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回農村?老家??,感覺??比?去年?更冷清了?。我老家有點像?我?87歲?的?奶奶,?一年?不如?一年。只有春節?這幾天?有了?不少??小孩?和年輕人,才顯?的?有些?生機?。平時大多??都是??一些60多歲以上的老人,一群被城市老板們嫌棄的?農名工?,種幾畝薄田,度過殘生?。
農業、農村、農民,總稱“三農”。三農的問題,隨著農村?老人不斷?過世?,房屋荒廢,農村?人口?越來越少,越發嚴重。
筆者在07年左右讀?初一,那會鎮初一還有5個班,全校?有600—700人?左右,到了我堂妹12年上初中?,全校已不到100人,五六年前更是倒閉,全校僅剩門衛老?大爺。
可以?看的?出來?,全省?(山西?)城市化接近尾聲,隨之而來的房價也大概過了黃金期?。
三農問題為何遲遲沒有?根本?起色??農村、農民、農業的出路在哪里?
這個問題其實早在1959年就已經有了答案。
1959年4月29日,毛主席寫了一篇《黨內通信》的文章,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的論斷,為新中國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農業的根本出路既然是機械化,所以土地自然不能是東一小塊,西一小條,不然機器轉個身都費勁。想收自己家的玉米地,左輪壓著?老張家的地,右輪壓著?李大娘的地,這還怎么收割?
搞機械化的提前就是土地集中,集中的土地才有利于機器的發揮。
集中土地,資本主義有資本主義的辦法,社會主義有社會主義的妙招。
資本主義的辦法就是土地私有,例如美國,土地是私有的,美國法律明確規定土地可以買賣和出租,所以?美國?農場主??小的?就有?幾百上千?畝??耕地?,中大?型?農場更是?多達?幾千?、幾萬?畝?土地?。
中國人?熟知?的?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是美國頭號地主(耕地),擁有多達163萬畝的農田,相當于香港那么大,幾乎占美國農用土地的1%,還有亞馬遜杰夫·貝索斯也擁有255萬?畝?土地,除了田地?,還有大量森林和未開墾的土地。美國?的很多?富豪?,都擁有大片土地。
?
美國地主或農場主,掌握的土地較多,機械化率高,擁有大馬力拖拉機、播種機、除草機、噴霧機、收割機等農用機械,(這些一般也是分期購買,類似中國老百姓買車)。機械化率高,生產規模大、生物技術發達,再加上合理密植、科學用肥、生物防蟲、節水灌溉等措施和技術手段,使得美國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畝產量?一直?遠?高于?我國?。
中國的情況跟美國不一樣。中國的土地是國有,法律上不準買賣,但?可以承包經營。耕地除了國有、大型企業所有、少??種糧大戶外,農村(山西呂梁某縣為例),一個家庭耕地少則幾畝,多則十幾畝,大多是東邊三兩畝,西邊一倆畝,南邊又是一倆畝的?分散方式,灌溉基本靠老天爺,人均耕地不足兩畝。雖然現在基本都有小型耕地機了,比起牛是方便些?,但還是得靠人力去掌握,拖拉機?耕?一畝?前兩?年?是?60元?。
農村?要?發展?,農業?要?現代化?,首先得土地集中,這樣才能使用現代?機械設備。
下面講講新中國的土地情況,基本分為三個階段:
一階段:1949—1957(社會主義改造)
建國?前土地歸地主所有,那會生產力低,靠的基本?是?人力和畜力。
新中國建立后,開展?土地革命。土地被公平的分給農民。由于一家一戶小農經濟,抵抗?自然力?和?外力太過?脆弱?。每個?家庭?雖然?土地?擁有?量?是?公平?的?,但?具體?家庭資產???、家庭?成員?身體??、壯年?勞動力??多少?等?情況?很不同?。婚喪?、疾病?、壯勞力去世?等等多種情況,導致?一部分??農民開始賣地,?另?一部分?農民?購地?,富農逐漸拉大,開始朝著地主階級方向迅速?發展。
如果任此?下去,地主階級將?很快?在新中國重新?出現。倆級分化?,土地兼并會不可避免的發生,導致?王朝周期率的?循環,這是幾千年中國?歷史已經證明了的?事情?。
毛主席領導的黨?中央,當然是看到了農村?出現?的?危險趨勢?。
1951年9月,中央制定了《關于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要求根據生產發展的需要和可能,大量發展勞動互助組。
?
1953年12月,黨中央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決議強調,黨在農村工作中根本的任務,就是逐步對農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把個體經濟引到互助合作的軌道上來。
1956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召開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毛主席?在會上作《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提出在我國當前條件下須要先有農業合作化,然后再使用大機器的正確?觀點。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取酬”,不分男女老少,同工同酬。不斷地改進農業技術,在國家的援助下逐步地實現農業的機械化和電氣化。
1956年農民們根據發展?需要?,農村出現幾個高級?社?聯合成大社的現象。
從1951年到1957年中國?農村?大致經過了,從互助組(土地私有,農民互相幫助小?組織)到初級社(土地私有,以家庭為單位,較大型的組織)再到高級社(土地集體所有,采用按工分生活資料?的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過程。
二階段:1958—1977 人民公社制度
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會議通過了《關于把小型的農業合作社適當地合并為大社的意見》。
1958年7月1日《紅旗》雜志第3期《全新的社會,全新的人》一文中,比較明確地提出“把一個合作社變成一個既有農業合作又有工業合作基層組織單位,實際上是農業和工業相結合的人民公社”。
8月6日,毛主席?視察河南新鄉七里營人民公社時,說人民公社名字好。
人民公社集體化把農民組織起來,開展大規模的農業基本建設,完全是為了農業擴大再生產的需要。這是對我國傳統農業生產自然條件的改造,包括大規模的農田改造,平整土地、改良土壤、修建田間道路?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如修建水庫、打井、灌溉渠道、農田排灌系統等,還包括推進農業機械化等?。這些大規模的農業基本建設只?靠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規模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
人民公社不但完成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田基本改造,而且構建起了完備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配套設施。公社有供銷社、收購站、糧站、科技站、科技推廣站、畜牧獸醫站以及水利、電力、農機、良種、植保等服務機構或技術人員,朝著現代工業經濟為主的農業?現代化?逐步轉變。
按毛主席的戰略規劃,人民公社鼓勵農村發展工業,構建了自己的工業體系,農民在當地就能就業,根本?不需要背井離鄉去打工。
真理總是在曲折中前進。時間來到了1976年,毛主席逝世,中國開始走向了一條跟之前不一樣的道路。
第三階段:1978—至今 分田單干和土地承包
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秘密分田?單干。
?
1980年5月31日,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公開肯定小崗村“大包干”的做法,國務院主管農業的副總理萬里?也?大力支持?。
鄧小平明確?指出:“農村政策放寬以后,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
1980年9月,中央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肯定在生產隊領導下實行的包產到戶,不會脫離社會主義軌道。
1982年1月1日,中央?第一個關于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正式出臺,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
需要說明的是,其實早在60年代一些干部和農民?曾提議分田單干,認為這樣可以刺激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毛主席堅決反對單干,“單干勢必引起兩極分化”,“單干就是走資本主義道路”。毛主席?主張集體同步?富裕,反對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他認為那樣會造成貧富分化。
198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廢除了長達25年的人民公社體制。
中國?人民?真正的?好朋友?,國際?共產主義?者?韓丁,曾?長期??參與幫助??建設?中國?農村?,他?在?書中?寫道?:“?在?山西東南角的張莊,雖然五年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張莊的農業機械化項目最終也化為烏有。1978年,張莊人就開始自己搭建組裝的農業機械,在200英畝的玉米地上,可以自動完成從施肥、平土、播種、除草、收割、烘干到將烘干后的玉米存入倉庫的全部過程。機械組只需要12個人,但勞動效率是手工時的15倍,而且花費僅僅為原來的一半。但改革后,土地被劃分為無數的小塊分給了單個農戶,機械化農業也不得不讓位于原始的間斷的個人耕作了。農民們沒有選擇,只有拋棄他們先進的農機,重新扛起了鋤頭。”
1987年12月1日,深圳市公開拍賣一幅面積8588平方米地塊50年的使用權。這在當時很“大膽”,因為違法?憲法?。
?
1988年4月12日,七屆人大?,通過了憲法修正案。將憲法第10條第4款修改為,“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占、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
1991年11月25日,十三屆八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決定》提出把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為我國農村?經濟?組織的一項基本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小崗村,在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00多元,低于全縣平均水平,村集體欠債3萬元。
從安徽財政廳下派到小崗村擔任第一書記的優秀干部沈浩在2004年8月28的日記中寫道:“小崗村二十多年來之所以沒有發展起來,就是因為正氣壓不住邪氣!公有資產無端被占有(公房、推土機、電腦等),村民的池塘被村霸在個別干部的支持下,強行養魚,不讓澆田,破壞農業生產,村民敢怒而不敢言。看!小崗村的邪氣到了何等地步!”
2006年3月,沈浩為了提高小崗人的思想和認識,帶著全村干部到大寨、紅旗渠、南街村參觀學習。他在南街村參觀留言薄上留下豪情滿懷的兩句話:“學習南街村,重走集體路”。
2018年,小崗人實現了集體分紅,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人民日報》以《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人人分紅紀實》為題做了報道。
?
?幾十年的“改革”,已經讓人民群眾看的足夠清楚了。中國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國,早已具備在農村實現機械化的工業和技術條件。只要把農民們通過集體經濟的方法組織起來,農村會很快有大變化。實踐證明毛主席的遠見,比我們不只早看了50年。不走社會主義的集體化道路,農業是難以實現現代化的,農民們是不可能富裕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