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早和寒春的中國情結(jié)(人物春秋)
李馬 海邊
在北京昌平區(qū)沙河鎮(zhèn)小王莊農(nóng)場,有一對生著藍眼睛、高鼻梁的美國夫婦,他們的中國名字分別叫陽早和寒春。盡管他們已經(jīng)高齡,身體欠佳,但在當?shù)卣袜従拥年P(guān)心照顧下,馬年春節(jié)過得很愉快。
賣掉牛馬到延安
1946年2月的一天,在美國紐約州的一個寬闊的牧場上,一個高大的年輕人正騎著一匹黑馬放牧著一群黑白花牛。這個不滿27歲、名叫埃文的青年津津有味地讀著美國記者斯諾所寫的《西行漫記》。
幾天后,他對母親說:“中國的延安是世界的希望,我要去那里。”
半個月后,這個年輕人為了實現(xiàn)這個愿望,賣掉了家里的62頭牛和3匹好馬,然后搭上了跨越大洋的輪船。
埃文的父親十幾年前死于勞累,母親含辛茹苦地讓他到州立大學學農(nóng)業(yè),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在大學里,他常常和同學們一起談論世界大事。他曾對他們說,一定要到中國去看看那里的工農(nóng)紅軍。
一個多月后,這個美國小伙子踏上了上海的碼頭,10多天后,他到達了西安。又過了10多天,小伙子騎著毛驢來到延安。
延安,讓埃文看到的不是貧窮落后,不是茫茫的風沙黃土,而是平等、民主和人們對革命所共有的激情。
一位首長對他說:“你在美國搞農(nóng)牧業(yè),我們有一群奶牛,你就和幾個同志一起在陜北發(fā)展這項事業(yè)吧。”從這天起,埃文一邊學習漢語,一邊為中國的革命放牛。當時一個名叫羊棗的記者犧牲了。為了紀念他,一位首長就給埃文起了一個中國名字:羊棗。后來他就叫了陽早。
一天毛澤東接見了幾位美國朋友,其中就有陽早。毛澤東向他詢問了美國的農(nóng)業(yè)和牧業(yè)情況,以及美國支持蔣介石究竟能支持到什么程度等等。在陽早看來,毛澤東是一個善于提問、求知若渴的偉人。
陽早在美國有一個女友名叫寒春。她出生在美國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在獲物理學碩士學位后參加過原子彈的研制工作。當原子彈作為殺人武器在廣島爆炸后,熱愛和平的寒春斷然離開了工作組。陽早來到延安后,常常寫信給寒春,把在陜北的所見所聞都告訴她。寒春也是一個思想激進、關(guān)注世界局勢的青年。陽早的選擇讓她感到十分欽佩,同時也對他產(chǎn)生了愛慕之情。一年后,寒春來到陜北,后來,兩個人就在陜北的窯洞里結(jié)婚成家。
一直留在中國
雖然這對夫妻沒有拿著槍參加中國革命,但是他們飼養(yǎng)的奶牛、牛群也在壯大。這些牛、牛奶不斷為革命隊伍換來了銀元、鈔票、糧食、布匹和彈藥。
1949年,當新中國迎來曙光時,這對來自美國的夫妻仍在黃土高原上安心地放牛。
20世紀五十年代初,陽早和寒春與幾個同事來到了與陜西交界的內(nèi)蒙古草原,生活在一個條件很艱苦的牧場。盡管生活很苦,但飄蕩著牧歌的大草原每天都讓他們陶醉。他們將高大荷蘭種奶牛從西安引進到這里,動員當?shù)啬撩駥Ρ镜嘏_M行改良。
陽早和寒春每天和牧民們一樣,用他們長滿繭子的雙手燒牛糞,用粗羊毛織衣服,用漸漸有力的手臂在馬背上將長長的牧鞭甩得很響,學著蒙古族人制作黃油、奶酪、奶豆腐等各式各樣的奶制品。
幾年后,他們告別了這片可愛的草原,來到渭河邊的草灘農(nóng)場工作。多年來,這對夫妻一直投身到各種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之中,他們曾成功地發(fā)明了能夠保鮮的牛奶貯藏罐和牛奶加工機。
1966年,我國外交部門將陽早和寒春調(diào)到北京,讓他們在中國電影進出口公司做文字翻譯工作。他們開始被安排住在古色古香的北京胡同里,后來又被安排住進了賓館。他們的生活明顯變得輕閑。
然而,在他們看來,這不是他們在中國所需要的生活。兩個人終于忍受不住,給外交部門寫信,要求到邊疆去。
在他們幾次的強烈要求下,他們被安排到北京郊外的紅星農(nóng)場工作。
1971年,陽早和寒春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接見。
冬去春來,他們改裝了擠奶器等工具,提高了勞動效率。他們又和有經(jīng)驗的拖拉機手合作,經(jīng)過一年多的努力,最后終于設計并制造出了一臺聯(lián)合收割機。
改革開放后,有關(guān)部門幾次要將陽早和寒春調(diào)到城里工作,但每一次都被他們拒絕。他們一直留在農(nóng)場里,從事著養(yǎng)殖和生產(chǎn)。在勞動中,他們和中國百姓結(jié)成了深厚的友誼。
兩年前,70多歲的陽早、寒春夫婦搬遷到北京小王莊農(nóng)場,在那里飼養(yǎng)國有的300多頭奶牛。如今他們幾個生活在美國的子女都有自己的牧場,并多次讓兩位老人到那里去,但兩位老人總說:“在中國,很好。”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2年03月12日第四版)
相關(guān)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