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事不出門,假事傳萬里– 閻麗夢的白日夢和班農的濕夢
李良書簡 09-20-2020 之二
“事物的新奇性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力,尤其是新的或是未能預測者。當我們主動地共享新奇的信息時就覺得自己有了地位,因為這讓我們看起來像是個行家或者我們擁有什么內幕消息。”二十年前一個數據科學研究者斯阿盧(Sinan Aral)作如是說,他發現,假新聞就像網絡議論上的野火,只需一根火柴就可讓它燎原,于是他對不實信息在社交媒體上的傳播速度一事產生興趣。作為麻省理工學院(MIT)數字經濟學的始創人之一, 斯阿盧團隊于2018年把這個假新聞速度的命題付諸科學上的驗證。他們在MIT的媒體實驗室(Media Lab)分析了推特(Twitter)上長達11年包括了四百五十萬個的推(Tweets)。斯阿盧等的努力,得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結論:
“無論是哪一類信息,假的要比真的傳播得更遠,更快,更深,更廣,有時候超過真的十倍的速度( “What we found was that false news traveled farther, faster, deeper, and more broadly than the truth in every category of information that we studied, sometimes by an order of magnitude,” )。”
相傳德國納粹的戈培爾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如果戈培爾果真有這么說):
“把謊話重復一百次而不被拆穿,就可能變成真理。。。如果撒謊,就要撒彌天的大謊,因為彌天大謊往往具有某種可信的力量。而混雜部分真相的說謊,比直接說謊更有效。。。民眾在大謊和小謊之間更容易成為前者的俘虜。因為民眾自己時常在小事情上說小謊,而不好意思編造大謊。他們從來沒有設想編造大的謊言,因而認為別人也不可能厚顏無恥地歪曲事實。。。極其荒唐的謊言往往能產生效果,甚至在它已經被查明之后。“
李良認為,斯阿盧跟他的團隊得到以上的這個結論,無疑是給戈培爾的謊話理論做了一個科學上的注腳– 假的比真的更有效。但證據確鑿的是,華盛頓郵報曾統計過(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politics/2020/07/13/president-trump-has-made-more-than-20000-false-or-misleading-claims/),到今年七月13日為止,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后說謊超過兩萬次,平均每天說了12個謊,光是今年七月9日那天就說了62個謊,也是得到了戈培爾的真傳。
斯阿盧進一步地在他的新書“The Hype Machine”里指出,在社交媒體里,除了新奇性,帶有情緒因素的敘事更為假消息火上加油。尖酸刻薄的對答令到假消息得到70%以上的多過真消息的重復性傳播。于是以上所提到的戈培爾的重復說謊論便得到一次科學上的證實。
許多心理學家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詮釋,一種現象叫做“知識忽略(Knowledge Neglect)”。其實我們可以用力學上的“最少運作原理(Principle of Least Action)” 來描述。人的腦子的自然運作是依照物理上的兩點之間以直線最短的途徑來取得花費最少能量的效果。一般的讀者都會走了快捷方式,在深入事實之前就迫不及待地分享帶有搶掠性的頭條,即使他們后來肯花時間查看內容,可他們理性的一面也會在不知不覺之間被松動了。這現象的研究非常專業,在這就不作過多的討論。
閻麗夢的白日夢和班農的濕夢,就是在斯阿盧團隊的結論和戈培爾說謊理論的背景下出爐的。一個曾在香港某大學做事的,年輕失意的女性博士后研究員閻麗夢,乘著新冠病毒甩鍋中國陣風的翅膀,在美國無賴班農和中國痞子郭文貴以及背后的反華勢力資助之下,跟人合作寫了一篇“Unusual Features of the SARS-CoV-2 Genome Suggesting Sophisticated Laboratory Modification Rather Than Natural Evolution and Delineation of Its Probable Synthetic Route”,刊載在九月14日并非專業科學雜志的Zenodo(禪道,https://zenodo.org/record/4028830#.X2YLoYtOlPY)上。
這篇未經科學論文正常發表管道審核(Review)的文字,其作者聲稱這次新冠病毒是中國制造和散發的人工病毒,且被建制的科學雜志“禁言(censored)”,但當National Geographic雜志向此文作者查詢時卻拒絕回答證實。
有關閻麗夢幼稚的白日夢和班農的濕夢,大家可以參考以下National Geographic這篇名為“為什么有關COVID-19來源的假信息會這么的瘋傳?”的文章:
Why misinformation about COVID-19’s origins keeps going viral(Another piece of coronavirus misinformation is making the rounds. Here’s how to sift through the muck.)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science/2020/09/coronavirus-origins-misinformation-yan-report-fact-check-cvd/
National Geographic 兩位作者Monique Brouillette 和Rebecca Renner 的結論是:
如果新聞跟政治有關,那就會有更尖刻的轟動。斯阿盧說“政治新聞的傳播比其余的假新聞還快速,且由于是情緒性所推動,它們猶如雷閃電擊電般的強烈”, 而對于斯阿盧來說,閻麗夢的報告的確有著聳動人心假新聞的每一個元素(If the news involves politics, it gets yet another virality boost. “Political news travels faster than the rest of false news,” says Aral. “We can speculate that it’s such a lightning rod because it’s so emotionally charged.” And to Aral, the Yan report has every attribute of a false news story that was primed to go viral.)。
作為本文的結尾,李良跟大家提出一個警覺,就是凡事都要一分為二看待;如果National Geographic這篇文章排除了中國散發新冠病毒的可能性,是不是同時也排除了美國施毒的可能?
我們很簡單地用動機論來做一個取消法則(Method of Elimination)的實踐:
從各個角度的觀察和分析,中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發展都是以經濟為中心為命脈;無論是一帶一路或是中國2025計劃,或是習近平的中國夢,莫不如此。一個世界性的瘟疫將必然地取消或至少中和了中國在經濟發展上的所有計劃與努力。大瘟疫在前,全世界人們莫不顛倒困窮,慌亂所及,不但一帶無著落,一路也無行止,更無論2025。因此,中國不會有在此時此刻散發病毒的動機和任何正當性。
美國,怎么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