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應設立金融影子內閣
盧麒元
原載: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05fd90101853d.html
我國最致命的國家安全隱患,就是金融系統。
國家的金融系統,是政府信用的根本之所在,政府用信是執政黨最重要的民意基礎。這是一條必須嚴防死守的政治防線。
我們必須高度警覺:制造惡性通貨膨脹的危害,足以亡黨亡國。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某副總理親自兼任央行行長,將金融管理與財政管理分離,形成行政意義上的金融系統相對獨立。金融系統相對獨立,使得中央和人大對于金融管理持續弱化。這種弱化的結果,為濫發人民幣打開了大門。從那次所謂的匯率改革開始,我國的金融系統基本處于半失控的狀態。事實上,中央和人大已經無法控制人民幣發行的數量。換句話說,中央和人大已經無法有效控制通貨膨脹了。
金融系統的相對獨立,使得金融系統有能力改變國家的社會分配格局。失去了財政制約的貨幣發行,導致了我國各類資產和各類商品價格的不斷重置。在這個不規范的價格重置過程中,擁有金融資源的特殊人群,成為直接受益者。我國涌現出了大批通過金融特權獲得暴利的億萬富翁。其中,股市和樓市成為經典的牟利和套現的工具。
由于金融系統獨立于財政系統,金融系統實際上分割了一部分財政職能(以鑄幣稅方式)。同時,國家財政管理能力不斷弱化,完全無法制約金融管理(不能控制貨幣發行數量)。尤其嚴重的是,財政必須為金融行為買單。最終,財政必須為惡性通貨膨脹付出慘重代價。實際上,我國已經開始陷入金融與財政輪流擴張的惡性循環。
筆者經歷過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關于經濟理論的爭論。筆者認為,那個時代的爭論存在模糊焦點的嚴重問題。在爭論姓社姓資問題的時候,我們忽略了改革開放中主體性、公平性與效率性等根本性問題。特別是,在全面開放和急劇市場化的進程中,沒有牢牢把握住國家經濟主權和人民經濟主權這兩個根本性的問題。我們讓國內外特殊利益集團鉆了改革開放的空子。形成了后來金融系統近乎失控的局面。導致了今天國民經濟極度扭曲的狀態。
筆者甚感悲哀的地方在于,國民經濟已經處于極度扭曲的狀況了,當事者卻渾然不知。而謀事者,基于私利和慣性,罔顧國家民族的未來,依舊肆意妄為。
筆者建議中央設立金融影子內閣,意義有兩個:第一,必須要有權威機構提出截然不同的思路;第二,必須安排風險預案和必須儲備頂級專才。
今年是建黨九十周年紀念。對于中國共產黨獲得成功的原因,很多人的理解太過膚淺。美國人曾經非常驚訝,裝備精良的數百萬國軍,在解放軍面前朽木枯枝般的不堪一擊。其實,國共對決的關鍵根本不是軍事,而在于政治和經濟。政治并不抽象,政治的具體化就是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事實上,兩份重要的文件奠定了解放戰爭的勝局。這兩份文件是,1946年5月4日《關于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著名的五四指示)和1947年7月9號《中國土地法大綱》。這兩份文件使中國共產黨完全鎖定了勝局。軍事不過是政治的一種變現方式而已。
今天,欲重樹威望,欲重建信用,方法也很簡單。焦點仍然是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變革。原則仍然是主體性、公平性、效率性。筆者反對用單純政改來模糊焦點的做法。筆者認為,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的變革就是政治改革。沒有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的變革,而以民主為幌子的所謂政改,不過是一片虛無縹緲的浮云。
中央設立金融影子內閣,可以抓住重點,實現維穩、制衡、漸進。總是要有一個權威機構提出新的思路,總是要有一群人去具體落實。這種事情,中央必須親力親為。自我完善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這肯定是一次艱苦的流程再造。然而,這對于執政黨卻是最佳的選擇。
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最后防線。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是執政黨執政成敗的關鍵。在這個歷史轉折關頭,抓住這個戰略制高點,就能創造光明的未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