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戰”
作者:王小強
編者按:王小強先生從八十年代開始投身于中國改革的調查研究,著有《“文明沖突”的背后》、 《摸著石頭過河:中國改革之路》等書。其新作《前所未有的挑戰》,從危機共振的角度對國際國內形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系摘編書中部分章節,以饗讀者。
從蘭德公司的一份報告談起
2O03年,蘭德公司國防研究所完成研究項目《中國經濟領域的斷層線》,對八方“災難”展開了煞有介事的定量分析,包括(1)失業、貧困和社會動蕩,(2)腐敗的經濟效益,(3)艾滋病病毒、艾滋病和其他傳染病,(4)水資源和污染,(5)能源消費和價格,(6)脆弱的金融體制和國有企業,(7)外國直接投資可能下降,(8)臺灣問題和其他可能發生的沖突。
報告中分析道,這些災難一個都不出現的概率很小。如果災難全部出現,中國的年經濟增長率會降低7.4%~10.7%,如此,中國的整體經濟效益將出現負數。盡管全部災難都出現的概率很低,但是幾個災難同時出現的概率還是很大的。因為各個問題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一旦一個災難出現,極可能導致幾個災難成群出現。例如,一次內部金融危機會對中國對外投資的吸引力產生急劇的負面影響。又如,臺灣海峽或者亞太其他地區關系的緊張和沖突都可能使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急劇減少,使產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增加。
此外,布熱津斯基在其著作《美國的抉擇》中甚至大膽地預測,2O08年北京奧運會前后,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必然遭遇內憂外患的嚴峻挑戰。他說,20O8年的北京奧運,對中國的自尊太重要,不能讓國際危機破壞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中國政治領導人也知道中國內部的政治及社會問題正在增加,嚴重的話,可能會沖擊到整個制度。會演變成政治、社會不安的問題不少,最重要的有兩個:年輕人上網及社會不公。年輕人上網讓長期被壟斷的資訊開放了。中國有35OO萬網民(2OO6年7月1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患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6月3O日,中國網民人數達到了1.23億人——補注),這些人多半是年輕、受過教育的男性,對社會、政治有憧憬。第二個問題是,社會越來越不公的現象會沖擊到政權以往的人人平等的教條。連共產黨的機關報都公開承認“貧富差距開始拉升,并有繼續擴大的趨勢,分配領域的矛盾日漸突出……矛盾沖突的對抗性增強”中國其他的研究也說社會不公已經到了“危險的程度”。
國內的不安定因素正在聚集
對于中國而言,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工業,既是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又是吸收民工就業的社會穩定器,近年來,驟然面臨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產品出口市場壓縮,其競爭壓力可想而知。與日本從研究開發到售后服務的“全縱深”產業結構相比較,中國許多“三來一補”式的“世界工廠”,不過是跨國公司價值鏈上勞動密集、資源密集、能耗密集、污染密集的一個環節。譬如,20O3年,中國GDP占世界的4%;年鋼材消耗2.6億噸,占世界的25%;煤炭消耗1 5億噸,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8.2億噸,占世界的50%。20O5年,中國每單位GDP消耗的原始能源,是美國的3倍,歐盟的5倍,日本的7倍。
“兩頭在外”的增長模式,原材料進口價格彈性極低,產品出口價格彈性極高,企業利潤空間極薄。“大進大出”忽然間進不來,出不去,維持工廠持續開工的應對措施,勢必進一步壓低工資、延長工時,往干柴烈火的勞資矛盾火上澆油。有研究稱,珠江三角洲地區12年來月工資只提高了68元,加班時間、工作強度有增無減。如今許多企業經營壓力主要來自生產資料、原材料漲價。專家分析,“他們沒有能力通過提價向客戶轉嫁成本,只好拼命壓低人工成本。”
中國的公開和隱蔽失業達總勞動力的23%,近1.7億人。預計近期中國失業率還會增長,主要原因是,2O世紀8O年代人口的急劇增長,以及國有企業的私有化和規模縮小,如果中國遵守其加入wT0時的承諾,那么會造成更多的失業.農村貧困加深了農村和城市地區收入的不平等,導致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從而使城市失業率繼續升高,造成社會的不安定。城鎮地區,農民工和下崗工人是造成社會不安定的潛在根源。多數農民工是年輕人,他們沒有存款,沒有官方的援助。為了生存他們會孤注一擲,超出法律范圍來尋求庇護。下崗工人可能會因為失去“鐵飯碗”而覺得理想幻滅,又對微薄的失業救濟感到憤怒,他們會將自己的不滿對準政府,然后聯合起來,制造一次社會動蕩。農村地區,農民收入仍然比較低,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一直是一種不穩定的力量。一次嚴重的自然災害,地方政府的某個決定,或者農產品大量進口導致的農產品價格的急劇下降,都可能對農民的生存構成威脅,從而引發農民反抗。
天降大任于中國共產黨
資本全球一體自由化流動,美國和中國,一致公認是受益最多的兩個大國。美國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世界第一大,因為巨大而成熟的資本市場;中國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世界第二大,因為無限供給的廉價勞動力。在很多人看來,特別是核心國家中參與工會組織的產業工人看來,全球化就是“尋底競賽”,為此,跨國公司關閉國內的廠家,在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外開設新廠。為了保住飯碗,工人們被告知必須在無利可圖的范圍內做出讓步,可是不管做了什么樣的讓步,老板都會說,還有不少工人愿意答應更苛刻的條件,于是工人只有被迫再次讓步。
中國的改革開放,解放了13億人口基礎的廉價勞動力。不僅歐洲福利國家難以為繼,原來流向世界各地發展中國家的外資,包括東南亞各國千方百計吸引的外資和華資,亞洲金融危機以后,越來越多跑來中國。28萬多家外商投資企業,2/3盈利。中國美國商會2OO4年調查,3/4在華美國公司盈利,42%的公司在華利潤率超過他們在全球的利潤率。高利潤率從哪里來?中國能夠成為“世界工廠”,同等質量勞動力之廉價,應當是世界最低的全球“鍋底”。
中國共產黨應堅持社會主義,在資本運作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同時,推進國際社會流行的五天八小時工作、最低工資、最長工時、起碼的勞動保護、工傷事故賠償、醫療失業退休保障、病假事假產假休假、嚴禁童工、保護婦女、義務教育、貧困救濟等等基本人權,就能向國際慣例逐步靠攏。
一般意義上強調媒體監督,不過是懇請大腕化媒體和有償新聞發慈悲、賞恩典。眾多礦難隱瞞不報、大案小報的案例說明,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是有步驟地把弱勢工農組織起來。中國共產黨從“勞工神圣”起家,這就是國內穩定壓倒一切之根本。
如果把民工中的黨、團員組織起來,與當地黨、團員組織掛鉤牽引,諸多問題可以通過組織突進,依據法律協商解決,不必要非得鬧到忍無可忍,上街游行,威脅跳樓,或者找黑社會尋求幫助。因此,且不說工會、農會,首先值得考慮把民工中的黨員、團員組織起來,以臨時支部的形式聯絡起來,恢復組織生活,學習政治文件,深入先進性教育,反映和維護人民權益,為“大打突圍”的社會穩定做出積極貢獻。
近代中國百年歷史表明,有壓迫必有反抗。中國人民奮起推翻三座大山,正是拜托內憂外患“共振”激發促成。“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中國共產黨唱《國際歌》背水一戰,生死相拼的同時,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探索,身體力行執政為民,一定能與愛好和平的世界人民匯合一道,重新確立人類社會繼續進步的前進方向。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