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美元貶值之快樂于他國痛苦之上
伯南克一直堅稱通脹“可控”,但對于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來說,作為大宗商品價格的接受者,被動接受輸入型通脹的事實,對經濟的破壞性極大
《環球財經》■ 中國建設銀行 邵風高
11月,美聯儲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在“萬眾矚目”之下推出,不僅在會議之前各界就對此早已預期,決定發布之后,華爾街更是熱議量化寬松第三輪、第四輪的可能。高盛認為,美聯儲買入國債的總量可能會高達2萬億美元,并預計在2015年前美聯儲不會加息。量化寬松這一工具在未來極有可能脫下“非傳統工具”的外衣,成為美聯儲常用的調控手段。
雖然對于量化寬松的效果如何仍然未知,但業界普遍預期,如此大開印鈔機,美元貶值已成必然趨勢,全球最大的債券投資公司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首席投資官比爾·格羅斯近日稱,若美聯儲繼續實施非傳統貨幣寬松舉措,未來幾年美元恐有貶值20%的可能。
借美元貶值擺脫危機
美國通過量化寬松大印美元,令其貶值,對美國利大于弊,對其他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則貽害無窮。
對美國而言,第一,美元貶值可以助美國搶占他國的就業。當前,美國的消費依然低迷,失業率即將再次攀升至10%;企業投資一直在泥沼中掙扎,補庫存對經濟的刺激已經結束,訂單出現三個月下滑;政府刺激政策步入尾聲,意味著GDP的又一個引擎熄火。面對這樣一個全面疲軟的經濟局面,奧巴馬在策略上除了通過美元貶值擴大出口之外,似別無選擇。
第二,美元貶值意味著美國龐大的債務負擔無形削減。當前,美國政府負債額為13.669萬億美元,債務占GDP的比重今年很可能會攀升至100%。美元的貶值不僅意味著負債消費的美國民眾債務的削減,也意味著大量舉債的美國政府債務的削減,相當于債務人掠奪了債權人的財富。
第三,美元貶值可以使美國擁有的硬資產財富得到升值。一直以來,對于大宗商品的采購存儲是美國所熱衷的,從石油等能源產品到稀土,美國政府都在不遺余力地進行儲備。尤其是近日炒得沸沸揚揚的稀土資源問題,《商業周刊》的文章稱,美國是“全球第二”的稀土資源大國,僅次于中國。但美國為保護這些資源,其最大的稀土礦芒廷帕斯礦在1998年就宣布封存,美國鉬資源采掘也基本停止,相反,它從中國大量進口稀土產品,且以長期合同的形式搶占其他國家的稀土礦產資源,足以看出美國對此類不可再生資源的鐘愛。除此之外,美國還是農業大國,其生產的大豆、玉米等農產品供應全球。美元貶值使商品價格大幅度上漲,令美國囤積的這些硬資產價值逐漸增加,出口的農產品價格更是節節高升,可以讓身處經濟低迷的美國逐漸得到喘息。另一方面,美國近年來在海外大量投資,美國大投行也紛紛購入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股票等金融類資產,隨著美元貶值,他們所持有的他國金融資產價值相應提高。通過量化寬松政策形成的流動性,美國還會在世界范圍內掠奪更多有價值的資產。
第四,美元貶值促使通脹的產生,會刺激美國民眾消費和企業投資。自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消費信貸一直呈下降趨勢,雖然最新數據顯示,美國消費信貸今年9月份環比增長1.1%,但其中用于信用卡消費等方面的周轉性信貸下降了83億美元,凸顯美國消費者在支出方面依然謹慎。
此外,由于對未來經濟的不確定,企業不投資,銀行不放貸,所以美國經濟一直難有起色。而如果能夠通過通脹預期以及通脹的到來刺激民眾解囊消費,企業大膽投資,銀行愿意放貸,經濟的活力會隨之而起。
攪亂他國經濟秩序
對其他國家而言,美元貶值除了令依賴出口型嚴重的經濟體就業崗位的減少以及持有美元儲備和債務的國家財富無形縮水外,還會導致熱錢大量流入,滋生資產泡沫,引發通脹。美國上一輪的量化寬松政策已產生大量流動性,本輪再次實施量化寬松讓海外資金正把目光轉向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
中國外管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9月中國銀行業代客結售匯順差284億美元,這意味著跨境資金大量流入國內的狀況仍在持續。保守估計,中國9月份熱錢流入為530億美元。香港《文匯報》稱,有大約6500億港元的“熱錢”流入香港,與此同時,索羅斯攜100億美元現金進入香港,目標已鎖定在A股和H股。
基金市場研究機構 EPFR Global 10月22日數據顯示,全球新興市場股票基金凈流入38億美元資金,今年以來累積已打破去年紀錄,主因就是美元貶值,投資資金大量涌入發展中國家尋求更高回報。盡管泰國、巴西、印度、中國等國家已經實施干預政策,但熱錢涌入態勢難以抑制。美元貶值也使得以美元計價的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高漲,從棉花、糖、玉米等各農產品到銅、鋁、鋅、原油再到黃金、白銀價格,都出現飚漲,新興市場國家通脹率直線上升,隱患凸顯。
最新數據顯示, 中國10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4.4%,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5.0%;巴西9月末的通脹率為4.7%;印度9月份通脹率9.82%;俄羅斯9月份通脹率為7.5%。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美國如此超發貨幣,美國國內會不會出現超級通貨膨脹的風險?筆者認為,由于美元是國際儲備貨幣,很大一部分流向國際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所以即便2009年3月份第一輪量化寬松的頒布,美國國內也未見通脹,反而是通縮。因此伯南克一直堅稱通脹“可控”,但對于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來說,作為大宗商品價格的接受者,被動接受輸入型通脹的事實,對經濟的破壞性極大。
另外,美聯儲最新的一份學術研究認為,如果一國(原油進口國)處于零利率環境,原油價格上漲進而推動通脹的產生是對經濟增長有刺激作用的;而如果一國(原油進口國)的利率不處在零利率的環境,原油價格的上漲所導致的通脹會抑制此國經濟的增長。縱觀當前形勢,美國正處于前者的局勢,而中國等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處于后者的情形。
可以說,推高物價,制造通脹,是美國“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正如英國《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所說,“美國的國債收益率和通脹率已經踏上了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的老路。美聯儲希望阻止這一趨勢。這就是新一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似乎即將啟動的原因所在⋯⋯簡言之,為了避免通縮,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將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的確,美聯儲將堅決保持寬松政策,直至美國令人滿意地實現通貨再膨脹。此舉對世界其他地區有何影響,則不在其考慮之中。”簡言之,美元貶值已成為美國轉嫁危機的重要手段。
為什么美國政府認為能夠通過美元貶值,來實現走出經濟蕭條的困境?這個問題是理解當前全球經濟金融大局的樞紐。
由于美元是全球儲備貨幣,美國可以近乎無限制地發行美元;全球各國都持有美元外匯儲備,特別是中國持有巨量美元儲備,貨幣貶值帶來的通脹又可以使美國所欠債務間接削減。由于美國是以自己的貨幣舉債,不會存在因“貨幣錯配”所帶來的危機的困擾,這使得美國即便是在2008年的危機時期,也能通過大量印發美元而平穩過渡。
第二,大宗商品以美元標價,多數商品的國際定價權掌握在美國手中。由于美國期貨市場發達,能夠吸引足夠的資金參與定價,而且美國間接掌控一些稀有資源和產品定價權,使發展中國家失去了商品價格的話語權,所以美元的貶值帶來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會直接波及全球。此次金融危機的導火索之一——石油價格的暴漲就是例子。由于美元價格的劇烈波動,以美元計價的各類大宗商品波動劇烈,擾亂了全球經濟的運行。
第三,當前的國際金融市場也是由美國主導的。在美國高達600萬億美元名義價值的衍生產品市場中,以利率衍生品為最多。美國企業可以通過進行金融業商品的操作對沖匯率和利率波動,使其生產和經營的環境相對穩定。而對商品衍生品的利用又可以幫助其鎖定利潤和成本,剔除生產經營中的不確定因素。相比之下,由于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開放不夠,發展不充分,企業可以有效對沖經營等風險的渠道少之又少,所以,同是遭遇價格波動的環境,美國企業可以安枕無憂,其他國家的企業卻亂了陣腳。
中國作為正在全球經濟中正在崛起的國家之一,嚴重依賴出口的經濟增長方式以及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的現實,要求我們必須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加速外匯儲備多元化,加強對熱錢流入和流出的管制,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竭盡全力抵御美元貶值帶來的沖擊,確保國家經濟安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