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取得輝煌勝利的一場偉大的反侵略戰爭。時過六十五年后的今天,回顧這場偉大戰爭艱苦卓絕的過程以及決定戰爭最后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對于我們仍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在今天,還有偽歷史觀點和蓄意陰謀化抗戰史的觀點被炮制出籠。那些關于抗戰史的謬論肆虐流行,對于人們會造成對客觀發生過的歷史產生歪曲和誤解的疑惑,也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人民共赴國難、參與抗戰、付出巨大犧牲從而取得偉大勝利的陰謀化抹殺,更是別有用心地肆意粉飾、無恥吹捧國民黨的所謂抗戰功績,為其最終達到取締共產黨領導地位,在中國進行顏色革命之罪惡企圖服務。
抗日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我們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多次大規模戰爭,中國近代有多次反對外國侵略的戰爭,但像抗日戰爭這樣的規模、性質和勝利結局的戰爭,確實為前所未有。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的中國人民力量的空前壯大,是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原因。抗日戰爭的勝利是民族的勝利,人民的勝利。今天再來回顧那場偉大的戰爭,我們可以深刻地知道它是怎樣轉換祖國命運的,并以此增進對它與社會現實聯系的認識。
(一).抗日戰爭發生時的國內背景
在舊中國,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軍閥林立、派系叢生,中國被實質劃分為不同的勢力范圍。而人民處于一盤散沙、被奴役、被壓迫的境地。如清末清政府因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而在各地組辦團練,起源于小站練兵,后來逐漸發展起來形成北洋軍閥的是袁世凱。袁死前,北洋軍閥內部已開始分裂,袁死后,由于缺乏統一的領導,北洋軍閥解體,分為三大派,即段祺瑞之皖系,馮國璋之直系,張作霖之奉系,三者相繼掌管北京政府,原則上他們都屬于北洋軍閥,屬于“正統派”。同時各地,尤其是南方地區,又存在著地方軍閥,表面上依附于北洋軍閥,實際上自成一派,是各地的山大王。主要有云南唐繼堯,廣西陸榮廷,晉系閻錫山,浙系孫傳芳,湘系譚廷凱,粵系龍紀光等,他們以土地為依托,互相兼并土地,乃一方霸主。后來經北伐戰爭,除東北的張作霖部保全外,其他北洋派的散支或被消滅或被收歸,只是地方軍閥遂表面稱和,但依然存在。國民政府時期,蔣介石崛起,為消滅異己又有蔣、馮、閻中原大戰。后馮玉祥,閻錫山大敗,歸順于蔣,才實現了全國表面的統一。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趁張學良調動東北軍主力入關參加中原大戰留駐華北之機,由司令本莊繁親自策劃,在沈陽附近的柳條湖破壞了一小段南滿鐵路,誣蔑此為中國國民革命軍所為,當夜向沈陽北大營之國民革命軍發動進攻,標志著“柳條湖事變”,又稱“九一八事變”的爆發。
大敵當前,蔣介石不思抵御外侮,不但嚴令東北軍“不抵抗”,卻還仍然鼓吹“攘外必先安內”,大打內戰,壓制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瘋狂推行“不抵抗政策”。
由于以蔣介石為代表的軍閥只能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大買辦的利益,再加上連年的軍閥混戰、社會動亂,中國人民早已不堪重壓,此前在中國還產生了代表最廣大人民訴求為人民謀利益的共產黨以及人民軍隊——紅軍。
取得中原大戰勝利的蔣介石,此時并沒有把軍事力量用于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而是不斷發動對蘇區的反革命“圍剿”,妄圖消滅紅軍,建立一黨專政的反動獨裁政權。
“九一八”事變兩個月內,日軍占領中國東三省諸多主要城市,除在黑龍江遭到馬占山部等的強烈抵抗之外,并未遭受重大損失。不到兩個月時間,日軍就用槍炮敲開了中國國家的大門。而代表當時中國合法政府的蔣系國民黨,擁有的幾百萬軍隊如同虛設,使得日寇如入無人之境,長驅直入,從此中國淪陷于日寇侵華的戰爭鐵蹄之下。
(二).國民黨在抗戰中的表現
1.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軍陸戰隊進攻上海閘北,一二八事變爆發。駐守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粵軍)在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的帶領下展開回擊,張治中率第五軍(中央軍)增援上海,雙方陷入僵持。2月28日,英國、法國、美國三國公使介入調停。5月5日,中日雙方簽署《淞滬停戰協議》,規定中國國民革命軍不得駐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隊,日本取得在上海駐軍的權利,參與抗戰的主力國軍第十九路軍不得不離開上海,赴福建剿共,第五軍則撤退至蘇州、南京一帶。
2.日本軍閥在中國北方的軍事行動并沒有停止,并將軍隊開進長城一線,進犯熱河、察哈爾兩省,史稱“長城事變”。1933年1月,日軍進占山海關,開始向中國關內進攻。熱河省會承德遭到襲擊,僅10余天即告陷落,駐守熱河的國軍主要是東北軍萬福麟等部,抵抗意識極差。僅是駐守平津的西北軍第二十九軍宋哲元率部抵抗,中央軍第十七軍軍長徐庭瑤率所部3個師北上參戰。同年5月,日本軍閥向察哈爾進攻,并一度占領察北重鎮多倫,不久馮玉祥和吉鴻昌發起組織的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經過5天的激烈戰斗,奪回多倫,并成功將日本軍閥驅趕出察哈爾,保證了長城一線戰事的基本穩定。二十九軍、十七軍等部隊雖然奮勇抵抗,但終不敵裝備精良的日軍和偽“滿洲國”部隊,長城抗戰遂告失利。5月31日,中日簽署《塘沽協定》,國民革命軍退出熱河和冀東,日本打開了通往華北的大門。
3.1933年12月,福建蔡廷鍇、李濟深及其十九路軍組織“中華共和國臨時革命政府”,與紅軍簽署《抗日停戰協定》,力圖挽救危局,史稱“福建事變”。但由于蔣介石勾結日偽軍對這支革命武裝進行血腥鎮壓,加之當時中共領導人奉行的“左”傾關門主義政策,福建事變最終失敗,蔣介石撤銷了十九路軍的番號,十九路軍這支名揚四海的抗日部隊的歷史到此結束了。
在抗戰初期,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就是這樣喪權辱國堅持抗戰的。也許“特色”以來許多的“右右”們還會拿出抗戰時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發起的幾次大的會戰來標榜蔣介石、國民黨的所謂抗戰功績,以此污蔑共產黨、八路軍“游而不擊”。我們不妨再來看國民黨的對日會戰。
淞滬會戰:
被鳳凰野雞網吹捧為“使世人刮目相看,恢復了自己的榮譽”和“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人民同仇敵愾、萬難不屈的民族精神與民族之魂!它吹響了華夏子孫全民抗戰的嘹亮號角!”的淞滬會戰又使怎樣“使世人刮目相看,恢復了自己的榮譽”呢?
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役,又稱作“八·一三淞滬戰役”,這場戰役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第一場重要戰役,也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戰役,前后共歷時3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6個旅30萬余人,死傷7萬余人;中國軍隊投入75個師和9個旅60余萬人,傷亡達15余萬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淞滬會戰結束。
還有一說是國民黨參戰部隊為70萬人,而付出如此慘重傷亡代價和上海淪陷的淞滬會戰僅是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但此后戰局的演繹是造成中華民族史上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野雞網還好意思吹噓,關于此次會戰百度顯示資料如下:
“指揮凇滬會戰的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先是馮玉祥,后蔣中正親自兼任。11月20日,中國國民革命軍在傷亡25萬人之后,被迫撤退,上海自此淪陷;由于下達撤退命令過于倉促,后方國防工事交接發生失誤,加上中國抗戰初期的軍隊訓練素質極低,引致撤退演變為潰敗。同一天,中華民國政府立即宣布將首都和所有政府機構由南京遷往陪都重慶,而軍事作戰中心則是先遷往武漢直到武漢會戰后再遷往陪都重慶……”
從投入兩倍于敵的重兵決戰,再到會戰“結束”先是“撤退”在至“潰敗”,更至遷都……至此,我都為大言不慚替某人某黨無恥吹噓的人臉紅。
太原會戰:
1937年9月,日本為奪取山西豐富的煤炭資源,派出10余萬陸軍展開進攻。國民政府因應組織展開了太原會戰,由于當時中國共產黨的總部位于不遠的延安。根據9月的國共合作協議,共產黨奉命派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林彪115師協助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進行防御。
是役,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共14萬人,傷亡近3萬人;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2個師(旅)共28萬余人,傷亡10萬人以上。除過八路軍在會戰中有力地配合友軍作戰,平型關伏擊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終因娘子關方面防范疏漏,被日軍乘虛而入,致會戰失敗。
據資料顯示,抗戰期間有國民政府組織的對日會戰有22次之多,因篇幅關系,恕不能一一列舉。但可以知道,僅有的臺兒莊戰役的勝利,以斃傷日軍一萬多人的戰果成為中華民國抗戰以來最大的勝利,日軍精銳第10師團遭到毀滅性打擊,精銳第5師團遭到重創。但是南北兩線日軍源源不斷增兵,這次勝利沒有扭轉徐州戰場的局勢。
號稱中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會戰的武漢會戰,百度得知參戰日軍達30多萬人,中國軍隊達110萬人,戰爭中日本損失8萬人,因病減員8萬人,由此喪失了戰略進攻的能力。但國民革命軍大部脫離戰場,安全撤退。請注意,在此國民革命軍隊傷亡多少?此次會戰要達到怎樣的目的?目的達到沒有?沒有了下文。可能是實在不好意思說出吧,只是聲明大部脫離戰場,安全撤退,可以理解為沒有全軍覆沒。
可以說我實在不好意思再舉會戰的例子來“歌頌”國民黨在抗戰中的豐功偉績了,如果還有老蔣粉絲能搜索枯腸尋找出來會戰大捷的例子,可以文后附貼說明。可能一再的不捷事實讓蔣系國民黨內士氣大受影響的原因,有高級將領公開投日。那個韜光養晦、曲線救國的汪先生治下的偽軍絕大多數就來源于原國民黨軍隊。還有1937年底,南京陷落之后,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節節抵抗(其實是步步后退)。但是因為山東省主席韓復榘臨陣脫逃(倉惶之下跑得太快),致使黃河防線失守,山東大部失陷,致使交通要點僅剩魯南的滕縣、臺兒莊。于是,1938年1月14日,實在無顏面對中國百姓惱羞成怒的蔣介石將其槍斃。
靠正面戰場的會戰無以取勝,蔣介石還用過讓長沙陷入火海的“焦土抗戰”。是時可以理解為黔驢技窮了,更還有企圖以水拒敵的抗戰昏招:黃河花園口決堤。
1938年5月19日,日軍占領徐州,6月6日占領河南省會開封。6月9日,,為阻止日軍西進,蔣介石采取“以水代兵”的辦法,下令扒開位于中國河南省鄭州市區北郊17公里處的黃河南岸的渡口——花園口,造成人為的黃河決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黃泛區,史稱花園口決堤。此舉雖然暫時阻擋了日軍南下,但是也造成了黃河下游的大規模水災,造成上百萬民眾直接死亡或間接因饑荒而死,造成不知情的當地民眾對國民黨的不滿。也有了河南老百姓幫著日本人打國民黨軍隊的奇聞。
還有與黃河花園口決堤,長沙大火并稱的三大慘案之重慶防空洞慘案……我實在不好意思再往下說了,估計倘若老蔣再世,也要羞死的。但南方系那些別有用心的人還有臉為老蔣吹噓的,從此可以獲知什么叫做無恥之尤了。
(三).中國共產黨是抗戰的中流砥柱
1.毛主席《論持久戰》的發表為抗戰勝利指明了方向
《論持久戰》是在抗戰全面爆發后,國民黨內出現了“速勝論”和“亡國論”論調,而在共產黨內,也有一些人寄希望于國民黨正規軍的正面戰場作戰抗擊日軍,輕視游擊戰爭的背景下,毛澤東同志于1938年5月而著的名作。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初步總結了全國抗戰經驗,批駁了當時盛行的種種錯誤抗戰觀點。系統的闡明了共產黨的抗日持久戰方針,在這篇光輝著作中,毛澤東科學分析中日兩國的社會形態、雙方戰爭的性質、戰爭要素的強弱狀況、國際社會的支持與否,科學的指出中國的抗日戰爭是持久戰。只要堅持抗戰,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中國。他還科學預見到抗日戰爭必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他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指出抗戰勝利的唯一正確道路是實行人民戰爭。
而當時國民黨內部對抗戰的認識便被這兩種錯誤觀點主宰。以蔣系勢力為代表試圖仰仗美國支持從而取得抗戰勝利主要以“速勝論”為認識觀點;不可忽視的是國民黨內部也是派系林立,還有以汪精衛為代表的“亡國論”認識,汪系最后走上投降道路就與此有關。他們認為與強大的日軍作戰只能加速中國滅亡的腳步,以中國當時窮而弱的現實與日本抗衡是自取滅亡。于是才有了最早版的韜光養晦理論產生,伴之以“曲線救國”論調其實賣國投降做走狗當漢奸。一邊對侵華日軍賣身投靠,一邊依附于侵略勢力對中國人民敲骨吸髓地掠奪。而蔣系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的屢戰屢敗與節節敗退更使得國民黨內對抗戰勝利的信心大減。
而《論持久戰》這篇閃耀著科學和客觀認識論的經典軍事巨著一經問世,就回答了抗戰能否取勝的問題。也為極度迷茫的中國人民指明了抗戰的方向。《論持久戰》總共寫了二十一個問題,前九個問題為第一部分,主要說明抗日戰爭為什么是持久戰,為什么最后的勝利屬于中國,批判了速勝論和亡國論的錯誤觀點。后十二個問題為第二部分,主要闡述怎樣進行持久戰和如何爭取最后勝利。著重論述了人民戰爭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在《論持久戰》這篇光輝著作中,毛澤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戰爭的根本問題做了精辟的論述,制定了指導抗日戰爭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證明了其無比的科學性與正確性。將它用于指導反侵略的現代局部戰爭,抗戰勝利的事實無可辯駁地證明,它不僅在國內成為指導抗戰的科學軍事理論,而且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也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事實是,《論持久戰》問世后,在國民黨軍隊素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就推崇不已。白崇禧把《論持久戰》概括為一句話,作為國民黨軍隊對日作戰方針,即是“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
2.“兵民是勝利之本”,動員全民抗戰才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有利保證
即使明白了論持久戰的道理,但僅憑國民黨單純的片面抗戰仍然不能取得抗戰的勝利,為什么?因為對日的持久抗戰還要與最廣泛的人民戰爭結合起來。但國民黨所代表的大地主、大資本家、大買辦利益決定了無法發動最廣泛的人民參與抗戰。眾所周知國民黨是靠抓壯丁來擴充兵源的,而只有共產黨才廣泛積極地宣傳人民,組織人民抗戰,當時許多行之有效的抗戰方式,譬如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都是人民群眾普遍覺悟起來參與抗戰的具體表現,再輔之于八路軍、新四軍的游擊戰和運動戰戰術,才使得日軍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有不少日軍曾經哀嘆,對中國的戰爭是他們看不到盡頭的無邊苦行。
有人污蔑共產黨軍隊對日寇是游而不擊。我在此僅拿1943年來舉例說明,這一年,八路軍與日軍作戰二萬四千八百余次,斃傷敵偽軍十三萬六千余人。殲滅了大漢奸龐炳勛、孫殿英、孫良誠、劉桂棠等主力,俘偽軍五萬一千余人,日軍四百二十余人,攻克據點七百四十余處;而新四軍在這一年中與敵作戰五千三百余次,斃傷俘敵偽六萬六千余人,攻克據點二百余處。(此統計資料系香港劉濟昆先生提供)
到1945年,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已發展到91萬人,而鄉村中不脫產民兵已發展到220萬人以上,雖然共產黨領導軍隊比起國民黨軍隊在人數上要少得多,但按其所抗擊的日偽軍數量及所擔負的戰場面積來說,按其戰斗力來說,按其政治質量及內部團結統一等項來說,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武裝已成為中國抗戰的主力軍。在侵華日軍四十個師團,五十八萬人中,解放區戰場抗擊的是二十二個半師團,三十二萬人,占了侵華日軍兵力的百分之五十六;而國民黨戰場抗擊的,不過十七個半師團,二十六萬人,僅占百分之四十四。
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和在敵后廣泛發動的人民群眾才是致日本侵略者覆亡的決定性力量。
3.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影響了中國抗戰的進程
隨著德、日、意法西斯不斷擴大侵略戰爭,給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帶來了災難,法西斯國家已成為全世界人民最兇惡的敵人;同時也對英美等國的利益構成了最大的威脅.這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基礎。1942年初,中、美、英、蘇等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大大壯大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改變了雙方力量的對比,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根本保障。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抗戰最后取得勝利和國際援助是分不開的,尤其是美國對日本施放的原子彈更直接摧毀了日本的作戰意志,但這些只能是加速了中國抗日戰爭的進程。應該說,抗日戰爭勝利的最決定性保障是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和無數人民群眾的奮勇抗爭是分不開的。我們并不否認,國民黨在抗戰中所起的作用,但絕不像后來“解放思想”的“特色”社會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所宣揚吹捧的那樣。要明白,歷史絕不是可以任人隨意打扮的,還原歷史真相,撥開抗戰真相之上人為蓄意遮掩的迷霧,才是對歷史負責的態度。
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是什么?是以毛澤東軍事戰略思想指導的,由中國共產黨正確領導的,和國民黨有效配合作戰的,取得了國際反法西斯同盟援助的,全中國人民共同參與的反侵略力量的最緊密大聯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