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在人民網的訪談中,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黃大昉研究員以“過去10年糧食僅增產2.5%”為例子,論證未來要大幅度增產,必要依靠轉基因。對于此,我在《為什么“過去10年糧食僅增產2.5%”?》一帖中進行了分析(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1003/134320.html)。今天從另外的角度再來談談。
前面說了,制約糧食產量的,無非是“面積”和“單產”兩大因素,黃大昉研究員既無視過去十年耕地面積、糧食播種面積顯著下降,又淡化過去五年糧食實質上是顯著增產并不是十年一貫增長緩慢,斷章取義的把一頭一尾的兩個糧食產量做機械的比較,這種研究問題的方式是根本無法證明糧食問題嚴重到必須依靠轉基因的。
黃大昉研究員可能專心轉基因去了,也可能根本就不懂農業的基本常識,雖然名義上是討論轉基因糧食。我上一帖子貼出十張圖,說了多個問題,今天就用一張圖,談一個問題。
“面積”和“單產”合力影響糧食總產,那么又是什么影響“面積”和“單產”?這里面的因素很多,我說其中一個------“自然災害”。它對糧食播種面積和單產的影響顯而易見,毋庸多說。一般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條件的改善,防災抗災能力會相應的提高,成災率(成災面積/受災面積)會隨之下降。這個比例越低,證明防災抗災的成效越明顯。
暫時拋開轉基因不談,我們把眼光放遠些,看看建國以來中國的成災率情況:
圖:1950--2008中國農作物成災率(計算辦法:成災面積/受災面積,單位:%)
由上圖可以清晰的看出:
1、五十多年來,除了少數年份外,我國農業受自然災害的影響一直較大,成災率較高;
2、上世紀50、60年代(上圖缺66--69年數據),成災率變動幅度極大,極端數字頻現。證明了當時的農業很大程度上還是處于“望天收”的階段;
3、到了1970年代,成災率從整體上有了明顯的回落,表明農業防災抗災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4、1970年代之后,成災率的波動減緩,但是始終在高位運行,表明此時我國農業的防災抗災水平相對的不但沒有提高,甚至還在下降。
如果要進一步的分析,自1950年開始,每十年計算平均成災率如下:
年代 | 平均成災率(%) | 備注 |
1950-1959 | 43.97 | |
1960-1969 | 50.7 | 缺66-69年數據 |
1970-1979 | 30.36 | |
1980-1989 | 48.94 | |
1990-1999 | 50.54 | |
2000-2008 | 55.96 | 累計9年 |
最近的10年,將是建國以來平均成災率最高的10年(除非09年成災面積大幅度減少);或者說,最近的20年,已經是建國以來平均成災率最高的20年.......那么最近的30年呢?1950--1977年,平均成災率40.26%,1978--2008年,平均成災率50.96%。大小如何?小學數學。
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也有很多,一個重要的因素,在于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滯后的直接原因,就是國家財政投入的劇減。
“五五”時期,國家對財政農業基本建設撥款年均47.61億元,占國家財政總基建撥款的11.91%,同“一五”時期相比,分別增長4.82倍和上升3.83個百分點。然而,自80年以來,國家財政農業基建撥款開始急劇下降: 1981年為24.2億元, 1982年為28.8億元,分別比1979年減少61.2%和53.8%,“六五”時期財政農業基建投資年均31.71億元,較“五五”時期的47.61億元減少了15.9億元;“七五”時期財政農業基建投資年均49.54億元,剛剛恢復到“五五”時期的水平?!鞍宋濉币詠?,我國財政農業基建支出有較快的增長,累計達472.49億元,但其占財政國內基建總支出的比重仍很低。(于愛芝,李崇光,2000年)
相對的,之所以1970年代能夠實現30%左右的低成災率,就在于自1950年代開始的大規模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它們的防災減災效益隨著工程的逐步完工終于在1970年代顯現出來。
如果說農田水利基礎工程建設的效益發揮,有滯后效應,不是當年施工當年就能看到,所以真正的顯出防災優勢要在幾年十幾年后;同樣的,當你忽視上述建設,所受到的懲罰也是有滯后效應的,幾年十幾年,終歸是要落到自己頭上來。仔細看看前面的圖,再對比上一段引用的數據,非常清楚。
當然,實事求是,這些年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確實在加大,要說不重視也不客觀。但是,第一,現在的投入是一分錢當兩半花,五厘先要還以前的舊債;第二,國家投入是一回事,農民“領情”與否是另一回事。去年一些地方大旱,各級政府急得跳腳,許多農民卻無所謂,種糧人自己都不在乎,投入再多,又有何用?
世界上什么最公平?報應最公平。
有人要疑惑了:既然這些年自然災害影響比以前大,為什么糧食還在增產?這不奇怪,我前面說了,制約“面積”和“單產”的因素很多,并不是只有自然災害。但是,如果這些年的成災率不是動輒就五成以上,而是能延續1970年代的勢頭,我國糧食產量豈不是能更高?恐怕還不止高出一點半點哦。據統計,我國由于自然災害造成糧食減產的幅度平均為5%,如果成災率能穩定的下降到40%以下,由此導致的減產幅度即便下降1個百分點,那也能挽救回百億斤糧食。另外,其他導致糧食增產的因素,其實也要一分為二。比如化肥,現在的化肥施用量比三十年前增加六倍以上,即便不考慮濫施肥對環境的副作用,這種增長也是不可能持續的。
有人可能說:你這里的分析跟轉基因有什么關系哦?也許還會說:轉基因作物可以研究成抗旱抗澇特性,不是還可以抵擋自然災害么?
首先,因為轉基因糧食能抗旱抗澇,能否就可以不要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就可以不要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這個答案顯而易見(如果有人是在設想未來的工廠流水線生產糧食,不在這里討論范圍內)。既然都要,那就不能把轉基因之類的夸大神話,必須老老實實的承認農業生產的基本規律。什么規律?“土、肥、水、種、密、保、管、工”。你覺得自己更高明,能總結出更有效的東西也行,但總是離不開這八個方面。轉基因最多就是“種”,占八分之一,如何能被某些人當做救世主一樣呢?
其次,在沒有任何高科技的情況下,中國連續10年的平均成災率曾經低到30.36%,這里的經驗是什么?秘訣有哪些?迫切需要我們去研究,看看現今的成災率,這個迫切性至少不該低于研究轉基因。
一些研究轉基因、力挺轉基因的學者,似乎忘記了,現在是討論糧食、農作物,必然要站在農業生產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能僅僅把“轉基因糧食”當做一項新產品新實驗,只會用些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理論嚇唬人。
一看到有些學者臉紅脖子粗的證明BT蛋白無害、基因漂移無須擔心等等,我除了嘲笑只能苦笑:嘲笑者,純粹一幫根本不懂農業生產的書齋先生;苦笑者,一幫根本不懂農業生產的書齋先生正在推動轉基因主糧在中國實現。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