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農民合作社
李昌平
河北滄州東光縣有個古樹于村,全村180戶,760人,土地1881畝。同河北千千萬萬的村莊一樣,幾乎是家家戶戶一季玉米、一季小麥,忙忙碌碌一整年,每畝收入500元。20多年來,一直過著“溫飽尚可,小康尚遠”的“小崗”式的溫飽生活。
2008年3月,由村民王杰華等5人發起,成立了“古樹于農民合作社”。從此,合作社給這個村帶來的變化,是王杰華等人也未曾想到的。
古樹于合作社經過近兩年的發展,現有社員145人(高峰時230人)。合作社下設有資金互助部、水利部、農機部,農地流轉經營部,農資和生活資料部,技術服務部等部門。合作社現有互助股金56.68萬元,經營耕地1070畝(其中90畝為合作社整理入社土地后的新增面積),深機井及其灌溉系統一臺套(價值16萬元),農機具14套(價值32萬元),超市一個,玉米庫存110萬元,肥料庫存7.5萬元,種植冬麥子430畝(12萬元)。除去欠款、股金和折舊,合作社賬面盈余40多萬元。
隨著合作社的建立,基礎設施和生產管理水平大大提高,糧食單產增20%以上,總產增30%以上(增加耕地90畝),轉移勞動力150人(原先非農就業40多人),村民人均純收入9000多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
2010年,古樹于合作社計劃吸收新社員30人,再接受村民流轉土地400畝,力爭讓全村90%以上的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另外,合作社計劃擴大資金互助規模,在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的同時,為社員發展專業養殖服務。
一, 合作社的成立及其成長過程;
動議成立古樹于合作社是在2007年12月,起初只有王杰華等5戶社員,2008年3月注冊資金只有6000元,王杰華2000元,其余4人各1000元。2008年3月初正式營運后,一個月后就吸收社員120戶,每戶互助(股)金500元,股金達到了6.6萬元。
互助(股)金吸收上來了,怎樣才能讓這些社員得到實惠呢?王杰華等合作社骨干坐在一起開會討論,決定從農機服務做起,由于資金不夠,5個發起人每人自愿再增資5000元優先(股)金,總互助(股)金達到了9.1萬元,花6.8萬元購買了大型拖拉機,0.7萬元購買了旋耕梨。
合作社用拖拉機為社員旋地,春季下來共為社員耕地1200畝,每畝按市場價25元收費,除去成本11元,共盈利16800元。合作社留6720元,其余10080元為社員分紅。春忙過后,王杰華等緊接著又為社員統一購買農資,把利潤全部分給了社員。到了2008年9月份,社員戶數達到了210戶。9月底召開了社員大會,修訂了合作社規章制度,成立了由5人組成的理事會,3人組成的監事會。在社員大會上,合作社又與本村一家私人超市簽訂了合作合同,只要合作社社員到超市購物,每月按消費總額的3%進行返還。到了2008年秋收季節,合作社又為社員整地700畝,合作社共盈利3.15萬元,合作社留下1.26萬元,為社員分紅1.89萬元。2008年底,互助(股)金共計15.4萬元,分配后積累8萬元。
由于農業的收入要遠遠低于村民外出打工的收入,為了把更多人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合作社從2008年秋后開始吸收村民流轉的土地入社,社員土地入社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每年固定領取每畝500元的流轉費,另一種為“500元底金+土地經營分紅”。合作社共接受流轉和入股土地890畝。
對社員流轉和入股進入合作社的土地,由合作社進行統一整理,增加種植面積90畝。除種植20多畝蔬菜外,其余950畝全部種植收入穩定的小麥,玉米等大宗作物。為把這950畝土地建設成為高效的機械化示范田,合作社投資29.2萬元購買了玉米小麥聯合收割機,新型播種機等現代農業機械。2009年開春時麥田面臨嚴重的干旱災害。合作社迅速采取措施,投資16萬元打了一眼300米的深井,購買了變壓器潛水泵等設備,鋪設了2700米管道。因小麥得到及時灌溉和科學管理,畝產達 到了1000斤左右,畝產增20%以上。2009年度,合作社950畝土地年盈利60多萬元。
二, 古樹于合作社的作用
1,鞏固和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增強農業后勁。合作社成立不到兩年,不僅重建了田間水利工程,還投資16萬多元打了一口深井,配套了灌溉系統。合作社計劃未來兩年再打3口機井,確保全村1881畝耕地都成為高產穩產、旱澇保收。
2,增加土地面積、復制指數和糧食產量。農戶890畝土地向合作社流轉后,經過合作社統一整理,變成了980畝,增加了90畝耕地面積。土地在農戶經營時,大約有30%的土地只種一季,流轉給合作社后,百分百的種兩季了。過去農戶分散種植時,年平均每畝糧食產量不足1700斤。土地轉入合作社后,單位面積產量也每畝提高了200多斤,單產增20%以上,加上土地平整后增加10%的種植面積,兩項相加增產30%以上。
3,增強了農民市場主體地位,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益。合作社成立后,種地成本大大降低了,每畝每年少支出150元,糧食等農產品由于統一銷售,銷售價格也提高了5%以上。
4,降低村民生活成本,方便群眾。合作社生活超市建立后,社員憑證在合作社超市消費,優惠3%,每年給社員優惠近30000元。更重要的是,方便了社員。
5,土地抵押貸款成為現實。沒有任何正規銀行愿意接受農民的土地抵押貸款,中國農民土地抵押貸款一直是一個大難題,各級政府不知為此想過多少辦法,都不得法。但在古樹于合作社成立資金互助部后,社員以自己的承包地在合作社抵押貸款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6,解放農業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合作社成立前,古樹于村外出打工經商和本地辦廠的村民不到50人,合作社成立2年來,幫助100多人離開了土地,其中12人在本村新辦加工廠12個(紙箱機械廠為主),30多人長年在外推銷本村紙箱機械廠的產品,外出務工人員增加到120多人。村人均純收入超過9000元,比兩年前翻了番。
7,黨的領導和村民自治有了經濟基礎和組織基礎。古樹于農民合作社在建立之初,黨支部村委會成員就是發起人之一,兩委成員在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有位置。合作社的建立,村莊共同體因此有了共同的經濟基礎,社員之間也因為有了共同利益而使社區變得有凝聚力了,使村莊社會結構得到了改善,村兩委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了抓手,工作變得實實在在了,事半功倍了。
三, 古樹于合作社發展的經驗;
古樹于合作社王杰華等發起人和管理者的文化素質并不高,但合作社兩年來,基本上沒有走彎路,并且走得很順,取得的成效也很大。和我見到的眾多合作社相比,古樹于合作社有些基本經驗值得全國各地合作社學習和借鑒。
1,資金互助(合作)起步,切入點選得好。因為資金可以替代勞動、技術……等多種要素,資金是最好的交換媒介。先有資金互助(合作),以資金作為媒介,其它合作就比較容易了。如農資合作、農機合作、土地流轉和合作等等都變得就比較容易了、甚至水到渠成了。很多合作社起步時,往往由于資金不足,做事總是東拼西湊,十分艱難,且自主性極低,成本極高,注定多災多難。
2,優先做服務,服務、服務、再服務;
古樹于合作社首先做的是資金互助,實際是金融服務。在此基礎上再做農機服務、農資服務、水利服務、生活超市服務、土地流轉服務等等。這些服務是社員都需要的,且做服務風險小,利潤穩定。從服務做起,不斷積累利潤和人氣,利潤越多,服務能力越強,人氣也就越旺;人氣越旺,服務(需求)規模越大,收益也就越大。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古樹于合作社的管理層,明白一個道理:資本的優勢是錢多,合作社的優勢是人多。如果合作社起步就辦廠上項目,肯定干不過資本家,風險自然高;如果合作起步做服務,聚集人頭,集合需求,人頭多到足夠多,需求集合到足夠大,合作社就不僅有收益,還變得有力量,沒風險。例如,古樹于合作社自己本不打算辦生活超市,可社員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后,自然就有私人的生活超市自愿加入到合作社。合作社只要發揮人頭多的優勢,不辦產業也會有產業資源加入合作社的。很多合作社,一成立就上生產項目,這是拿自己的劣勢和資本優勢競爭,這樣風險是很高的,這樣的合作社十個定有八個不會順利。
3,社區為本,三位一體。古樹于合作社從發起階段開始,黨支部村委會成員就一直參與其中,是合作社的核心成員。古樹于合作社從一開始就堅持了社區為本,三位一體的原則。社區為本,是指合作社立足社區,為社區成員服務,增強社區共同體的凝聚力。立足社區,以社區為本,人際關系熟,管理半徑與管理能力相適應。三位一體,是指合作社、黨支部、村委會三位一體,合作社是黨支部、村委會的工作平臺,為黨支部村委會貫徹黨在農村方針政策提供了組織保障和經濟基礎,黨支部和村委會工作不再處于“懸浮狀態”;反過來,黨支部和村委會為合作社成長創造好的政府環境和社會環境,為合作社成長減少干擾,同心協力抗拒干擾。
4,地方黨政領導愛護。古樹于合作社從開始發起運行到現在,遇到過登記注冊的困難、遭遇非法集資的誣陷而查封帳號、社員退社風波等等,受既得利益者和私欲膨脹者的干擾和阻撓,合作社麻煩事一波接著一波。但合作社一直都受到地方黨政領導的呵護。如果沒有地方黨政領導多次給合作社排除干擾,古樹于合作社早就不復存在或私有化了。
5,外部協作。古樹于合作社從發起成立開始,一直有河北大學楊雅茹副教授等專家學者的外部協作。農民合作社在初創階段,需要在外部協作者幫助下成長,不僅章程和制度的制定需要外部協作者協作,合作社內部有了矛盾也需要外部協作者幫助調解,遇到政策法規障礙更需要外部協作者幫助化解和規范。楊雅茹等外部協作者為古樹于合作社健康發展重要條件之一。
四, 當前農民合作社發展面臨的困境;
古樹于在發展過程中面臨很多的曲折,但在地方政府部門和外部協作者的大力支持下,終于曲曲折折地走過來了。但根據筆者的走訪調查,全國更多的合作社就沒有古樹于合作社這樣幸運了。我國當前合作社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還是很多的:
1,對農民合作社的意義認識不清。鄧小平設計的農村改革“分兩步走”和“兩次飛躍”:第一步是“少數人先富”,通過把農民從人民公社解放出來,即“一次飛躍”來實現。鄧小平說的第二步是“共同富裕”,通過重走合作和集體經濟道路,即“兩次飛躍”來實現。胡錦濤建設全面小康和和諧的新農村戰略部署,和鄧小平的“共同富裕”和“兩次飛躍”構想是一脈相承的。古樹于農民合作社的發展證明,合作社不僅在增加農業后勁和糧食產量、解放勞動者生產力等方面作用顯著,而且是實現農村第二步改革目標的正確道路。古樹于合作社證明了鄧小平“兩步走”和“兩次飛躍”的戰略構想是科學的,證明了黨中央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和新集體經濟、建設全面小康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是科學的。可是,在我們的各級干部隊伍中,很多人忘記了鄧小平改革之初的“兩步走”和“兩次飛躍”構想,忘記了鄧小平晚年“兩極分化了,改革就走上了邪路”的告誡,甚至還以農民合作社和新集體經濟為“左”的東西,不敢理直氣壯扶持農民合作社和新集體經濟發展。意識形態的糊涂,是當前發展農民合作事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大思想障礙。
2,支持合作社發展的政策不足,且政策總在北京轉圈圈;例如,最近幾個一號文件和中央十七屆三中全會決議都強調要扶持農民合作社發展和新集體經濟,但基層總是見不到相關的優惠政策。古樹于合作社整理土地980畝,新增耕地90畝,重建水利等等,都是國家應該扶持和補助的,但就是不知道該如何以合作社的名義享受到農業綜合開發和國土整治項目資金的補助。現在,扶持少數人富裕都是真金白銀的政策,扶持共同富裕都是“棉花開口”政策;扶持龍頭企業各個部門都爭搶,扶持合作社發展沒有一個部門爭搶。
3,農民合作社發展缺乏專門政府部門管理、指導和服務。中國農民合作社、特別是鄉(村)域內的農民合作社,一般都是綜合性的。一個綜合性的合作社要登記注冊,需要同時找工商、銀監會、供銷社、農業局、土地局……很多個部門,并且沒有一個部門愿意登記、監管、指導和服務,合作社有困難和要求,也不知到底該找哪個政府部門。特別是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要登記注冊,比登天還難!按照國際慣例,農民資金互助(合作)應該歸農業經管部門監管和服務,農經部門在鄉鎮有機構、編制和人員,也有能力監管和服務,可偏偏不讓;政府偏偏要銀監會監管和服務農民資金互助社,而銀監會又不聞不問不愿管,且沒有能力監管和服務(縣級銀監會才2個人)。這樣的局面持續了好多年了,就是沒有人管!
4,社會環境不利于農民合作社發展。農民合作社成立起來了,只要開展合作,就會增加社員收益和權利,就會減少既得利益者的收益。所以,想消滅或瓦解農民合作社于搖籃的力量很強大。很多干部或政府部門,與“少數人先富起來”的代表的利益關系較深,即使是正常狀態,合作社發展也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本人有一次和數十個基層干部座談,有干部說:參加工作快30年了,只有現在是最糊涂的時候,到底是“小數人先富”優先?還是“多數人共富”優先?中央要給一個明確的說法了。從基層干部的角度看,當然愿意把政府資源給“小數人先富”,也當然愿意做錦上添花的事情,一是容易,二是自身有好處。現在特別需要營造實現第二步改革目標——“共同富裕”的輿論環境和發展環境。
5,農民合作社的外部協作者嚴重缺乏;農民合作社在初創過程中,特別需要外部協作者,如協作討論章程、制度、財務監管、控制風險、調解內部矛盾、處理社會關系……等等,現在,無論是大學還是黨校,只培養理論講解員和說教員,不培養農民協作者,培養的學生或干部不知道怎么協作農民工作。實現鄧小平的共同富裕和“兩次飛躍”,必須大力發展農民合作事業,農民合作事業發展需要培養千千萬萬的合作社建設協作者。中國大學和地方黨校的要承擔起培養農民合作事業的協作者的責任。
6,假合作社合遠遠多于真合作社。由于中央開始重視合作社發展了,很多地方干部和社會強勢者非常敏感。地方干部敏感的作出反應就是給基層下發展合作社指標,指示在規定的時間必須建立多少個合作社,否則一票否決!至于建合作社是為誰?誰是合作社的主體?建合作社做什么?怎么建設和管理合作社?誰協作農民建合作社?基層干部有多少人懂合作社?這些統統都不管。社會強勢主體敏感的作出反應就是掛合作社牌子,龍頭企業掛農民合作社牌子,行業協會掛農民合作社牌子,私營業主掛農民合作社牌子,村兩委掛農民合作社牌子,甚至政府部門也掛農民合作社牌子。掛牌子是準備迎接或攔截中央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的優惠政策的。現在全國合作社21。16萬家,筆者認同安徽大學張德元教授的調查結論——假合作社占絕大多數。
我國現在依然是個農民大國,有農民2。4億戶,農村戶籍人口占70%,現代化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既能夠轉移勞動力,又能夠增加糧食產量,還能夠在發生經濟危機時讓農民有退路的農業經濟制度,就是中央十七屆三中全會決議的農民合作社制度和新集體經濟制度。在我國的現代化過程中,農業現代化和城市化、工業化是一個整體,是相輔相成的,特別需要發展千千萬萬的古樹于農民合作社,這是中國現代化事業成功的基礎和基石。
2010年春節正月初一定稿于北京家中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研究中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