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戰爭表明,戰略布局往往導致戰爭的成敗。中國抗日戰爭中,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的戰略布局,優于日本人,超過國民黨人。
戰爭是敵對雙方在空間上的運動,通過運動,分出勝負。戰略布局是個空間問題,是雙方有生力量在空間上的戰略配置和部署,古今軍事家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戰略布局問題。項羽是失敗者,失敗是其一系列錯誤所致,第一個錯誤就是戰略布局的錯誤,他讓劉邦占據“龍地”漢中,自己偏安徐州一帶就是錯誤的戰略布局。諸葛亮的隆中對策也是個戰略布局問題。朱元璋的北伐戰略計劃(先取山東,撤元之屏;次下河南,破元之籬;后據漳關,占元之戶;終圍大都,掘元之根)也是個戰略布局問題。戰略布局錯了或對了,從一開始就給戰爭帶來被動或主動。孫子曰:“知天知地,勝乃不窮。”①中外戰爭表明,戰略布局往往導致戰爭的成敗??梢?/span>,戰略布局是個極其重要的問題。中國抗日戰爭中,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的戰略布局,優于日本人,超過國民黨人。迄今,研究這一問題的論著寥寥。筆者愿借此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之際,試述之,以求教于同仁和專家。
一、改變中日戰爭戰爭形態的戰略布局
1937年7月7日友生的盧溝橋事變標志著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9月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承認中共合法地位的談話標志著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從此,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相互配合的抗日戰爭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中共及其領導的軍隊采取戰役配合、戰略配臺、戰爭指導配合等形式配合國民黨及其領導的軍隊進行作戰。在這些形式中,國民黨心懷巨測力主中共采用戰役配合形式,中共目光深遠力主主要采取戰略配合形式。
怎樣采取戰略配合形式?中共中央于1937年8月召開的洛川會議確定:向日寇之側后進軍、,發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創建抗日報據地,開辟敵后戰場即第二戰場,以此從戰略上配合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作戰。就八路軍來說,在太原會戰(9月中旬至11月9日)期間,采取戰役配合形式;太原陷落后,三個師轉向敵側敵后,開辟敵后戰場,開始采用戰略配合形式。至1938年底,初步建立起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山東四個敵后抗日根據地,再經過兩年努力,至1940年底,上述各敵后抗日根據地合稱為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最終形成。與此同時,新四軍在八路軍配合下,著手創建華中敵后抗日根據地。該根據地于1939年年秋初步形成,至1940年最終形成。中共領導創建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有三大塊:華北、華中、華南,其中主要的是華北和華中兩大敵后抗日根據地。
中共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即第二戰場的開辟,改變了中日戰爭的戰爭形態:
(l)將中方的內線作戰狀態改變為既有內線作戰又有外線作戰的狀態,將日方的外線作戰狀態改變為既有外線作戰又有內線作戰的狀態。一般說,內線作戰部隊較之外線作戰部隊處于不利地位,外線作戰部隊較之內線作戰部隊處于有利地位。中日戰爭全面爆發以來,日對我采取大范圍的外線進攻,處于有利地位,我對日進行內線防御,處于不利地位。中共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就打破了這種格局。因為各抗日根據地建立在日寇之翼側和后方,根據地軍民從日寇側后發動進攻就變成了外線作戰,日寇對根據地軍民的作戰就變成了內線作戰。這種新格局如果用聯系的觀點將全國各敵后抗日根據地連結成整體看,就更加清楚了。戰爭全局上原有格局的打破,新格局的形成,就是戰爭形態的改變。
(2)將中方被日方包圍的狀態改變為既被包圍又包圍日方的狀態,將日方包圍中方的狀態改變為既包圍中方又被中方包圍的狀態。中日戰爭全面爆以來,中國軍隊處于被日軍包圍的境地(雖然是不完全的),日軍處于包圍中國軍隊的境地(雖熱也是不完全的)。中共領導的敵后戰場的開辟,這種情況改觀了:在正面戰場上,國民黨軍隊仍處于被包圍的境地,但位于日軍側后的敵后戰場對日軍卻形成了反包圍。從正面戰場位于日軍之“腹”、敵后戰場位于日軍之“背”的狀態看,對日軍來說,毫無疑問是全局上的包圍。毛澤東指出,在中國戰場內部,敵對我有兩種包圍,我對敵也有兩種包圍,后者之一就是“若將各個根據地聯系起來看,并將各個游擊戰爭根據地和正規軍的戰線聯系起來看,我又把……敵人都包圍起來。”②因中共領導的敵后戰場的開辟,使中國軍隊由原來被包圍的狀態,變化為既被包圍同時也包圍日軍的狀態;使日軍由原來包圍中國軍隊的伏態變化為既包圍中國軍隊也陷于被中國軍隊包圍的狀態。這種全局上的變化,就是戰爭形態的改變。
(3)將中方的被動地位改變為既陷于被動又轉入主動的地位,將日方的主動地位改變為既處于主功又陷入被動的地位??谷諔馉?/span>全面爆發后,日對我發動戰略進攻,處于主動地位,我實行戰略防御,處于被動地位。中共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立改變了這種雙方定勢地位。在正面戰場上,從1938年冬起,日方對國民黨政府的政策雖由此前的軍事進攻為主、政治誘降為輔轉為軍事進攻為輔、政治誘降為主,但總體上仍保持進攻姿態,處于主動地位??墒窃跀澈髴饒錾?/span>,根據地軍民就處于主動地位了。日軍不知道根據地軍民在什么時候、什么地點、動用多少兵力、采用什么方式對其發動進攻,完全陷入我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我之行動,由我自主,敵人不知,這就是我之主動,敵之被動。固然,日軍在以“治安為第一要義”的方針指導下,對實施“治安肅正計劃”、“治安強化運動”,對我根據地軍民實行“三光”政策,進行殘酷掃蕩。但這緣起于我根據地軍民之抗日,所以,從總體上看,在敵后抗日根據地,敵陷于被動地位,我處于主動地位,主動權在我。主動權是什么?毛澤東說:主動權就是“軍隊行動的自由權……行動自由是軍隊的命脈。”上述中方由被動地位轉向被動和主動地位的結合,日方由主動地位轉向主動和被動地位的結合,就是中日戰爭形態發生了重大變化的表現。
二、同日寇爭奪華北的戰略布局
華北,對日寇來說,是其關東軍和中國派遣軍兩大戰略集團的聯絡點和樞紐,是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太平洋戰爭后的兵站基地,向被其視為生命線。1939年9月,日本將西蘇汜特王府(張家口北107公里)、百靈廟、安北、黃河、黃河泛濫區、合肥、蕪湖、杭州一線以東地區作為確保安定的治安區,華北幾乎全部在其治安區內,可見,華北對日本之重要!對我國來說,其重要性更顯而易見,不言自明。所以,毛澤東在1937年11月13日電報中指出:“紅軍任務在于發揮進一步的獨立自主原則,堅持華北游擊戰爭”。周恩來于同月16日也明確指出:“堅持抗戰必須以堅持華北戰爭為中心。華北抗戰能持久,日寇將無法實現其全部陰謀”。③
怎樣同日寇爭奪華北?要同日寇爭奪華北,首先就要同日寇爭奪山西,因為山西是華北的天然堡壘,實行防御時,易守難攻,實行進攻時,居高臨下。它北有管涔山、恒山,東有太行山,南有中條山,與綏遠、察哈爾、河北、河南相接。地勢高于華北平原約1000公尺,為黃土高原東緣,是華北的屋脊,呈居高臨下、俯瞰四方之勢。進出孔道,北有汾河河谷之北端,東、南有著名的自古以來的八陘。處于這種地位上的山西,一旦實行防御,使進犯的敵人既受崇山峻嶺之阻,又遭“一夫當關,萬人莫敵”的雁門關、平型關、娘子關、天井關等關隘之擋。一旦實行進攻,北出可入綏遠,南出軹關陘、太行陘、白陘可入河南,直至魯、皖、蘇,東出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軍都陘可入冀南、冀西、察南和平津外國。奪華北必先奪山西,古來皆然。李氏唐王朝據有山西進而囊括華北、統一全國。李自成農民軍也是在占太原奪大同后,長驅而東,下居庸攻北京,推翻明王朝的??谷諔馉幹?/span>,山西是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所在地陜甘寧邊區的屏障,我與敵爭山西也勢在必然。
怎樣同日寇爭奪山西?山西全境,汾河谷地縱貫南北,大同、太原、運城、上黨等盆地散布各處,恒山、五臺山、太行山、中條山、呂梁山、管涔山雄峙四方。我軍一旦占據河谷兩邊的山地、盆地四周之山區、四方的山脈,處于河谷地帶之敵、盆地地段之敵、山麓平地之敵,就陷于我軍兩面夾擊之中、四面包圍之中。日后敵我在山西之態勢和斗爭正是這樣。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針對山西的上述地理形勢以及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情況,實施以下戰略布局:堅持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堅持民族戰爭條件下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將八路軍三個師分別部署在山西的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逐步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第一步,開辟山區抗日根據地:一一五師主力一部進入晉東北五臺山、一二O師進入晉西北管涔山、一二九師進入晉東南太行山、一一五師另一部進入晉西(南)呂梁山,開辟山區抗日根據地。山東黨則領導軍民進入徂徠山、天福山、泰山,開辟山區抗日根據地。第二步,在山區抗日根據地基礎上,向平原地帶,向廣大華北地區發展,創建以山區為中心的敵后抗日根據地:一一五師部分主力以所建山區根據地為支撐,向東(冀)、向西(晉)、向北(察)發展,創建了以五臺山為中心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一二O師以所建山區根據地為支撐,主要向北(綏遠)發展,創建了以管涔山為中心的晉綏抗日根據地,一二九師以所建山區根據地為支撐,向晉東南、向冀南、向豫北發展,創建了以太行山為中心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山東黨以所建山區根據地為支撐,向四周發展,創建了包括山東大部和豫蘇皖三省部分的山東抗日根據地。
第一步立足于山西,第二步發展至華北,爭華北必先奪山西之理明矣!
上述就是中共同日寇爭奪華北的戰略布局,其功績斐然:
(1)這一戰略布局營造了具有戰略意義的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支撐點。歷代軍事家中,雖有不少人重視游擊戰爭,但把游擊戰爭提高到戰略地位上來對待,實始于中國抗戰時期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毛澤東根據戰爭雙方的基本特點和所處時代,將我過抗戰中的游擊戰爭賦予戰略意義。對此,中國的對手日本,體會最深刻。經歷過這場戰爭的日本軍事評論家山崎重三郎曾著文詳加論述,文章的題目就是《毛澤東的游擊戰略把百萬帝國陸軍弄得團團轉》。另一位日本軍事評論家池野清躬說:“把游擊戰爭加以系統化、戰略化、普遍化的始祖,無論怎么說也是中國的毛澤東,他是現代游擊戰爭之父。”
抗日游擊戰爭的存在和發展,至少要有兩個保證:一是無產階級(通過共產黨)的領導,二是戰略支撐點的保障。就后者言,1927年以來,中共所領導的游擊戰爭都有戰略支撐點,這就是各個紅色根據地??箲鹬校泄差I導了民族戰爭條件下規模更大、范圍更廣、質量更高、意義更深的游擊戰爭,更需要戰略支撐點,這就是位于敵人側后的星羅棋布的抗日根據地。上述位于華北范圍內的各抗日根據地就是華北游擊戰爭的戰略支撐點。抗日游擊戰爭在中共領導下有了戰略支撐點的保障,就具有以下特色:空間上的廣闊性,時間上的持久性,參戰上的群眾性,戰略上的獨立性。
(2)這一戰略布局促使華北日軍逐步步入越打越弱、越打越糟的境地。前述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最終形成于1940年,就在這一年,華北日軍執行“治安肅正計劃”,實施“囚籠政策”,結果被我發動的百團大戰所粉碎。驚恐的敵人稱百團大戰為“挖心戰”,以后逢周年開會紀念,華北敵酋多田駿被撤職。新上任的岡村寧次在1941、1942年發動“治安強化運動”。1941年搞3次,最甚;1942年搞2次,已衰;1943年想搞,已無能為力。這說明敵強我弱之勢已開始易位,敵逐步轉入招架狀態。1943年,負責北平地區治安的日本第63師團師團長野昌副德在其5月16日日記中,描繪日軍只占點線的可悲處境是:“宛如赤色海洋中漂浮的一串念珠”!深感“情況十分嚴重”。1944年,華北日軍已陷入招架無力的境地,敵華北方面軍第一課高級參謀寒川吉溢大佐回憶1944年秋華北“治安”狀況是:在華北方面軍占領的400個縣中,“治安”良好的只有7個,僅占總數的1.4%。1945年在我華北各抗日根據地軍民展開的總反攻中,華北日軍向隅欷歔,束手待縛。
(3)這一戰略布局造成了八路軍南下華中配合新四軍創建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姿態。
三、同日寇爭奪華中的戰略布局
華中位于我國中部,處于江淮河漢之間,東臨大海,西達宜昌,南至長江兩岸,北至龍海鐵路。平漢、粵漢鐵路經此縱貫南北,隴海、大江越此橫穿東西。經濟上十分富饒,政治上國都所在,軍事上形勢險要。自古以來,成皋、亥下、昆陽、赤壁、淝水、郾城、湖口、三河等大戰、惡戰、決戰均發生于此??谷諔馉幹校毡镜闹袊汕曹姶蟊緺I,汪偽的國民政府均設在這一地區的南京。敵之心臟所在,我之腹部地區,必然是雙方爭奪的重點。
中共同日寇爭奪這一地區的戰略布局是:新四軍執行“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任務,及時南下,兩軍相互配合,共同創建華中抗日根據地。
洛川會議確定向日寇側后進軍,開辟敵后戰場。1938年9月至11月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清算了王明為代表的階級投降主義,繼承洛川會議精神,決定黨的主要工作在敵后,全黨的戰略方針是向敵后發展。1939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周恩來來到新四軍軍部傳達六中全會精神,并根據向敵后發展這個全黨戰略方針,與項英等新四軍領導人商定新四軍的戰略方針是“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其中,重點是“向東作戰,向北發展”。
“向東作戰”,主要指新四軍第一、二支隊以已于1938年底創建的茅山根據地為基地,向鎮江以東的地區(南起太湖,北至長江,東到上海)展開抗日斗爭,開辟東路地區的敵后戰場。為此,1939年5月,陳毅命令葉飛率第六團東進。葉部在東進中,不僅連戰皆捷,直指滬郊,特別是火燒虹橋飛機場的戰斗,再海出版的《華美夜報》、《泰晤士報》等均作了報道,從而使新四軍飲譽世界;而且,初步建立起“以陽澄湖東塘寺為中心的蘇(州)、常(州)、太(倉)和澄(江陰)、(無)錫、虞(常熟)抗日根據地。”向東作戰“還包括新四軍第四支隊以皖中為基地的向東發展。
“向北發展”是指向長江以北地區發展。1940年5月,中共中央給新四軍的指示中明確指出:“尤其是長江以北地區”是“新四軍一、二、三支隊的主要發展方向。”④當時,新四軍4個支隊中,除第四支隊早已部署在皖中以外,第三支隊展開在皖南,第一、二支隊展開在蘇南的茅山。所以,向長江以北地區發展,實際上就是位于皖、蘇兩省南部的新四軍向兩省長江以北地區發展。為此,1939年4月,葉挺渡江北上組織新四軍江北指揮部,5月5日,該部在東湯池成立。同時,以第四支隊第八團為基礎,組成第五支隊,活動在津浦鐵路以東,逐步創建了路東抗日根據地。四支隊活動在津浦鐵路以西,逐步創建了路西抗日根據地。
同領導第四、五支隊的江北指揮部所轄地區相比,江蘇北部地區經濟較富裕,戰略地位更顯垂要。它雖屬平原,但河港湖汊遍布,不利于敵之機動,卻有利于我之活動。它北傍華北抗日根據地,可得到及時援助;東臨大海,無后顧之優;南瀕長江,有天險作屏障,又可隨時南渡給敵以威脅;西出可虎視津浦鐵路。所以,中共中央在給新四軍的指示中指出:“華中目前斗爭策略,應以全力反對韓德勤及蘇北其他頑軍,切實發展蘇北。”劉少奇為首的中原局也在1939年12月29日向中央建議:“江蘇北部地區是我們的突擊方向。”在陳毅部署下,1938年底1939年初,新四軍開始向蘇北進軍。1940年7月上旬,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率主力北渡長江。7月下旬,江南指揮部改為蘇北指揮部,揮戈東進,解放了黃橋。經過10月上旬的黃橋決戰,在八路軍黃克誠部配合下,開辟蘇中、發展蘇北的戰略任務逐步完成。
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決定黨在敵后的戰略部署是“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為實現這一戰略部署,八路軍總部先后派多支部隊南下華中,其中最大的一支是八路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黃克誠率領的八路軍第344旅、新編第二旅共5個團,約1.2萬人,于1940年5月南下,6月到達渦陽,與彭雪楓領導的新四軍第六支隊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當時,中原局決定在淮河以北,隴海路以南地區實行“向東發展,向西防御”(以津浦路為界)的部署。8月從八路軍第四縱隊中析出第二旅等部由黃克誠率領進入津浦路東活動,并與早在此地區活動的武裝合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執行“向東發展”任務。八路軍第四縱隊留在津浦路西,執行“向西防御”的任務。10月10日,八路軍第五縱隊與新四軍蘇北指揮部主力會師于現大豐縣白駒鎮。
以上是中共關于新四軍北上,八路軍南下的戰略布局,其結果是創建了蘇北、蘇中和淮北、淮南四塊大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并逐步由被分割狀態發展為有機聯系的整體。此外,還有在豫鄂邊活動的由李先念任司令員的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
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撤消長江局,成立中原局,劉少奇為書記。1940年11月17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成立,統一指揮隴海路以南、長江以北的新四軍八路軍。同日,中共中央致電東南局、中原局,同意將兩局擴大為華中局的建議,由華中局領導華中及江南敵后武裝斗爭區域之一切黨政軍民工作。皖南事變后,新四軍新軍部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為基礎,在鹽城成立。隨即將隴海路以南的新四軍八路軍整編為7個師1個獨立旅。第一師活動于蘇中地區,第二師活動于淮南地區,第三師活動于蘇北地區,第四師活動于淮北地區,第五師活動于鄂豫皖地區,第六師活動于蘇南地區;第七師活動于皖中(皖江)地區。
上述中共在華中的戰略布局的作用是巨大的:
(1)這一戰略布局形成了新四軍、八路軍兩支大軍攜手抗日,華中、華北兩大抗日根據地聯袂作戰的局面。
(2)這一戰略布局造成從敵人要害部位威脅敵人的狀態。甫京是敵之政治中心,上海是敵之經濟重心,津浦鐵路是敵之縱向脊梁,寧滬地區是敵之心臟。在這些敵之要害部位及其附近所建立的抗日政權和敵后戰場,對敵人來說真是“禍”起于腋下,”、“害”出于臍底。1938年8月24日,新四軍一部,襲擊了敵之政治中心南京的麒麟門,震驚了日本;1939年7月23日,東進之葉飛部襲擊了敵之經濟重心上海的虹橋飛機場,驚動了世界;新四軍第四、五支隊(軍部重建后合編為第二師),八路軍第四、五縱隊(軍部重建后編為第四、三師)分別由南而北、由浦口到徐州,從東西兩面,對敵人縱向脊梁,插進了“刺刀”;茅山和東路兩塊抗日根據地是安放在敵人心臟上的“火藥桶”,隔江的蘇中抗日根據地是設置在敵人心臟旁的“定時炸彈”,敵人之要害受害矣!
四、實行戰略反攻的戰略布局
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勝利結束,以此為標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轉入戰略反攻。與此相適應,中國戰場開始準備反攻。中國戰場中的正面戰場很難說有戰略反攻這一階段,因為1944年正面戰場出現了抗戰以來的第二次大潰退,從4月開始到12月結束。只有敵后戰場在1943年準備反攻,1944年開始局部反攻,1945年進行全面反攻。在戰略反攻階段,中共中央的戰略布局經1944年9月1日楊家嶺會議確定:“鞏固華北、華中、發展兩翼”(“兩翼”即南翼:河南、華南、東南;北翼:東北),達到“在反攻時奪取大城市與交通要道,最后驅逐日寇出中國”的目的。⑤其中,發展南翼,派遣三支天軍南下,創建相應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是戰略布局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
一是南下河南。中共中央在正面戰場豫中會戰之后的5月11日向華中局、北方局發出《關于向河南發展方針的指示》,7月25日發出向河南敵后(豫中會戰中國民黨軍丟失的地區)進軍的部署命令。為此,7月下旬,冀魯豫區派兵南下,建立豫東抗日根據地。7月起,新四軍五師派兵6批進擊豫南、挺迸豫中。8月,新四軍四師西進,恢復了豫皖蘇抗日根據地。9-10月,太行、太岳、晉綏軍區和陜甘寧邊區先后派兵渡過黃河,進入豫西地區;在上述基礎上,成立了河南行署和河南軍區。
二是南下華南。1944年10月31日,八路軍一二O師三五九旅主力4000余人組成南下支隊,于11月10日從延安出發,向豫、鄂、湘、粵敵后挺迸,開辟以五嶺山脈為中心的新的華南敵后抗日根據地。該文隊一直挺進到與湘贛交界的廣東的南雄、始興地區。1945年6月18日,南下支隊第二梯隊從延安出發,馳奔華南。同時籌組仟弼時為首的第三梯隊待命南下。
三是南下東南。1944年12月,栗裕率師主力渡江南下,執行中井中央提出的向東南敵后發展,控制蘇浙皖邊和發展浙東沿海地區的戰略任務。1945年1月,在長興地區與新四軍六師十六旅會合,成立蘇浙軍區。8月初,蘇南、浙西兩區黨委合并為蘇浙區黨委。經過奮戰,開辟了蘇浙皖邊敵后新區,完成了發展東南的戰略任務。
1944年盟軍的戰略反攻已取得更大成就,勝利已成定局。但中國的抗日戰爭有可能還要繼續二、三年。這就是中共中央實行南下戰略布局的總的背景。在這個總背景下實行的南下戰略布局,意義是重要的:
(1)南下河南戰略布局的意義在于:第一、八路軍南下河南,新四軍北上、西進河南,最終建立起河南抗日根據地,實現了毛澤東提出的“在敵后擴大根據地與擴大軍事力量”的要求。⑥第二、實現了發展河南,綰轂中原的戰略部署。第三、河南抗日根據地的建立,使我陜甘寧邊區和華北、華中敵后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一個整體。
(2)南下華南戰略布局的意義在于:第一、南下支隊轉戰陜、晉、豫、鄂、湘、贛、粵七省,跋涉1.5萬多華里,殲日偽3000多人,這是對敵人的打擊,“滅殺了日寇在正面戰場的氣焰”。⑦同時也是對華南淪陷區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教育,大大提高了他們的抗戰情緒。第二、為將來在華南一側,以湘、贛、粵、桂邊的五嶺抗日根據地作基地,開展戰略反攻,奠定了基礎。
(3)南下東南戰略布局的意義在于:第一、蘇浙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實現了“在敵后擴大根據地與擴大軍事力量”的要求。第二、為盟軍在中國戰場實施戰略反攻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當時估計,盟軍將在杭州灣登陸。蘇浙抗日根據地的建立,為接應盟軍登陸,配合盟軍作戰提前作了準備,為完成“破敵、收京、入滬”提前提供了保證。第三、蘇浙軍區部隊提前實現了由游擊戰到運動戰的轉變。中共領導的軍隊在抗戰中的作戰形式,基本上是游擊戰和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隨著抗戰勝利結束,作戰形式向運動戰轉變。蘇浙軍區部隊在抗日同時所進行的反頑斗爭中,以運動戰殲滅大量來犯頑軍,為解放戰爭的第一個勝利的大運動戰——蘇中戰役提前進行了預習和鍛練。
1944年7月,毛澤東和王震談話分析南征的前途時指出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是抗日戰爭還要繼續二、三年,南下支隊要在華南放手發動群眾,創建抗日根據地,第二種是日本很快投降,整個局面急劇變化,蔣介石會首先吃掉南下我軍,達樣,我軍就要設法北返。形勢的發展是第二種可能性變為現實。這是我南下各軍北返,未完全實現預期目標的根本原因。即使如此,針對戰略反攻,我軍南下的戰略決策是英明的,戰略布局的正確性遠見性是毫無疑義的。
戰略布局從理論上看,是戰略學、謀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敵對雙方有生力量在空間上的運動變化。唯物辯證法告訴人們,事物在空間上的運動變化,實際上就是事物的位置在空間上的運動變化。這種位移變化會引起事物質的變化,推動事物的發展。所以,位移是事物量變的一種形式、質變的一種形式、質量互變的一種形式。以弈棋來說,雙方棋子的位移運動就是量變,決出勝負就是質變。甲醚和乙醇的每個分子所包含的都是2個碳(C)原子、6個氫(H)原子、1個氧(O)原子,分子式都是C(2)H(2)O,但由于這些原子的排列順序不同、結構不同,也就是位置不同,就形成了兩種不同質的化合物。事事同理,物物理通。戰略布局也是這祥。孫子曰:“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轉圓石于千仞之山”。⑧(“千仍之山”喻指險而要之地)就能造成最大的勢、釋放最大的能。軍隊如同“木石”,戰略布局就是精心布兵設陣,就是要將軍隊布于險而要的地方,以充分發揮其勢、其能。能將軍隊布于險而要的地方,就是致勝的戰略布局,會引導戰爭走向勝利;不能將軍隊布于險而要的地方,就是致敗的戰略布局,會引導戰爭走向失敗。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深曉此理,所以能在中國抗日戰爭中巧布“盡藏機關”、“暗設殺手”的制勝的戰略布局。對這個戰略布局之“奇”之“竅”之“妙”之“神”,敵人始則迷惑不解,終則備加贊賞。如果抗日戰爭再延續二、三年,這個戰略布局閃爍出的光彩將更加耀眼!今夭,當我們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之際,對此,不能不認真學習,細加品味。
注釋:
①《孫子·地形篇》。
②《毛澤東選集》合訂本第396頁。
③周恩來:《目前抗戰危機與堅持華北抗戰任務》。
④1940年5月4日中共中央書記處:《關于新四軍軍部移蘇南及第一、二、三支隊發展方向的指示》。
⑤⑥《毛澤東軍事文選》第251頁。
⑦王首道:《憶南征》、
⑧《孫子·勢燒》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芳草地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