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1日在中國農業大學召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學術研討會,來自機關、院校和新聞單位的專家學者以及來自農村的村委會主任共30多人,對人民日報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農民為什么離開土地》(朱啟臻/趙晨鳴主編)一書所涉及的內容進行了研討。該書以案例的形式反映了在中國迅速城鎮化過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反映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后農村老齡化程度以及對未來農業發展可能產生的影響。涉及農業的特點、本質,政府的農業責任,農民的地位,農業與農民的關系,以及發展什么樣的農業等問題。專家、學者結合《農民為什么離開土地》一書的內容和自己研究的成果發表了熱烈的討論,提出了各自的觀點和見解,對我們進一步思考農業問題具有啟發意義。
《農民為什么離開土地》一書,以案例的形式反映了中國農村勞動力“離土”的現狀和對為來農業的影響。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農民離開土地的原因?
農民離開土地向非農領域轉移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導致這一流動的直接動因是城鄉存在的巨大差異。首先,從事農業勞動不僅收入低,勞作辛苦,還承擔著巨大的自然和市場的風險。在不可預知的自然災害面前農民為農作物收成擔驚受怕,他們擔心收成少,但是遇到了風調雨順,當農業獲得好收成時農民為賣而發愁。無論是豐收還是歉收,農民的收入都難以保證,于是農民就背井離鄉大規模流向收入更穩定的職業領域。其次,城市生活方式的吸引,城市有人們羨慕的繁榮、便捷的生活條件、完善的公共服務,成為農村年輕人夢想的天堂,他們或為城市生活方式所吸引,或為讓后代享受良好的教育,或為自己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堅定了他們徹底離開鄉村的決心。“出來了就不回去”“只要能在城鎮生存就不回農村”“即使農業勞動能夠獲得高的收入也不愿留在鄉村種地”,這是訪談過程中我們聽到的最多的答案。再次,教育環境營造了只有離開農村才光榮的社會心理氛圍,也成為農村青年離開鄉村的重要推力。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或社會輿論,都把離開農村作為教育目標和價值取向,使得年輕人認為只有遠離農村和農業才是“光榮”的,而留在農村從事農業是“丟人”的。 “不會有姑娘愿意嫁給留在農村種地的年輕人”,這種社會心理成為年輕人逃離鄉村的重要動因之一。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是勞動力流動的趨勢,但是如果形成一種勞動力不流向城鎮就是“傻”,就是“沒本事”的社會心理,則會對未來農業的安全埋下隱患。
2、哪些人留在了農村?
過去我們常用“386199”來形容留守農村的主體是婦女、兒童和老人,但是調查發現,這些年舉家外遷的農戶越來越多,婦女大都隨著丈夫進城打工,兒童也隨著父母進入城鎮讀書。留在農村的主體是老年人。在我們調查的鄉村,常駐人口老齡化程度超過了30%。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平均年齡達到57歲,有的老人已經80多歲還在從事農業生產。一個53歲的農民告訴我們說“我就是村里的年輕人了,誰家有重活都來找我”。鄉村勞動力的短缺已經表現在許多方面,如過去誰家蓋房子,全村的青壯年勞動力都來幫忙,幾天就可以把房子蓋好,現在花錢雇人都很困難,一個農戶的房子蓋了兩年才蓋完,就是“找不到人,干干停停”。農忙時雇人就更困難了。在農村農忙時雇人的工資一年一個臺階地長,2008年每個勞動力一天工錢是60-70元,2009年長到每天80-90元,2010年是100-120元,每天還要管飯和香煙,“就是這樣還雇不到人呢!”。在農村也有一些年輕些的勞動力,那是暫時留在農村或照顧老人,或照顧自己的小孩,他們大多表示“條件允許了,還會外出打工。”他們并不是穩定的農業勞動力。在我們調查的農村幾乎沒有“富余”勞動力可以再轉移。用農民的話說“能走的都走了。”
3、鄉村老齡化對農業產生了哪些影響?
中老年人因為有過挨餓的經歷,因此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十分重視農業生產,珍惜糧食,勤奮耕耘,每年都期盼著農業大豐收。正是這種感情支撐著中國農業生產,我們所到之處,看到勤勞的老農民把地料理的十分精細,田邊、低頭、甚至道路的兩邊都種滿了莊稼和蔬菜。但是我們也深切感受到了,年輕人對土地的感情漸漸淡化,老農民從事繁重的農業勞動已經力不從心,勞動能力一年不如一年,地種的越來越艱難,以至于他們望地興嘆:“年輕人都不愿種地,將來人們吃啥呢?”調查發現,老農民種地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減少復種指數,原來種兩季作物,現在只種一季,如以前種玉米和小麥,一年兩熟,現在只選擇種玉米;原來種雙季稻,現在改為單季稻;二是粗放經營,許多老年人由于體力和精力的原因,無法進行精耕細作和田間管理,只管播種和收獲,實行的是粗放管理,目的是“夠吃就行了”;三是撂荒,盡管撂荒地相對數量并不多,但撂荒現象在一些地區較普遍。老年人只選擇生產條件好的、離家近的水地耕種,離家遠的和旱地則選擇了撂荒。對老農民來說,這是不得已而為之。我們強烈的感受到老農民不能承擔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現代農業的主體角色。
4、應對農業勞動力短缺存在哪些的誤區?
談到農業勞動力減少有三種觀點值得商榷:
第一種觀點認為農村勞動力仍然是過剩的,農村還有大量的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然而,我們所調查的20多個鄉村,幾乎不存在可轉移的勞動力。留在鄉村的勞動力人口大都是由于種種原因不能離開的人。此外,對鄉村富余勞動力的統計不能按照每畝地農民投入的農業勞動時間來計算,因為農業勞動具有季節性、農作物管護具有隨時性等特點,決定了種地的農民不能遠離土地。
第二種觀點認為農業勞動力短缺是好事,為機械化、規模經營創造了條件。在某種意義上這一看法似乎有一定道理。主要問題一是規模經營(如家庭農場)同樣需要年輕人,而且需要素質更高的新型農民;二是并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實現機械化規模生產,如廣大的丘陵山地,發展特色山地農業,對中國的農業安全和適應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也不是任何農業生產領域的勞動力都可以用機械化來替代,像蔬菜種植、水果栽培等,都是勞動力密集型農業。當農業勞動力減少到影響農業生產程度時,靠其他替代辦法是難以奏效的。
第三種觀點認為農業勞動力短缺為現代農業和工商資本下鄉承包土地創造了條件。首先這種看法誤解了現代農業,把現代農業等同于工商資本下鄉承包土地的所謂“大”農業。這是許多地方政府感興趣并極力主張的。但對農業來說也是最危險的事情。工商資本的本性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工商資本承包土地把完整農業(農業的多功能)演變成支離破碎的片面農業(只要農產品);把可持續的農業變成了只追求眼前利益的農業;千方百計改變土地的用途,威脅農業的安全;增加農業生產成本,加重政府負擔。工商資本承包土地不符合農業的生產規律(與農戶生產具有不同性質),因此是不可持續的。何況工商資本也需要農業勞動力。
5、怎樣才能獲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民為什么離開土地》一書試圖揭示這樣一些道理:
第一,把農業作為公益事業來對待。農業安全是政府的責任,要保障一個國家農業的安全,政府必須協調農民的利益,把農民利益的實現和國家農業安全的目標統一起來,通過政府支持農業使農民獲得較高的收入,提高農民的社會地位。這需要全社會理解農業的本質、關注農業發展和關愛農民。
第二,最適合農業(種植業)的經營形式是農戶,解決農戶弊端的最有效形式是農民合作。農戶經營并不排斥現代化,相反農戶可以更好地容納現代農業要素。不能錯誤地把現代農業等同于規模農業,更不能等同于工商資本經營的規模農業。農業組織的最基本形式應該是家庭,這種組織形式可以隨著一些農戶庭放棄農業而逐漸成長為家庭農場。家庭農場再作為合作社的成員形成更大的合作組織。盡管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解方面尚存在很大差別,合作社的發展也存在諸多誤區,但是理論研究和各國實踐都證明這是既符合農業生產規律,又能實現農民利益的組織形式。中國的農民合作需要在正確引導下逐漸規范。
第三,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的農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形成是實現農業社會化生產的重要條件。在農戶分散經營基礎上,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解決農戶分散生產、勞動力不足的重要措施。在一些發達地區隨著社會化服務的逐步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勞動力的不足。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農業科技服務、還是農業信息服務、生產環節的服務以及銷售服務等,只要與農業、農民有關的社會服務都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質,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引導。需要指出的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同樣需要大批的新型農民。
第四,培養職業農民。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職業農民就成為支撐中國現代農業的主體。職業農民不僅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而且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農民。職業農民的來源可以是家庭農場的繼承人、可以是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可以是大中專畢業的學生,一切有志于農業生產經營的人都可以成為職業農民。因此,開辟城鄉人才的雙向流動渠道,是職業農民生成的重要條件;職業農民需要政府投資培養,職業農民應該接受全面的農業教育,而不是片面的農業教育;職業農民不僅具有較高的經濟收入,還應該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要培養大批的職業農民需要全社會關心農業、尊重農民。如果農民收入得不到有效改善,農民的地位得不到尊重,社會就會遭到“報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