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現任行長佐立克在今年6月底任期結束時確定不再尋求連任,世界銀行會在4月底之前任命一位新行長。這位新行長具體是誰現在并不知曉,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他或她很可能是一位美國人。因為依循舊例,世界銀行新任行長一直由美國人擔任,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總裁則始終由歐洲人擔任。
這種舊例反映的是20世紀、特別是冷戰結束初期的西方國際經濟基本格局。當時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美國和歐洲,通過交換瓜分了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兩大機構領導人的職務。由于當時美歐能夠對于全球經濟體系施加決定性的影響,所以這種人事安排有其一定的合理之處,有助于國際經濟的全球治理。
然而,與20世紀相比,當前的國際經濟格局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特別是在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仍未消去的背景下,發達國家在國際經濟體系的實際份額以及相應的影響力顯著降低。與此形成對比,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在世界經濟中的影響力大幅上升。如果在世行人選上延續舊規,將無法反應國際經濟格局的現實變化,會打擊新興經濟體的積極性,阻礙世界銀行在全球體系中的作用發揮,也將因此不利于國際經濟的有效全球治理。一個失效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對于仍在經濟復蘇邊緣掙扎的美歐國家,并不是一個好消息。
此外,如果觀察如今世界銀行的投票權,也可發現不合理之處。美國目前只擁有世界銀行不到16%的投票權。如果新任行長繼續由美國人擔任,這意味著其他84%的投票權及其所代表的不同聲音都被漠視。這顯然不符合國際關系的民主準則,是一種本質上的國際專制。因此,對于新的世行人選,應該有新的“游戲規則”,不能再由美國人通過其國內政治博弈所產生,而應由國際金融體系和經濟體系的重要成員共同參與,采取“打破國別”的開放態度,按照公開競爭的原則進行選舉。無論是哪個國家的候選人,只要德才兼備,并且獲得最廣泛的支持,就可以擔任新的行長。無論最終得人選為誰,至少從程序正義上講,這就是一個長足的進步。
客觀地說,要指望這次世界銀行的新行長選拔程序就出現重大改變是不切實際的。真正的變革最起碼要等到下一屆世界銀行行長的任命。即便如此,在未來兩個月多月的時間里,中國還是要理直氣壯地向美國以及其他各方公開表達此種意見,并且爭取獲得更多的支持。這不僅是爭取話語權的實際體現,也是切身利益維護所必需。
一方面,表達這一意見可以提醒美國和歐洲,現存國際經濟體系的相關規則是非常不合理的,必須要改革。中國會致力于推動這種改革。如此一來,美歐也會有壓力,無法刻意無視中國的正當利益。另一方面,可以借此來進一步團結金磚國家以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力量,凝聚新興經濟體的共識,為國際金融體系后續可能的重大改革積蓄長期力量。
此外,從去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新總裁任命一事上的經驗來看,中國等國家在重要國際金融組織人事任命問題上的不滿及呼吁已經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來自于法國的候選基金總裁拉加德女士在被正式任命前,正式訪問了中國以及其他新興經濟體國家。中國等國也借此機會充分表達了重大利益關切。從拉加德上任后的舉措看,中國及廣大新興經濟體在基金份額改革上的利益得到了一定的維護和保證。中國可以把這一經驗復制到世界銀行。
英媒:中國爭奪世行新行長遴選發言權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2月16日報道】題:中國想在世界銀行人選問題上有發言權
中國已表示,下任世界銀行行長應該按照擇優原則選出。中國雖然沒有提出候選人,但試圖向該行行長歷來由美國人擔任的傳統發起挑戰。
羅伯特•佐利克昨天表示,他將在自己的5年任期結束后,于今年6月底卸任世行行長一職。關于潛在繼任者的猜測集中在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和前白宮經濟顧問勞倫斯•薩默斯身上。
新興國家此前曾表示,把世行最高職位留給美國人的傳統缺乏正當理由。有人猜想,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或許會推舉一位候選人。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為民在新聞吹風會上說:“中方希望世界銀行按照公開、競爭、擇優的原則選舉下一任行長。”
去年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物色新總裁時,中國也是這種態度。這一職位歷來歸屬歐洲人。然而,北京沒有提出候選人,最終支持任命法國人克里斯蒂娜•拉加德。
近年來,中國努力在國際機構中獲得更大的影響力,尤其是那些與金融和經濟治理有關的機構。不過,眼下中國愿意暫居次席。
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自2008年以來擔任世行首席經濟學家,前中國頂尖銀行家朱民目前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