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豆(4210, 59.00, 1.42%)種植者聯盟游說中國:加快轉基因品種審批
本報記者 張旭 北京報道
4月21日,國際大豆種植者聯盟(ISGA)在京舉辦“2015年生物技術與全球大豆貿易論壇”上,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解,國際大豆種植者聯盟將會與中國農業部進行溝通,希望中國政策主管部門能加快轉基因大豆新品種審批進程。
當天,對外經貿大學教授楊軍與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焜的報告顯示,美國批準了13種轉基因大豆品種允許商業化種植,但是在這13種品種中,中國僅批準了Roundup Ready、Genuity Roundup Ready2 Yield、LibertyLink等3種允許進口。中國批準的速度遠低于美國主管部門的批準。
中國是全球最主要的轉基因大豆進口國,去年進口7140萬噸。今年預計會進口7400萬噸。中國進口大豆主要來源國為美國、巴西和阿根廷。4月21日,國家糧油信息中研究員張立偉在個人演講中表示,“1996年以來全球大豆進口增加額幾乎全部來自中國”。
楊軍及黃季焜的報告顯示,一個轉基因大豆品種要在中國上市審批通過需要2-3年的時間,進口轉基因產品的申請需要該轉基因技術產品研發國批準后才能向中國監管部門申請。
國際大豆種植者聯盟認為:如果審批程序過長,超出了科學前提下確保安全性的必要范圍,將會致使生物技術不能在市場上彰顯作用。
希望縮短審批周期
國際大豆種植者聯盟是由美國、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等大豆種植者及行業協會代表組成,代表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大都出口國大豆產業的利益。
當天該聯盟發布了《大豆生物技術延遲對全球大豆生產、供應和需求的影響》白皮書,該聯盟認為,通過生物技術創新手段開發的轉基因改良作物在用于田間種植并進入食物供應鏈之前必須經過法規審批。為了確保其環境安全性和食用安全性,適當的市場準入延遲是值得的。
但該聯盟也指出,如果審批程序過長,超出了科學前提下確保安全性的必要范圍,將會致使生物技術不能在市場上彰顯作用。短期會使消費者和生產者的收益大打折扣,長遠來看,則會對創新的整體進程帶來消極的影響。以轉基因大豆為例,其生產主要是為畜牧養殖提供豆粕(2741, 25.00, 0.92%)蛋白,如果由于生物技術審批延遲導致生產與供應不足,就會引發畜牧業養殖成本上升,從而無法滿足人們對肉蛋奶的需求。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解,該聯盟還將與中國農業部進行交流,反映該聯盟的意見,爭取中國農業主管部門進口轉基因法規審批上加快進程,縮短審批周期。
一美國大豆相關協會成員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表示:長期以來,對新品種的審批程序過長致使種植者面臨很多困難,如果生物技術投資人和研發者長期投入不能得到回報,會失去再繼續投資與研發的動力。
巴拉圭大豆生產者協會代表表示,“非常理解各國采用生物技術的決策,不過也應看到,經過10-20年的種植后,已經有了足夠的經驗和科學依據,我們希望與中國的農民分享”。
根據農業部官網公布的轉基因數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得知,目前農業部通過審批允許進口的轉基因大豆、玉米(2507, 1.00, 0.04%)、菜籽(0, -4695.00, -100.00%)等品種共有41種,其中轉基因大豆品種有9個。
美洲國家間農業合作研究會副總干事LIoyd C.Day在演講報告中指出,審批決定由各國單獨做出,成本高昂,約3500萬美元,獲得批準會耗費約100個月。他稱:緩慢或不同步的審批,再加上對未獲批準品種的零容許度政策,導致國際貿易的中斷,價格提高。
他特別以MIR162玉米為例,2010年獲得美國批準,但2014年年底才獲得中國批準。
楊軍指出,對進口轉基因產品管理和審批中國有自己的監管程序,“對轉基因產品進口許可的申請需要在該產品得到發源國批準之后提交”,審批過程需要2-3年時間。
其所指的發源國是指轉基因品種研發所在國,而非批準種植國。楊軍表示,進口轉基因品種審批成本包括管理成本、進口貨物的測試成本和人員成本。
楊軍也表示,如果要想獲得加快批準需要建立全球統一的共性標準,建立研發管理規范和溝通機制,特別是數據共享才有可能縮短審批周期。
中國市場的吸引力
作為全球最大的轉基因大豆進口國,中國的巨大需求讓主要的大豆出口國希望更快一步進入中國市場。
張立偉指出,2014年中國進口7140萬噸轉基因大豆,其中進口自巴西3200萬噸,來自美國3000萬噸,進口自阿根廷600萬噸。來自三國的大豆進口占到中國進口量的95.24%。
張立偉預計,2015年中國將進口7400萬噸大豆。1996-2014年中國大豆進口量年平均增加374萬噸,全球大豆進口增加額幾乎全部來自中國。
國際大豆種植者聯盟提供的資料顯示,新近獲得批準的轉基因大豆品種有7個,其中5個抗除草劑品種,另外2個為高油脂品種和抗蟲品種。這些都為陶氏益農、孟山都、拜耳以及杜邦先鋒所有,這其中杜邦先鋒Plenish轉基因大豆獲得中國批準獲得進口許可,其他尚未獲得。
跨國公司在轉基因產品研發上和商業化種植上走得很快,新的產品能很快在美國、南美等地獲批并商業化種植,但是在中國未獲得進口許可批準,這也讓轉基因品種的研發公司面臨風險。
MIR162轉基因玉米就是明顯例子。自2013年10月份到2014年6月,因未獲進口許可,國內質檢部門已做出退運125.2萬噸含有MIR162轉基因成分的美國玉米以及其他產品。去年12月底,中國監管部門批準MIR162轉基因玉米的安全證書,允許進口。
盡管對于進口大豆存在巨大需求,而對于進口轉基因大豆新品種審批,監管部門比較謹慎。2014年12月底,拜耳作物科學宣布中國正式批準進口該公司的一種轉基因大豆LL55, 該品種獲得中國安全許可證書歷時7年。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