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轉基因背后有游說集團 不會帶來更高產量
陳曉晨 孫文竹
國際農業知識與科技促進發展評估(IAASTD)是由聯合國環境發展署、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等多方共同出資建立的政府間農業問題評估機構,有“農業的IPCC”之稱。近日,就近來廣受關注的轉基因問題,該機構聯合主席漢斯·海倫(Hans Herren)在北京“食品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上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的專訪。
他表示,轉基因技術存在風險,為增產而貿然推廣轉基因作物可能是“飲鴆止渴”。而且,科學家已經掌握了效果足以替代轉基因技術的生態農業方法。
轉基因不一定帶來增產
第一財經日報:人們對一些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觀察,已經進行了十幾年,尚未發現問題。你認為,這是否能證明轉基因作物是安全的?
Herren:年頭長當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問題本身。如果觀察長期的生態影響,或許觀察期應該超過25年,看看土壤發生了什么變化。因為糧食不僅與其自身相關,也與其生長環境相關。例如,當我們使用抗除草劑(作物)時,也應該考慮除草劑的影響,需要做長期的觀察,因為除草劑可能流入土壤,通過新陳代謝影響水體、人類和動物。我們知道,許多除草劑對新陳代謝的作用與荷爾蒙類似。最近科學研究已經顯示,荷爾蒙的變化能使雄性青蛙變成雌性。這是我們制造出來的問題,需要很長的時間去研究,目前進展極其有限。
再說一遍,我并不是判斷好還是不好,而是說我們還不了解。我們應當了解在生態方面的影響,比如基因漂移,花粉漂移到鄰近的相關作物上,會有什么結果。所以,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但是,(轉基因技術)產業化已在大力推進,獲得大量利潤。人們認為(轉基因技術)沒有問題,可以使用。不是這樣的,想想過去的殺蟲劑問題,人們當時說殺蟲劑是健康的、安全的,但20年后,我們才發現,殺蟲劑有多種副作用,對人體也有害,也許還有一些我們尚未發現的長期影響。我認為,包括轉基因在內的各種技術都應該得到適當的考量,而不必著急。
我要強調一點:轉基因作物并不會帶來更高的產量。大豆的產量甚至會減少,因為植物產出了其他東西,比如抗除草劑功能會導致產生抗蟲的二口惡英。由于削弱了雜草和病蟲的侵害,常規情況下的減產可能得到緩解,但這只是初期的情況。幾年之后,這種紅利就消失了,因為害蟲有了抗體,需要更多地噴灑農藥。上周,印度出現了棉鈴蟲對轉基因抗蟲棉產生抗性的案例。這是在田間發生的第一件此類案例。我們以前就預測到會有這樣的事。
另外,BT轉基因棉花所抵抗的只是棉鈴蟲,而其他的害蟲增加了,結果是要噴灑更多的殺蟲劑??匆豢粗袊臄祿?,就會發現,殺蟲劑的使用量并沒有減少。我們正在走向錯誤的方向。轉基因并不是系統性解決問題的辦法,要系統性解決問題,就要減少農業上的資本投入。
我在非洲居住過27年,大量研究的試驗結果證明,通過完全有機的方法,最多可能在三年內將土地的單產增加10倍,平均增產也達到2~3倍。這遠遠超過了人們的食物所需。
應讓中國消費者了解轉基因
日報:你如何看待中國國內對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的辯論?
Herren: 首先要考慮的是,為什么要推銷轉基因水稻、玉米、大豆、向日葵等這些大規模種植的農作物?理論上,轉基因作物旨在對付病蟲害,但我們已掌握了將某些不同的作物混種的方法,可以有效對付病蟲害,對生態也不會有影響。采取輪作、混種等生態的方法,能夠增加土壤肥力,減少化肥的使用,意味著減少對植物正常生長過程的干擾,使生長趨于平衡,也就抑制了蟲害的發生。完全可能通過比轉基因成本更低、更可持續的方法,達到人們希望轉基因作物實現的目的。
中國政府支持轉基因作物推廣,是因為他們對中國的糧食安全感到憂慮,相信轉基因可以增加產量。但我認為,如果人們認真地看一下數據和其他選擇,就會發現,增產只是短期的,長期來看效果將會消失。中國應該采取更加環保、更具有可持續性的措施,因為中國同其他國家一樣,由于化肥的影響,不久即將面對土壤問題。
所以,我們應當在今天趁還來得及的時候轉變農業方式,而不是等到已經毀掉土壤、帶來其他問題時再來彌補。
總之,為了增產而種植轉基因作物,無異于“飲鴆止渴”(stop-gap measure)?;蛭廴緯е律锒鄻有缘膯适?,傷害生態的自我復原能力,從而削弱了大自然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
日報:對中國發展可持續農業以替代轉基因技術,你有哪些建議?
Herren:首先,中國的消費者需要更多地了解,他們所購買和食用的產品的生產過程?,F在提供的信息遠遠不夠。不僅應該在有機作物上貼上標簽,也應該給未使用殺蟲劑的或其他通過可持續方式生產出來的農作物貼上標簽,這樣消費者就可以決定他們要買哪一種,從而給農民的生產提供反饋。只有消費者變得更加警醒,對食品生產過程透明度的要求更高,現有的工業化、高投入農業才能發生轉型。
其次,政府也需要更多地支持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究,以吸引更多的科學家,并將他們的創新成果普及到農民手中。
第三,政府應當為農民的農業轉型提供財政補貼,以使農民不必承擔太多債務。
最后,生態農業系統應當給農民的恰當行為以回饋。由于生態農業能夠吸收碳排放,城鎮居民應當為此向農民支付一定的費用。經濟學家也應該找到一種方法,既使農民收入足以支持體面的生活,也讓低收入人群能夠買得起食物。
中國的優勢在于,一旦做出決定,就能很快付諸行動,不必被美國式的冗長議會辯論所束縛。
轉基因背后有游說集團
日報:對于歐盟議會關于轉基因作物的爭論,有何看法?
Herren:同美國和其他地區一樣,歐盟內部要求推廣轉基因作物的壓力很大,支持者主要是一些大公司,他們對政界構成了游說集團。我曾經在歐洲各地做過反對轉基因的演講。在歐洲,反對力量主要來自民眾,他們認為“我們不需要轉基因”,不一定是因為轉基因有害,而是因為土豆、荷蘭豆等作物的產量充足,價格也合理。轉基因作物的推廣,將會導致農業向大規模生產的方向發展,對傳統的中小規模生產將是重大打擊。
并且,不妨看看美國的例子,美國農業的資源投入,已達到了每生產1卡路里熱量就要消耗10卡路里的程度。這簡直是瘋狂。我們需要用最小的卡路里投入帶來最多的產出,這就要求增加人力的投入,但趨勢恰恰是農業的就業人口越來越少,同時各國卻有10%甚至更多的人口失業,這是不對的。
我想,爭論并不意味著歐盟在轉基因政策上有任何放松。目前正在討論轉基因抗除草劑荷蘭豆,但轉基因抗除草劑并不一定是好事。孟山都正在研究抗枯葉劑的植物??萑~劑早在許多年前就被禁用了,只是因為最近抗除草劑作物的出現,雜草的抗藥性越來越強,不得不使用更多、更強的除草劑。孟山都甚至試圖將他們的研究成果合法化。我們正在倒退到那個二口惡英更多、除草劑更多的時代,只是因為我們濫用了現有的技術。
日報:我們看到,孟山都、先正達等跨國農業公司先后退出了IAASTD,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
Herren: 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不滿意IAASTD報告對殺蟲劑的尖銳批評。在過去50年里,化工行業明知殺蟲劑有害環境與人體,依然大力推銷。
原因之二是IAASTD的報告對生化技術,特別是轉基因技術的前景持消極態度。并不是說公眾不應采用此類技術,我們只是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這類技術滿足了任何實際需要。轉基因技術帶來了抗藥性,結果是今天比過去使用了更多的除草劑。我們已經知道,達到目的還有其他方法,如生物防治等。人們說:“我們需要轉基因作物以便減少使用殺蟲劑。”但實際上,采取正確的農業措施,如生態農業、有機農業,也可以減少殺蟲劑的使用。所以我們說,“要做正確的事”,關注植物健康、土壤健康,并不需要轉基因。
但那些公司反對這種觀點,因為他們需要賣出轉基因農作物以獲得利潤。下一步,他們可能會說“我們可以制造出抗干旱的作物”,這像是一種綜合征。幾千年來,農民已經從一些自然環境中獲得了十分抗干旱的作物。完全可以不用轉基因技術,而通過農業措施來達到目的。
我們的報告希望讓人們了解, 應該發揮農業系統的自我復原能力。因為,人們越把農業復雜化,就越可能將問題推向一個極端,也越可能帶來向另一個極端的反彈。從長遠考慮,人們應當更多地順應環境。
日報:許多人將IAASTD稱為“農業的IPCC”,你怎么看待這種觀點?
Herren: IAASTD的建立與IPCC不同。IPCC起初是由一群科學家建立的,盡管后來成為一個常設國際機構,但仍由科學家來主導。IAASTD的主導方涵蓋公共部門、私營企業、非營利組織、政府機構等,范圍非常廣泛。IAASTD的運行由一個小組領導,小組的成員是來自各個主導方的代表,這個小組影響著每份報告的調查對象、撰寫者及撰寫方式??梢哉fIAASTD是一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目前,我們正在同各國商討,以使IAASTD成為類似于IPCC那樣的常設機構。要知道,IPCC曾經也只是一個臨時性的組織。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