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百科”關于“前南峪村”這個詞條的解釋中,我們看到了“前南峪村”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抓住機遇,加強農村黨的領導,選擇了適合本村經濟發展的集體專業承包責任制,大力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抗大精神,走科技興村路子,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一年一個新臺階,十條大溝全部建成高標準生態經濟溝,栽植各種干鮮果樹138400棵,林木覆蓋率達90.7%,植被覆蓋率達94.6%。
1982年《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指出:目前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到組,包干到戶、到組等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到1987年,全國有1.8億農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98%。其中沒有“集體專業承包責任制”的提法。“前南峪村”的“集體專業承包責任制”應該歸于沒有實行家庭承包的全國農戶總數2%之中。
那么,“集體專業承包責任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東風壓倒西風123 09-11-19 21:38:21 ) 大于也很想知道,可是到處都查不到。不過,在一個叫“和你在一起”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91d47001000aek.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中查到了下面信息——《前南峪的櫻桃熟了》:
前南峪,號稱是太行山最綠的地方。借著去邢臺采訪的機會,到前南峪見了見郭成志老書記,老書記依舊樸實,身桿硬朗,雖然當天感冒了,仍陪著我們喝了幾杯。
1983年12月底,我國農村的集體經濟基本解體,改革為各搞各的單干個體經濟。但是集體經濟并沒有徹底解散,按2%計算,全國還有16957個村子仍然是堅持集體經濟。前南峪就是僅存不多的堅持集體經營的村子。 以下的文字摘自網絡: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包產到戶之風席卷全國,邢臺縣630多個村,絕大數已經實行,前南峪也有人主張分地、分山、分果樹到戶,搞大包干。在街上貼出了大字報:“根除大鍋飯。”“郭成志不分地、不分山、對抗中央。”“堅決把郭成志拉下馬。”……還有幾個青年農民闖入郭成志家,揚言要分山分樹!并質問:“你硬不分山,不分果樹,想圖個啥?”郭成志義正辭嚴的回答:“圖前南峪大家共同富裕。”他引導群眾認識到,集體30年積累的財產是何等堅(艱)難,只有依靠集體力量才能使集體經濟更快發展。并宣布了黨支部的決定:要分林果業、農業、養殖業搞專業承包。說服了鬧事的農民。由于29封告狀信寄到了北京,縣里、市里、省里、中央都派人到村里調查。經過調查,中央派來的同志說:“專業承包可以,但要聽群眾的議見。”省委書記聽了匯報,公開對群眾說:“可以保留一個前南峪,試試看!”前南峪的集體經濟保住了。
原來前南峪的集體經濟是這樣保留下來的,看來,這個“集體專業承包”也是打擦邊球擦出來的,就好像當年支持小崗村的領導,把“分田單干”擦成“大包干”一樣。其實,叫什么名稱都是為了順應大政策的潮流,分與不分,單干還是集體干才是問題的實質。前南峪村的后代應該感謝當年郭成志與村黨支部,沒有他們的堅持,就沒有今天好吃的“櫻桃”。我們也應該感謝他們,沒有他們的堅持,我們就沒有比較,就看不到中國農村經濟發展還可以有這樣好的的模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烏有之人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