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誰贏得了抗戰的勝利
——寫在9.3勝利紀念日前夕
張志坤
七十年前,中國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但是,七十年來,有關究竟究竟誰是抗戰的主力,中國贏得抗戰勝利主要應歸功于誰的爭論一直存在,這一爭論在今年又因為抗戰勝利七十周年舉行大規模的紀念活動而變得極其突出。這樣一來,這就不是一個歷史認知的問題,而變成了一個必須加以回答政治問題。
概括起來,大致上有如下種說法:
一是國民黨贏得了抗戰的勝利。這種觀點認為,中國抗戰主要是國民黨打的,共產黨的軍隊游而不擊,沒起什么作用。這種觀點,當年國民黨陣營的人基本上這么宣傳,現在中國的新右翼還是這個論調。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是,當代中國的新右翼居然考證出共產黨八年抗戰只打死了851個鬼子,數字精確到各位數,堪稱奇葩。這一點,就連當年的國民黨也望塵莫及。
二是共產黨贏得了抗戰的勝利。這種觀點認為,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游擊戰才是抗戰的中流砥柱,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對趕跑日本侵略者的有一定的作用,但作用并不是主要的。這種觀點,當然是大陸中國的主流觀點,共產黨官方過去宣傳這樣的觀點,現在雖然承認國民黨在抗戰中的作用,但依然堅持共產黨是中流砥柱的說法,意思還是堅持共產黨才是中國抗戰的主力。
三是認為美國參戰才是中國贏得抗戰勝利的原因。這種觀點認為,日軍的主力,包括極其兇惡的關東軍,其實都是在太平洋戰場上被美軍所消滅的,中國戰場之所以能堅持八年,熬到勝利,是因為有美國的全力支援,否則就完蛋了。堅持這種觀點的過去有,現在更多,主要是那些被網絡上定義為“美分黨”的人。
三種觀點孰是孰非呢?
筆者以為,籠統地講誰對誰錯不會有說服力,這個問題相當復雜,必須分解成幾個方面的問題加以說明。
第一個問題,誰是抗戰的主力
抗戰八年,就歷史階段性而言,公認地可分為三個階段:防御階段、相持階段與反攻階段;按戰場空間劃分,則分為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這樣兩個戰場。三個階段兩個戰場,這就是當年中國抗戰的基本概貌。
在第一階段即抗戰的防御階段,那個時候敵后戰場剛剛開始創立,尚不成氣候,所以中國的抗戰主要發生的正面戰場,而正面戰場又包括華東、華北以及后來的華中三個方面,共產黨的軍隊主要參加了華北的抗戰。所以,這個時期,國民黨無疑是抗戰的主力,不但是主力,可以說是絕對的主力,對此沒有任何疑義。
正因為如此,所以當時蘇聯支持中國抗戰,援助的對象是國民黨而非共產黨,有人戲稱,莫斯科給蔣介石送去的是飛機大炮,給延安送去的是馬列書籍。這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1938年以后,中國的抗戰進入了相持階段,這時,日本的綜合國力已經開始達到拐點。據戰后統計,日本經濟的各項指標在1937年達到頂峰,1938年以后就開始走下披路了,而戰爭卻曠日持久。面對這樣一種局面,日本軍國主義者開始琢磨如何面對長期戰爭的問題,所以這時日本的戰略重心已經轉移到經營占領區上來,日本在中國的戰略消耗主要發生在占領區,對國民黨的軍事打擊已經降為次要的輔助手段,只是間歇性地發起一些進攻戰役,給國民黨以軍事打擊,消滅國民黨已經不是目標,而是要把中國四分五裂的狀態固化下來,以便分而治之。所以在這一階段,敵后戰場的意義迅速上升,即使不能說已經成為抗戰的重點或主戰場,但其戰略作用及意義也至少與正面戰場旗鼓相當,而敵后戰場主要是共產黨撐起來的,國民黨沒有這個本事。于是,消滅共產黨及其游擊隊成了日本主要的戰略目標。所以這個時期,在誰是抗戰主力這個問題上,國共兩黨已經主次易位。
進入1945年后,抗戰迎來了第三階段,及反攻階段。但這個戰略反攻對國共兩黨來說都有點勉強。在國民黨方面,除個別局部的戰役戰斗外,日軍對國軍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國民黨仍然無法奪取戰場主動,只是在國際反法西斯陣營大進攻的帶動下,國民黨的軍事行動也具有反攻的色彩而已,其實,直到戰爭結束,國民黨都沒能通過戰斗奪取任何一個淪陷的城市,說戰略反攻實在可憐;在共產黨方面,通過擴大敵后根據地,八路軍、新四軍極大地壓縮侵蝕了日本侵略者的空間與資源,在相當程度上使日本在中國以戰養戰的企圖破產,從這個意義上說,共產黨確實實現了戰略反攻,但僅就軍事層面而言,日軍控制戰場的能力仍然不可撼動,所謂的反攻在軍事上也難以成型。國共兩黨在抗戰中的主次地位沒有變化。但就軍事活躍程度而言,國民黨表現消極,而共產黨表現積極,這只是更加證明了共產黨作為抗戰中流砥柱的性質。
第二個問題:誰在成長誰在墮落
毫無疑問,共產黨在抗戰中迅速發展壯大??箲痖_始的時候,中共擁有武裝力量不過四萬余人,黨員數量大致上也是這樣數字,可靠的根據地只有貧瘠落后的陜甘寧一隅。八年之后,共產黨變成了一支擁兵百萬、控地千里的具有空前力量的大黨,更重要的是,通過八年磨練,共產黨在思想理論更加成熟了,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政治影響更重大了,連美國史迪威將軍都對其刮目相看,一些有見識的美國人在到過延安之后已經斷定中國的未來非共產黨莫屬。
而國民黨呢?通過八年抗戰,國民黨所取得的看得見的成就只有兩項:一是大致上解決了原來軍閥割據的局面,特別是東北軍、西北軍兩大力量煙消云散;二是部分嫡系軍隊實現了美械化。國民黨蔣介石能夠控制的武裝力量達到四百萬人,表現上看來,國民黨也達到了統治歷史上的最高峰。
但是,國民黨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表面上的。實際上,國民黨在整體上更趨墮落。
第一,國民黨執行的是一條片面的抗戰路線
所謂片面抗戰路線,軍事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不去發動群眾,仍然搞抓兵抓民夫那一套,軍隊的政治覺悟極低,沒有凝聚力;對外則依靠美國援助援助輸血。而共產黨則廣泛發動群眾,把喚醒民眾當做抗戰的第一任務,通過減租減息來調動和激發老百姓參加抗戰的積極性,為支持戰爭籌集資源,部隊的政治覺悟很高,凝聚力強,不管環境條件多么惡劣,都凝聚不散,越打越多,越戰越強。所以抗戰結束時,國民黨的軍隊表面看起來光鮮亮麗,氣勢很壯,實際上戰斗力比抗戰前并沒有多少提高,而共產黨的軍隊雖然許多時候看起來依然像要飯花子一般,但實際戰斗力很驚人。關于這一點,東北老百姓的感受最直接。抗戰結束后,國共兩軍爭相進入東北,老百姓看到華麗鮮亮的國軍嘖嘖稱奇,看到破破爛爛的共軍不免心生鄙夷,但他們旋即發現,國軍所到之處,專門進駐高門大戶人家,要好吃好喝招待;而共軍專找貧苦人家幫忙幫助,問寒問暖。并且幾仗下來,他們終于知道,原來,光鮮亮麗的不過是繡花枕頭,而窮叫花子隊伍才真的打仗厲害。
第二,沒有利用抗戰繼續進行國民革命
本來,抗日戰爭不過是五四運動以來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一種繼續和一個發展,在進行反帝(具體地說就是抗日)的同時,還不能忘了革命的宗旨與目的,還要繼續進行反封建的革命。也就是說,當時的中國,歷史的現實仍然是,不反對封建主義,不徹底變革中國的社會制度其中特別是土地制度,中國社會依然沒有出路。
對于這樣的一個革命任務,中共一點也沒有忘記,這個黨深知戰爭不過是政治的繼續這樣一個道理,仍然牢牢盯住中國的土地制度做文章,進行減租減息,進行三三制新式政權建設;相反,國民黨則將國民革命的任務與宗旨丟諸腦后、高高掛起,抗戰八年,政治上、經濟上因循守舊、毫無建樹、不思進取。僅有一個明白人蔣經國在贛南搞實驗,最后卻不得不半途而廢。所以,抗戰后的中共已經不復當年的吳下阿蒙,中共已經完成了中國化,形成了自己完整而成熟的思想理論體系,具備“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一切主客觀條件,而國民黨依然停留在過去的層次上,只不過是一個披著正統外衣的大號軍閥而已,依然既沒有根,也沒有魂。
第三,在腐敗之路上狂奔
抗戰時期重慶有一句流行語,叫“前方吃緊,后方緊吃”,描述的是國統區嚴重的吃喝風。其實,這只是國民黨上下整體腐敗的一個反映。事實上,抗戰八年,也是國民黨在腐敗之路上加速下滑的八年,它的上層當權者投機金融,倒賣戰時物質,發戰爭財,發國難財,中下級官吏克扣百姓、魚肉鄉民,1944年河南有“河、旱、蝗、湯”四災一說,這里的“湯”就是著名湯恩伯。一個封疆大吏混到如此口碑,可為歷史一趣。國民黨軍隊也腐敗嚴重,虛報冒領、克扣軍餉、擾民害民,看看郭汝瑰的回憶錄就一清二楚。郭在回憶錄中真實地記錄他在抗戰時所接手的暫五師是怎樣的一支隊伍,而這支隊伍不過是國民黨軍隊的整體寫照,這樣的軍隊,還有誰肯于真的賣命呢?
延安的清廉與重慶的腐敗構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點,無論是陳嘉庚、黃炎培還是美軍觀察人員,對此都看得真真切切。
所以,抗戰的八年不是國民黨不是成長的八年,而是墮落的八年,國民黨的墮落在勝利接收時來了一場大爆發,收獲勝利果實的接收變成了人心喪盡、萬民詬罵的大“劫收”。當時就有人斷言,“國民黨不失敗沒有天理”。這個判斷,美國的謝偉思等人好像早就下了定論。
第三問題,誰的戰略水平與軍事能力更強
國民黨總體上一直比共產黨顯得強大,再加上抗戰時國軍打的正規戰而共軍打游擊戰,于是有些人就以為國民黨的戰略水平與軍事能力遠遠高于共產黨,而共產黨不過是些土包子,靠進山溝、鉆地道躲躲藏藏熬過八年而已。
事實上真的是這么回事嗎?
事實恰恰相反。
首先,在戰略設計上,國民黨的決策層的洞察力、謀劃力不如共產黨。
中國的抗戰究竟怎樣打,國民黨最高決策當局應該早有部署安排。應該說,在這方面,國民黨高層也還有一定預見性,比如建設寧滬杭國防工事,以長江為軸建設三道戰略防線等,但遺憾的是,在具體的戰略運用上卻表現得一塌糊涂。縱觀整個抗戰初期,國民黨是該守的不守,如北平、太原等,不該守的硬守,如南京、上海,蔣介石總是把眼光放在國際干涉與調停上,總是讓軍事安排服從外交穿梭,使得本來就能力低下的軍隊更遭致重大的損失。只是由于日本軍閥無知狂妄,在戰略上更是一塌糊涂,才陰差陽錯地讓國民黨保住了老本。如果日本的決策圈子有法西斯德國決策者一半的水平,國民黨也許在抗戰的第一階段就嗚呼哀哉了。
反觀共產黨方面,抗戰之初,打幾個漂亮硬仗的主張是主流,一開始也是按此部署的。但共產黨高層審時度勢,很快就完成了從運動戰向游擊戰的轉變,把僅有的四萬多人撒了成大小無數股,使出全力向敵后挺進,實現軍事與政治、經濟的全般轉型,其戰略指導的出色與高明,遠非國民黨方面所能比擬。對比國民黨,則是一種打法干到底,1937年是這樣,1945年還是這樣,絲毫沒有長進改觀。
其次,在團隊的執行力方面,國民黨也不如共產黨
一支武裝力量的戰爭能力,除了領袖層的戰略設計與安排之外,剩下最關鍵的就是中層群體的執行水平與效果,即所謂的執行力,再好的戰略意圖,得不到有效的執行都是不行的,這就是正確的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的道理。國民黨軍隊歷來有濃厚的裙帶關系,即便其嫡系之中,也要分出什么土木系、何應欽系、顧祝同系等等,以至于打什么仗都是狼齊狗不齊。比如,抗戰期間國民黨打了二十二此大會戰,沒有一次能實現較好的戰場協同。至于爭奪糧餉,厚此薄彼之事,更是不勝枚舉。而共產黨方面則完全沒有這樣的痼疾,團隊中各級執行者的大局觀念強烈,整體利益壓倒一切。正因為如此,毛澤東坐在延安就可以調動一切,蔣介石使盡一切拉攏誘惑手段,還是指揮不靈。這一點,在接下來的解放戰爭表現的更加充分,蔣介石坐著“美齡”號專機四處奔忙,現場指揮,而毛澤東只是一封接一封的電報,千里遙控,二者高下由此立判,勝敗可說是已未戰先分了。
最后,國民黨軍隊基層的戰斗力低劣,不如共產黨軍隊。
由于國民黨軍隊的士兵大部分都是抓來的,且官兵關系惡劣,所以就基層單位戰斗力而言,國軍與共軍不在一個檔次上,除了個別靠著美械現代化武器裝備起來的部隊有一定戰斗力外,大部分國民黨部隊無法共產黨部隊相提并論。舉例來說,一個連的共軍與一個連的國軍相比,共軍可以形成很完整的戰斗能力,而國軍一旦連長陣亡,這支部隊也基本上就作鳥獸散了。所以,在整個抗戰時期,國軍都不堪打游擊戰,而共軍的游擊戰打得紅紅火火,道理就在于此(有關這個問題的詳細闡述,請參閱筆者文章《游擊戰是戰爭的高境界》)
總之,國民黨的戰略與軍事能力不如共產黨,這一點,在抗戰中表現得很充分。整個抗戰期間,國軍基本上沒打出什么像樣得好仗,主要是拼消耗、熬時間,且戰場效費比很低,戰斗人員的交換比要超過三比一;共產黨游擊戰看起來零敲碎打,但效費比極高,無論是人員還是武器消耗,總能做到以少換多、以小換大,由此才越戰越強、越斗越勇。同國民黨的政治地位與軍事體量相比,它抗擊日本侵略者所盡到的責任與完成的任務并不是很大,相應地,共產黨卻以較小的體量較高效地完成了任務,形象地說,國民黨如同是一個大個子,卻挑了一副不大的擔子;共產黨如同一個小個子,卻挑了一副不小的擔子,國共二者之間的比例不相匹配。
第四個問題,誰是抗戰的真正領導者
抗戰期間,蔣介石作為中國的抗戰領袖走上了國際舞臺,成為國際四大戰略巨頭之一,這在開羅會議上反映得很充分。所以表面上看來,是國民黨及其委員長蔣介石領導了中國的抗戰。但事實上,中國抗戰的領導權在抗戰期間發生了很復雜的變化。
抗戰的初始階段,國民黨是抗戰當仁不讓的領導者,大多數人都把中國抗戰的希望寄托在蔣介石國民黨身上,就連蘇聯的斯大林也不例外,因此才有王明那個著名的“一切通過統一戰線,一切服從統一戰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力量的消長,蔣介石的權威日消月蝕,以至于到后來連美國方面都有換掉蔣的想法。在整個抗戰期間,國民黨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沒有什么建樹,只是繼續搞了那個所謂的新生活運動,最后還以失敗而告終,淪為笑柄;與此同時,國民黨的腐敗卻愈演愈烈,到最后內部離心離德,外部不要說領導共產黨,連國共之外的中間力量都領導不了了。國民黨的政治影響力在抗戰期間每況愈下,到抗戰結束,國民黨雖然表面上迎來勝利的風光,但并沒有為國民黨贏得民心,民主黨派更傾向共產黨,老百姓更靠近共產黨,連國民黨內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共產黨,國民黨實際的政治壓力空前加大。
相反,共產黨在抗戰中政治影響力與戰略感召力澎湃發展,不但根據地人民在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就連國統區的民主黨派和中間力量也大部分與共產黨聯手了。論政治實力,這時的共產黨已經與國民黨平起平坐,國民黨只是表面上有抗戰領導者的空架子,實際上已經對國內政治失控。重慶談判就是很好的例證,國民黨不得不簽署協議,但最后又撕毀了之。
所以,由于階級屬性所限,國民黨并沒有很好地盡到領導抗戰的責任,而在很大程度上將領導責任丟給了共產黨??傮w而言,國民黨在抗戰中的領導作用,很難說就比中共大,可以換句話說,中共領導了中國的全面抗戰,而國民黨只是片面地領導了自己的那點抗戰。
第五個問題:誰摘了誰的桃子
長期以來有一種說法,認為共產黨游而不擊,一味地拉隊伍、占地盤,所以勢力暴長;國民黨與日本人死打硬拼,消耗掉精華,所以實力大減。因此給了共產黨以可乘之機,抗戰勝利后讓共產黨奪走江山、推翻了政權。也就是說,是共產黨摘了國民黨的桃子,共產黨是可恥的盜竊者。
另一種觀點認為,是共產黨從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的大片的土地與鄉村,并在這些地方建立了民主政權,而蔣介石躲在山上,抗戰勝利后是國民黨摘了共產黨的桃子。
事實究竟如何呢?
結果在那里明白著。國民黨接收占有了中國大部分地區和幾乎所有的淪陷城市,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也就是說,抗戰勝利的果實大部分都被國民黨得去了,并且共產黨栽樹結出的桃子也被國民黨摘去了一批,比如華南根據地等。共產黨也摘到了一點,那就是東北松花江以北的那一塊,以及其它一些零零碎碎的一點成果。
所以,抗戰勝利的主要摘桃者是國民黨而不是共產黨,這是基本的歷史事實。至于后來國民黨在內戰中失敗,那就是下一個回合的另外一個問題了。
有關國民黨拼了消耗而共產黨不打仗而做大的說法是不成立的。從軍事上講,國共兩黨都在實際行動中保存實力,避免與日本決戰而遭受重大損失,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在戰爭條件下,任何軍隊的發展壯大只能通過戰斗來實現,指望不打仗就能得到一支英勇善戰的部隊,那是無稽之談。國共雙方的軍隊都通過八年抗戰得到了大發展,雙方都發展壯大了,國民黨方面到達了軍事上的頂峰,并沒有所謂消耗了實力,在美國的武裝下,國軍到戰爭后期裝備上已經蔑視日軍了,問題在于,國民黨軍隊打了很多仗而沒有長進,抗戰勝利后弄得虛胖,看起來強大,實際上外強中干,已經埋下失敗的種子。共產黨的軍隊雖然瘦骨伶仃,但卻更結實耐戰,未來前途光明,如此而已。
這里需要順便回答是不是美國援助才使中國贏得抗戰勝利的問題。我們說,美國的援助當然是中國贏得抗戰勝利的重要因素,不但美國的援助是這樣,蘇聯對中國的幫助也非常重要,抗戰初期最先大規模援助中國的是蘇聯而不是美國,蘇聯不僅向中國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而且還直接派出了空軍志愿軍與日本空軍作戰,為此犧牲了很多飛行員。與此同時,遠東的蘇軍還直接同日本作戰,有力地牽制了日本,如諾門坎戰役舊是對日軍的慘重打擊,制造“盧溝橋事變”的法西斯骨干多在此役中殞命。所謂中國牽制了關東軍一說,那是發生在蘇德戰爭爆發后,此前是蘇聯牽制了關東軍。東北抗聯最后撤退到蘇聯,得到了蘇聯的庇護。1945年是蘇軍摧毀了龐大的關東軍。蘇聯的這些支援與貢獻,中國人同樣不能忘記。此外還有其它世界反法西斯國家與人民對中國的支援,同樣也是不能忽視的。
這些支援與幫助當然加快了中國抗戰勝利的進程,但是,即使沒有這些支援,中國人民最后戰勝日本法西斯也是毫無疑問的,只是時間更漫長、犧牲更慘烈而已。世界上沒有誰能滅亡中國,日本更加不能。
所以,也不是中國人民摘了美國的桃子。奉勸那些美分黨少在這個問題上刮噪。
第六個問題:真正的勝利屬于誰
過去,國共兩黨都認為自己贏得了抗戰的勝利;現在,出于宣傳的需要,大陸媒體宣稱抗戰勝利是中華民族的勝利。理論上這樣講是完全正確的,但鑒于抗戰勝利后中國出現勢不兩立的國共兩大力量,必定要出現兩個前途、兩條道路的決戰,那么面對抗戰勝利,國共雙方必定要分出一個真正的勝利者和一個表面上獲勝實際上卻是面對失敗危機的一方。
從這個角度看問題,真正的勝利者無疑屬于共產黨
這是因為,中國抗戰的實際進程與國共兩黨兩軍的實際表現說明,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援與直接對日本的打擊,中國抗戰還將相當地漫長。中日繼續打下去,國民黨政權只能有兩種前途,要么投降,要么滅亡,而投降的結果最后也是滅亡。與此相反,共產黨的軍隊和政權卻一定能夠堅持下去,并且必將越戰越強。從這個意義上說,共產黨代表民族與歷史的未來,成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是歷史的必然。同樣,國民黨或早或晚都得退出歷史的舞臺,這也是歷史的必然(順便說一句,今天臺灣的國民黨如果不是經過蔣經國先生的大改造,也許早就煙消云散了)。
這還因為,抗戰使共產黨不僅贏得了軍事上的勝利,更重要是贏得政治上的勝利,所獲得的勝利是全面的;而國民黨只是片面的勝利,勝利中潛伏著失敗的危機。所以,對國民黨而言,抗戰的結果,是勝利也是崩潰的開始。
通過抗戰,共產黨完成了中國化,這個黨至此已經深深地扎根中國的歷史文化之中,扎根于中華民族之中,它所建立起來的政權,不是蘇聯紅軍大進軍中扶植起來的政權,也不是輸出蘇聯共產主義革命的產物,而是中國歷史演變演進的結果,蔣介石因為能用軍事手段解決這個重大問題,同抗戰一樣,他再一次犯了片面軍事路線的可怕錯誤,因為用這種辦法對付地方軍閥可以,對付則共產黨根本不行。
抗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彪炳千秋的重大轉折,但這一轉折被中共抓住了,成為中共實現大發展的歷史契機,所以多年以后毛澤東主席對日本人說,感謝你們的侵略,充分展現了一個強者的驕傲與自豪。相比之下,國民黨卻坐失良機,讓一場到手的真正勝利失之交臂,于是就只能在抗戰勝利后短短三四年,跑到臺灣那個小島上向隅而泣了。
歷史真的很公平,一點都不冤枉。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