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楊華先生《陌生的熟人》這本書,還是吃了一驚。當下農村社會,是怎么樣的一種狀態,楊華先生在這本書里對此做了深刻的解讀。雖然我也來自農村,大半生對南北方鄉村生活和倫理有個大致的了解,但楊華先生的這本書值得一看。
《陌生的熟人》以社會學視覺觀察當今農民社會,好像拿著顯微鏡觀察鄉村世界,又好像拿著解剖刀,刮開遮蔽鄉村厚厚的表象,透過現象看本質,讓我們從中感受到鄉村圖景的當代性。
楊華先生的這本書以看似隨意的隨筆風格娓娓道來,其實卻隱藏著他到農村深入調研的艱辛勞動。從鄉村生活中直接撈取鮮活的資料,是楊華成就本書的基本方法。在隨意飄灑的筆墨里,蘊含著作者對農村現存倫理變遷的深厚了解。沒有學院派著作的佶屈聱牙,卻有貼近民眾的生活味道。其別具一格的觀點闡釋帶有青年學者的創新性。作為八一年出生的青年學者,作者既有社會學者的學術觀點,又有年輕探索者的求新氣魄。活潑靈動的文風,讓本書充滿了風趣之感。這本書介于學術性著作與散文之間,讀起來會給人十分愉悅的享受。
作者自幼成長在農村,懷著對農村的感情書寫了這本有血有肉的書。此書的可貴之處,在于作者用對比的手法和大量的事例,聚焦問題,向讀者展示了鄉村社會的各種變化。倫理、親情、文化、規則,透過各種表象,來分析農村現實問題產生的原因和發展的趨向,為鄉村治理把脈定向。從某種意義上說,來源于鄉村生活,卻又超越鄉村生活,具有力透紙背的穿透力。
作者對南北方農村進行了對比性研究。對鄉村中的血緣地域文化做了對比性分析,對同是鄉村的南北方農村文化的不同性做了對比性研究,指出其內在發展的邏輯。中國農村存在著地域文化上的不同,自然環境對農民的影響是巨大的,同理,宗族歷史的純粹性和混雜特點,又使得南北方農村具有截然不同的文化發展趨向。作者的分析針對這種趨向,指出其背后隱藏的內在邏輯。作者對現實農村的探討,本著長期調研所得的第一手資料,從現實中的蛛絲馬跡入手,探討其產生問題的原因和問題背后的實質,靈巧地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和反思。
作者認為農村熟人社會正在瓦解,是社會發展的原因,也是農民求生存的必然。在半工半耕家庭日益增多的鄉村,一方面解決了農民的生存問題,另一方面也產生了現實農村發展的方向性轉變。盡管南北方農村的變化趨勢和程度各不相同,但農村卻存在著不同以往的變化??招拇宓某霈F,改變著鄉村倫理;熟人社會的瓦解,也改變著傳統鄉村倫理的評判方式。
作者從簡單的罵街現象分析現實農村倫理評判方式的變化。罵街現象的消失,不僅僅是富裕后農村文化表面現象的變化,也是熟人社會瓦解的表現。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小圈子的人情社會,將原來的家族文化濃縮在家庭之間;作者還分析了南北方農村“血緣共同體”和“關系共同體”的優劣,對北方農民喜歡看《新聞聯播》,而南方農民不喜歡看的現象,進行了剖析;針對農村子女贍養老人情況的變化,分析了農村生子、蓋房、娶妻的生活三部曲折射出的當代農民心理的變化,分析了當代農民的生活走向。認真分析了農民之間的交往如何展開,鄉村之“氣”的救濟機制對鄉村的貢獻和老年人自殺之間的關系;作者對農村生活的“面子”問題進行深入剖析,找出了面子背后鄉村農民的生活邏輯。
作者沒有囿于傳統的思維邏輯和學者的既有觀點來擺明自己的觀點,從鄉村生活的各個側面來理解鄉村發展的宏觀邏輯。作者不無憂慮地指出,鄉村熟人社會正在向陌生化轉變,,傳統儀式在衰弱,代際關系在失衡,農村糾紛性質在慢慢變化。同時,作者也肯定了自己人的調解方式也在改變和助力著鄉村司法調解,成為鄉村生活的有效補充。
農村婦女自殺現象是作者關注的又一問題,作者通過對農村婦女自殺現象研究,探討了現實生活中農村婦女的真實狀態,對農村婦女生存趨向進行了分析。通過對農村年輕女性自殺的個案分析,找到了農村婦女現實生活途徑中悲觀失望的原因所在。作者不是就現象而現象,而是透過這層層現象,找到現象背后的問題。通過層層剝筍的方式尋找問題的內核。作者不是通過晦澀難懂的語言,而是試圖通過淺顯直白的敘述,讓讀者明白其中道理;作者不乏幽默、多元的文筆,對農村中的啃老、人情等代際關系、宗族勢力予以生動地體現。對讀者了解當下真實的農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本。
作者之書,是學者之書,也是責任之書,更是趣味之書。作為年輕學者,既飽含對先學的欽敬之心,又有對現實問題的追問,可謂是一部接地氣的好書。該書不僅有利于基層公務員閱讀,對作家而言,也是深入了解社會的窗口書。作者潛心學術又不拘泥于學術,相信每位讀過《陌生的熟人》的作者,想必都會有不同的收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