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領導“三灣改編”是組織變革的經典案例 作者 李克勤(jixuie)
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里鮮明的指出:“紅軍所以艱難奮斗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毛澤東選集》合訂本,第64~65頁)。“支部建在連上”是毛澤東在80年前領導的“三灣改編”的主要內容,實踐證明,那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組織變革。
毛澤東是真正的組織變革大師
![]() |
這是反映三灣改編的油畫。 |
1、三灣改編是秋收起義失敗后部隊在江西省永新縣境內三灣村進行的一次整編。
1927年9月29日,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到達江西永新縣三灣村。三灣村地處湘贛邊區的九隴山區,是茶陵、蓮花、永新、寧岡四縣的交界地,有50多戶人家,在山區算是較大的村莊。起義部隊到達三灣的時候,減員較大,人員不足1000人,組織很不健全,思想相當混亂。當時,部隊沒有建立基層黨組織,黨不能切實掌握部隊;雇傭軍隊的影響還嚴重存在;加之作戰失利,連續行軍,斗爭艱苦,一些意志不堅定的人開始動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改進部隊存在的問題,不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不僅難以適應艱苦的環境,而且無法完成艱巨的革命任務。為了鞏固這支新生的革命軍隊,適應革命斗爭的需要,毛澤東在到達三灣的當天晚上,就主持召開了前敵委員會議,決定對起義部隊進行整頓和改編。主要內容是:第一,資遣一部分不愿留隊的人員,部隊縮編為1個團,稱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第二,在部隊中建立黨的組織,做到連有支部,營團有黨委,連以上設黨代表;第三,規定官長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建立士兵委員會,參加部隊的管理,協助進行政治工作和群眾工作。士兵委員會由全體士兵民主選舉產生,在黨支部指導下進行宣傳、組織群眾的工作,組織領導士兵的文化娛樂生活,監督部隊的經濟開支和伙食管理。
“三灣改編”,確定了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保證了我軍的無產階級性質,從政治上、組織上奠定了新型人民軍隊的基礎,在人民軍隊的建軍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三灣改編”對于組織變革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支部建在連上
2、“三灣改編”對于組織變革的意義不僅僅在“變”上,更重要得是在于把握了“不變”。
關于變的慣用說法有很多,窮極思變;窮則思變;瞬息萬變;千變萬化;蛇化為龍,不變其文;萬變不離其宗;一成不變;至死不變等等。世界是運動的,變化就是運動的表現。可是,人又不能老是這么變來變去,為變而變。哲學上講,如果只是單純的變化,那是庸俗進化論。一個組織的變革,應該是為實現其理想信念服務的。通過組織變革,找到一種能夠保證組織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得以貫徹落實組織架構,這才是組織變革的真正含義所在。
“三灣改編”正是創造性的提出并實施了“支部建在連上”的組織架構,由此黨的組織在部隊形成了系統,黨支部掌握了基層,黨對軍隊領導的制度得以確立。由于加強了黨的領導,開始改變了舊式軍隊的習氣和農民的自由散漫作風,部隊面貌煥然一新,凝聚力、戰斗力空前提高。從而為我軍軍魂不變的提供了帶保障性的組織架構。羅榮桓元帥曾回憶說,“三灣改編,實際上是我軍的新生,正是從這時開始,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如果不是這樣,紅軍“即使不被強大的敵人消滅,也只能變成流寇”。“三灣改編”是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開端,在人民軍隊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三灣改編”為我軍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80年的穩定保障,并且還將繼續發揮作用。
3、結論:組織的變與不變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把握好不變,才能把握好變。
把握好不變,就是講原則性,把握好變,就是講靈活性。毛澤東領導我黨我軍的成功實踐證明,靈活性的大小和原則性的大小是正相關的,也就是說,原則性越強,靈活性越大,而不是相反。
“三灣改編”是因為毛澤東把握和堅持了我黨的根本原則而起,“三灣改編”同時又進一步為我黨的根本原則的深入貫徹提供了組織保障。因為有了這個保障,我黨領導我軍在后來的艱苦卓絕的對敵斗爭中,英勇善戰,使我軍“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這支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
我們應當將“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與“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有機的結合起來,用我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切實地負起我們每一個人責任來,把我們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建設好,把我們的人民軍隊建設好,把我們的人民共和國建設好!
![]() |
毛澤東舊居 |
![]() |
![]() |
三灣改編:江西永新三灣村 |
有關歷史資料圖片參考人民網。
歡迎交流:http://www.like-qin.com/index.asp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