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旗村是成都平原上受都江堰水利工程滋養的一個小村莊。1965年,在“四清”工作隊的主持下,原金星三大隊從金星大隊分出來,后改名為戰旗大隊。分家的時候,大隊除了分得3間豬圈房、1個木制文件柜、3把圈椅,還有700元的債務。當天晚上,大隊僅有的茅草房的大梁還不知道被誰給偷走了。
當時村集體家底薄,又沒有可利用的資源。全村要發展只能靠自己苦干。在“農業學大寨”期間,通過新農村建設運動,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又因為民兵訓練辦得好,戰旗大隊成為縣人民武裝部結對共建的典型。1979年戰旗大隊建起郫縣的第一座輪窯,生產紅磚,這是村里的第一個社隊企業。1979年戰旗大隊工副業總產值99.1萬元,占大隊總收入的54.3%。村集體通過售賣儲備糧,又為村集體創辦其他副業提供了啟動資金。戰旗大隊因為工農綜合效益好,有2個小隊的勞動工分達值到1元8角多,比周邊其他村子都高。1980年年底村民羅慧平一家就分到了3000元,是全縣的一個大新聞。戰旗大隊在討論要不要搞包產到戶的時候,只有3家農戶舉手同意。1982年戰旗大隊黨支部書記再一次征求上級領導的意見。縣委書記認為包產到戶是勢在必行,戰旗大隊才執行分田到戶政策,但是社隊企業保留了下來,由集體繼續經營,后來又改為承包制。
戰旗田園
1994年戰旗村被縣里選為混合股份制改革試點。村里把經濟效益較好的機磚廠、會富豆瓣廠、先鋒釀造廠、復合肥料廠、面粉廠整合在一起,成立集鳳實業總公司,但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效果并不明顯。1998年之后,村里幾個企業陸續開始出現虧損。2003年新上臺的村領導班子再次對企業進行改制,明確村辦企業資產歸集體所有,企業負責人只是經理人。村集體通過競標發包的辦法,把村辦企業從合作制調整為租賃制,2003年村集體收回租金420萬元。經過外出考察,村領導班子認為土地集體統一經營是方向。到2006年,通過“保底租金 + 分紅”的方式集中了約600畝土地,統一對外流轉。也是在這一年,村“兩委”主動承擔了上級部門安排的“大學生進農家”的任務。活動辦得就像過年一樣,農民從精神和情感上受到震動。這次活動在當年被評為“中國十大政府創新典型”。戰旗村借此重新走入政府農業農村改革的視野。
2007年7月戰旗村被列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試點,開展“拆院并院”,新增440.8畝建設用地指標,其中215畝用來建設新型小區,其余通過建設用地指標城鄉掛鉤的辦法,獲得1.3億元出讓收入。在村民集中居住的同時,村集體進一步對村內農業用地進行整合。到2011年年底,村蔬菜專業合作社已集中土地1820余畝,約占全村耕地的95%。這中間也有不少困難。有一位村民說:“鄧小平分給我的地就是我家的。我不要被人家剝削,也不剝削人家。”2015年8月戰旗村將13.447畝建設用地以52.5萬元/畝的價格成功交易,敲響了四川省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第一槌”。
通過整合收儲土地,戰旗村創新了多種土地利用方式,通過土地出租,引進了媽媽農莊、長林食品廠、蓉珍菌業、第五季香境等多家外來農業、食品、文旅企業;又通過集體土地作價入股,興辦了戰旗飄飄公司、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農耕文化博物館等新產業新業態。村集體利用自有資金,打造村十八坊、壹里老街兩條商業街,成為網紅打卡地。
郫縣豆瓣曬場
壹里老街
2020年戰旗村和金星村合并為新戰旗村。村域面積5.36平方公里,人口44493人,耕地5440畝,建設用地1374畝。2021年村“兩委”管理機制進行調整,重新成立產業辦、景區辦、綜合辦、農發辦、村建辦、財務辦,編制了新的村莊規劃。村集體經濟組織計劃與區國有平臺公司合作,出讓50畝集體建設用地,建設鄉村旅游綜合體,在金星片區規劃建設新小區。2021年戰旗村全年吸引游客106萬人次,接待黨政考察團1600余個。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累計培訓近1.5萬人次。戰旗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萬元。村集體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資產達1億元。但因疫情影響,集體經濟收入從2020年的653萬元下降到2021年的570萬元。
戰旗村黨委書記高德敏認為,村莊最大的資源就是集體所有的土地資源,經營村莊就是要經營好土地。什么是村集體經濟?就是要用經營去實現所有者的權益。管理村莊要借鑒企業的經驗、辦法,但又不能完全按照企業的辦法。他說:“我們經營村莊不能像經營企業一樣,而要像經營家庭一樣。因為村莊發展不能落下任何一個人。”
戰旗村的變遷里藏有村黨組織領導全體村民共同創業奮斗的歷史。戰旗村的變化和全國農業農村的變化又是相互映襯的。理解這個變化,需要把農村集體化時期的歷史、改革開放的歷程、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背景下村莊的變化放在一起來看。現在的戰旗,是一個難得的具有村莊主體性的村子,有權、有能、有為、有位,而且“四有合一”。戰旗村的發展預示著村莊集體再造的新的可能。
天府農耕文化博物館
游人踏青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