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張懷英
懷英同志走了,我很悲痛。懷英同志是毛澤東的縣委書記,是毛澤東時代的英雄。雖然我并不同意他的某些政見,但我誓死捍衛他講出自己真實觀點的權利。老子尚公,提出“公乃全”;共產黨尚公,提出立黨為公。既然公是大智慧,我們黨立黨為公,為什么就容不下一個一心為公的張懷英呢?懷英同志的某些政治觀點是左的,甚至是極左的,但他畢竟是出以公心的,比那些口頭上反左的貪官污吏不知要強過多少倍!把懷英同志開除出黨,這種處理肯定是不公正的。一口氣起草了一篇追思張懷英同志的小稿,題目是《張懷英:毛澤東的干部》,附后。
張懷英:毛澤東的干部
我生也晚,且無才學,原本沒資格作文追思張懷英。然而,每每想到在他生命最后十年與他的多次交談,特別是基于對他個人命運的冷靜思考,總感覺不寫幾句話,我這個無能晚輩于心不安,愧對張老。在我看來,如果說陳永貴是毛澤東的農民,那么,張懷英就是毛澤東的干部。學習毛澤東,是張懷英人生的主題和靈魂,其成功在此,其悲劇亦在此。
懷英同志從少年時代即投身革命,直面外敵入侵、內政腐敗、勞苦大眾受苦受難的黑暗現實,他認定只有共產黨、毛主席才能救中國。于是,他讀毛主席的書,聽毛主席的話,決志一輩子跟毛主席走,撞倒南墻不回頭。張懷英27歲出任中共昔陽縣委書記,是當時全國最年輕的縣委書記之一。在任期間,至少有兩件事可圈可點。其一,他遵照毛主席的一貫教導,帶頭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并發動和組織縣、社、大隊、生產隊四級干部人人參加生產勞動,極大地促進了干部作風轉變和農業生產發展。這件事后來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評價。1963年3月,中共中央向全國轉發山西省昔陽縣干部參加勞動的材料,毛澤東主席親筆將原標題改為:“山西省昔陽縣,縣、社、大隊、生產隊四級干部參加生產勞動的偉大范例”。其二,他發現并培養了大寨這個典型。陳永貴入黨問題,是由張懷英經過實事求是地調查研究后親自解決的;賈進財讓賢,陳永貴接任大寨大隊黨支部書記,是由張懷英經過反復思慮后成全的;大寨干部群眾“政治掛帥、思想領先的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愛國家愛集體的共產主義風格”,正是在張懷英任縣委書記期間開始形成的,他為培養大寨精神傾注了大量心血。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毛澤東主席發出“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從此大寨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懷英同志功不可沒。調任中共壽陽縣委書記后,張懷英團結帶領縣委一班人和全縣人民,認真學習大寨精神,“壽陽學昔陽,一年大變樣”,受到鄧小平同志的表揚。升任中共運城地委書記后,懷英同志得以在更大范圍內推廣大寨經驗,帶領全區干部群眾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辦了許多實事、好事,在較短時期內改變了那里的面貌。懷英同志離開領導崗位快30年了,河東兒女至今依然真誠懷念他們的“張書記”。這正是政聲人去后,公道在百姓。
從一個貧苦農民的兒子到區武委主任,從區武委主任到區長,從區長到縣委書記,從縣委書記到地委書記,張懷英是一步步干上來的,是憑本事、憑能力、憑工作上來的。幾十年在各級領導崗位上主持工作,他一貫忠誠學習和實踐毛澤東思想,克己奉公,清廉剛正,無愧于共產主義者的稱號。
西方哲人說:“性格即命運。”老子則認為,人的性格往往是由每個人自己的選擇所決定的。縱觀張懷英的一生,我以為他最大的選擇就是跟定毛澤東,撞倒南墻不回頭,再大的磨難也坦然面對,無怨無悔。在他的晚年,我與他有過多次交談,發現他有三大過人之處,或曰突出特點。
第一,像毛澤東那樣嗜書如命,活到老,讀書到老。凡知道懷英的人都說他愛讀書,他曾幾次對我說:“讀書是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最大的樂趣。”懷英出身貧寒,小時候沒有讀過多少書,他的知識主要是參加革命后靠刻苦自學獲得的,他是工農干部成長為知識分子干部的典型之一。在昔陽的寓所,幾只簡陋的書柜塞滿了書,床上擺著書,桌上摞著書,茶幾上放著書,到處是書,簡直是書的世界,書的海洋,書為夫人。懷英不僅酷愛讀書,手不釋卷,而且記憶力很強,許多歷史典故、古詩詞文和馬列經典名句都可以背得下來。他博覽群書,什么書都涉獵,深信開卷有益。有一次,我送了他兩本書,一本《道德經》,一本《毛澤東家書》。他如獲至寶,喜形于色,并謙虛地說:“《道德經》是本好書,但很難懂,有空你給我講一講。”當我根據自己的感悟,說到老子發現的道,實質上就是馬克思發現的共產主義,其共同品格都是大公無私。他聽了一下子來了興趣,讓我把話講完,連連說:“有意思,有道理。”愛書,買書,藏書,讀書,著書,書儼然是他生命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70多歲高齡時,他厚積薄發,寫出了一部充滿哲思、膾炙人口的《聊天錄》。這本書是懷英同志一生讀書、思考、實踐的小結,亦是他一生的又一個閃光點。
第二,像毛澤東那樣信仰堅定,活到老,革命到老。懷英說過,一個人最大的恥辱是背叛自己的信仰,這輩子我“姓共”要“姓”到底,“姓”到死。他所說的“姓共”,就是信仰共產黨,信仰共產主義。從實踐中,從群眾中,從讀書與實踐中,懷英同志堅信馬克思主義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人類的光明未來必將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記得一次在大寨旅行社,我談了一個觀點。我說,我們共產黨人信仰共產主義,首先應當搞清楚什么叫共產主義和怎樣建設共產主義。我認為,共產主義的本質就是全人類的自由、平等、富足、高尚和幸福。共產主義好比千里之行,從中國實際出發,向資本主義學習一切好的東西,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就叫作始于足下。他認真聽我說完后,表示贊同我的觀點,他還說,毛主席也主張向資本主義學習好的東西。還有一次,我們談起發生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那場政治風波。懷英同志說,當時絕大多數人是要求反腐敗和堅持社會主義改革方向的,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只是極少數……懷英同志曾多次對我說,中國現在最大的問題,一個是政治腐敗,一個是貧富兩極分化,這兩條歸根結底是有的人背叛共產主義信仰所造成的。他說:當官的真信仰共產主義,你就絕不會買官賣官,貪污受賄;真信仰共產主義,你就絕不會只顧自己升官發財,不管老百姓死活。他還說,自xx年以來,改革改到老百姓頭上了,腐敗越反越多,兩極分化愈演愈烈,工人農民成了弱勢群體,他們用血汗養肥了一個新的資產階級。他還特別引用鄧小平的話說,某些改革的確是失敗了,走了邪路了。每次見面,我看他總是憂心忡忡,他是在憂黨憂國憂民。這種身處逆境,心憂天下的高尚境界,正是一個老共產黨人內心深處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使然。
其三,像毛澤東那樣意志頑強,活到老,奮斗到老。“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人們公認,張懷英讀書突出,才干突出,個性突出,他具有出類拔萃的領導才能,同時具有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認準的路就要走到底,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毛澤東說過:“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戰爭年代的奮斗,可能犧牲生命;和平年代的奮斗,則可能犧牲某些個人利益。張懷英贊成這樣的觀點:看一個人是否真共產黨人,在戰爭時期主要看他怕死不怕死,在和平時期主要看他愛錢不愛錢。一不怕死,二不愛錢,才是真正的共產黨員。他說,人活一口氣,這口氣就是做人的正氣。一身正氣,才能有為真理而奮斗的意志,才能有為真理犧牲個人利益的意志。讀書是為了認識真理,確立信仰。為真理和信仰奮斗,必須付諸行動,而沒有頑強的意志就很難有為真理和信仰而奮斗的實際行動。每次見到他,老人總是鼓勵我要干事,能干什么干什么,能干多少干多少,不奮斗不行。懷英同志少年時代冒死投身抗日戰爭,是他選擇奮斗的意志品質的體現;青壯年時代政績突出,受到毛澤東、鄧小平等中央主要領導的表揚,也是他選擇奮斗的意志品質的體現;晚年著書立說,繼《聊天錄》一炮打響之后,又寫自己與陳永貴交往的歷史,要告訴世人一個真實的陳永貴,志在讓歷史告訴未來,同樣是他選擇奮斗的意志品質的體現,真乃“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他想大事、議大事、關心國家大事,不談私、不謀私、不計一己之私,至死不失政治家風范。正值年富力強之際遭遇不公正對待,被迫過早地離開領導崗位,這事若放在別人身上,說不定早就氣死了。而懷英同志能坦然面對,泰然處之,絕不向強權低頭屈服,從不把個人榮辱放在心上,永不背叛自己認定的主義,黨和人民的事業才是他最大的關懷。這種高風亮節,充分說明他不僅有過人之才,更有過人之志。
張懷英的一生,是讀書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奮斗的一生,學習毛澤東的一生。雖然我未必同意甚或堅決反對他的某些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他公開講出自己觀點的權利。安息吧!毛澤東的好干部——張懷英。善良的人們將會永遠懷念毛澤東,亦會記住您的良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