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我就看到了《我為什么不談戀愛》這篇文章,由于有相同的遭遇,就一直想寫點什么。但是直到最近才有時間來寫一些自己的心里話。算是對關心我們“人生問題”的長輩們一個交代,連同闡明我個人對于革命的看法?! ?/STRONG>
這篇文章之所以能夠激發我寫作的念頭,是因為我自己也是一個光棍。我的父母也沒少“敦促”我尋找“人生目標”。但是我本人對這些還真的不感冒。倒不是因為我“忍痛割愛”,而是我壓根就對那些情愛沒啥感覺(我并非天生麻木,我也不是沒有過早戀的經歷,但是自從投入到戰斗中來,對愛情就再沒有原來那種感覺了。)
為什么呢?與其回答這個問題,不如先思考一下:我們為什么要談戀愛?人們通常的回答都是:生理本能。但是如果是這樣的話,談戀愛就成了簡單的“開房間”。而如果我看上的一個女生突然向我提出這個方面的暗示,我肯定會立即改變對她的看法,并且當即拒絕這個要求。
道理很簡單:真正的愛情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感,也就是幸福和快樂。愛情不可能止步于肉體的欲望,那個不是愛情,甚至算不上一夜情,就是簡單純粹的性。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人們對純粹精神層次的愛情的渴望恐怕比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強烈。
所以,如果有另外一種精神上的滿足感能夠代替愛情所能夠帶來的滿足感,哪么愛情是不是可以被取代呢?實際上學習知識、探索科學、挑戰工程極限之類的活動能夠帶來的滿足感往往比愛情要強烈不知多少倍。而從事革命,為人類的進步事業奮斗的激情和滿足感更是愛情比不了的!
因此,我能夠理解為什么許多成功的偉大人物沒有結婚(比如諾貝爾),許多人在結婚之前已經有了自己的“第一夫人”。當然,我不渴望愛情不代表我拒絕愛情,如果在奮斗之余能夠得到額外的精神支持,那豈不是錦上添花?何樂不為呀?! ?/STRONG>
當然,這只是我甘于當光棍的第一個原因。另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原因,那就是時間問題?! ?/STRONG>
沒有時間談戀愛?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對于文科生來說這個也許只是借口,但是對于理工科學生來講也許就情有可原了。眾所周知,理工科學生的學習負擔是比文史科要重的。尤其是對于有志向研究和發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同學們。
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也是一門科學,其方法論同樣適用于自然科學,馬克思本人在自然科學領域也有很深的見解。馬克思的數學水平有多高呢?看看他的數學手稿就知道了?! ?/STRONG>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這么一種現象:理工科學生比比文史科的更容易接受馬克思主義?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馬克思主義原理的科學性?! ?/STRONG>
也是這個原因,使得許多理工科學生更愿意用理工科的知識和思維來理解馬克思主義原理。比如我對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的理解就是用熵定律來解釋兩者影響的不對稱(封閉系統的熵增大于熵減),對于必然和偶然的辯證關系的理解也是建立在量子力學的波粒二相性和不確定原理上(當然對這些的了解也只是皮毛)?! ?/STRONG>
所以,對于我這樣一個剛剛接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工科生來說,要想更深入的學習、掌握和完善馬克思理論,不學習群論、混沌數學、耗散理論乃至量子物理等東西是不行的。我需要學習的自然科學和政治經濟學以及哲學知識都不少,而我目前學習過的數學和物理知識也只是皮毛而已,接觸到的哲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就更加淺薄了。所以說我的時間緊迫一點都不夸張?! ?/STRONG>
但是,時間再緊迫也不至于連談戀愛的空閑都沒有,何況談戀愛和學習在大學期間是不太沖突的。到現在還守光棍的最重要原因,恐怕就是個人的生活方式和態度問題了。向我這種即使是有空閑時間也聽音樂看動漫或者軍事網站或者打DOTA的“宅男”,要是那個女生看上我,那才不可思議啦!
說這些,只是為了讓你們能夠理解我們這些“革命光棍”。其實當一個革命單身漢沒有什么不快樂的。套用魯迅先生的話,真的戰士,也戰斗,也休息,也聽音樂(從神秘園到涅槃到槍花除了俗套的流行音樂什么都聽),也玩游戲(網游從來不玩魔獸爭霸只打DOTA)自然也看動漫(死亡筆記這樣的神作南都居然說是“反烏托邦”)??梢哉f,大學生所有的樂趣我都享受過,而做光棍的自由更是那些被女朋友牽著手腳的“小男人”們體會不到的?! ?/STRONG>
而最重要的,也是我們的快樂的根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門關于理想的科學,而我們是熱愛科學的理想主義者。這個看似巧合的機緣其實孕育出的是我們精神上最大的愛——科學之愛!與科學女神共同沐浴在真理的愛河中,世界上還有比這個更偉大更幸福的愛嗎?
所以說,做一個投身革命的事業的單身漢也是很快樂很幸福的事情呀?! ?/STRONG>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