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人不能等靠要
我以短短兩年的社團實踐經驗,思考華農(華中農業大學)的60幾個社團處境、原因、出路,希望能與廣大社團工作者討論、共勉。
社團歷來是高校學生組織中最活躍的力量,尤其是在綜合類大學。北大的社團號稱“百團大戰”,平時各大食堂桌面、各個角落都有社團大戰的身影,每到招新時各路兵馬更是廝殺得慘烈。武大社團數量繁多,種類五花八門,自稱是“中國高校社團的標兵”。在這些學校,社團力量強大,學校支持,學生認可,在學生心目中不但可于學生會、團委組織平起平坐,甚至還勝他們一籌。理工類大學如清華、華科者,同是國內最好的大學,社團市場明顯不大。為何是綜合類大學的社團辦的有聲有色呢?很簡單的原因在于學校培養學生的目標、辦學風格、方式等的不同。
我校作為一所帶“農”字的學校,在很明顯我們走了后者的路子,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大學中的社團是完全有別于團委、學生會等官方機構的學生組織,是某些對同一個話題、活動有興趣的人的集合,在運作上少有正式組織慣有的官僚氣息。我們這樣的大學總體上傾向與不自由,就需要人來約束學生的思想和行動,而團委和學生會分別擔當了上述職能。他們存在的合法性和權力來自學校官方的授權,這就決定了無論如何他都不可能是蔡元培所希望的學生自我管理機構。在這里,所謂“自治”只是在學校的指示下少數管理層對多數學生的控制。
在我校,學生會、團委組織充當了協助學校管理的工具,服務于學校的辦學理念。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從普通老師、院系輔導員到學生干部、一般同學都很少把社團當回事。在多數人看來,只有出官入仕才能“得到鍛煉”,才能證明有成就、有本事。其實,這種情況和中國千百年以來的“尚官”心態完全相符,也即東亞式的小農業下的政府必然異常強大,他們對社會各種資源的的強力控制必然導致民眾對他們趨之若鶩。因為除了官界之外并無其他平臺(如商界、正常的學界)可以讓精英們發揮才智,由此導致從價值認可到實際行動上向他們主動靠攏成為必然。
看清楚了這一點,是希望廣大社團工作者不要對學校的”不開明”有太多的抱怨,許多人所說的“學校支持力度不夠”很好理解。其實,客觀地講,我們學校的社團數量上和活躍程度在全國高校中應該歸入中等水平,這是一個不壞的成績。看看很多大學的社團就那么幾個,華農社團人可以聊以自慰。
但同時,看到我校數目眾多的協會有不少處于半死不活的狀態,這又不能不讓我們這些社團工作的積極分子揪心。面對不太理想的大環境,社團人只能坐以待斃?知道自己在廣大同學面前還不夠自信,難道社團人真的甘愿如此?看到別的學校的協會辦得風風火火,我們除了羨慕就不能想點別的?
抱怨學校者自有他的原由,我個人可以理解,但絕對不會表示同情或佩服。正確的做法,是在分析清楚環境的利弊之后選擇對應的發展戰略,利用各種條件努力爭取資源,趨利避害,化被動為主動以獲取成功。
有句話叫“有為才有位”,意思是一個人只有在做出一定成績的條件下才能獲得地位。盡管事先賦予的地位確實能幫組他更好地完成一件事,多數情況卻是有地位者并不是天生就占有高位,地位的獲得是他主動努力爭取的結果。由此可知,廣大社團沒有獲得“高位”,盡管不全是社團自身的原因,但在既成的事實面前我們首先應該思考自身的努力程度,平心而論,無論是學校還是廣大同學,都沒有理由給那些平庸無作為的社團授以“高位”。舉個例子,綠色協會在學校口碑不錯,我想首先是源于其歷代負責人積極努力的工作,而不會是事先將他放到某個“高位”上去之后在來談發展。
按照悲觀者的思路,社團注定沒有希望,因為他們看不到變化,看不到在努力中取得一定成績后就能換取相應“地位”,從而又利用這樣的“地位”更好地促成社團的發展。學校的支持、投入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還在于社團自身的向上和努力。一切等靠要的思想都應該統統拋棄,而把精力放到社團自身的工作上來。一旦將注意力放于自身,常人所渴求的外部支持自然會瓜熟蒂落、水道渠成。這不但是我校社團,也是一切個人、團體做任何事情時首先應該擁有的態度。
衷心希望上文能引起社團工作者們的思考。
齊民學社 楊路
2007年9月15日
2008年10月26日改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