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從《人民日報》1997年1月6日的報道《治山伏水創大業——太行深處的前南峪村脫貧致富紀事》中了解到,前南峪在上世紀60年代初還是一個“光山禿嶺和尚頭,洪水下山遍地流,沿川沖走河灘地,十年九災不保收”的窮山莊。1963年秋,一場無情的特大暴雨下了七天七夜,又把前南峪村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幾分保命田沖個精光,鄉親們走投無路,甚至有人打起鋪蓋卷兒準備外出逃荒。村黨支部一班人再也坐不住了,他們發誓一定要根治這窮山惡水!隨即制定了前南峪20年的發展規劃:5年綠化,6年造地,3年治水,7年高標準治理經濟溝。從此,全村人在黨支部的帶領下,開始了長達30多年的治山會戰。1963年以來,前南峪全村累計投工160萬個,動土石640萬方,如果把這些土石壘起1米高1米寬,能從北京至廣州來個往返。截至1977年,前南峪共修灘造地420畝,8300畝荒山全部栽上了樹,打機井35眼,還興建了一批水利工程,使310畝“望天收”崗坡變成了水澆地。
重復這段文字是想用它來算算帳。
1963年起至1977年累計投工160萬個,是一個什么概念呢?如果按現在廣東打工的中檔工資100元/天計算,相當投入資金16000萬元。按現在全村1300多人計算,平均每人投入10多萬元。按15年計算,平均每人每年達到差不多7000元。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就憑這個數字,他們的人均收入就進入了小康水平了。如果當年沒有集體化,并且可以像現在這樣外出打工,他們當時經濟上可能要活絡一些,生活也許不會那樣清苦。但是,前南峪也可能現在還是一個“光山禿嶺和尚頭,洪水下山遍地流,沿川沖走河灘地,十年九災不保收”的窮山莊。那十多年里,他們的艱苦奮斗,實際上相當于把一筆巨大的資金存進了他們的“綠色銀行”,有了這個“綠色銀行”,他們今天才能夠靠山吃山,才能夠把大批勞力轉移到林果業和工副業生產上來,實現離土不離鄉的農村城市化的經濟格局,走上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
對比現在的許多地方,大批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老年、婦女和兒童留守農村,一年到頭又賺得了結果錢,就按上面算的7000元吧,靠這些錢就能夠小康了?就算他們一時能夠忍受得了長期的分離之苦,可是老人孩子得不到照顧,家鄉的面貌得不到改觀,于是,三農問題出現了。誰都知道,即使戶口開放,他們大部分還是要回到農村去的,到時候又怎么辦?到時候他們的孩子再出來打工?難道他們要子子孫孫這樣一直生活下去?
實際上,這里提出的是中國農村的發展模式問題。是鼠目寸光,只顧眼前,急功近利,還是放眼長遠,做到可持續發展。中國的三農問題不從這個方面來反思,是很難找到出路的,說在那太行山最綠的地方,也許隱藏著中國農業的希望,指的就是這個希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