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崗人點評郭小崗--關于“小崗村改革”與“農業機械化”
有關的討論——
在小崗村改革以后,由于生產方式符合了生產力,所以,農村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農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所以,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又促使了生產力的發展與進步,農業生產開始逐漸改變小農經濟的生產力,收割機代替了鐮刀石磙;拖拉機代替了木犁牛馬,插秧機代替了人力勞動,所以,使生產又出現了新的矛盾------(郭興邦:關于生產力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的研究(16))
相關資料——
1、1955年毛澤東主席在《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中指出:“中國只有在社會經濟制度方面徹底地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又在技術方面,在一切能夠使用機器操作的部門和地方,統統使用機器操作,才能使社會經濟面貌全部改觀。”“估計在全國范圍內基本上完成農業方面的技術改革,大概需要四五個五年計劃,即20年至25年時間。全黨必須為實現這個偉大任務而奮斗。”
2、中國農業機械化改革的背景分析與理論反思
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 08-07-30 11:53:00 ] 作者:鄭有貴
新中國建立之際,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基礎是非常薄弱的,只能生產鋤頭、鐮刀、鐵锨、木犁等傳統農具。為了適應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需要,中央提出“農機制造以地方為主的方針”,各地大搞農業機械工業。到1979年,全國已建立縣和縣以上農業機械制造廠2327個,農業機械修造廠2386個(另外還有一批相當數量的半拉子工程),從而基本上建成了農業機械制造、維修、配件生產大致適應,門類比較齊全的農業機械工業體系,在農業機械制造和修造廠工作的職工達到117萬人。
與此同時,建立了包括農業科研、鑒定、推廣、培訓、供應、維修等比較齊全的農業機械化支持保障體系。到1980年底,全國各省、市(地)、縣均設有農業機械管理機構,建成縣以上農業機械(化)研究機構2113個,農機具試驗鑒定站46個,農業機械化中等專業學校134所,省、地農機校140所,1800多個縣建立了農機常設培訓班,農機公司2812個,每個縣都有了農機修造廠,50%的公社和20%的生產大隊建立了農機維修點,公社農機管理站4.31萬個(占全國公社數的80%),形成了覆蓋全國、遍布城鄉、比較健全的農業機械化支持保障網絡,為農業機械使用提供及時、方便、可靠的服務。在農業機械維修上做到大修不出縣,中修不出社,小修不出村。
3、安徽農業機械化改革發展30年成就與回顧
1979年,以鳳陽小崗村18戶農民帶頭實行包產到戶為起點,中國農村開始了一場以家庭承包制為主要內容的歷史性偉大改革。改革開放初期,分散的小規模經營與高效的機械化生產之間由此出現了突出的矛盾,給農機化發展帶來沖擊,使不少的地方積累了幾十年的農業機械化基礎設施受到嚴重損害,農機具或被瓜分變賣,或被丟棄閑置,國營、集體拖拉機站或解體,或個人承包,或轉變服務性質。農機數量大量減少。社會上對農機化發展也有許多非議,認為“包產到戶,農機無路”。全省各級農機管理機構開始拆、降、并,以服務于集體經濟為主的農機化發展一度陷入低谷。
4、(桃花島主)大包干把中國的農業機械化推遲了若干年
閑來無事,翻看舊書,是1971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內容,其中有力爭在1980年實現農業機械化的話,一下子讓我記起了我所經歷的80年代初時的一些往事。
我們縣是81年開始的大包干。大包干以前,記得我們村有兩個生產隊,每個隊里都有拖拉機、播種機、收割機、打麥機、脫麥機等農業機械,農業機械化初具規模。大包干開始后,集體的東西一分而光,象機械這樣的大物件沒法分割,所以就堆放在場里,任憑風吹雨淋,最后變成一堆爛鐵,不知所終。盡管沒有了農業機械,但應該說那時村民的積極性還是蠻高的,被扔進垃圾堆的“抗犁”等老祖宗留下的農具又被翻了出來,重新派上了用場。我那時剛剛上初中,農忙時就干農活,全靠手工勞動。在田里有時聽村民們自嘲說:又回到原始社會了。
小崗人點評——
我們又訪問了一些農民,他們也都認為,小崗村并沒有“致富”。在他們看來,問題主要是兩個:一是由于“承包”帶來了一些問題,例如,由于一家一戶,力量分散,很難拓寬致富門路,很難合理組織人力物力,很難進行規模經營,等等
我們問他:“你們搞統分結合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底‘統’在哪里啊?”
嚴俊昌兩手一攤:“沒有啊,哪有什么‘統’啊!我們只有‘分’,沒有‘統’,還是小農經濟,一家一戶搞單干。”他舉例說:“就說今年吧,因為天旱,簡直像放鴨子,各顧各,爭著用水。塘里有水的,就能收稻谷八、九百斤,沒水的,就只能收稻谷二、三百斤。要是組織一下,也不致于像今年這樣減產。”嚴俊昌說到這里,不禁長嘆一聲:“搞成這個樣子,我實在睡不著覺啊!”
首先,我們到了縣里設在村里的農技站,找到農技員吳廣法。他一聽我們說“承包”,就很有意見,他說:“‘承包’的弊病大大啦!”可是,吳廣法一看我們很吃驚,忙改口說:“當然,我是從農業發展的角度來說的。這個‘承包’,弊病確實很大,它一不利于科學種田,二不適宜規模經營,三不利于農業機械化,四是浪費人力物力和不利于勞動力的合理利用,五是不利于興修水利,……,總之,不利于生產,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
(小崗村:一條越走越窄的小農經濟“老路”)
附圖:
http://ll.a.5d6d.com/userdirs/2/0/zrsy/attachments/forumid_17/09071410260e31fc6fecf52351.jpg
郭小崗:拖拉機代替了木犁牛馬
http://ll.a.5d6d.com/userdirs/2/0/zrsy/attachments/forumid_17/0907141854949ce2fbf392a24e.jpg
(注意大田分成小小塊)
郭小崗:插秧機代替了人力勞動
郭小崗:收割機代替了鐮刀石磙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