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原油儲備不斷創出歷史新高。
2015年以來,美國商業石油庫存每周增量均大幅超過預期,如截止1月22日當周,市場預期為270萬桶,實際儲備了1007萬桶;2月27日當周,預期為415萬桶,實際儲備了1030萬桶。這使得美國商業原油儲備不斷刷新2014年4月3.977億桶的歷史新高,截止3月初,更達到了4.44億桶。
不僅如此,美國包括戰略石油儲備在內的原油儲備和石油產品儲備達到18.73億桶,按照最新日均1966萬桶計算,石油戰略儲備天數是95天,這已經大大超過了常規的65-70天的水平。
這似乎有些不可理喻。因為美國的能源獨立革命取得重大成果,隨著近海石油開發和頁巖油氣革命,美國石油對外依賴度已經由2000年的63.66%下降到最近的46.3%。再加上新能源的利用和中國、歐洲經濟衰退的預期,國際石油價格從5-10年的長期來看,將處于低位。因此,美國如此大規模地增加石油戰略儲備,僅從商業利益上來看,是解釋不通的。
合理的解釋是,美國已經預期中東將發生嚴重的石油危機,屆時如果波斯灣被封鎖,石油運不出來,以歐盟和中國現在較少的石油儲備(分別為26天和15天),很高的對外依賴度(分別為67%和60%),且中東石油進口占比很高(分別為70.4%和50%左右),則歐盟和中國的石油正常供給僅能支持50-70天。而美國則因為石油對外依賴度大幅低于歐盟和中國,更重要的是中東進口石油占比僅為10%左右,美國可以維持石油正常供應達2065天。
換言之,假如波斯灣被封鎖,在最多2個月之后,歐盟和中國就嚴重匱乏石油,會爆發嚴重的經濟金融危機,不排除歐盟和歐元解體的可能性,同時中國相當可能遭遇股市、樓市、債市和人民幣的嚴重危機。
屆時,美國可能會替代中東成為主要的石油供應方,有能力迫使中國和歐洲接受其苛刻的政治經濟游戲規則。即美國會以極高的石油價格獲取暴利,換取歐盟和中國的優質資產,特別是金融資產,大規模注銷美國的國家債務,從而實現美元的復興,甚至不排除使美元統治擴大到歐洲和東亞的可能性。
最近伊朗核談判再次回到國際焦點也印證著這個猜想。雖然伊朗準備讓步,但美國總統奧巴馬要求伊朗將核項目凍結至少10年,伊朗予以拒絕。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和美國總統奧巴馬就伊朗問題的爭執也引人矚目。這可能預示著對伊朗動武時間窗口的接近。
因此,中華元智庫再次強烈建議:中國應乘人民幣大幅貶值之前的機遇,盡全力大規模增加石油戰略儲備,從而未雨綢繆,為未來贏得更多戰略緩沖空間。(作者為中華元智庫創辦人,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舊文照登:2014年12月30日
中國應全力增加石油戰略儲備
張庭賓
日本正在極力增加石油戰略儲備,中國絕不能錯過戰略機遇。
最近,全球唯一的獨立海運信息發布機構波羅的海交易所(Baltic Exchange)數據顯示,中東至日本海運線油輪的每日收入增至9.7489萬美元,為2008年以來最高水平。僅僅六個月前,這一海運費還不足2萬美元。這反映出日本已經在吸引全球石油運輸能力上遙遙領先中國。
雖然近幾個月中國購買石油有所增加,比如今年10月下旬彭博曾報道,大批巨型油輪源源不斷的駛向中國港口,數量觸及9個月來高點。僅10月18日當天就有80艘平均運能為200萬桶原油的巨型郵輪駛向中國,而過去兩年平均每天向中國運油的郵輪數量僅為63艘。但這一增量顯然不如日本。
自今年6月24日以來,美WTI原油價格最大跌幅已經達到了47%,現在仍然在60美元/桶以下。這是一個半年前很少有人想象得到的價格,出現這個價格得益于美國打壓俄羅斯、沙特打壓美國頁巖油氣的特殊階段需求。這一價格已遠低于全球石油生產約85-90美元的成本價,甚至低于成本最低的科威特65美元/桶的價格。
對于這個難得的買入窗口,中國顯得準備不足應對不力,原來主要承擔原油進口的中石油陷入了反腐風暴中,中石化高層更感興趣的是“混合所有制”。而外管局和中投公司歷來對于石油等戰略資源的儲備不感興趣,或者說不是它們習慣的常規行為方式。而光靠民間的力量短期內大增原油進口不僅有政策障礙,更缺乏大筆資金。
中國毫無疑問應當抓住這個難得機遇。雖然石油價格在未來5-10年呈下降趨勢,其在能源中的重要性也將有所下降。但是,目前石油仍然是中國經濟最重要的血液,經濟形態對于石油的依賴度剛性很大。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石油對外依賴度已經可與其比肩——中國為60%、歐盟為67%、美國已經降到50%一下,但在石油戰略儲備卻差距很大,比如日本超過150天、德國為90天、美國為70天、中國僅15-20天。
而且,中國進口石油對于波斯灣依賴性較大,占比超過50%。美國這個比例已經下降到了10%左右。簡言之,石油對外依賴度高,石油戰略儲備少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最大硬傷之一。
然而,隨著人口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8億增加到如今超過70億人,工業化和西方生活方式在全球的推廣,當今世界各大國各種族對地球有限資源的爭奪空前激烈,已經由常規的經濟、貨幣、金融競爭升級到地緣政治和軍事競爭,烏克蘭危機就是典型征兆。未來不排除向更大規模地緣政治危機升級。石油屆時就很可能成為非常重要的競爭武器,特別是如果波斯灣石油運輸中斷,將對中國和歐盟經濟造成重大沖擊,而美國卻可以成為最大贏家。
居安思危的中國應當未雨綢繆,乘當下石油價格低廉而人民幣價格高位的機遇,大規模增加石油儲備。國家安全委員會應當給中石油中石化等下軍令狀;給外管局和中投下在某一價格(比如80美元)下必須完成的儲備指標。同時全面開放民間機構石油儲備,實行以石油換資金策略,予其充沛的現金支持。
即現在是必須體現中國集權體制在戰略資源儲備上的優勢的時候了,而不是坐看日本搶占資源。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