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問題的根源在于全球化嗎?
目前,美國認為其衰退的根源在于經濟全球化,是中國與新興經濟體國家搶走了美國人的工作機會,所以要使美國再強大,解決方案在于反全球化,回歸貿易保護主義。但是,這是一個錯誤,事實上與其說是中國搶走了美國人的工作,不如說是美國自己逼走了資本,高工資,高福利與高稅收讓資本投資無利可圖,所以資本只能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國家或者地區,這又能夠怪誰呢?所以,美國問題的根本解決方案在于改革國內投資環境,走出高福利陷阱,讓資本投資有利可圖,這樣才能推動資本與產業的回歸,推動美國經濟的復蘇與發展。同時加快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升級。
可以說美國與西方國家目前面臨的經濟衰退與隨之而來的政治與制度問題都可以歸于經濟結構轉型的失敗,而不是經濟全球化或者是因為中國與新興經濟體國家搶走了他們的工作與飯碗。經濟發展必然導致成本與社會福利的提升,但由此必然導致投資利潤的下降,對此解決方法,一是積極有為的方法,即加速技術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以提高投資利潤,推動進一步發展,二是消極不作為的方法,即轉移投資與產業,以維持低成本運營。如果只有轉移而沒有轉型或者轉型遲緩,就會導致產業空洞化,導致社會就業與政府財政的困境。事實上,中國與新興經濟體國家隨著成本提升正在面臨相同的問題。投資與產業轉移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的特征,之前產業的分布是以國家為基礎的,但是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產業的分布是以全球一體為基礎的,一般來講產業轉移是從高工資發達國家流向低工資的欠發達國家和地區,那么,產業轉移會導致出現什么結果呢?首先,導致發達國家的經濟停滯與衰退,因為國內市場的飽和,利潤空間的稀薄,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公司將加工和制造遷移到低工資的發展中國家,最初是日本,亞洲四小龍,然后是中國,跨國公司在這些國家進行生產加工,然后再將產品返銷到國內和世界其它地方,這樣顯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潤。但是制造業的轉移導致美歐國家大片工廠的倒閉和萎縮,許多美歐公司在本土只保存總部和研發中心,而產業空洞化又自然導致失業率的劇增。進口大于出口,美歐成為純粹的消費型大國,自己生產的東西越來越少,除了農產品和別國無法加工生產的高科技產品,消費越來越依賴于進口,其影響是貿易赤字急劇上升,如美國2010年貿易赤字總額達到49789億美元,其中對中國貿易赤字擴大到207億美元。另外,經濟問題自然會引伸到政治與制度問題,所以與其說是制度導致了經濟問題,不如說是經濟問題導致了制度問題。
那么,美國與西方國家產業升級與經濟結構轉型為何乏力呢?長期以來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美國低端產業的轉移和外包對美國經濟有利,他們相信新的和更高技術水平的工作將神奇般地在美國出現,但是事實上這一幕并未發生,相反隨著低端產業的轉移和外包,跟隨其后的是中高端產業的轉移和外包,因為相對成本而言,公司寧愿用廉價的外國勞動力而不去設法提高國內的生產效率,在無國界的經濟全球化時代,轉移外包比尋求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進步以降低國內單位生產成本要便宜得多,因此企業管理者已經沒有多少動力去投資研究改進技術以提高國內勞動生產力。另外,導致產業升級與經濟結構轉型乏力的原因還在于政府不作為,因為產業升級既是內生,也是外生的,所謂外生即離不開政府的助產士和引導作用。但是美國和西方政府不僅不作為,甚至于成為推動產業轉移,為本國剩余資本尋找海外市場的幫手,其原因出于政府精英的自身利益考慮,同時也是因為跨國公司綁架了政府,跨國公司和精英們只是關心自己的利益以及自己的腰包如何漲起來,他們公司所在國的利益與他們無關,他們還會以搬遷公司總部來威脅,以換取更多政府的讓步。
長期以來困擾全球經濟的是落后與欠發達國家如何擺脫發展的困境,以使全球經濟發展趨于平衡,對此經濟問題的研究稱之為發展經濟學。而目前困擾全球經濟的是發達國家如何擺脫發展后的困境,即如何再工業化的問題,以使全球經濟發展趨于平衡,對此研究不妨可以稱之為發展后經濟學。那么,發達國家如何在原有產業轉移后,及時推動產業升級,實現再工業化以避免產業空洞化呢?對此,要反思的是國家在產業升級與結構轉型中的作用,國家顯然能夠而且應該改革產業結構,資本市場,稅收體系以此推動新的生產能力,國家產業戰略應該是提升國內競爭力,發展新的技術和產業進程,而不是防御性的對外投資或者擴大消費。另外,對外投資是否是一種錯誤的國家發展戰略?發達國家投資取向之所以從國內轉向國外,原因在于成本與利潤的比較,一般來講經濟發展必然導致成本上升與利潤的下降,由此到國外投資要比在國內投資和出口更有利可圖,但是,這勢必導致產業轉移,國內產業空洞化,就業與政府財稅的流失,即對外直接投資的收益是私人的,但是成本是公共的,對外投資讓資本所有者受益,但是對其他群體以及整個經濟是不利的,這正是目前美國和西方社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為此有學者建議發達國家應該采取鼓勵國內投資以及貿易出口而不是對外投資的發展戰略,而要做到此必須采取鼓勵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國家政策,過分依賴對外投資,而不是創新來解決上升的成本問題是危險的,克服投資轉移的唯一辦法是在本地加強創新與提高生產力的這樣一種戰略。顯然,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時代,發達國家或發展后國家如何避免產業空洞化,推動產業升級與經濟結構轉型,保持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正是發展后經濟學研究的主題,同時也是中國目前應該考慮的問題。而一味將問題歸于經濟全球化,無異于開錯藥方,吃錯藥,病情不會好轉,而是會越來越嚴重。
作者簡介:鮑盛鋼
曾獲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本科國際政治碩士
曾獲加拿大卡爾頓大學比較政治學碩士
任教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政治研究中心,后赴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習國際關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