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鄉鎮企業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鄉鎮企業在中國大地上遍地開花,星火燎原,成了改革開放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有三分天下有其一之說。
可是,到了1997年,在那一場中國企業大改制中,鄉鎮企業幾乎全軍覆沒。所謂覆沒,有兩個趨向,一是好的企業,有前途的,有利潤的被私人侵吞了,占有了。一是無前途的負債累累的企業,全部被淘汰了,成了呆賬、壞賬、死賬。
為什么紅極一時,熱火朝天的鄉鎮企業就那樣不堪一擊,全盤崩潰呢?
筆者認為:中國的鄉鎮企業有他的先天不足,而后天又不補,一味弄虛做假,虛張聲勢,帶病運行,最后不得不中途夭折,甚至胎死腹中。
究其原因:首先,企業的創始人,大多是文盲、法盲、流氓的三盲人員或兩盲一盲人員。他們不懂管理,只一味的大膽魯莽,行賄送禮。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辦起了一批貸款企業(資產大于負債),不管利潤,不管質量。這些人可以說還是中國腐敗的先行者和得益者,他們的特長就是請客送禮,陪吃陪喝陪嫖陪賭。
其二,鄉鎮企業,說的是鄉鎮企業,其實是家族企業,兄弟企業,父子企業,沒有管理目標,沒有財務賬目,偷稅漏稅,橫行霸道,老子天下第一。廠長就是家長,一言堂,金口玉言,誰有不同的想法誰走人。
第三:政府相關的職能部門,管理不善,放任自流,有禮就批,有錢就支持,就評先進,就是企業家。大大助長了這些人的膽子,造成他們自我膨脹。不可一世,同時敗壞了黨風,政風。
第四:金融部門慷國家之慨,揮灑人民血汗,不看對象,不看項目,有利就放,無利休想,不管你有多大能力,懂經營會管理,你不送錢,休想貸款,如果你什么都不懂,就知道行賄,那就要多少貸多少。其結果造成了大量的呆賬,死賬,人民血汗大量流失。
實話實說,鄉鎮企業的確是一條發展農村經濟的好路子,是實現農村脫貧致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路子,是解決農村勞動力的一個好辦法。是中國農村、農業、農民的一條正確的出路。南街村,華西村就是幾個成功的例證。
可是,就是這樣一條好的道路被扭曲了,就是這樣一個好機會被錯過了。
這將成為一個歷史的遺憾。誰的責任,誰的過錯,自有后人評說。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