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實際工作的切入點。沒有產業的農村,難聚人氣,更談不上留住人才,農民增收路子拓不寬,文化活動很難開展起來。各地推動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把農產品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
——習近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求是》2023年3月
不讓農民賣辣椒干,以食品安全之名
不讓農民建灶頭,以新農村之名
不讓農民養雞鴨,以文明村之名
不讓農民養蠶,以無人機噴藥高科技之名
凡此種種
已經忘記了中國是建立在小農基礎之上的
而想象著自己只有星辰大海
——一位85后返鄉青年評論《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修訂征求意見稿)》
1
消費者:讓人困惑的新規
周一,食通社關于一條新法規可能將禁止農民制售干貨的文章引發了很多討論。
市場監管總局在《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修訂征求意見稿)》中,把“干燥”從“食用農產品”定義中去除,這很可能意味著,以后農民如果自制自售菜干、果干、魚干等產品,將面臨違法處罰。
這一原本為保障食品安全而制定的法規,卻讓最關注食品安全的消費者也感到困惑。
讀者Wanica問道:那樹上吊干的棗還不讓吊干了?
讀者梨花則好奇:這是促進消費的法嗎?買大棗要飛去新疆買鮮的,買核桃要不遠萬里去云南從樹上打點,買枸杞專程去趟甘肅。要不買個帶大院的房子,沒事買點鮮貨曬曬…這,嚴重促進消費嘛!
讀者丘丘說:農民賣自己曬干的東西或者在市集上切鮮果銷售是再正常不過的了,不要什么都用食品安全的那個邏輯來管理,還是該管管那些最容易出問題的工廠加工食品,比如糧油奶粉辣條……我19年在青海和一位大哥購買的自家枸杞干貨,到現在還被我媽問還可以買嗎,品質太好了。
消費者也是有感知的,對于干貨鮮貨都有自己的味蕾體驗,而且也可以刁得很。我一想到在學校門口叫賣“妹,吃芒果啵?”的阿姨要搞臺機器搞套標準切芒果,也太好笑了吧。大家普通勞動人民搞不起啊,因為本來就沒錢,只是小農小商販。別瘋了。
●杏醬、杏仁還有杏干,你知道哪種是農民可以自己加工并合法銷售的嗎?圖片:阿躍
2
農民:我怎么就違法了?
但對很多農民來說,他們關心的問題更直接:
我生產的品類算干貨嗎?未來能賣嗎?
菜干、果干、魚干、肉干,哪些是需要食品生產許可的?
更具體一些:花椒八角算不算干貨?干豆子算不算干貨?
辣椒干不能賣了,但是“粉碎”被保留在食用農產品定義中了,那賣辣椒面合法嗎?
盡管目前沒有市監部門更詳細的說明,但單從目前能看到的政策法規文本來看,一旦“干燥制品”被排除出“食用農產品”的分類,所有涉及干燥的加工農產品,都有可能受到影響。
而且干燥制品千差萬別,干制肉類制品和干制瓜果蔬菜的食品安全風險可能完全不同,在實際執法中能否不要“一刀切”?
事實上,這些問題已經困擾農民很多年了。周一的文章發出后,很多農友也分享了他們的觀察和困惑。
一位杭白菊之鄉的返鄉青年:我一直不懂,杭白菊就烘干下,為啥要有食品加工廠的資質才能賣?
一位北京農戶:各種谷物也是干貨,還有各種干蘑菇。這個規定也是典型的官僚主義了,搞得太陽都要休息了。
一位關注牧區的公益人士:在內蒙,牧民自制的風干肉早就不能直接上市了。
一位中原地區的鄉建青年:我第一次聽說野生蘑菇干需要有資質是在2018年,我也很納悶,為什么野生的蘑菇曬成干,還需要有食品加工廠的資質才能賣?
像蘑菇干啊,辣椒干啊,木耳啊,這種東西實際上曬干烘干原理是一樣的,只是把水分烘出去嘛,沒那么復雜,農民自己操作完全沒問題。但現在要合法銷售,農民得自己曬好后,拿到有資質的加工廠,付費請工廠打包或者烘干,才能用工廠的資質銷售。
一位四川的返鄉青年:只是感覺這件事挺奇葩的,簡單的干燥都不讓農戶干,非得交給工廠做,還美其名曰提高質量安全。農民本來就不易,還在被各種壓縮空間,非得讓農民只能種最基礎的糧食、蔬菜,簡單的粗加工都不能進行。
事實上,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食品生產許可分類目錄》中,對蔬菜、水果、食用菌和水產干制品列出了詳細的目錄。當“干燥”被排除出食用農產品加工方法后,干制的蔬菜、水果、食用菌、水產、肉類等,都必須獲得生產許可,方可進入市場。這就把在家做簡單加工的小農完全排除了。
●《食品生產許可分類目錄》中對蔬菜、水果制品的具體分類。可以看到,除了干制產品,各種腌漬、罐頭、果醬也需要生產許可。
3
小農加工是產業振興的基礎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發文,再次強調農民和鄉村振興的關系,特別是“土特產”: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實際工作的切入點。沒有產業的農村,難聚人氣,更談不上留住人才,農民增收路子拓不寬,文化活動很難開展起來。各地推動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把農產品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
事實上,千百年來,農民一直通過自制加工品,來增加收入,延長食材保質期,抵御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而全國各地的“土特產”也正是農民智慧和經驗的體現。
食通社的讀者也注意到了這一點,紛紛留言分享他們的觀察。
讀者美紅:去除“干燥”太不合理了,農民的農產品在當地無銷路,干燥才能走得遠賣得起價。
讀者兔子很可愛:鮮貨有時受市場影響賣不出好價錢,為了不賤賣,很多農民選選擇將新鮮菜加工成干貨再售賣,一方面是菜品能有新的銷路,另一方面也能有些收入。如果不允許售賣,一刀切,這對農民生產,尤其是小農打擊是致命的。
其實就市場反應來看,居民也更喜歡消費農民自己做的產品。就我的觀察,家庭生產因為量相對小,反而不容易弄虛作假,質量和安全反而有保障。而且一個地方總有一個地方的飲食習慣,買什么和吃什么大家都約定成俗了,心里都有數。反而是那些有一定生產規模的小場子,會更需要監管。
一位云南返鄉青年:我們當地的農貿市場,以前都有一些地方是允許小商小販到街邊去賣你自己的農產品的。但從去年到今年特別嚴格,就是不準在街邊售賣,告訴你不符合城市衛生標準。農民沒有銷售自己產品的機會,那大家就只能很辛苦地去種,然后賣給那些二道販子。販子給什么價格,就賣什么價格,農民完全沒有自主權。
4
農民自建工廠
找代加工可行嗎?
一旦新的行政法規實施,那么種種“干貨”的加工就只能通過有食品生產許可的企業來生產。
農民能夠自己獲得生產許可,或者找到合適的代工廠嗎?在我們所熟識的農友中,不少都屬于家庭農場或者合作社,已經屬于中國農民有資源有能力的一批人。連他們都反饋,根據現有的要求,自己建廠不可行,而對接代工廠加工則面臨著各種困難:成本太高、距離太遠、數量太小沒人接單等等。
一位在廣西經營家庭農場的返鄉青年:我們當地本身工廠就不多,很難找的。
首先,你就不認識啊!人家廠里有自己的東西要做,很多工廠都是靠量來賺錢的,利潤比較薄。所以,人家根本沒空理你。
要不然就是那種專門做代加工的工廠,但是收費真的不低。例如我去年寄干玫瑰花過去加工成玫瑰精華膏的工廠,6斤干玫瑰,最后做了30克不到的精華膏出來,收了我600元。
一位云南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如果讓我們自己建廠子,成本太高。如果找代工,有些產品在當地都找不到加工廠,去外地來回運輸成本又太高了。代工如果達不到一定產量,也沒有工廠愿意幫忙干的。達到一定量的話,自己又不一定能夠銷售出去。
比如說核桃,我們當地雖然有非常大的產量,但周邊有SC(食品生產許可)的幾乎沒有。唯一的一兩個,人家不見得能讓我們用。
野生菌,我們當地有部分可以代工,但有些菌,比如黃牛肝菌干片需要到昆明去,來回一趟運輸差不多1000元,加工成本另算,具體沒有去溝通過。
大多數干貨正常都是農民自己曬干,然后有商販來收購。比如豆子,農戶能自己曬干,非得搞個廠房,那成本就得高上去。
除了像菌子這種,最近十年左右才會有人想要統一收起來加工,為了讓品相好一點。我們最近幾年也會把大家的新菌拿回合作社,統一的管理、曬干。所以從節省勞動成本來說,農戶會愿意省點事。農戶比較關心的是,哪一種形式能讓他增加一點收入。
一位東北讀者:我父母在家準備把一些家里自產的農產品賣一些,咨詢了市場監督管理局,需要辦理一些東西。昨天辦理了工商營業執照,還要辦理小作坊生產許可證,食品生產許可證,食品經營許可證。對于一些農民來說,辦理這些執照手續很有難度。
農民制作的干貨基本上都是家里的應季蔬菜瓜果,因為自己家里吃不掉有多余才會制作成干貨去賣,并不是以經營干貨為主業,因為要賣一小部分干貨而去辦理相關資質,這樣的要求有些強人所難了。
一位四川農友和杭白菊之鄉的農友互相打趣:
“辣椒干和杭白菊終于一個待遇了。”
“這是要把辣椒干弄成杭白菊一個價位的節奏嗎?”
5
接下來怎么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