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秋風祭!
9月9日,是共和國開國主席毛澤東同志的忌日。自戎評開始寫文后,每逢雙九之際,都會寫文章紀念先主席。
既是告慰革命先烈,也是時刻警醒自己,今日生活之幸福美滿從何而來。
今年的主題是通過中美博弈看毛主席偉大的戰略智慧!
毛主席這輩子交鋒過的外敵有很多,但從整個國家民族的命運以及對全球格局的變遷來看,大洋彼岸的美利堅合眾國絕對是最重要的那位。
說起美國的發展史,那絕對算得上吊炸天,開局一張殖民地,裝備全靠打BOSS,除了第二次英美戰爭的副本刷得稍微有點狼狽,其他副本簡直順風得比外掛還外掛,掉的戰利品連許多人用自家兄弟的壽命都開不出來。
比如美墨戰爭,不到六萬人的兵力刷出了23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一舉成為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頂級地緣大國。再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坐山觀虎斗兩邊倒賣裝備坐收漁利,后期出兵直接大龍,不費吹灰之力便實現了美英經濟霸權的和平交接。
第二次世界大戰更牛掰,左右開弓,上路平推日軍高地,兩枚原子彈炸得準備玉碎的小鬼子連夜無條件投降,下路沖進德國家里瘋狂虐泉,由此徹底奠定世界霸主地位,完成了有史以來最令人嘆為觀止的大國崛起!
這個時候的老美不僅有件件暴擊的六神裝加持(超級無敵的經濟軍事實力),還有各種受益極高的BUFF(以美國馬首是瞻的各大國際組織),號稱佛擋殺佛神擋殺神,即便是和他輸出同樣高的蘇聯也完全不放在眼里。總之一句話:老子天下第一,爾等皆是垃圾。
但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吊打各路牛鬼蛇神的美帝,竟然被一個從湖南鄉溝溝走出的教員各種拿捏,交鋒三十余載愣是沒占到半分便宜,全程被牽著鼻子走,甚至連美國最引以為傲的核武庫也被視為大國博弈的掌中玩物!
毛主席第一次和美國大規模交鋒是在解放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結束后,中國在美國遠東戰略里的重要性得到全面提升,按照白宮的地緣設計,國民黨中國將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抗衡共產主義南下的橋頭堡,以此對蘇聯形成從西歐-中東-巴基斯坦-中國的亞歐超級大鐵幕,所以美國一定不會放棄對蔣介石集團的支持!
那為什么毛主席還要力排眾議親自參加由美國及國民黨牽頭的重慶和談呢?
兩個原因:
第一、揭露國民黨陰謀
毛主席很喜歡讀史,國內國外的都看,深知美國歷場戰爭成功的因素均是由資本勢力推動,所以他們不懂人民在戰爭中的決定性影響力。他老人家之所以不顧危險親赴重慶談判,就是要爭取人民的力量,然后打美國和國民黨一個抽手不及。
因為以他對蔣介石的了解,這群反動派肯定不會與代表人民利益的革命力量和平相處,撕毀協議發動內戰是必然的。
1945年8月23日,毛主席在討論同國民黨談判的問題時明確指出:
蔣介石消滅共產黨的方針不會改變,他所以可能采取暫時的和平是由于上述各種條件的存在,他還需要醫好自己的創傷,壯大自己的力量,以便將來消滅我們。
而當時國內剛結束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各行各業百廢待興,人民普遍渴望穩定的發展,誰要是撕毀和平協議發動內戰,誰便站在了人民的反對面。
換言之,重慶之行的主要目的是戳穿國民黨反動派偽善的面目,讓全國老百姓看清楚誰才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
第二、積蓄實力、等待時機、一擊斃命
打仗除了兵力和裝備還講究什么?
后勤!
國民黨有美軍在遠東強大的艦隊調動兵力和物資運輸,這點我軍根本沒法比,只有發動群眾在根據地里發展生產力,這就造成了我軍早期的紙面數據,基本上是被國民黨吊打的。
美國人又很講究數據對比學,這廂一看報告,下意識認為國民黨幾百萬大軍收拾咱手到擒來,再加上國際形勢的影響,也就沒有親自下場角力。
剛開始確實如此,各個方向的戰斗報告,把老蔣嘴都笑歪了!但到了1947年下半年,形勢突然發生逆轉,解放軍不但打退了國民黨數百萬反動軍隊的進攻,還逐漸掌握了戰爭主動權開始戰略進攻。
老蔣還很納悶為啥之前那么好拿捏的解放軍突然戰斗力爆表了?
首先,解放戰爭初期,我軍主要任務是加強根據地生產和保障有生力量,為后期戰爭的大規模物資消耗做準備,所以我們壓根沒即將一城一池的得失。
其次,毛主席故意以弱示人創造戰略空窗期。這個示弱不是向老蔣示弱,而是向美國“示弱”。在研判戰后國際形勢時,毛主席便得出美蘇大國矛盾將成為世界主要矛盾的結論,此時我們通過早期被動的不利局面,刻意向美國營造出不用他幫忙國民黨就能打贏戰爭的印象,從而讓美國把重心放在歐洲,以此為我軍在美國沒有反應過來前徹底打垮蔣介石反動政權爭取時間!
果不其然,在得到五角大樓關于國民黨能獨自應付戰爭的報告后,白宮立即把戰略重心向歐洲傾斜。
1947年,美蘇冷戰正式打響,當年七月,黨中央當機立斷,決定不等完全粉碎敵人的戰略進攻,立刻轉入全國性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并提出“全國大反攻,打倒蔣介石”的號召。
劉鄧大軍突破國民黨軍隊的黃河防線,挺進大別山,揭開我軍戰略進攻序幕
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機爆發,美蘇對峙加劇,美國戰略重心全面向歐洲傾斜,我軍敏銳抓住美國無暇東顧的時機,加快進攻節奏,四個月之內接連發動三大戰役奠定全國革命勝利的基礎。
等到美國回過神發現亞洲局勢已經很不對勁的時候,國民黨連大本營南京都快守不住了。
這下白宮終于發現自己上當受騙,并準備展開補償行動!
但杜魯門沒有想到,自己算中了第一層,卻沒有算中第二層,毛主席之所以要求解放戰爭務必速戰速決,一方面是希望在美國反應過來前讓解放全中國成為不可抗拒的既成事實,另一方面是在借美國兩黨斗爭的手,從美國內部阻止白宮繼續資助老蔣及其反動集團。
眾所周知,自胡佛執政時期爆發美國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以來,共和黨已經有十多年沒有染指過白宮了。
他們很想重鑄林肯時代的輝煌,但奈何羅斯福前有扶大廈之將傾的救國之功,后有挽狂瀾于既倒的救世之業,這讓民主黨在國內的地位如日中天,以至于之前存在感不強的杜魯門也能依靠他的余威順利當選。
羅斯福能當總統這么久,各項不世功勛有目共睹,共和黨輸得心服口服,但杜魯門他們就很不爽了,這個曾有過3K黨不良履歷的種族歧視者,論資歷還才華都相卻羅斯福總統甚遠,他有什么資格在白宮坐著?所以自打杜魯門上臺那天起,共和黨便沒少花小心思搞臭他。
解放戰爭給了共和黨一個很好的靶子,戰后在民主黨政府的授意下,美國給蔣介石集團物資援助、軍事援助、經濟援助加起來高達幾十億美元,結果不到三年時間連帶著美國遠東戰略輸得一并輸得傾家蕩產。共和黨在國會狠批杜魯門政府在搞金援腐敗政策,要求其和民主黨必須為中國政策的失敗和對國民黨的短視背鍋,并很快在華盛頓形成了一股強大的輿論力量。
在各方力量的強烈質疑下,杜魯門政府不得不放棄對蔣介石的救助計劃,國民黨直至退敗臺灣島也沒有得到美國任何有價值的幫助。
羅斯福和杜魯門
你看看,解放戰爭這盤大棋,毛主席從中國革命形勢的變化下到了美蘇對峙前沿的歐洲,再從美蘇對峙前沿的歐洲下到了民主共和兩黨斗爭愈演愈烈的美國內部!
什么叫算無遺策?什么叫謀全局亦謀萬世?
這就是!
毛主席第二次和美國大規模交鋒是在朝鮮戰爭時期
新中國成立后不到一年,朝鮮戰爭隨即爆發,圍繞是否出兵朝鮮的問題,對我國國際戰略博弈能力提出了極大的考驗。老實講,對于出兵朝鮮國內反對聲音非常大,中國剛剛經歷了十四年抗戰和四年內戰,各行各業百廢待興,國防工業十分孱弱。
而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家,又剛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士氣正旺,再加上背后還有十多國聯軍鼎力支持,怎么算打贏的希望都很渺茫。
所以,絕大多數人認為,在立國初期很多矛盾沒解決且局勢仍然暗流洶涌的情況下,到雪山上和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廝殺,是一個極不明智的選擇,就連老蔣當時都覺得瘋了!
但毛主席想了好幾個通宵最后還是力排眾議決定出兵朝鮮。
為什么?
邏輯鏈其實并不復雜,第一個需要思考值不值得出兵朝鮮趕跑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侵略者的問題。
美國攻打朝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從地緣角度上看,多為山地的朝鮮半島和長白山脈相連,朝鮮相當于中國東部的戰略屏障。如果美軍占領朝鮮,他們強大的機械化部隊隨時能以居高臨下的優勢席卷整個東北平原。若再克錦州經遼西走廊繼續南下推進,則華北平原和華東平原也無險可守,屆時中國北方的半壁江山將全部落入敵手。
更關鍵的是,美軍入侵朝鮮半島的地緣威脅并非是孤立存在的!
1937年3月,毛主席在《祭黃帝陵文》一文中寫道:琉臺不守,三韓為墟。意思是琉球群島、臺灣列島、朝鮮半島是唇亡齒寒的依附關系。誰控制了臺灣列島誰就有機會染指琉球群島;誰控制了琉球群島,誰就能越過控制黃海和朝鮮半島,而誰控制了黃海和朝鮮半島就等于控制了西太平洋戰略形勢轉換的樞紐地區。
臺灣列島和琉球群島當時已在美國的控制之下,短期內無法改變,如果再任由美國控制朝鮮半島,那么中國將被美國徹底鎖死在東亞大陸上,地緣安全蕩然無存!
所以,毛主席的觀點認為對朝鮮問題,如果置之不理的話,美帝必然得寸進尺,走日本侵略中國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兇。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我國的身上,從朝鮮一把刀插在我國的頭上,從臺灣一把刀插在我們的腰上,從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們的腳上。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所以,朝鮮這一仗必須要打!
如果不主動出擊打這一拳,把敵人打痛打懵的話,敵人的百拳就會向我們襲來,而且從三面圍過來,戰場可能是中國境內。
解決了是否出兵的問題,第二個需要思考的是能不能打贏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侵略者的問題。
毛主席判斷中國軍隊勝算的可能性比較大,根據是戰場層面和非戰場層面。
在戰場層面,他對美國軍力的分析是“一長三短”:長,就是工業實力強大;而三個弱點是戰線太長、運輸路線太長和戰斗力太弱。
不可否認,美國大多數后勤補給可以由日本供應,但當時日本國防工業還沒有恢復,前沿士兵的武器彈藥和裝備補充,需要越過數千公里的太平洋運輸,非常容易因為運輸線過長導致前方戰事停擺進而引發更大的系統性問題,而中國就在家門口,就算打持久戰拖也能把美國拖垮。
非戰場層面,他認為美國沒有將戰略目標、政治目標、軍事目標統一起來。
美國入侵朝鮮的戰略目標是和越南戰場及臺灣聯動起來,把新中國的徹底鎖死在東亞大陸;政治目標是遏制共產主義在亞洲的發展;而軍事目標僅僅是為了消耗二戰時期軍火商的庫存。
1960年6月,一份統計報告呈現在毛主席案頭:1950年至1959年,美國全國企業數量擴大了76.5%,而國防部開支則增加了246.2%,美國最大的50家公司獲得了全部主要軍事合同的65%。
閱完后毛主席批示道:
此件印發各同志,值得研究。美國為什么不愿意裁軍呢?答案就在這里。這是資產階級,特別是壟斷資產階級,需要一個龐大的軍力和一個龐大的武器庫。
相對于政治目標和戰略目標,軍事目標的可替代性非常強。
上甘嶺戰役后,由于后勤缺乏等各方面的限制,美軍無力再發動營以上規模的的進攻。與此同時,在越共軍隊在中國強大的軍事援助下,把法軍打得節節敗退,這使得美國在朝鮮戰爭的政治目標和戰略目標雙雙破滅,只有軍事目標能夠得以延續。
但繼續打朝鮮戰爭已然不現實,一方面不斷刷新的陣亡名單讓國內反戰情緒高漲,另一方面共和黨也趁著美軍在戰場上的失利頻繁向杜魯門發難。白宮背后的話事人即軍工資本集團意識到,是時候拋棄民主黨了。
1952年,曾在二戰中與美國軍工資本集團來往密切的艾森豪威爾加入共和黨,并于次年在通用的幫助下戰勝民主黨當選為美國新一屆總統。就任總統后,艾森豪威爾簽訂停戰協議退出朝鮮戰爭,同時大舉介入越南局勢,在南越扶植吳廷艷擔任總理,建立親美民主政權。
至此,美國消耗彈藥庫存的軍事目標由東北亞轉向了越南,中國贏得了朝鮮戰爭的全面勝利!
而這場戰爭的勝利給中國帶來的回報多得超乎想象:
第一、歐亞社會主義聯盟成型,蘇聯援助了一整套國防工業體系;
第二、西方國家正式承認我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是我國恢復世界性大國地位的重要標志。
第三、叩開多元化外交的大門,確立起在第三世界的領導地位,為70年代中期世界形成美蘇中大三角較為穩定的戰略格局奠定了基礎(其他的在前文說過很多次了,這里就不再贅述)。
艾森豪威爾
偉人之所以偉大,在于他能看到常人所看不見的地方:別人打仗主要看雙方力量對比,但毛主席打仗除了看這些紙面數據,還要把世界形勢、地緣戰略格局、敵國內部政治生態等方方面面全部放進來思考,然后往往于細枝末節中找到突破口,最終在無數個不可思議的時間和無數個不可思議的地點打贏了無數場不可思議的戰爭!
朝鮮戰爭后,美國人也像當年的老蔣一樣,對毛主席產生了心理陰影,其他人說的話再客觀再公正,他們也視若無睹;但只要是毛主席說的話,再離譜再天馬行空,他們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好好研究研究。
比如當年蘇聯準備給我們種蘑菇蛋,毛主席說蘇聯給咱種咱就給附近的美軍種,尼克松聽了二話不說趕緊威脅毛熊,你給中國種蘑菇蛋老子就給你種。
用美國的刀砍蘇聯的劍擱別人身上你敢信?
后來金融資本成功將美元的錨定物從黃金換到了石油身上,并打算通過結束越南戰爭取代軍工資本宰治美國,但身處白宮的尼克松又不想背戰敗的鍋,于是急忙奔赴北京求援(美軍撤離越南的底線是越共不能在中南半島輸出更大的革命,這需要中國的幫助),結果毛主席不但三言兩語點撥了尼克松,還在談笑風生間一手促成了美蘇中世界大三角的成型,可謂千古第一人。
1974年,因不滿撤軍對國防訂單帶來的損失,美國軍工資本借水門事件搞垮尼克松,繼任者福特由于害怕自己再淪為兩大資本對抗的犧牲品,在對華政策上畏首畏尾,四年沒有完成中美建交。
1976年,病重中的毛主席果斷邀請下臺的尼克松訪華,福特大大丟分,民主黨卡特贏得大選,華爾街金融資本正式取代軍工資本執掌白宮影子內閣,這才有了后面美國通過跨國產業轉移以及與中國的戰略合作,在冷戰中徹底戰勝蘇聯的結果。
回望這些歷史,我們不得不感嘆,自打毛主席成為中美博弈的焦點人物后,就牢牢的把握著局勢的主導權。這三十多年間,美國的政治生態和全球布局無一不是被他老人家牽著鼻子走,只要是與中國有關的戰略,凡是毛主席搖頭的,美國都失敗了;凡是毛主席點頭的,美國都成功了。
如此高超的國際戰略博弈水平,就連曾和他身處同一時代的歷屆美國總統,也不得不為之深深折服。
艾森豪威爾:
原子彈的最大威力是在發射架上,而不是飛出去之后。毛澤東是一個極難對付的人物,恐嚇、威脅對他沒有用。
福特:
他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對歷史的影響遠遠超出中國的國界。
卡特:
9月9日是毛主席逝世的日子,這位從湖南走出的智者改變了中國,改變了全世界。
毫不諱言,在戎評看來,像這般擁有極強宏觀感知能力的同時,兼具極強的微觀敏銳判斷的大戰略家,古往今來,海內海外,毛主席當屬第一人。
這是帝國主義反動派及其走狗之不幸而中國人之大幸!
我們總會下意識的認為,那些偉大的人是永生的,卻忘記了他們也會老,也會生病,也會突然離開,這一刻,中國應該有哭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