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蘇聯解體以后,在論及蘇聯東歐國家社會主義失敗原因時,經常可以聽到這樣一種說法:蘇聯東歐經濟發展是失敗的。例如,1998年11月出版的、似乎要在理論上攻克“所有制:中國改革開放大決戰的最后堡壘”的《私有經濟在中國》一書,在其第14頁就寫道:“根據大多數經濟學家的判斷,對前蘇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試驗的定論是,它已經是一個失敗”。但和其他類似觀點一樣,該書也是用文字下個“失敗”的結論,卻不拿較詳實的數據來證明。因為數據將證明蘇聯社會主義經濟曾取得很大的成就。
蘇聯工業在二戰前發展歷程
十月革命后,蘇維埃俄國從沙皇制度繼承下來的是一個技術和能力都非常落后的工業。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913年,俄國工業產量占世界工業產量的2.6%,俄國工業產量只是法國的1/2.5,英國的1/4.5,德國的1/5.9,美國的1/14。1913年人均工業產量,俄國分別為德國、英國的1/13和1/14,不到美國的1/21(蘇聯科學院經濟所編《世界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三聯書店1960年版第127頁,《瓦爾加等論兩個體系的和平經濟競賽》世界知識出版社1958年版第9頁)。在機器制造工業方面,俄國落后的程度更大。俄國生產的機器只及德國的1/40,美國的1/33。列寧在1913年8月寫道:“俄國依然是一個難以置信的空前落后、貧窮和半野蠻的國家,它所裝備的現代化生產工具比英國少3/4,比德國少4/5,比美國少9/10。”(《列寧全集》第19卷287頁)
長時間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后的國內戰爭、及其后的外國武裝干涉(其間英、法、美、日等外國軍隊和國內反革命武裝曾占領了俄國絕大部分國土),使新生的蘇俄的經濟狀況更加惡劣。1920年蘇俄工業生產只是1913年的14%,煤產量是1913年的23.4%,鐵礦石、生鐵、原鋼、水泥、硫酸產量分別只是1913年的1.6%、2.4%、4.6%、3.2%、9%(梁士琴科《蘇聯國民經濟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77、92頁)。機械工業產量是1913年的7%。就總的工業生產水平而言,俄國倒退了幾十年:1920年煤炭產量為870萬噸,相當于1898年的產量;生鐵產量11.6萬噸,比1862年還少一半;棉織品產量相當于1857年的水平……。
在1920年,蘇俄工業產量只占世界工業產量的0.5%,而美國占47%,英國占14%,德國占9%,法國占5%,日本占2%。當時蘇俄不但在工業產量上落后于美、英、德、法,日本、意大利、加拿大也超過了他,甚至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印度的鋼鐵、煤炭產量也超過他。列寧把當時的俄國比做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國家就是在這樣極其復雜而艱苦的情況下開始建沒社會主義的。
一個較短的時期過去了,蘇聯經濟出現另一番景象。當資本主義經濟被一次又一次的經濟危機所震撼時,在蘇聯,由于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優越,由于有計劃地發展工業,由于蘇聯人民的努力,蘇聯工業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發展。例如,法國、英國、德國、美國的工業生產在1937年比1913年分別增長1%、10.4%、19.4%、54.3%,而蘇聯同期工業增長7.5倍(薩姆索諾夫《蘇聯簡史》第二卷上冊,三聯書店第357頁)。到1940年,蘇聯工業產量比1913年增長11倍左右,工業產量超過德、英、法,成為歐洲第一工業大國(《蘇聯簡史》第二卷上冊357頁)。
蘇聯工業高速發展原因之一,是在怎樣實現蘇聯的工業化問題上,蘇共中央應用馬列主義的再生產理論來擬定工業化的方針。
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產分為生產資料生產(第一部類)和消費資料生產(第二部類)兩大部類,只有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生產,才有可能實現擴大再生產。列寧進一步指出,資本有機構成的增長、技術的進步,都意味著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更迅速。所以,蘇共中央決定通過優先發展重工業來實現工業化。因為生產生產資料的重工業優先發展,重工業提供更多、更好的新技術設備裝備包括農業和輕工業的整個國民經濟,為生產力的提高,為人民福利不斷提高和文化的發展,以便“徹底地永遠地戰勝饑荒和貧困”創造物質技術前提。當然,鑒于蘇聯處于帝國主義侵略威脅之下,優先發展重工業,也是應對侵略的必然選擇。
由于優先發展重工業,所以重工業發展速度高于工業發展速度。例如,1937年蘇聯工業產量比1913年增長7.5倍左右,同期蘇聯機器制造工業增長了19倍。
而蘇聯工業化優先發展重工業方針,一直是資產階級學者和我國哈西方學者攻擊的靶子,按照他們的說法,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妨礙了蘇聯人民生活消費水平的提高。資產階級否定不了蘇聯工業化成就,他們企圖否定蘇聯人民生活消費水平的提高來否定蘇聯社會主義。
但是,優先發展重工業不是不發展輕工業。恰恰相反,高速發展的重工業提供的新的技術設備對改造輕工業,使輕工業能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工業消費品有了物質技術保證。因此,蘇共15大為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的輕工業發展確定了這樣的計劃:“生產消費品的工業應當在產品數量和質量上達到能夠保證大大提高勞動者每人的消費定額。應當特別注意發展紡織工業、皮革工業、食品工業”。(蘇聯科學院經濟所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史》第3卷第285—286頁三聯書店1982年版,以下簡稱《經濟史》)。
提前一年完成的蘇聯1929~193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中生產資料生產(即重工業生產)年均增長28.5%,消費品生產(第二部類)年均增長速度也達11.7%。這11.7%的消費品生產年均增長速度,比西方國家高得多。例如,即使在“繁榮”的20年代,1925----1929年間,美國的消費品生產年均增長只有1.4%,德國為3.1%,英國反而縮減1.9%(《經濟史》第3卷第285頁)。1933~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蘇聯工業的消費品生產又比1932年增長99%(《經濟史》第4卷第25頁),年均增長高達14.7%。
如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913年各國工業消費品產量為100,1932年,蘇聯為187,英國為101.3,德國為79.4;1935年英國為111.9;1937年蘇聯為373(《經濟史》第4卷609頁,《英法美德日百年提要》第30、193頁,統計出版社1958年版)。相對西方國家,蘇聯工業消費品生產以無與倫比的高速度發展。1938~1940年這戰前三年,蘇工業的消費品生產仍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
因此,蘇聯戰前三個五年計劃執行的結果來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方針保證蘇聯消費品生產的高速增長。這三個五年計劃中,蘇聯工業消費品生產一直以兩位數速度增長。這是任何一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沒有能夠做到的。
隨著蘇聯消費品生產高速度增長,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大多數消費品的配給制也就取消了。“1935年首先取消了面包和面粉、米的配給制,后來又取消了按定額發放的其它食品的配給制。1936年初,工業品也采取了類似的措施。”與1932年相比,蘇聯1937年通過零售商品流轉渠道供應的重要日用工業品和食品增長情況如下:針織外衣增長2.86倍,針織內衣3.08倍,砂糖1.92倍,動物脂肪1.59倍 ,糖果點心0.81倍,灌腸和熏制食品3.90倍,靴子1.18倍,長、短褲子0.97倍,自行車3.2倍,留聲機10.7倍,手表7.2倍。消費品的銷售額有了很大的增長。(《經濟史》第4卷第611頁、第610頁)。
而在基本是同一時期的30年代危機時,約有1.2億人口的美國,“1932年9月的《幸福》雜志估計,美國有3400萬成年男女和兒童沒有任何收入,此數近于人口總數的28%。而且這個研究報告一如其他報告,那正在另一種地獄里受難的1100萬農村人口是不包括在內的。”([ 美] 曼徹斯特《光榮與夢想》,商務印書館第59頁)。幾千萬沒有收入的美國人生活狀況是怎樣的呢?危機期間,一方面是美國資本家通過對大量的農產品進行銷毀,或任其在地里腐爛,來解決“供大于求”,以抑制農產品價格下跌,另一方面美國“富人腦滿腸肥,大眾饑腸轆轆。”美國壟斷資本辦的《幸福》雜志有所隱瞞,也不得不承認:“‘應該說有2500萬人衣食不周,這才是美國經濟狀況比較準確的描寫。’活活餓死的事例,《幸福》雜志、《舊金山紀事報》、《大西洋》月刊、《紐約時報》和國會聽證會都記載不少。”在全世界最富裕的美國,“千百萬人只因象畜生那樣生活,才免于死亡。賓夕法尼亞州的鄉下人吃野草根、蒲公英;肯塔基州的人吃紫羅蘭葉、野蔥、勿忘我草、野萵苣以及一向專給牲口吃的野草。城里的孩子媽媽在碼頭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爛的水果蔬菜扔出來,就上去同野狗爭奪……”(《光榮與夢想》第57、56頁)
這一切,不是發生在貧窮國家,不是發生在因為自然災害而減產的年份。它發生在世界上最富裕的美國,它發生在牛奶太多而很多都倒掉;牲畜太多,很多被槍殺,讓其腐爛在山溝里;谷物太多,很多就燒掉或讓其腐爛在地里的這樣年份里。千百萬群眾挨餓,是因為生產的糧食“太多”;千百萬群眾受凍,是因為開采的煤“太多”;勞動人民缺乏起碼的生活用品,是因為他們生產的生活用品“太多”。美國資產階級歷史學家L.杜蒙德在其所著的《現代美國》一書中也寫道:“蕭條期間,千百萬人在食物異常充沛的當兒卻瀕于饑餓的邊緣。這進一步證明了分配制度的不當已達到無可求藥的地步。諾曼.托馬斯說這是‘站在沒膝的麥堆當中領配給面包的窮人隊伍’。農業部長華萊士把這叫做‘在世界儲有大量必需用品時出現的匱乏,真是可悲的荒唐現象’。”(《現代美國》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448頁)這一切表明,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農民、手工業者和有技術的知識分子的勞動創造的社會財富,不能為勞動人民所有,卻被占有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所攫取。它充分說明資本主義的不合理性和殘忍性,也說明它所宣稱的尊重人權的虛偽。
正是目睹蘇聯的成就和資本主義的悲劇,美國“大多數知識分子向左轉了。……威爾遜極力主張‘從共產黨人手中把共產主義接過來’,隨后又補充說,俄國是‘世界上道德的頂峰,那里一片光明,永存不滅。’威廉.艾倫.懷特把蘇聯稱為‘世界上最令人感興趣的地方。’每日新書俱樂部選上《新俄羅斯簡介》介紹給讀者,書中把美國的混亂透頂和俄國的秩序井然作了對比。威爾.羅杰斯說‘那些瞧不上眼的俄國佬,……他們的辦法真了不起啊。……國內人人有工做。想一想這多好。’埃爾默.戴維斯說,為利潤而生產的制度已經失靈了。甚至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斯都在閱讀馬克思的著作,并且寫道:‘為了要革命,也許參加共產黨是必要的。’斯圖爾特.蔡斯在《新政》一書中問道:‘為什么只有俄國人能享受改造世界的樂趣呢?’”(《光榮與夢想》第79頁)。
英國資產階級學者帕克也寫道,“美國許多第一流的知識分子,其中有些是羅斯福的朋友和顧問,對于他們的私人企業經濟感到失望,開始對蘇聯的實驗發生興趣,并且在某些情況下還十分熱心:重實效的經濟學家、工人領袖、社會活動家、政治家和工程師們,都稱贊他們訪問蘇聯時看到的東西。大經濟衰退的時期出現了依靠施舍度日的窮人隊伍和施湯棚,到處是一片艱難困苦的景象,從那時的美國來看,20世紀30年代的蘇聯并不象現在從豐裕的處境回顧時那樣陰暗和令人生厭。但是,在有勢力的保守階級中,對于社會主義的敵意非常強烈”。(帕克《超級大國 美蘇對比》第44頁,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實際上,最重要的不是從30年代還是50或60年代看蘇聯,關鍵是,“對于社會主義的敵意非常強烈”的“有勢力的保守階級”──資產階級對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主義的刻骨仇恨。他們出于其階級利益,利用他們控制的傳媒和組織對社會主義大加攻擊,把社會主義“魔鬼化”。而有的人熱衷于把這些將社會主義“魔鬼化”言論在我國大加散布,并極力發揮,以此當作時髦,全然不顧歷史的真實。
作為資產階級學者,雖然帕克在許多問題上對蘇聯予以攻擊,但他也還是承認,羅斯福在使美國走出30年代危機時,借鑒了蘇聯計劃經濟的一些方法。帕克寫道:“蘇聯的全面計劃經濟”,在羅斯福新政時期的“美國經濟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田納西流域的發展,在設計和執行上就是那時蘇聯正在進行的事情的縮影。”(《超級大國美蘇對比》第43頁)正是蘇聯經濟在戰前的成就,吸引著相當多的美國知識分子,并迫使危機中的美國政府借鑒蘇聯經濟中的一些方法。
戰后蘇聯經濟發展
蘇聯經濟在二戰前的十多年一直高速發展。1941年法西斯德國對蘇聯的侵略,打斷了蘇聯經濟的正常發展進程。在蘇聯工業最發達的西部地區,蘇聯軍民同法西斯德國絕大部分戰爭力量(70%的陸軍和55%的作戰飛機)和眾多仆從國軍隊進行了三年多的地面的和空中的戰爭(而在包括德國在內的其余歐洲國家,除意大利外,沒有一個國家在其領土上進行的大規模陸、空協同作戰超過一年。而且意大利領土上的戰爭局限在落后的南部地區,工業發達的意大利北部未受到大規模戰爭的破壞)。三年多的毀滅性戰爭使蘇聯經濟遭受空前嚴重的破壞。法西斯德國使蘇聯31850個工業企業、1710個城市、7萬個村莊、600萬以上建筑被戰火毀壞,2500萬人無家可歸(《蘇聯國民經濟史》第597頁),2千多萬蘇聯人在戰爭中喪失生命(這超過了其他歐洲國家在二戰中死亡人口總和)。蘇聯遭受的直接物資損失按1940年價格計算約3500億美元,占蘇聯當時全國社會財富的1╱3。戰爭使蘇聯工業產量比戰前減少了許多,而美國工業比戰前增長了約一倍。蘇聯工業對美國的差距又拉大了。
戰后,蘇聯首先執行了恢復經濟的1946~1950年的第四個五年計劃。以二戰前1938年各國的工業生產為100,到1950年,蘇聯工業為166%,美國為233%,日本為60%,英國為131%,法國為111%,西德為92%(《世界經濟統計簡編1978》三聯書店1979年版第97、99、100頁計算)。戰后頭5年的高速發展,使蘇聯牢牢確立了他作為世界第二工業大國的地位。
在1950年以后,蘇聯工業繼續以較高的速度發展,根據聯合國統計局發表的世界工業指數,以1950年各國的工業生產為100,到1980年,蘇聯和西方國家的工業生產分別發展為:蘇聯1264,日本2600,意大利637,西德516,法國391,美國310,英國190(《世界經濟統計簡編1982》以下簡稱《1982》,三聯書店1983年版第72、73頁計算)。即1950~1980年,蘇聯工業增長遠遠高于除日本之外的所有西方發達國家。而如以戰前為基數,1938~1980年,蘇聯工業增長比日本也快些。
蘇聯工業進入20世紀70年代末期,尤其是進入80年代以后,由于種種原因,發展速度大大下降了,但是,蘇聯工業發展速度仍不亞于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如以1980年的工業生產為100,1989年蘇聯工業為136,日本也為142,西德為117,英國為119,法國和意大利同為113,美國為130(《國際經濟和社會統計提要1990》以下簡稱《1990》,中國統計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頁)
以前我們經常聽到西方講述蘇聯農業的“失敗”。但數據告訴我們,事實并不是這樣。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1951~1980年,農業生產年平均增長速度,蘇聯為3.2%,美國2.0%,日本2.1%,西德2.0%,法國2.3%,英國2.4%,意大利2.2%(《1982》第161頁)。蘇聯農業生產增長速度比幾個西方大國都快。1950年,蘇美谷物產量分別為0.79億噸和1.4億噸,蘇聯是美國的56%(《1982》第167頁)。1989年,蘇美谷物產量分別為2.03億噸和2.84億噸,蘇聯谷物產量為美國的71%(《1990》第67頁)。
蘇聯農業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對農業來講,蘇聯自然條件遠不如美國。英國資產階級學者帕克就曾寫道:“美國除阿拉斯加外,全都位于北緯50度以南,所以它很少感到缺乏溫暖和日照這一不利的因素,而另一方面,蘇聯廣大地區卻缺乏任何農業生產所需要的足夠的溫暖,而在那些照統計材料看來有足夠溫暖的地方,則因時常發生晚春和早秋的霜凍,實際上無法加以利用。”“決不應該忘記環境這個因素。蘇聯大部分的農田所處的緯度位置比美國要偏北許多,其中許多土地十分貧瘠,要是在美國,老早就被農民放棄了:‘現在耕種的許多土地都是同美國已經放棄的阿巴拉契亞山區或長期受風沙災害的中部和西部大平原地帶的農田一樣貧瘠。’蘇聯農業最值得注意的事實是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能達到這么多的產量:‘當我們考慮蘇聯不利的自然環境時,我們可以知道蘇聯集體農莊并不完全象人們往往設想的那樣缺乏效率。’”(《超級大國 美蘇比較》第191、202頁)
西方不僅指責蘇聯農業“失敗”,對二戰后的蘇聯,資產階級學者仍然指責其輕工業失敗,指責其“忽視人民生活”,延緩輕工業發展,從而使“人民日用品匱乏”,“衛星上了天,百姓卻買不到足夠鞋襪”,“人民在建設中得不到實惠”等。
但是根據統計資料,不管是工業發展速度,還是工業消費品生產發展速度方面,戰后的蘇聯都高于除日本外的西方大國。例如,蘇聯工業消費品生產(第二部類),二戰后到1950年期間,是以年均14%的高速度增長。而1980年比1950年增長9.3倍左右(由《1982》第463頁換算得)美國工業生產1980年比1950年增長僅2.1倍(《1982》第467頁計算得)。戰后,由于美國工業消費品生產遠低于生產資料生產增長速度,所以,不管怎樣看,蘇聯消費品工業增長速度都是遠遠高于美國。
至于“人民日用品匱乏”,“百姓卻買不到足夠鞋襪”,蘇聯“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也是無視事實。受我國教育部委托,由許多“多年從事蘇聯經濟的研究工作者”編寫,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高校文科教材《蘇聯經濟概論》,指出蘇聯經濟存在的問題同時,在第374頁寫道,“50年代以來,蘇聯非食品消費品生產的增長速度快于美國。目前,蘇聯的紡織品、冰箱產量位居世界首位。毛織品、亞麻織品、靴鞋、動物油、奶制品、食糖、魚制品的產量已經超過美國。……近些年來,蘇聯人均計算的棉布消費量已經超過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絲綢的消費品已經超過大多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20世紀80年代初,蘇聯經濟實力相當于美國的2/3,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據西方各種材料估計,它(蘇聯——筆者注)的居民實際生活水平在世界上要排在第20位之后”(《蘇聯經濟概論》第381頁)。這種情況能說是“人民日用品匱乏”? 能說是百姓“買不到足夠的鞋襪”?即使按西方的說法看(西方通常都要在經濟上貶低蘇聯),生活水平在世界位居20多位能說人民生活“貧窮”?
至于說蘇聯“忽視人民生活”,“人民在建設中沒有得到實惠”。也沒有事實根據。“1965—1982年蘇聯按人均計算的居民實際收入增加1.02倍”(《蘇聯經濟概論》第373頁)。而美國私人非農業部門的工人的實際周平均工資,從1965年的101.01美圓下降到1980年的95.18美圓(《1982》第402頁)“從1973年到1994年,美國普通工人每周實際工資已下降了1.9%,實際工資大體已降到50 年代末的水平。1988年到1993年,美國私營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5.9%,而職工每小時的平均收入降低了4%。”(萬光《美國的社會病》第11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事實說明,美國普通工人沒能分享從50年代末到1994年這30多年經濟發展的成果,而社會主義蘇聯卻使人民實際收入有較大提高。這能說蘇聯“人民在建設中沒有得到實惠”嗎?
前面關于工業、工業消費品生產、人民實際收入等增長速度來看,蘇聯都高于美國。而這,證明了蘇聯社會主義制度比資本主義制度優越。話又說回來,蘇聯經濟的絕對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還是不如美國。但這主要是歷史原因造成的。
蘇維埃政權是在歷史遺留下的很落后的經濟上開始進行建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俄國工業非常落后,俄國工業產量在世界工業產量中占2.6%,而當時美國占38.2%,德國占15.3%,英國占12.1%。俄國的機器制造業和金屬加工業的產值僅為美國的1/20,為法國(原文如此,可能應為“德國”─—筆者注)的1/15,為英國的1/8。”(隋啟炎《蘇美經濟比較》第142—143頁,湖南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即1913年時,俄國工業生產不到美國的1/14,只約為德國的1/6,英國的1/5強。另外,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其后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國內戰爭后,1920年的俄國工業生產下降到僅為1913年時的14%。此時俄國工業生產只約為美國的1%左右。社會主義蘇聯就是在這種經濟非常落后的艱難情況下起步的(我們還不談1941年法西斯德國對蘇聯的侵略,又打斷了蘇聯經濟的正常發展進程)。
由于蘇聯工業高速發展,蘇聯經濟力量后來越來越接近美國。按蘇聯的計算,蘇聯的國民收入(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及之前,也用國民收入而不用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生產總值進行統計。因為按馬克思觀點,工農業、建筑業及與生產直接相關的運輸、包裝等服務才創造社會物資財富,才計入國民收入。而GDP則把前述之外的服務業收入也計入,重復計算嚴重。這樣,妓院、賭博場館等開設越多,人們去這些場所接收“服務”次數越多,第三產業服務收入越多,GDP越高。而這種服務業并不創造社會財富,它們的收入只是重復計算。而西方國家GDP中,第三產業收入占大部分。在國民收入概念中,第三產業的大部分是不能計入國民收入)和工業生產在1950年分別為美國國民收入和工業生產的31%和30%,1980年則分別為美國的67%和80%。即使按美國總統國際經濟政策委員會估計,1955年蘇美國民生產總值分別為1500億美元和3990億美元(即蘇美之比為38%),1976年蘇美分別為9370億美元和16920億美元(即蘇美之比為55%)(《世界經濟統計簡編1978》第87頁)。
對于蘇聯和西方間對蘇美經濟規模比較上的差異,一些西方學者也曾談到,例如,“美國的一種估計認為俄國的國民生產總值1950年為美國的32.1%……1969年估計為美國的50%,也就是說美國生產總值為9320億美元,蘇聯為4660億美元。不過,由于通貨膨脹,美國的數字是夸大了的。如按1964年的美元價值計算,蘇聯占美國生產總值的53%,如按1958年的美元價值計算,則占56%……按標準方法計算,國民生產總值并不能充分表現兩國產量的對比,美國生產總值包括許多在蘇聯所沒有的重要項目,因為蘇聯體系不需要這些項目,它們被認為是完全不必要和非生產性的,因此與該國經濟的產量無關。例如,在美國有比蘇聯多得多的金融和商業的居間人,商業廣告、保險和訴訟的龐大組織,所有這些都使國民生產總值膨脹起來了。國民生產總值也不表示產品的質量、性能和效用。因此,作為工業能力或軍事力量的指標來說,價值非常有限。……蘇聯經濟迫切要求達到迅速發展,而且進行得相當成功,這種景象必然對不發達國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并且使人相信蘇聯所說的,它的計劃經濟的形式在工業主義時代比西方的市場經濟優越;它所做出的范例在經濟發展方面已給所有不發達國家樹立了一個適當的榜樣。”(《超級大國 美蘇對比》第151、152頁)稍微知道客觀看待事物而不去刻意貶低蘇聯和計劃經濟的人(甚至是資產階級學者)都會得出類似以上看法的看法。總之,20世紀7、80年代,蘇聯經濟在世界的地位,比十月革命前的俄國有極大提高。
一戰前的1913年,俄國的工業生產遠低于德國、英國和法國中任一國家(當時俄國工業生產僅為德國的1╱6,僅為英國的1╱5強),而早在20世紀60年代,蘇聯的工業生產超過英、法、西德三國工業生產總和(《世界經濟統計簡編1978》第62頁)。
1913年,俄國只生產19億度電,在世界上占第8位,在歐洲占第6位。1980年,蘇聯生產電力1.295萬億度,占世界申力產量16.4%,在世界占第2位。其電力產量超過了英法意西德等組成的歐共體9國全部電力產量總和(《1982》第49、50頁)
俄國1913年鋼產量為420萬噸,只占世界鋼產量的4%,落在美德英法之后。1980年,蘇聯產鋼1.48億噸,占世界鋼產量的20%,超過美、日的鋼產量而居世界第一(《1982》第55、56頁)。
1920年,經過一戰、內戰和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后的蘇俄,發電量是美國的1╱118,原煤產量為1╱68,鋼產量為1╱221,石油產量為1╱16。1986年,蘇聯發電量是美國的3╱5強,煤產量為4╱5強,石油為1.45倍,鋼產量為2倍(《1990》第116~119頁計算得)。
《蘇聯經濟概論》在第41頁寫道,蘇聯的鋼、“石油、生鐵、鐵礦石、水泥、化肥、干線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拖拉機、谷物聯合收割機、鋸材、棉織品、毛織品、皮鞋、砂糖、動物油、牛奶等20多種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1982年達到世界首位。……還有許多重要工農業產品產量也僅次于美國或日本占據世界第2位,如電力、天然氣、商品煤、金屬切削機床等就屬于這類工業產品。這類產品在世界產量中也越來越占據較大的比重。至于在現代化武器的生產和裝備上,在尖端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上,蘇聯也堪于美國相匹敵。”因此,蘇聯社會主義制度、計劃經濟在發展經濟方面的巨大成果是抹殺不掉的。這些成果是十月革命前的、市場經濟下的沙俄資本主義工業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