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集體經濟是光明正確的選擇
(一)
回頭路不一定都是倒退的
當前,在農業改革怎么深入的大討論中,有一個一些人叫得很響的口號,即“中國的農業改革絕不能再走回頭路”的呼喊。“回頭路”在古代漢語中本來具有倒退與回到老路上去的兩重意思,但到了近代,由于毛澤東魯迅用貶義講過不走回頭路,現在人們基本上把走回頭路全變成倒退的貶義詞了。 上邊我們引說的不走回頭路的由來是:中國農村人民公社的集體經濟被改革成大包干的個體經濟,幾十年后,大包干的個體經濟發生了長期困擾農村發展的新三農問題,嚴重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許多從人民公社時期走過來的群眾從比較中感受到,還是走集體經濟的道路好,于是強烈要求重新回到集體經濟的老路上來。
但那些持否定態度的人們不干了。他們認為,如果再回到集體經濟的老路上去是走“回頭路”,是大倒退,因而發出了“農業改革絕不能再走回頭路”的呼喊。還有人氣急敗壞地指責:誰否定個體經濟就是反對改革開放,就是反黨反社會主義。好家伙! 這根棒子還不輕呢!還提到了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高度。然而,有理不在聲高。我主張那些想走集體經濟回頭路的朋友,你們也可以理直氣壯地把這種指責懟回去。大包干的個體經濟已經走進了死胡同,撞到了南墻還不回頭呀?!
筆者在研究這個問題時,想起我的一位老首長三過草地的故事。這個故事增添了我寫這個命題的勇氣。故事是這樣的:我的那位老首長長征時是中央電臺的領導,原工作在中央首長的左右,他跟一方面軍首先到達陜北。到達陜北后,為團結紅四方面軍,中央委派他到紅四方面軍工作。當時,紅四方面軍還未過草地,這樣,我的那位老首長又沿老路二過草地。到紅四方面軍后,他被編入西路軍,隨西路軍執行西征任務。西路軍雖然造就了氣壯山河的戰史,但終因戰略上的錯誤和敵我力量過于懸殊最后導致失敗。在西路軍指揮機關失去對敗散部隊的指控后,向祁連山部隊發出最后指示:要求他們銷毀手中的電臺武器,然后可自逃生路。我的那位老首長和身邊的戰友商討后,認為中央北上是正確的,于是決定結伙再回到陜北去。這樣,就發生了三過草地。在三過草地時,他們遭到馬步芳匪軍的追殺,伙伴也被沖散了,有的犧牲了,有的成了馬匪的俘虜,唯有老首長因病倒在隱蔽處而躲過敵人的追殺。最后,他在藏族群眾的幫助下,以討飯人的身份為掩護,歷盡艱辛,最后又回到陜北。我的這位老首長兩走回頭路,因重走回頭路才獲得新生,1955年授將軍銜。由此可見,走回頭路不一定都是倒退的,應當說迷途知返也是光明磊落的行為,勇于修正錯誤恰恰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應有的本色。
所謂重返集體經濟就是重新回歸人民公社的道路。要不要重新回歸人民公社的道路?是正確的選擇還是錯誤的選擇呢?這要看人民公社的道路是不是有利于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能不能給絕大多數人民帶來更大的福祉。全國十大模范村之一的周家莊是唯一幸存的人民公社,不妨讓我們看看周家莊幾十年是怎么走過來,發展如何,讓歷史真實回答這個問題。
(二)
周家莊鄉屬于河北省晉州市,距省會石家莊有一百里,自然條件與華北平原上其他鄉鎮比也沒有獨特優勢。周家莊鄉轄六個自然村,分為十個生產隊,土地面積18046畝,人口13564人。周家莊1949年就成立了農業生產互助組,1951年成立了全縣第一個合作社,1956年建立了由6個自然村組成的高級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60-1962年,因連年的自然災害我國廣大農村陷于嚴重的經濟困難,全國都在鬧饑荒餓肚子,而周家莊卻是另外一種情景,他們糧食卻做到了交足國家的,留足自己的,不僅社員衣食無憂,騾馬膘肥體壯,而且集體投資11萬元動工辦電,靠自力更生的精神,架起25華里高壓線,安裝了變壓器,家家戶戶用上了電燈,不少家庭買了收音機,全社仍生機勃勃。到1979年底,不僅還清了文革時的18萬元債務,集體還有161萬元贏余,到1980年,全社男女老少平均收入500元,糧食550斤,小孩入幼兒園、入小學、上中學,一律免費;老人到60歲,還有退休養老金。。他們實在想不通,這么好的集體經濟,為什么非“包”給一家一戶呢?
公社黨委書記雷金河更是想不通。萬般無奈,雷金河只好于1982年11月30日,召開全社社員大會,在傳達黨中央要求解散人民公社,實行包產到戶的指示后,組織全體社員討論,公決何去何從?結果除二三戶之外,大家反對分田到戶,堅持集體化道路,堅決反對撤消人民公社。于是,每家派代表在“不分家”協議上簽上名字,全社3055戶代表摁上了鮮紅的手印,強烈要求保留人民公社。公社雖然保住了,但雷金河的壓力一點也沒有減輕。雷金河1937年參加革命,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還是河北省和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人大代表,大家管他叫“老堅決”,他知道,黨的組織原則是下級服從上級,他為了向組織負責,他拿著全社3055戶摁上了鮮紅的手印的“不分家”協議,四處奔走,尋求支持。據說,他進京找過當年老首長、老領導彭真、呂正操,求情幫忙,保留周家莊人民公社,他們也含糊其詞讓雷金河“再觀察一下”。“老堅決”無可奈何,就向時任河北省委書記、省長的李爾重同志正式提出保證:“今年不分包到戶,如果干一年,我們沒有其他公社好,那我們就將地分了。”李爾重在《送別老友雷金河》一文中證實:“他問了一些領導人,都不敢明確表態。不得已,他向河北省委領導正式提出保證:不分包到戶,社員的收入可以高于分包到戶的農民。即使明年顆粒不收,每人可得500元,600斤糧。錢在銀行里,糧在倉庫里。”好在李爾重大膽同意他“先試一年”。就這樣,周家莊人民公社才得以保存下來了。
幸存下的周家莊改革開放的后40年是怎么走過來的,發展的怎么樣呢?如果用三兩句話概括,即周家莊仍按《人民公社工作條例》建設自己的家園,道路寬廣成就輝煌。幾十年來,周家莊在所有制上,堅持集體所有制,土地、工廠等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在分配上,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和部分實物分配。在勞動管理方式上實行記公分、包工制,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全鄉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實行集體經營、統一核算、專業承包、分工分業的管理模式。雖然表面上周家莊叫鄉,似乎政社分開,但是實際上,鄉和隊仍然是行政、經濟和社會緊密融合的政社合一社會組織,堅持黨政軍民學黨領導一切的。他們不是放棄了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的優勢,而是把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在農業上早已實現機械化,正向規模高效綠色農業邁進,建成了10000畝小麥良種、3000畝紅地球葡萄、2000畝鴨梨出口、2000畝蔬菜大棚、1000畝高檔苗木五個專業生產基地,投資1700萬元,籌建了奶牛養殖示范園區。在工業化上,建起了閥門廠、彩色膠印廠、建筑公司、紙箱廠等集體企業10多家。在城鎮化上,進行了高標準規劃設計,全鄉早已統一建起了二層住宅樓房,并且正在建成更高標準41棟住宅。在公共設施上,對全鄉所有街道進行了水泥硬化、綠化、亮化和凈化,各項文化娛樂設施配套齊全。 在社會建設上,為群眾辦了養老津貼、退休制、用電補助、集體負擔新農合籌資款、發放生活補貼等12項福利事業,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養老各項事業得到發展。2015年全鄉工農業總收入101123萬元,純收入24541萬元,上繳國家稅金2788萬元,提留公共積累3819萬元,人均現金分配13189元,人均純入18048元。集體累計公共積累比1978年前增長104倍,社員生活水平增長142倍,工農業總收入增長139倍。周家莊凱奏了一曲人民公社社會主義集體經濟壯麗的凱歌。
(三)
前邊我們介紹了唯一幸存的人民公社周家莊,它是堅持走集體化道路不動搖的典型,通過它的介紹彰顯了集體經濟的生命力。下邊再讓我們看看已經走了集體經濟回頭路的典型,能否證明集體經濟的優越性。這方面的典型很多,我們僅以河南的南街村和貴州的塘約村就夠了。南街村是當年學大寨的先進單位,實行家庭聯產責任制時糧食產量已經過千斤,社辦企業也有很好的發展,但在責任制風潮下還是改了制,企業包給個人,土地分到各家各戶,但沒過多久老百姓不干了,因為收入不增反降了。在村黨支部的組織下,南街村又重返集體經濟。現在的南街村工業農業都有很大的發展,基本上實現了各取所需的要求,被譽為共產主義第一村。貴州的塘約村和南街村略有不同,他們的條件差一些。塘約村占地面積5.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862畝,全村不足4000人,集體經濟不發達。實行家庭責任制以后,全村青壯勞力為致富和解決溫飽問題紛紛赴沿海城市打工,打工人數最高時達村民的三分之二,一時間群眾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到2010年,隨著市場經濟的競爭激烈,打工收入越來越少,外出打工的又陸續返鄉,2014年塘約村人均收入只有3000元。這年,兩場洪災把塘約村洗劫一空。面對一家一戶無法戰勝的困難,塘約村的共產黨員帶頭,又重新辦起金土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向國家貸款120萬元重回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以“三權”促“三變”的經營理念,探索新形勢下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即用將土地所有權、經營權、使用權分置的辦法,促成“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轉變。經過三個轉變,提高了農業生產的集約化、標準化和規模化程度,有效解決了農產品生產存在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使塘約村的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僅僅兩年,塘約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不到4000元提升到2016年的10030元,村集體經濟從不足4000元提高到202145元,2016年實現了從二類貧困村到“小康示范村”的華麗嬗變。這就是中國作家王宏甲筆下的《塘約道路》,塘約道路就是集體化道路。
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是所有制和走什么路的問題。資本主義實行的是私有制,走的是個人奮斗的道路;社會主義實行的公有制經濟,走的是共同富裕的道路。我國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天經地義的事。這里不存在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的問題。重走集體經濟的回頭路是重新回到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來,方向是正確的,因而,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人民,不要怕人喝阻,要勇敢堅定地走下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