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九月會議”
就在國民黨軍召開“軍事檢討會議”的一個月后,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了擴大會議——史稱“九月會議”。
這是中共中央撤離延安后的第一次政治局會議,也是自抗戰勝利以來參加人數最多的一次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參加會議的政治局委員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任弼時、彭真、董必武。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有:徐向前、饒潄石、賀龍、鄧小平、陸定一、曾山、葉劍英、聶榮臻、滕代遠、薄一波、廖承志、陳伯達、鄧穎超、劉瀾濤。列席會議的重要工作人員有羅邁(李維漢)、楊尚昆、胡喬木、傅鐘、李濤、安子文、李克農、馮文彬、黃敬、胡耀邦等。[1]
會議的任務是總結檢查過去時期黨的工作,規定今后時期黨的任務和奮斗目標。
中心議題:“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后來改成四言句:
“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
中共中央政治局“五大常委”都在會議上講了話。毛澤東在講話中提出:“我們的戰略方針是打倒國民黨。戰略任務是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由游擊戰爭過渡到正規戰爭,建軍五百萬,殲敵正規軍五百個旅,五年左右根本上打倒國民黨”[2];劉少奇的發言著重談了新民主主義的建設問題,在談到戰爭問題時提出了“過兩關”問題:“……第一、第二兩年的困難我們已經克服了。(鄧小平插話:真正的帶決戰性的攻堅這一關還沒有過。)還有帶決戰性的攻堅這一關沒有過,大的會戰,一次消滅其兩三個兵團這一關也沒有過,帶決戰性的攻堅和大的會戰常常是聯系著的。現在我們正在準備,錦州、濟南的會戰,如果敵以大兵來援,那于我是最有利的(朱德插話:將來在徐州有最大的可能。)”[3]。
周恩來在發言中指出:我們的目的是堅決以武裝消滅反動派,爭取五年勝利。一、“把戰爭繼續引向國民黨統治區”。二、“今后仍力爭在運動中消滅敵人”,使“攻堅與野戰互相結合”。三、增強各戰場的戰役上的協同與配合。四、做到后勤供應統一計劃與相互配合。五、“軍隊組織逐漸走向正規化、集中化”。[4]朱德發言指出:“一年來我們的部隊大有進步,戰斗力大大提高了,但不能滿足于現狀。要不斷提高部隊的技術裝備,加強人員和物資的補充,搞好軍工生產,統一兵路運輸,統一醫療衛生工作,使部隊能連續作戰”,繼而還指出:“將來攻城打援的大會戰最可能在徐州進行”[5]。
任弼時發言指出:“據財經研究者談,負擔最好不超過收人的百分之二十(除間接負擔外),否則生產長一寸就很成問題。故亟需軍隊向前進,把這批負擔加在敵人身上,即奪下群眾向敵人繳納之負擔。我們須知,農民現在確實是忍耐負擔著,但忍耐是有限度的,而且一旦農民向我們兌現期票時,那就很成問題了。不能使負擔無限加上去,否則農民將向我們兌期票了。這只有軍隊向前進,推向南去”,“我們從鄉村走向城市,更須強調統一和紀律,才可以避免出現類似張國燾的問題”,“加強紀律性有兩個條件:第一,全黨要有五百個懂馬列的干部,干部掌握了馬列,即能保障政策統一的執行。……第二個條件就是建立制度,制訂法令,……軍隊、機關中也必須有制度,制度定下必須遵守”[6]。
會議還明確提出了兩個“500”計劃目標:五年內建設500萬人民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500個旅(師),在大約5年左右的時間內(從1946年7月算起),完成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統治,解放全中國的戰略任務。計劃還從各大區的實際情況出發,規定軍師編制人數分大中小三種。東北一個師1.2萬人,一個軍為4.2萬人;西北一個師為8000人,一個軍為2.5萬人;華北、中原、華東一個師為9000人,一個軍為3萬人。
根據九月會議關于要加強軍隊正規化建設的精神,中央軍委于11月1日對全軍的編制、番號作了統一規定:人民解放軍分為野戰部隊、地方部隊和游擊部隊。野戰部隊的縱隊改稱為軍,師、旅統一稱師。軍以上設兵團、野戰軍兩級,軍以下各級一般按三三制編組。地方部隊以旅為最高單位,隸屬各軍區。軍區分為一級軍區、二級軍區、三級軍區和軍分區。游擊部隊仍稱縱隊、支隊。
關于兵員補充,“計劃”特別作出相關規定:
目前我軍人數二百八十萬,占解放區現有人口百分之一點六六,依照華北財經會議的規定養兵應合人口百分之一至一點五,看來則已達規定的飽和點,從老區半老區的兵員來看,一般的說壯丁已感缺乏,故不論增編部隊或補充部隊主要的來源今后均應取之于敵,戰爭第三年的補充計劃主要的是爭取俘虜,部分地新區動員、老區歸隊、傷愈出院和收容敵軍逃兵。
為執行俘虜一個不放、大部補充部隊、小部參加生產的原則,并鑒于過去逃兵現象的嚴重,特別是今年七月份俘敵二十萬各部補充不足五分之二的教訓,決定從現在起建立后備兵源的補訓制度,一二級軍區設補訓師或設補訓兵團,下輪數個補訓師,西北軍區則設數個補訓團。三級軍區及軍分區視情況需要亦得設補訓團,野戰軍除中原外設補訓師,兵團及縱隊設補訓團。野戰軍的補訓師、團,主要任務在收容一切戰俘及敵軍逃兵不使散失,然后加以甄別,除清出俘官交政洽或保衛機關及傷兵老弱后送或遣散外,其余均應經過訓練定期補入野戰部隊。軍區所屬補訓師團除收容戰俘及敵軍逃兵外,更負責接收地方動員的新兵、歸隊和傷愈出院的戰士,給以必要的訓練后再整隊送往前方。在較大戰役中,軍區所屬補訓師、團,應適時的開往前方,一面收容俘虜,一面又可于戰斗結束后將已訓練過的兵員交給野戰部隊補充野戰部隊。補訓師團收容俘虜滿額后,應將多出之數交軍區所屬補訓師團。
各軍區擴兵計劃和數目必須呈報中央及軍委,經批準后方得實施,軍區所屬補訓師團的兵員分配亦須經軍委批準。各野戰部隊除在新區個別吸收外不得在地方上直接擴兵。
不論新區老區的地方部隊上升為野戰部隊者必須經軍委批準,野戰部隊分遣于新區為地方基干部隊者其歸建須得到一二級軍區之批淮,不得自由收回。
部隊的整訓,一年中應有一次較長的時間實行新式整軍,確立訴苦三查(查階級查思想查斗志)及部隊在集中領導下的民主制度,并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7]
中央軍委還根據周恩來起草的《解放戰爭第三年度軍事計劃》,規定了全軍在戰爭第三年應完成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15個旅(不久擴大為128個旅)左右的任務,并根據各個野戰軍和野戰兵團實力大小,作戰地區情況,分別分配了殲敵指標:西北野戰軍殲敵12個旅,牽制西安胡宗南集團,使之無法以更大兵力增援中原戰場;華北第一兵團殲滅太原閻錫山集團14個旅,攻克太原;中原野戰軍殲滅武漢白崇禧集團14個旅,攻克鄂豫皖三省若干城市;華東野戰軍殲滅徐州劉峙集團40個旅,攻克濟南和蘇北、像東、皖北若干大中小城市;華北第2、第3兵團殲滅北平傅作義集團12個旅,配合東北野戰軍作戰;東北野戰軍在華北第二、第三兵團配合下,殲滅沈陽衛立煌集團及華北傅作義集團共35個旅,攻克北寧、平綏、平承、平保鐵路線除北平、天津、沈陽3點以外的一切城市。[8]
——這也就是說,人民解放軍每3~4天,就要完成“殲敵一個師(旅)”的指標!
多年后有行家點評了這個“分配和下達殲敵指標”:“解放戰爭開始后,毛澤東按照預計的戰爭進程,給各大戰略區下達了殲敵任務,要求每個戰略區每年消滅敵人多少個師旅。這在戰爭史上是絕無僅有的。”[9]
除了在軍事上規定并下達了每年必須殲敵正規軍100個旅(師)左右,5年共殲敵正規軍500個旅(師)左右的指標外——(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這次會議還討論規定了有關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具體任務和一系列方針政策。政治上,提出了奪取全國政權的任務,要求黨迅速地有計劃地訓練大批能夠管理軍事、政治、經濟、黨務、文化教育等項工作的干部。戰爭的第三年內,必須準備好3~4萬干部,以便第四年內軍隊前進的時候,這些干部能夠隨軍前進,有秩序地管理大約5000萬至1億人口的新解放區;在經濟上:提出了恢復和發展工農業生產的任務,指出這是支援戰爭,戰勝國民黨反動派的重要環節。[10]
毛澤東在這次會議上還第一次提出“使黨的工作重心逐步地由鄉村轉到城市”的問題。為了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任務,還必須準備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團結國民黨區域一切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無黨派民主人士于黨的周圍,并為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作好準備。[11]
會議還議定了人民解放軍在第三年度的戰略方針,“決定人民解放軍第三年仍然全部在長江以北和華北、東北作戰”[12]——也就是說,要力爭把國民黨軍主力殲滅于長江以北和華北、東北地區。而且,這個極其重要的戰略方針擬下并下達的時候,關外的東北戰場,一場戰略決戰已在醞釀乃至發動之中,而關內的南線戰場顯然也成了落實這個戰略方針的重頭!
軍委為南線戰場擬定的計劃為:
南線以中原戰場為中心,敵人在此集中了七十五萬人,共中正規部隊有八十四個旅,一年內我中原華東兩野戰軍如能全殲卅個旅(七月份已殲的五個旅在內),即使敵人不可避免地要從其他戰場抽調援兵,但我東北西北兩戰場如能控制和消滅多數敵人,敵人必將逐漸失去共在中原戰場上的機動。
南線的華東戰場有敵三十六萬人,共中正規部隊卅五個旅,一年內我如能攻占濟南,山東兵團南下機動,連同蘇北兵團華東至少可以達到殲敵十二個整旅的要求(七月份已殲的兩個整旅在內)。[13]
朱德總司令在會前的總部作戰局戰況會議和這次政治局會議上還明確指出:“中原戰場是決戰的戰場。自古以來誰在中原取得勝利,最后勝利屬于誰的問題就能解決”,“今年(解放戰爭第三年)戰爭的第一個月(七月)已取得很大勝利。八月快要完了,還剩下十個月。在這十個月中,軍事上,我們希望能解決傅作義,拔掉濟南、太原諸點,然后集中兵力繼續向蔣管區挺進,實行毛主席的指示,將戰爭繼續引向蔣管區。現在敵人在中原組織許多大兵團,企圖同我們決戰,我們則不同他們決戰,因為時機還未到,過早決戰對我們不利。所以目前還只是同他們在中原進行一些機動作戰。我們要盡一切力量發展生產,準備物質條件(主要是炮彈、炸藥),到條件成熟時再同他們在中原決戰。那時‘啃不動’的也要啃動,‘拔不掉’的也要拔掉”[14],“將來攻城打援的大會戰最可能在徐州進行”。[15]
這已經是在對即將發生的南線大決戰前景作出粗略勾勒了。
1948年8月~9月間,國民黨軍統帥部和人民解放軍統帥部召開的這兩個重磅會議,在各自對頭兩年戰爭作出全面檢點的基礎上,提出了今后的作戰任務與計劃:兩個數字相同的建軍計劃——兩個500萬:國民黨要維持軍隊500萬人,共產黨要建設軍隊500萬人;兩個相對的戰略總目標:國民黨要“轉敗為勝”完成“勘亂”,共產黨要再用三年時間從根本推翻國民黨的統治。
對國民黨軍來說,1948年是能否挽回頹勢,“獲得剿匪成功”關鍵的一年!
而對人民解放軍來說,這一年是“過關的一年”[16],是“決定勝負的一年”[17]。
——雙方統帥部都不約而同地認為:這場戰爭的命運,將在這一年里,見分曉!
真可謂無獨有偶,針鋒相對!
在南線戰局中擔負領導責任的中原局第一書記鄧小平被黨中央賦予重托——他于1948年7月25日離開中原局,8月上旬趕到西柏坡參加九月會議,并在會上多次發言。會議結束后,又在西柏坡逗留了十余天,直到9月24日后才離開西柏坡,踏上返回中原之路。[18]
其間,他與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領導人們交流的最重要話題,一定是南線戰局!
實際上,九月會議尚未結束之時,人民解放軍就已經開始了“闖關”行動。
——9月12日,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北寧路,遼沈戰役開始;
——9月16日,華東野戰軍向濟南發起攻擊,濟南攻堅戰打響。
[圖1-1]1948年秋戰略形勢示意圖(來源:《淮海戰役·第1冊》(中國共產黨歷史資料叢書),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重繪:劉鶴;校核:周軍)
>
注釋
[1]袁德金:《鄧小平參加“九月會議”始末》,《黨史博覽》2002年12期第23~第24頁。
[2]《毛澤東文集》(第5卷)第133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3]劉少奇:《關于新民主主義的建設問題(1948年9月13日)》,《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48年)》第459~第460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4]《周恩來年譜(1898~1949)》第786頁,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5]《朱德年譜(中)》第1300~第1301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6]《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發言(1948年9月13日)》,《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5卷(1948年)》第470~第471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7]《解放戰爭第三年軍事計劃》《周恩來軍事文選㈢》第429~第432頁,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8]《軍委關于戰爭第三年殲敵任務的指示(1948年9月27日申時)》,《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48年)》第509~第511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9]李際均:《不確定性與戰略戰役主動權》,《論戰略》第149頁,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10]《中共中央關于九月會議的通知(1948年10月10日)》,《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第47~第52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11]《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報告和結論(1948年9月)》,《毛澤東文集㈤》第136~第137頁,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12]《中共中央關于九月會議的通知(1948年10月10日)》,《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第50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13]《解放戰爭第三年軍事計劃》,《周恩來軍事文選㈢》第429~第432頁,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14]《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作戰局戰況匯報會上的講話(1948年8月23日)》,《朱德選集》第240頁,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朱德年譜(中)》第1301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15]《朱德在1948年9月13日政治局會議上的講話》,《朱德年譜(中)》第1311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16]任弼時:《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發言(1948年9月13日)》《任弼時選集》第458頁,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
[17]朱德:《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作戰局戰況匯報會上的四次講話》,《朱德選集》第242頁,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版。
[18]《鄧小平年譜(1904~1974)》中冊第755~第765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鄧回到中原局的時間是1948年10月9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