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注:本文僅為歷史探討,史料由AI收集,如有差錯,敬請指正。
所謂“康乾盛世”,聽起來挺氣派的,GDP全球第一,外貿出口熱火朝天,瓷器、茶葉、絲綢讓外國白銀源源不斷的流入清廷,國庫堆成山。
然而,這盛世的光鮮底下,卻藏著個貌似自相矛盾的現象——高利貸像野草一樣瘋長,滲透到社會每個角落,上至皇帝,下至百姓,誰都逃不過。老百姓借錢討生活,官員借錢買官上位,富商攥著銀子放貸發財,窮人越窮,富人越富,所謂的“盛世”,是成了高利貸的狂歡場。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為啥一個國庫空前富裕的時代,而百姓卻得靠借貸過日子。
一、底民連飯都吃不飽的“盛世”
康乾時期,歷史紙面上確實風光。高產作物推廣、農業技術進步,社會相對穩定等讓人口猛增。外貿順差年年有余,白銀像流水一樣從海外淌進來。
可這繁榮的背后,藏著個大問題,錢流到哪去了。
耕地面積增長跟不上人口爆炸,農民人均田地越來越少,江南號稱魚米之鄉,可不少農戶一年到頭連飯都吃不飽。
而出口賺來的銀子呢?大多落進了皇室、官僚和富商的口袋,老百姓手里還是空空如也。
這時候,高利貸就成了“救命稻草”。趕上災年,莊稼顆粒無收,借錢買糧;家里婚喪嫁娶,湊不出分子錢,借錢應急;好不容易風調雨順,想多種點地,沒本錢買種子,還是得借。
清律規定,借貸月息不得超三分(3%),年息36%封頂,可實際呢?民間“印子錢”動不動月息30%,年息輕松破百,借100兩銀子,一年后還不上,利滾利能把人活活壓死。
福建有個案子,乾隆十九年,曾某向胡某借了1100文錢,約好每天10文的利息,五天一結,七個月下來,利息滾到2040文,比本金翻倍還多,最后還不起,債主逼他賣兒子,逼出一樁命案。這不是個例,清初類似的債務糾紛多得數不過來。
二、皇帝親自下場放貸
高利貸這么猖獗,到底是誰在撐腰?答案有點諷刺:管事兒的人自己也在放貸。滿清皇室便是最大的老板,雍正上位后,查抄其弟弟允禟家時,查出80多張債券,值10萬多兩銀子。到了乾隆年間,放貸業務由內務府“專業化”操作。
乾隆二十二年的一份奏銷檔里寫得清楚,內務府多年累計放貸本金195萬兩,收利息52萬多兩,這收益率可比種地開廠高多了。皇帝帶頭賺錢,手下的大臣自然不甘落后。和珅就不用說了,42座錢莊、75座當鋪,京城里的放貸生意沒他插不上手的,但最后,不過為嘉慶做了嫁衣。
再往下看,地方官也忙著“發財”。清朝官場有個潛規則,叫“火耗”,也就是收稅時多收點銀子“損耗費”,這錢名義上歸公,實際上多半進了官員私囊。這些銀子拿去干嘛?不少也用于放貸!
山西有個例子,壽陽的糧商跟地方官勾結,囤糧抬價,農民買不起糧就得借錢,借了錢還不上,下茬糧價再漲,周而復始,榨得底層一點活路都沒。還有那些“捐官”的,借高利貸買個官職,上任后帶著債主去刮地皮,債沒還清前,百姓先被剝一層皮。
民間富商也不閑著。康熙年間,介休的范玉斌給朝廷運軍糧,兩次賠了400萬兩銀子,眼皮都不帶眨的,這家底得有多厚實?這些有錢人,手里攥著大把銀子,除了少數投到生意里,大部分都拿去放貸。畢竟,這比種地開廠收益好太多了。
三、利率100%vs農民賣身還債
高利貸的流行讓社會撕裂成了兩半。富人錢生錢,越滾越多;窮人債壓身,越陷越深。最慘的還是底層農民,收成好時交完稅還完債,剩不下幾個子兒;收成差時,借新債還舊債,利息一滾,一輩子都翻不了身。
初級官員也好不到哪去,那些考上功名卻沒錢打點的“候補官”,借錢上任,上了任還得接著借,最后不是貪污就是破產。底層和中層忙著還債,上層忙著數錢,貧富差距越拉越大。
更大的危害是高利貸并不是剝削人那么簡單,它還拖了工業化的后腿。康乾時期,歐洲工業革命正熱火朝天,英國貸款利率也就15%左右,資本都往工廠、機器里砸,反觀滿清,有高利貨這種收益高且“合法”的路子,誰會拿錢去開廠,大多都忙著放貸收利息。
四、高利貸如何掏空滿清的元氣
乾隆后期,國庫充裕,地方卻虧空得一塌糊涂,官員借錢補賬,農民借錢活命,債務鏈越拉越長。底層活不下去怎么辦?社會動蕩自所難免。
康乾時期的高利貸,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盛世”真面目的照妖鏡。它照出了官僚體系的腐爛,照出了繁榮表象下的民不聊生。
滿清靠著人口紅利和外貿撐起個所謂的“盛世”,可這盛世壓根沒解決底層的需求,反而讓資本成了剝削的工具。高利貸的流行,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為它恰好填補了當時社會資金流動性的真空——窮人沒出路,富人有閑錢,中間沒人管。
高利貸的暗流,卷走了無數人的生計,也埋下了滿清衰敗的種子。提醒著人們,繁榮要是只落在少數人手里,那不過是空中樓閣,遲早得塌。一個皇朝,錢再多,人口再多,要是底層喘不過氣,表面上的輝煌也終只是曇花一現。
參考文獻:
1.《清史稿·經濟志》,記載清初經濟狀況及外貿數據。
2.《大清律例》,涉及借貸利率的法律規定。
3.《乾隆朝內務府奏銷檔》,記錄皇室放貸收益,檔案館藏。
4.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統計清代農民收入與債務數據。
5.彭慕蘭,《大分流》,對比清朝與歐洲同期經濟發展。
6.地方志如《山西通志》,提及晉商財富積累與放貸案例。
7.清代民間訴訟檔案,如福建曾某借貸命案,收錄于《清代民事訴訟案例選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