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后德國與解放前民國之貨幣政策的毫厘千里
沙赫特與孔祥熙的天壤之別
通貨膨脹歷來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威脅,尤其是惡性通貨膨脹(一種無法控制的通貨膨脹,一般指每月通脹率50%以上)。德國在上世紀20年代初,物價曾在48小時內上漲一倍,前蘇聯解體時,也發生了嚴重通貨膨脹。我國在解放前國民黨統治時期,曾經發生過12年間物價上漲85000多億倍的惡性通貨膨脹。
回顧歷史,歷史上的似是而非是很多的,這里我們要從歷史的進程深度的理解惡性通貨膨脹,在歷史上有兩個著名的東西方金融人物,一個是為希特勒創造經濟奇跡的德意志銀行行長沙赫特,另外一個是給中國解放前帶來金融災難的民國央行行長孔祥熙,他們都是實行得赤字性的貨幣和財政擴張政策,我們試圖分析他們的政策環境的不同,來認識金融、貨幣、通脹的復雜性和關聯性等等經濟問題。
對于沙赫特和孔祥熙,他們都是經濟的翹楚級人物而不是戰爭狂人,都因為對于后來戰爭的態度問題而失去了經濟決策的大權,而我們對于他們的討論也僅僅從經濟建設的角度出發,把他們所屬的政府的政治和軍事的問題分離開來,讓我們排除失真更好的認識這樣的經濟行為的效果,也不因為他們政府的其他錯誤而曲解、貶低、夸大他們的經濟方面的評價。
納粹統治初期,德國經濟在金融業奇才沙赫特的治理下得到快速恢復發展,民眾失業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納粹德國的這段經濟時期被人們稱為“沙赫特時代”在這里我們不說納粹后來的極端主義和侵略給德國和世界所帶來的災難,我們要從其經濟成就來認識其經濟政策的可以借鑒的寶貴經驗。
1933年,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此時,德國政府的赤字仍然高得嚇人,失業人數超過600萬,萊茵河西岸地區雖然已被盟軍在1930年6月歸還,但卻百廢待興;而且法國還占領著薩爾州,并企圖用培植當地分裂勢力和親法分子的做法,通過全民公決,把這個州正式吞并掉。只要德國的經濟形勢不好轉,法國人的這個陰謀就隨時可能得逞。
在納粹當局的努力下,到1938年,德國失業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國失業率為1.89%,英國為8.1%,這樣對比一下,納粹黨宣傳自己“創造了消滅失業的經濟奇跡”,還真不全是在自吹自擂。 希特勒上任后的第二把火,燒向了德國幾乎陷于停頓的經濟狀態,宣稱要盡快讓德國經濟發動機高速并持續地運轉起來。從1932年到1937年,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這些實在的數據表明:納粹當局的確在不長的時間里,創造了德國經濟復興的奇跡。 希特勒對內燒的第三把火,是重建社會保障體系、落實社會福利政策。希特勒上臺后大力推選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在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的同時,還擴大了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納粹的屬下工會勞動陣線,在療養勝地魯根島等地,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僅1937年一年內,全德就約有一千萬工人享受到了這項福利。以上的成就,即使是放到今日,也是可以令世界各國難以企及的,如果希特勒那時立即死去沒有后來的世界大戰,希特勒會成為人類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
而在同樣的歷史時期,東方的孔祥熙隨著國民黨的執政也登上中國金融權力的頂峰。1933年3月,孔祥熙從歐洲回國,隨即于4月初出任中央銀行總裁,積極協助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宋子文實施廢兩改元,以在中國確立統一的銀本位幣制。同年10月,宋子文辭去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的職務由孔祥熙接任這兩個職務。孔祥熙于10月底就任行政院副院長,又于11月初就任財政部長,并仍兼中央銀行總裁,從此,他掌握中國財政金融大權,長達11年之久。他一反前任宋子文力圖實行的平衡預算的財政政策,實行擴張性的赤字財政政策。實行這一財政政策的結果是導致了巨額的財政赤字和公債數量的急劇增加,進而使得國家的財政更加困難。后來,由于受西方干涉主義經濟思潮和抗日戰爭的影響,他又將赤字財政政策長期化,以此來促進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為國民政府堅持抗戰提供軍費。也就是說,他在長達11年的財政部長任內,基本上奉行了赤字財政政策。這樣的政策在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功地清洗了日本在華資產,同時給中國的抗戰源源不斷的輸入戰爭的經濟力量。
但是在二戰以后,孔祥熙的政策導致的結果卻與沙赫特的政策結果截然相反,中國出現了惡性通貨膨脹,1937年可買2頭黃牛的錢,到1948年只能買三粒大米。嚴重通貨膨脹是國民黨統治最終垮臺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樣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擴張的貨幣政策,而德國由于有道威斯計劃和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賠款,這樣的貨幣投放力度遠遠多于民國當年,但是德國就是世界震驚的經濟成就中國就是政府垮臺的經濟崩潰,而造成這樣天壤之別的關鍵,我們通過歷史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到有以下幾點:
首先就是在德國非常好的控制了有關漁利者的投機,在德國當時社會上的高利貸者和民間金融,從中世紀以來的傳統就是由猶太人經營的,猶太人的投機還造成德國1921-1923年的惡性通貨膨脹,但是德國對于這些金融勢力的打擊殘酷到了肉體消滅的程度。但是中國的投機者是非常有傳統的,惡性通貨膨脹的關鍵就是投機囤積居奇需求曲線非常剛性的糧食等等商品,這糧食投機中國的歷史傳統特別深厚,而國民黨對于這樣的投機控制不力,腐敗橫行,尤其是在國際資本面前面對洋人束手無策,中國的物資渠道實際上在上百年以前就逐步的被洋人所控制,沒有自己能夠控制的物流渠道就難以有效的遏制投機,因此在這樣的投機下,惡性通貨膨脹怎樣控制?現在高盛開始養豬和ABCD四大糧商控制我們的糧站甚至到地頭收購糧食,對于我們的國家安全是要深思的。
而希特勒的德國在實行糧食價格和鋼鐵價格的嚴格管制政策,抑制了剛性需求商品的價格飆升,從而很好的控制了通貨膨脹的幅度。這里從法律的條文與社會的公平是有沖突的,高利貸逼死人不償命是有問題的,因此為了控制這樣的物價就要有國家征用等等手段,法律上就要有顯失公平、乘人之危和緊急避險等等的救濟,對于非常時期的投機巨額利益進行限制,就如中國過去地主的高利貸和地租要斷絕窮人生路的時候,法律再予以保護就引發了社會的巨大革命,而猶太人貪婪的金融投機的惡果也就是引發了社會報復性的仇殺,這些問題是有經濟基礎的,不能以歷史英雄主義把事件變成個人的意志行為。
而對于控制貨幣市場和通貨膨脹國家這樣的控制力也不一樣,德國人是世界上著名的遵守紀律的,其國家的傳統也是一樣,在希特勒德國由于法西斯的洗腦這樣的意志紀律性又得到了空前的強化,德國人的紀律性使得國家調控經濟的成本極大的降低,效果極大的提高。中國人是最講究變通的,有空子就鉆,當時的民國政府剛剛從軍閥割據混戰中走了出來,政府中各種派別和利益集團傾軋嚴重,最高權力為了統治權和利益平衡不得不進行多種折中和妥協,政策出臺本身就受到各方限制而打折扣,政府的中下層官僚系統更是腐敗逐利的天堂,相關政策到了下面還要扭曲變質,造成政府調控甚至成為了搗亂還不如不管,完全處于一種混亂的狀態,政府對于社會的控制力和公信力陷于失控的邊緣,這樣一來經濟上的壓力就隨時有可能變成政治上的動蕩,而對于政治上的動蕩的擔憂又極易引發社會恐慌造成經濟上更大的問題,促成經濟的全面的惡性通貨膨脹。
再者我們看到的就是當年德國建立了當年舉世無雙的社會保障體系,讓勞動者的收入大幅的提高,并且使得德國的普通工人可以休假,甚至到外國度假,這樣的舉動實際上是提高了德國的社會內需,使得社會的購買力多元化而不是集中于大家恐慌的商品囤積,社會的發展提高了消化貨幣增發和積極財政的能力,新增發的貨幣成為了老百姓消費和拉動內需的動力,德國當年的公路建設和汽車消費就是如此。而我們還要注意得就是當時德國的經濟環境,資本主義已經發展了多年,在各種生產領域有大量的過剩富裕產能,只要控制住糧食、鋼鐵等等需求曲線非常剛性的產品,老百姓的收入提高所帶來的巨大購買力是一個被過剩的產能所消化的!
但是對于民國的政府,高昂的赤字性政策沒有給普通老百姓帶來收入的提高,更不要說社會福利保障體系了,因此這樣的超額發行的貨幣造成貧富分化的加劇,給底層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這樣的結果就是增加了社會動蕩的矛盾,促發了社會的低層革命,一切再次推倒重來。社會矛盾的加劇,本身就會使得各種經濟行為的隱性社會成本和國家管理成本極大的提高,這些成本因素也一定要讓你在經濟發展上付出代價。
民國當時是剛剛從封建自給自足的經濟進入資本社會的轉型期,社會的產能還是很大的不足處于緊缺經濟的狀態,即使是有了其他需求也沒有足夠的產能可以滿足需要,這與德國等西方發生經濟危機的情況是根本的不同的,經濟危機是產能大量的過剩,所有的新增需求正好滿足了過剩產能的需要,因此經濟大發展,而中國當時剛剛結束戰爭百廢待興,根本沒有過剩產能而是產能嚴重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超額發行貨幣制造需求,結果一定是供給的嚴重不足,肯定要有可怕的事情發生了。在有通貨膨脹預期的情況下,立即就會產生投機性和恐慌性的需求,這些需求是什么緊缺買什么而且不問價格的,這些需求會導致超量貨幣最后全部進入了投機和恐慌領域,加重那里的經濟負擔和通貨膨脹。
對于德國這樣的經濟做法,世界各國在二戰后雖然妖魔化了納粹但是卻普遍吸取了他們的經濟經驗采取了提高工人福利和工資、帶薪休假和縮短工作時間等等的做法,我們書本上馬克思時代的殘酷剝削基本上成為了歷史。而對于中國的解放初期,同樣采取了建立福利體系、提高工資并且嚴厲的打擊投機的做法,使得國力有了一個飛躍,成為了在朝鮮對抗全世界的聯合國軍的經濟基礎。但是對于這樣的制度安排,還有一個關鍵的基礎就是必須要有足夠的資源基礎,德國的世界大戰的背后就是要求重新劃分世界的資源版圖,德國戰敗所以被妖魔化而西方現在可以實現這樣的福利,背后就是可以通過貨幣的貶值而把泡沫輸出世界得到資源,在西方幸福的福利背后就是西方各國在二戰以后均從債權國變成了債務國,美國從資源出口國變成了最大的資源進口國和消費國,美國的不足世界5%的人口消費了大約世界45%的資源,人均碳排放達到19噸,沒有了資源保障也是不行的,而對于沒有保障的東西,需要的就是國家強力控制,就如希特勒對于物資的控制,所以需求不是萬能的,依靠需求拉動經濟的前提是供給過剩的過剩經濟。
對于沙赫特與孔祥熙還有一點的區別在于當時兩國的科技實力截然不同,德國雖然戰敗但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是世界科技的中心,在此成為發展了劃時代的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學術中心,德國的奔馳、克虜伯、大眾等等公司在汽車、鋼鐵、軍工、化工等等方面是世界領先的,但是中國當年沒有什么工業基礎,更不要說是科技發展了,新興的科學技術永遠是承受各種貨幣金融泡沫最好的場所,而且通過這樣的泡沫也是西方促進科技發展的一種機制,這樣科技泡沫的損失是社會富裕階層承擔,承受能力強不會有社會動蕩,而科技成功所帶來的技術發展和經濟力量,完全可以與增發貨幣所人為創造的財富對應,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國家多印了這樣多的貨幣,而技術帶來的價值,即對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節省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甚至超過貨幣的增發。德國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經濟成就是伴隨著科技空前發展為背景的,就如當今美國這樣的貨幣政策沒有出現惡性通貨膨脹也與美國的航天、網絡、半導體等等全新領域的發展有關,所以科技的發展與金融的貨幣實際上也是緊密聯系的,科技可以消化金融的泡沫,而金融的貨幣泡沫與科技結合后可以使社會的經濟資源向科技集中,通過貨幣的泡沫的再分配來促進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而貨幣的泡沫找到科技的出口,貨幣的惡性通貨膨脹就被科技所帶來的勞動生產率增長和財富所兼容并蓄了,因此更加深度的認識科技的威力和對于經濟金融的影響,也是我們解讀惡性通貨膨脹和貨幣泡沫規則的一個鑰匙。
同時我們對于沙赫特與孔祥熙的對比,更要有國際化的大視野,如果把這樣的通脹和泡沫能夠放眼到國際化的大視角之下,我們還會看到另外的結果,那就是一個泡沫的國際輸出、輸入和平衡的問題。對于德國的經濟重建是依靠華爾街的債券的,道威斯債券和楊債券都是美國發行的,債券資金償還戰爭賠款的同時也協助德國的經濟發展,德國的當初的經濟是一個高度的外向型經濟,德國的通脹是可以向世界輸出的,德國已經是一個與國際金融體系掛鉤的貨幣體系了。而中國解放前的法幣發行起初是掛鉤英美貨幣,后來在戰爭貶值的需求下脫離了英美貨幣,中國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向外輸出通脹的能力是不足的,更進一步的是在北方解放專政地主資本家的前提下北部的有產者帶著所有的貨幣向南方逃難,革命政權專政取得的貨幣也要通過各種方式到江南購買革命斗爭所需要的物資,這樣的結果就是半個中國的所有貨幣存款都提取了到另外半個中國去消費,造成大量的貨幣通脹輸入,這樣的結果在北宋滅亡的情況下也發生過,當時的糧食價格就成為天價,其后南宋的物價一直是極大的高于北宋時代,在以貴金屬為主要貨幣的時代都如此,以信用紙幣的社會更難以承受。就如當今的美國大量的發行紙幣而可以不通脹很高,背后就是全世界在承受它美元貶值的結果,這樣的貨幣泡沫運作產生了巨大了利益,其中的泡沫規則是我們需要深入體會的。
我們的很多學者把腐敗當作了一個重點,而且還特別強調一個重要的事例就是太子蔣經國上海打虎打到孔家人的時候就打不動了,以此來說明政府的腐敗!但是我們要知道的就是那個時候的中國央行也是歸四大家族所有的,孔祥熙的資產更重要的是他的金融資本,如果貨幣崩潰則他損失巨大,投機攻擊金融是得不償失的,他根本沒有囤積居奇投機攻擊金融幣值的需要,蔣經國所查到的大量物資實際上應當理解為銀行的戰略儲備,有關人等不懷好意的讓不懂經濟金融的蔣公子做了傻事,在這里官僚資本的立場與官府是統一的,因此所謂的腐敗說是不成立的,是蔣介石的政敵和反對派的政治需要。而面對以公有、沒收偽產和貨幣兌換等等手段在自己的占領區征收了大量貨幣的反對派、敵對派等軍閥,保住幣值就等于給敵人輸送物資的資敵行為,因此主動讓貨幣貶值也是不得已的事情,在民怨沸騰的時候,所謂的打老虎更主要的目的是打擊掌握被征收貨幣的敵對方的大量采購行為和平息民怨的表演。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歷史是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同樣的貨幣擴張政策卻造成了經濟奇跡和經濟崩潰兩個天壤之別的結果,我們的經濟政策也是一樣的,我們的一個政策出臺的同時需要看到的我們的政策環境,我們的國際環境,我們的貨幣流動性是輸出還是輸入,還有我們的司法公平、公信力、社會保障、科技實力等等對于貨幣政策有絕對的影響,但是我們的經濟金融問題分析思考時,對于這樣的間接影響的重視是不足的,很多政策別的國家可以做,我們卻做不得,南橘北枳的故事會真實的發生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