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3月21日)講座
主題:驅云撥霧看西藏(西藏獨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世所罕見的自然資源、極富特色的民族性格和悠久豐富的歷史文化,然而這些引為人類物華天寶的因素本當順應歷史潮流的發展卻在現代成為世說紛紜的“問題”,奧秘何在?主講人將思辨感性、剖析成因。)
主講人:周國瑾(西藏文化學者、電影編導、西藏內調干部,自上世紀70年代起,曾在西藏工作生活十余年[大學任教及拍攝電影紀錄片],其編導拍攝的多部西藏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影片如《西藏——西藏》、《高原氣象》等,曾分別在中、法、英及聯合國獲過大獎、金獎及獎評,親歷了如BBC等海外媒體的采訪報道。對西藏民族、文化、宗教問題有深刻的感受、調研與理解。)
時間:2009年3月21日星期六下午2:30[講座前一個小時為藏族音樂欣賞]
地點:烏有之鄉書社(海淀區蘇州街18號院1號樓長遠天地C座1單元901室,電話:010-62760856)
主辦:烏有之鄉書社
參加范圍:感興趣者皆可參加。
以下是周國瑾的講演內容。
引語:西藏對于當今世界,成了一幅風云變幻的國際政治表現圖景,一首波瀾壯闊的世紀縱橫正義詩篇。
一、西方社會對西藏的誤讀或圖謀——
先播放一下BBC廣播電臺記者在倫敦國際短片電影節上采訪周國瑾及其編導的西藏電影《吉祥九重天》的英國觀眾的錄音。
錄音中英國觀眾對這部表現西藏文化宗教的電影一致加以贊美,
承認看到了燦爛的西藏文化。他們的看法有——
觀眾甲:“我對中國拍西藏的電影感到懷疑,因為我覺得中國對西藏的政策不對,這部影片似乎強調了西藏美好的一面,強調西藏文化仍然存在,有生氣。但在達賴喇嘛流亡海外奔走爭取獨立的情況下,我很懷疑這會不會是真的。當然,這部影片拍得很美,我很喜歡,而作者的用意也許是好的,是為了記錄下西藏的宗教儀式,但這卻可能被別人用作其它的用途。”
觀眾乙:“我覺得在英國,人們對于西藏持有一種僵硬的看法,有關的報道都是持批評態度的,人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達賴喇嘛一個人身上,時不時看到他上電視。現在能看到一個獨立的電影工作者從個人的角度去拍攝這樣一部有關西藏的影片,這使人們對西藏有一個新的認識。我覺得,作者對于自己拍攝的東西有深切的感情。”
觀眾丙:“你可以感受到,導演對于她所拍攝的題材懷有強烈的感情,當然這部影片只涉及到傳統,而沒有涉及到西藏的政治問題。而這是一個引起爭議的問題。我最近就在電視上看到一部有關西藏的影片,談到許多不那麼光彩的一面。我個人認為,一部影片可以只談傳統,只談光明面,但同時也應該有其它影片涉及到政治以及黑暗面。”
電影節的主席阿曼達.卡松:“對于我來說,這部影片帶給我的感受可以說是難以形容的,我沒有去過中國,也沒有去過西藏,看了這部影片,覺得好像是到天堂里游了一圈。”“就紀錄片來說,我認為周女士的作品特別具有感染力,特別具有視覺上的美感。我想,對西藏缺乏了解的英國觀眾,對這部影片會特別感到興趣濃厚。”
英國觀眾對西藏電影的觀感,基本可以反映現代國際社會普通民眾對西藏的基本認識。而這正是云霧遮蓋下西方人對西藏的誤讀。
幾個世紀以來,西方的傳教士、探險家、游歷者到過西藏后所寫的文章著作對西方產生了影響。由于歷史、社會以及西藏客觀條件的原因,在中國未完全開放前,西方人沒有親身體驗西藏,便很容易從這些文章著作中尋找對西藏的感受,對西藏產生“香巴拉”幻象。尤其在現代西方很多社會問題令人產生迷惘困惑、甚至絕望情緒的情況下,更愿意把西藏作為一個隔離塵世紛亂、美好曼妙的世界而使心靈皈依、精神寄托。這是西方的一種“西藏情結”。
上世紀60年代達賴喇嘛的流亡海外與西方反共產主義、反華反共的意識形態相合流,對西方的“西藏情結”思潮產生催化作用,演變成對達賴喇嘛流亡的同情、支持,對中國西藏政策的偏見與質疑。而這些都建立在對舊西藏的封建農奴制社會及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后的新西藏毫無了解毫無親身考察體驗之上。
另一種事實卻是活生生的政治圖景:從18至19世紀,西方一些擴張主義侵略分子,他們主要以探險、通商為幌子,對西藏進行各種資源考察,企圖將西藏分裂出中國的版圖以實現其經濟和政治利益的圖謀。最確鑿的事實就是英帝國主義對西藏的未能得逞的“西姆拉條約”以及兩次侵略戰爭。而自上世紀50年代起,美國政府更是頻繁插足中國關于西藏的內政,策動達賴喇嘛的出走、逃亡并以資金物資、制造假象輿論支持海內外的分裂西藏活動。
而西藏是中國的領土這一事實從古至今是有歷史定制可鐵定的,在聯合國的所有成員國中也是不容置疑的。
二、西藏的概況——
1、 土地廣闊、地形獨特、氣候復雜、資源富饒、民族淳樸——
青藏高原隆起于地殼運動中最晚近時期,是最年少、最高拔的一塊大陸。有高原、谷地、山脈、冰川、江河湖泊。它獨特的地質地貌對全球而言極具科學意義,在自然科學眾多學科領域具有重大科研價值。比如形成全球研究學科的“青藏高原動力學”——奇特多樣的地形地貌形成對地球大氣環流的影響。對青藏高原本身,以及對高原之外的氣象物候都有直接或間接影響。動植物種類豐富,風、水、地熱等新能源資源豐富、潛能巨大。民族有藏、漢、回、門巴、珞巴、僜巴、夏爾巴等,共同生活在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的城鎮農牧區,即便最不識字的農牧民,也對國家有貢獻,那就是因其生存與斯,便維護了祖國統一。
2、文明悠久、文化燦爛、宗教深廣、民俗趣然——
從古海到高原的演變過程,在遍布西藏的海底生物化石中有所揭示。有舊石器、細石器發現,有新石器遺址。世界古文明大河長江、黃河、湄公河、印度恒河等發源于青藏高原。有系統文字語言、有系統藏醫藏歷、有符合醫學規律的關于人的起源傳說。
文學藝術作品悠久豐富,民間文學文藝生動多彩,建筑藝術特色鮮明、強調精神功能。
以黃教為主的藏傳佛教統領西藏及各藏區精神生活,寺院眾多、民間普遍信教,供佛轉經朝佛。信教者相信今生有罪,祈望來世解脫,對達賴班禪精神領袖絕對崇拜。活佛寺院享有很高地位。
民風民俗生活卻詼諧趣味,隨意舒展,不喜約束。熱情好客真誠,厭惡精明算計。
三、和平解放與民主改革的現實與深遠意義——
1、封建農奴制、政教合一的政體,使舊西藏黑暗、落后,政府、貴族、寺廟三大領主,占西藏人口5%,卻擁有西藏財富95%。絕大多數處于奴隸地位的藏族同胞不僅貧窮受壓迫,而且沒有人生自由,可被隨意買賣。并且同時遭受精神奴役,即由于信教,使農奴們相信此生受苦是為來世贖罪。
2、新中國的誕生,使西藏的解放問題成為毛澤東考慮的當務之急。毛澤東戰略思想高瞻遠矚,對西藏制定和平解放及延遲民主改革的戰略部署,考慮有二:1)、西藏百萬農奴的深重苦難及普遍宗教性。如以戰爭解決,最受傷害的是人民與西藏環境。2)、對共產黨新政權的陌生隔閡、以及長期受國民黨反動政權的欺壓所形成的民族鴻溝,必須如冰雪融化般循序漸進消除。
和平解放則最大程度保護了西藏地域和人民利益。
解放宜早不宜遲,主席在出訪蘇聯途中敏銳感到國際上對西藏的嗅覺和野心,必須馬上部署解放。故不斷電報指示中央、西北、西南局展開緊張準備工作。
主席關于西藏的指示中深切顯示對西藏人民的深厚感情、對西藏情況細致入微的調查(地區、道路、行軍路線、攜帶物資等)。
對民族政策的高度強調、嚴格要求。
民主改革:最大程度爭取、團結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層集團,爭取他們自覺認識民改的必要性,何時認識清楚了愿意改革了再改革。六年或更長。但最終一定要改。
對達賴班禪循循善誘、真誠相待。
為此,中央人民政府、西南局及解放西藏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八軍,最大程度、最大耐心地以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做統戰工作,爭取達賴喇嘛和西藏噶廈政府官員們接受和平解放西藏的談判。
毛澤東本人親自給達賴喇嘛的電報、信件、與之談話,自51年5月起直至59年3月西藏上層分裂分子發動叛亂、達賴喇嘛逃亡前,就有14、15次之多。其所有的內容都體現了對達賴喇嘛仁至義盡、循循善誘的關心愛護、鼓勵信任;對西藏發展的深切關懷。這些既為西藏的和平解放及后來的民主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又讓西藏從上層到人民認識了共產黨及其政權的根本性質。
(達賴喇嘛在流亡海外后于90年出版的自傳中還寫道“我至少見過毛澤東12次,大部分是在大型集會中,少數幾次是我和毛主席的私下會晤”,他對毛澤東的評價都是“毛澤東是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人”,“雖然衣著邋遢,毛澤東卻有一種非常誠懇、威嚴的表情。他只要站在那兒,就能使人肅然起敬,我也覺得他是完全真實,并且非常有決斷力。”“每次我見到毛澤東,他總是鼓勵我。”…)
3、十八軍對民族、宗教政策的堅定、嚴格執行,解放昌都戰役對西藏分裂分子有力打擊所顯示的我軍力量,是和平解放西藏17條協議得以簽訂的重要保障。
十八軍分別從昌都、云南、青海、新疆進軍西藏、執行和平解放西藏17條協議的進軍艱苦卓絕,被劉伯承元帥稱為“第二次長征”足以說明其重要性與艱苦性。
幾路進軍分別歷時120天、104天甚至200余天,行程1500公里、1400余公里、1000余公里;僅川藏線進藏部隊就穿越橫斷山脈,橫渡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大小河流幾十條,翻越4000米以上的雪山12座,6000米以上的雪山4座;而青藏線進藏部隊、滇藏線進藏部隊也是在一座座5000米左右的雪山翻越、在幾十天荒原凍土帶上、在零下十幾度、嚴重缺氧高原反應、半饑餓狀態下行軍;在高山峽谷、原始森林、地震區跋涉、搭人梯攀懸崖、打竹繩過溜索渡激流險灘。還邊行軍邊施工,用鐵條制鋸子伐木修通近百公里的騾馬道,架設察隅河上大小橋梁40余座,以解決軍民的補給運輸問題。
新疆部隊進軍阿里,更慘烈悲壯。先遣連是在阿里改則1.5米厚的凍土層下挖地窖過冬,無糧食靠獵野物為生。在海拔4500米雪原的嚴寒、饑餓、高原反應中奇跡般熬過270天等到后續部隊的到來。
進軍中死于疲勞饑寒、缺氧高原反應的干部戰士就有數百人。
就是這樣的鋼鐵部隊,繼承紅軍傳統,鑄造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為和平解放西藏、解救百萬西藏農奴、保衛國防做出了巨大貢獻。
這里稍細介紹十八軍的進藏歷程,是因為我們有過青藏線進藏路途八天都倍感艱苦的體驗,與之相比,該是怎樣深刻的感動與記取!
將近60年,西藏社會的發展,雖然也和內地一樣經歷了許多的波瀾曲折,也發生過幾次小規模的騷亂,但始終社會穩定,藏漢之間的關系沒有失去最根本的信任,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一個思想和一支鋼鐵部隊所起的作用、所產生的最深切最廣大的人文關懷和深遠影響。即毛主席黨中央關于和平解放西藏的戰略思想、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藏部隊高度的政策意識、忠誠嚴格的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發揚紅軍優良傳統、對藏族百姓從心眼里同情、熱愛、幫助。對民族自治高度維護,對西藏的發展盡心竭力。
所有人有目共睹有口皆碑。這和當年紅軍、八路軍、解放軍在中國各地得到衷心擁護愛戴一樣,幾十年、甚至永遠不會被人民所忘懷。
西藏的民主改革,也是在這樣的戰略思想與人文關懷下展開的。
身處西藏工作生活的各民族百姓、有過西藏生活經歷的人們,以及我們每一個中國公民,當我們今天滿耳所聞關于西藏的各種言論時,我想應當撥開迷霧、看清事物本質,更要理解祖國統一這樣的概念對我們意味著什么。
周國瑾的電影攝制組拍攝珠峰旗云時車輛陷入珠峰下的絨布河。
(1984年)
在中印邊境線上的乃堆拉山口拍攝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
(1984年)
電影攝制組在西藏薩迦寺(1983年)
電影劇照:西藏的云 (1986年)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