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南峪村探求】在那太行山最綠的地方之八
因為對前南峪村“綠色”致富路的好感,產生了探求它發展過程的想法。經過前面的討論,我們大體上了解了那太行山最綠的地方是怎么來的。下面再來看看《太行山最綠的地方是怎么來的?》中的那一段話——
說起前南峪村,不能不說是太行山區的一個奇跡。上世紀六十年代,在最高指示的號令下,全國“農業學大寨”之風愈刮愈猛。前南峪村與山西接壤,大寨開山造田的炮聲隱約可聞。人均耕地不足一畝的前南峪人,也曾虔誠地匯入去大寨取經求寶的滾滾潮流,回來后在山坡上放炮崩山造梯田。但全村男女老少忙了一個冬春造出的十幾畝梯田,其產量低得僅夠來年的種籽。最可怕的是,1963夏天的一場七天七夜的大雨,引發的特大山洪,不僅沖毀了前南峪村幾百畝河灘薄地,沖毀了山間辛苦建造的小塊梯田,連山坡上祖先留下的幾千棵有百歲樹齡的板栗樹也有半數被連根拔起。睹此慘狀,前南峪人欲哭無淚.痛定思痛,他們做出了一個重大的驚世駭俗的決定,堅決不再炸山石造梯田了,換言之,不學大寨了!他們要植樹造林!(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3688b70100dw4r.html)
前面已經說了,“農業學大寨”是1964年才開始的,作者“四冠三戴”,讓前南峪村1963年就“做出了一個重大的驚世駭俗的決定——不學大寨了!”顯得格外可笑。但是,其中最需要說清楚的還是文中對“大寨精神”的歪曲。按它的說法,好像“大寨精神”就是“炸山石造梯田”了。
什么是“大寨精神”?1964年全國三屆人大會議期間,周總理和陳永貴進行了廣泛的接觸后,在他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慎重宣布:“我想舉個典型例子,它是一個依靠自力更生進行農業建設、發展農業生產的先進典型:
大寨,是北方一個土石山區的窮山莊,這個大隊原來生產條件很差,窮山惡水土地薄,全部耕地掛在七溝八梁一面坡的地方。十幾年來,這個大隊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以加工改造耕地為中心,綜合運用“八字憲法“,高速度地發展了農業生產。他們進行了大量的、艱巨的農田建設。把過去的4900塊土地連成了2900塊,并且都建成為旱澇保收、穩產高產農田。他們的糧食畝產量,1952年為237斤,1962年增加到774斤,1963年雖然遭到特大的洪水災害,但仍然保持在700斤以上。
大寨大隊進行了這么多的農業建設,農業生產發展這樣快,完全是依靠集體的力量。他們正確地處理了集體和國家的關系,他們只向國家借過一次錢,第二年就歸還了。從1953年到1963年的十年中,這個大隊在逐步改善社員生活的同時,向國家總共交售了1758000斤糧食,每戶每年平均交售2000斤。”
周總理還對大寨精神作了精辟的概括:“大寨大隊所堅持的政治掛帥,思想領先的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愛國家,愛集體的共產主義風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
把“大寨精神”歪曲為就是“炸山石造梯田”是非常無聊的,關于學大寨究竟學什么的問題,在中發[1970] 70號文件《中共中央批準國務院關于北方地區農業會議的報告》中已經講得很清楚:
明確了學大寨學什么:就是要學習大寨大隊在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三大革命運動中,一貫堅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毛澤東思想領先的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愛國家、愛集體的共產主義風格。一句話,就是要象大寨黨支部那樣,用偉大的毛澤東思想教育農民。這是大寨經驗中根本的東西,第一位的東西。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廣大群眾掌握了毛澤東思想,就有了方向,有了干勁,有了辦法, 就可以人變、地變、產量變,就能夠排山倒海。至于大寨在經營管理、生產技術方面的一些具體辦法,那是第二位的東西,決不能不顧自己的條件,照抄照搬。
可見,前南峪村在黨支部的帶領下,發誓根治這窮山惡水,制定了20年的發展規劃:5年綠化,6年造地,3年治水,7年高標準治理經濟溝,進行長達30多年的治山會戰。從1963年開始至1977年,共修灘造地420畝,8300畝荒山全部栽上了樹,打機井35眼,還興建了一批水利工程,使310畝“望天收”崗坡變成了水澆地。這些本身就是“大寨精神”的體現,實際上他們也是“農業學大寨”治山造林的典型。把前南峪村的奇跡歸為“不學大寨”的產物,不僅虧理,而且虧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