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說了,看了河北邢臺前南峪村介紹,對它頓生好感。之所以頓生好感,首先是因為它的“綠”,它不僅有自然生態的“綠”,社會生態環境也“綠”得可愛。再就是它的“富”,它的“富”好像與南街村、華西村以工致富的路子有些不同,與一些地方賣地致富更不一樣;它走的“綠色”致富的路。于是產生了探求它發展過程的想法,并且轉貼了一篇題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是怎么來的?》的文章。按文章的意思,前南峪村的“綠”是與“農業學大寨”斗出來的。但是文章中時間有些不對頭。文中說前南峪村是在“1963夏天的一場七天七夜的大雨”后“痛定思痛,他們做出了一個重大的驚世駭俗的決定------不學大寨了,要植樹造林!” 可是那時候“農業學大寨”還沒有“出生”------
為了弄明白這個問題,搜索出好些關于前南峪村的文章。下面這篇是“百度百科”關于“前南峪村”這個詞條的解釋:
前南峪村 (http://baike.baidu.com/view/2848852.htm)
前南峪村位于河北省邢臺縣,全村385戶,1322人,耕地746畝,宜林山場8300畝,人均6分田,7畝山。1963年,一場百年不遇的洪水災害使本來就很貧窮的前南峪更加悲慘。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前南峪仍是邢臺縣有名的吃糧靠統銷,花錢靠貸款的窮村,1977年時,全村糧食產量僅有26萬公斤,集體純收入10.8萬元,還背著幾萬元外債,人均收入只有57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該村抓住機遇,加強農村黨的領導,選擇了適合本村經濟發展的集體專業承包責任制,大力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抗大精神,走科技興村路子,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一年一個新臺階,十條大溝全部建成高標準生態經濟溝,栽植各種干鮮果樹138400棵,林木覆蓋率達90.7%,植被覆蓋率達94.6%。
被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成為河北省山區開發建設的一面旗幟,兩屆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單位,1995年榮獲環境保護“全球五百佳'提名獎。
1984年以來,先后興辦了十多家村辦企業,組建起益發實業總公司,工業年產值在8000萬元以上,每年拿出70—90萬元用于農業基本建設和開發,為村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因此,生態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經濟快速發展,村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94年率先被河北省政府命名為首批“小康建設示范村”,如今的前南峪山清水秀,花果飄香,五谷豐登,繁榮昌盛,被譽為太行山區一顆璀璨的明珠。榮獲“全國文明村鎮創建工作先進單位”、村黨委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進入新世紀,為加快村民增收致富步伐,黨組織在郭成志書記帶領下,緊緊圍繞“農民生活現代化,農業結構和基礎設施現代化.農業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現代化,農業資源環境和農民素質現代化”的要求,使“太行山最綠的地方”變為“最美的地方、最富的地方”。------
這個解釋寫得好的是后面部分,不足的是沒有能夠把“太行山最綠的地方是怎么來的?”這個問題的關鍵時刻交代清楚。開始說前南峪村“是邢臺縣有名的吃糧靠統銷,花錢靠貸款的窮村”,也就是說,他們貧窮得與與小崗村差不多。可是為什么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該村能夠“抓住機遇,加強農村黨的領導,選擇了適合本村經濟發展的集體專業承包責任制,大力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抗大精神,走科技興村路子,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呢?
這里出現了一個“集體專業承包責任制”的名詞,顯然他們與小崗村殺頭也要分田單干的搞法不同。結果也大不一樣,前南峪村1994年率先被河北省政府命名為首批“小康建設示范村”,而小崗村到2000年還是“由于一家一戶這種小農經濟的脆弱性,在天災人禍的沖擊下,不少農民已經先窮起來了”,而且“到現在為止沒有村級集體收入”。比較之下,前南峪村的“集體專業承包責任制”顯然比小崗村的分田單干優越得多。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這個“集體專業承包責任制”這么厲害,當年我們的領導人為什么不把前南峪村的“集體專業承包責任制”作為典型樹起來呢?如果樹了這個典型,也許今天就沒有“三農”問題了,中國的農業就不要走這么大的彎路了。
這里還有一個問題,這個“集體專業承包責任制”再厲害,如果過去沒有一點集體經濟基礎,集體生產真的像小崗村人說的那么可怕,原來的隊干部想堅持也堅持不了。沒有這種堅持,太行山也許就沒有這個最綠的地方了。
因此,有必要探求一下,這個“集體專業承包責任制”究竟的怎么一回事,前南峪村的群眾當年又是怎樣“選擇”了這個比分田單干高明得多的“集體專業承包責任制”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