了強勁通脹態勢,就其原因,是國內成本型通脹的基礎發生了變化:2007年以前,受國際能源原材料漲價影響,國內成本型通脹屬于輸入型通脹,需要解釋的是,由于國內能源價格改革與產能過剩態勢并存,上游產品價格無法傳導向下游產品,因此,國內通脹始終處于隱性狀態;2006年后期,在人民幣幣值持續低估的管制匯率制度下,國內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逐步增強,外需逐步代替了內需,產能擴張獲得了釋放的途徑,進入2007年,外需繼續增強,國內產能徹底獲得了釋放,放大的貿易盈余正好說明了這一點。在外需逐步加強的經濟環境下,產能過剩危機隱性地被減輕了。但隨產能過剩被減輕而來的是,國內通脹由輸入型成本通脹逐步轉入輸出性成本通脹。外需的加強從表面上均衡了國內供求結構,為國內經濟高速增長提供了支撐,但從根本上又對國內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結構的失衡與經濟損害:
一、外需的增強增大了總需求,相應地拉動了總供給的增長,造成投資增長居高不退,經濟粗放型增長局面短期難以扭轉的局面。
二、外需的擴張增加了貿易盈余,導致央行被動地投入基礎貨幣,造成國內流動性泛濫的持續。流動性泛濫在增強投資的同時也導致過剩流動性進入實體經濟市場流通領域與虛擬經濟流動領域,形成巨量投機行為,而投機造行為的泛濫反過來倒逼投資行為短期化。追逐利差的行為一旦獲得釋放的空間,整個社會總需求將被無限放大,旺盛的需求造成總供給小于總需求,物價的急速上揚將不可避免,同時過度投機促使資產價格完全泡沫化,2007年國內房價與股價的瘋狂飆升就是真實的寫照。
三、在外需強勁,輸入型通脹向輸出型通脹的轉化過程中,能源與生產資料的價格始終處于亢奮狀態,這對于國內生產方式落后的農業而言,將是一個致命的打擊:一方面過高的農用生產資料價格將導致農業在增收的同時并不增加農民收入,而另一方面又會催生農業加工產品價格持續上揚,進而引致通脹壓力步步增強。這就是近三年來國內糧食盡管實現了大豐收,但糧油及相關產品價格上漲仍不可避免的真實原因。
四、在流動性持續增加與自然環境與惡劣氣候的影響下,市場投機不可避免的,在糧油肉蛋禽這些影響城鄉生活重要市場流通領域,巨大的需求所形成的利差正在為國內泛濫的流動性提供生利空間,如果秋糧收獲不豐,溫和的通脹在市場投機下可能會演化為惡性通脹。
全球金融危機叩擊中國經濟安全
盡管美國次級貸款所引發的金融危機正在全球蔓延,但短期內并不會對全球經濟的基本面造成大的影響,發達國家央行對股市的拯救行動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延緩危機短期惡化。對于中國而言,由于資本市場的開放程度有限,短期內這場金融危機的沖擊也僅限于對股市的傳染性影響,雖然會對國內流動性形成一定程度沖擊。
在未來的三個月內,全球金融市場危機將叩擊中國經濟安全的大門,國內經濟政策正在面臨著巨大的考驗,緊縮的貨幣政策面臨兩難處境:一、通脹的加劇將導致貨幣政策面臨緊縮的價值取向,但正在蔓延的全球股災傳染卻令A股市場隨時會出現流動性巨量蒸發,央行隨時面臨流動性管理放松的尷尬;二、國內流動性泛濫正在瘋狂推高房價與股價,放松流動性管理,股價與房價的泡沫將受到進一步膨化,即便外在危機沒有輸入,內在泡沫化危機遲早也將自我實現;而加強流動性管理,在當前全球金融市場危機敏感時期,緊縮政策則有可能刺激國內資產價格泡沫提前破裂。三、如果美國經濟在未來三個月內伴隨次級貸款風險引發金融市場危機而導致消費力巨量衰退,中國國內過剩產能將無法外溢,外需的國際市場壓縮將增大內需壓力,在通脹劇增的經濟環境下凸現通縮,對于左右為難的中國經濟而言,或許正面臨著一場難以應對的經濟風險。
在未來最近的三個月內,如果中國A股市場受到國際金融市場危機的感染而出現國內國際證券資金的避險,股市流動性的蒸發或將提前引發國內高房價價格泡沫的破裂,這是國內管理層值得關注并警惕的。(作者單位/甘肅太平洋律師事務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