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下午,馬來西亞航空公司就MH17航班墜毀事件發布第八份聲明,宣布MH17作為航班號將就此永久封存,以示對MH17航班乘客及機組人員的悼念和尊重。MH17客機墜毀已多日,雖然298名遇難者的身份已確定,但所有遇難者的遺體仍未全部找到。烏克蘭緊急情況部20日證實,烏政府救援人員已找到196名遇難者遺體。根據烏政府和東部民間武裝當天達成的初步協議,這些遺體將分批運離事發地。
雖然關于MH17的調查還未全面展開,但各種猜測已漫天飛舞。一時間,不少人都處心積慮地要搶在真相大白之前提出自己的推測和分析,來影響調查的方向,左右民眾的視線,引導輿論的向背,借此搶占調查的主導權。美國含沙射影劍指俄羅斯;俄羅斯矢口否認并十問烏克蘭;烏克蘭當機立斷定罪東部勢力;東部勢力百口莫辯任由猜測;歐盟要參與調查只為求得真相;馬航要討說法證明不是我的錯。而更多的人在追問“馬航之難是誰之罪”,是誰動了我們的安全感,誰能保證悲劇不在上演……
黑匣子:下落未明
黑匣子可能是查明MH17墜毀前發生什么事的關鍵。烏克蘭駐日內瓦聯合國機會的大使尤里·克利緬科表示,“應該讓一些公正的國際專家首先得到黑匣子,這非常重要。我們想要真實的信息,不是假信息。”然而,黑匣子至今卻仍下落不明。
俄國際文傳電訊社17日曾報道稱,頓涅茨克民間武裝已在事故現場找到失事客機黑匣子,并把它們送往莫斯科處理。烏克蘭國家通訊社當天也援引“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負責人的話說,“東部民間武裝17日就找到了兩個黑匣子,并準備把它們交給俄羅斯。”但“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總理博羅代19日卻表示,民間武裝沒有發現失事馬航客機的黑匣子。他說,“黑匣子尚未找到,我們也沒有移動現場的東西。”
烏克蘭外長克利姆金18日接受當地電視臺采訪時稱,黑匣子已找到,目前在烏克蘭境內。他說,“我希望把它們轉交給調查馬航空難的政府委員會”。然而,同一天,烏國家安全和國防委員會發言人雷先科卻說,他們不掌握失事客機黑匣子具體位置的消息。他說,“我們沒有黑匣子的消息,沒人將黑匣子交給烏克蘭。”
針對“黑匣子已被運至莫斯科”的報道,俄外長拉夫羅夫18日在接受“俄羅斯-24”新聞頻道電視臺記者采訪時回應道,“無論基輔怎么說,我們都沒打算拿走黑匣子。我們不打算破壞類似事件發生后的國際調查規范,對語音記錄進行分析是國際民航組織的事情”。
20日,俄國際文傳電訊社又報道稱,烏東部民間武裝人員在其社交網站推特上寫道:“黑匣子:送到了頓涅茨克。”
國際調查:千呼萬喚難啟動
其實,在各方都嚴重缺乏互信的情況下,任何一方單獨開啟黑匣子或展開調查所得到并公布的信息,都無法得到其他相關方的認可。所以,事件發生后,聯合國、歐安組織及一些國家都不約而同地呼吁對事件進行獨立、公正的國際調查。但受事發地復雜形勢的影響,關于MH17墜毀的國際調查遲遲未能全面啟動。
負責協調歐洲40國航管業務的歐洲航空安全組織發言人弗林透露,針對MH17航班事件的調查工作已在政府層面展開,但技術層面的調查還未開始。受烏克蘭政府之邀,歐洲航空安全組織將參與MH17航班空難技術層面的調查工作。這個國際聯合調查由烏克蘭主導,馬來西亞、荷蘭、俄羅斯、英國、歐洲航空安全組織、歐洲航空安全局等方參與。到目前為止,技術專家調查組尚無法不受限制地抵達空難現場,加之調查所涉及的飛機墜毀區域面積大,給保護現場等工作增加了難度。綜合各種復雜因素,這個事件的國際調查可能要持續數月甚至一年以上。
歐安組織常設理事會18日發表聲明,呼吁各方保護空難現場不受破壞,并確保相關國際機構人員順利進入,以便展開有效的國際調查。歐安組織發言人透露,歐安組織派出的一支由30人組成小分隊已抵達空難現場,他們的任務是觀察記錄現場情況并向歐安組織報告。
歐安組織調查人員托馬斯·格雷明格對德新社記者稱,歐安組織調查人員18日晚趕至現場,但并未不受限地進入其中。而歐安組織發言人博丘爾丘對記者表示,民間武裝人員松散地在墜機現場周圍巡邏,但沒有回答調查人員的提問,調查人員在現場逗留了75分鐘后被迫離開。而烏克蘭副總理格羅伊斯曼說,控制墜機現場的民間武裝限制來自烏中央政府的專家進入現場,只允許這些專家在民間武裝人員監督下調查30分鐘。但民間武裝領導人普爾金則強調,在這一區域的“民兵部隊”確保了“客觀調查”。
對此,馬來西亞交通部長廖中萊19日說,“墜機現場的完整性受到威脅。有跡象顯示,重要證據并未保存在原位,干涉現場將不利于調查……而無法阻止這類事情發生將是對死難者的背叛。”
美國劍指俄羅斯
馬航MH17航班事件17日發生后,美國總統奧巴馬曾于事發當日在一場持續16分鐘的公共演講中,用40秒時間談及此事,這引發一些民眾的批評。或許是迫于輿論壓力,奧巴馬18日在白宮發表講話再談馬航事故。他說,這是一起“無法形容、駭人聽聞”的暴行。
奧巴馬稱,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和聯邦調查局的調查人員正前往烏克蘭協助調查。他說,“目前還不清楚當時到底發生了什么,我們不應做出超前于事實的判斷。”但他馬上又話鋒一轉,強調烏東部勢力得到俄支持,“沒有來自俄羅斯的系統訓練和精密設備,一群分裂分子不可能擊落(烏克蘭)軍用運輸機”。隨后,奧巴馬又順勢把話頭引到普京身上,稱“只有普京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當地局勢,但他迄今為止并沒有行使這一權力”。
有了奧巴馬的搶先定性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引導,歐洲政要和美歐媒體默契地發起了對普京的新一輪“無聲攻勢”。7月19日,荷蘭首相呂特與普京進行了一次“非常激烈的”通話后在記者會上強調,“普京只剩下證明自己是在認真幫助救援與調查的最后一次機會了”。他還敦促普京在此事件調查中“發揮其影響力,有所作為”。20日,法國總統奧朗德與德國、英國領導人舉行了電話會議。在隨后的一份聲明中,法方敦促俄羅斯立即采取必要措施,否則歐盟外交事務委員會將于22日采取相應措施。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發表題為《普京當前面臨決斷時刻》的文章稱,“近年來,普京因出手保護巴沙爾政權及吞并克里米亞,一直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著毫無建設性的角色。但他在發生馬航班機被擊落一事后如何行事,可能對決定他的國際聲譽起著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的作用。”
而英國《每日郵報》19日則引述烏克蘭內政部顧問格拉先科的話稱,“發射導彈的山毛櫸防空系統已在夜里被運到俄羅斯,很可能在那里被銷毀。”他進而推斷,“直接發動這起恐怖襲擊的人”將遭到滅口,以免被人查出真相。
俄羅斯“十問”烏克蘭
7月17日夜,普京在官邸主持一次經濟問題會議前為MH17航班遇難者默哀。普京說,馬航客機失事悲劇發生在烏克蘭領空,烏克蘭無疑對此承擔責任。他指出,“如果那個地區處于和平狀態,或者烏當局未對東南部地區啟動軍事行動的話,這個悲劇就不會發生。毫無疑問,事發地所在國家的政府應對這個可怕的悲劇負責。我們將采取一切可能措施,查明事件真相。客機被擊落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事情。”
針對美歐就MH17墜毀一事對俄羅斯的含沙射影和指名道姓的攻擊,俄并沒有回避或躲閃,而是直面回擊。在聯合國安理會18日就烏克蘭局勢舉行的緊急會議上,俄羅斯與烏克蘭針鋒相對,激烈論辯事件該由誰責任。20日,俄副防長安東諾夫在接受“俄羅斯-24”頻道記者采訪時強調,一些西方政要就馬航客機墜機發表的言論是針對俄羅斯信息戰的延續。他在采訪過程中直截了當地向烏當局提出了10個犀利的問題,并要求烏方給出的答復,以助于還原馬航墜機真相及防止悲劇重演。
這十個問題包括: 1.烏當局迅速判定此事為東部民間武裝干的,其結論的依據是什么?2.烏當局能否公布其在作戰區域使用“山毛櫸”防空系統的全部細節?如民間武裝沒有戰機,基輔為何要部署這些防空系統?3.烏當局為什么在成立國際調查組問題上遲遲無所作為?調查組何時開始工作?4.烏武裝部隊是否愿意向國際專家組提供其地對空、空對空防空系統的彈藥儲存和使用情況說明?這對于判定馬航客機遭何種類型導彈攻擊非常重要。5.烏空軍戰機在馬航客機墜毀當天的作業操控信息能否遞交國際調查組?6.烏空管部門為什么允許馬航客機往既定航線偏北方向飛行,在明知那里正進行所謂“反恐行動”的情況下?7.為什么作戰區域領空沒有對民航飛機完全封閉?8.烏當局能否回應社交網絡上一篇據信來自西班牙航空機構發布的報告,稱兩架烏克蘭軍用飛機當時出現在馬航客機附近?9.烏國家安全委員會為什么在沒有國際代表在場的情況下,就著手處理烏空管人員與機組人員的對話錄音以及烏雷達數據?10.俄羅斯一架圖-154客機2001年在黑海上空被擊落。烏克蘭領導層當時直到最后一刻還否認軍方與墜機存在關聯。只有在俄羅斯出示無法駁斥的證據后,才證明誰該對悲劇負責。烏克蘭應該如何從那次事故中吸取教訓?
與此同時,莫斯科民眾開始自發地來到荷蘭駐俄羅斯使館柵欄外獻花,悼念在MH17事件遇難者。據“俄羅斯新聞局”網站消息,該新聞社記者在荷蘭駐俄羅斯使館門前的獻花中發現了“請原諒我們”的留言條。該報道稱,莫斯科市民從昨天開始就到這里為馬航客機事件的遇難者默哀,來這里的人一直持續至深夜。
MH17:一石激起千層浪
很顯然,MH17事件讓不僅讓本已復雜的烏克蘭局勢更加糾結,而且讓本已陷入“冰點”的美俄關系雪上加霜。
按美國人的邏輯,“也許俄羅斯沒有直接參與擊落MH17的行動,但被美認定為罪魁禍首的烏東部勢力,只有在獲得了俄羅斯暗中相助的情況下才有能力擊落MH17客機。因此,俄羅斯在MH17事件中難脫干系。所以,俄羅斯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的。”從這個邏輯出發,美應借此機會進一步強化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讓俄羅斯付出沉重的代價,讓俄羅斯體驗到“切膚之痛”。而在如何對待普京這個問題上,奧巴馬也面臨著國內保守勢力的壓力,其回旋余地已不多。
按俄羅斯人的邏輯,“沒有美國人在背后搗鬼,烏克蘭反對派不可能把亞努科維奇趕下臺,烏局勢也不會陷入混亂。也就不會出現烏克蘭當局的所謂的東部‘反恐行動’。沒有東部的‘反恐行動’,就不會有東部局勢的動蕩,就不會有MH17事件。”所以,美國才是此事的“幕后黑手”。在俄國內經濟并不看好的情況,對美強硬是普京保持國內穩定和疏導民眾情緒的最有效工具。
其實,在MH17事件中,俄羅斯和美國都不是直接當事方。事發地在烏克蘭,最大受害方是馬航,“最大嫌疑人”是東部勢力。而在298名遇難者中,既沒有俄羅斯公民,也沒有美國公民。但在MH17事件中,爭執最厲害的雙方卻是俄羅斯和美國。
從陰謀論的角度解讀,“直接責任人”必須定罪在烏克蘭東部民間武裝身上,因為只有他能“承受得來”。美國人心里清楚,基輔是自己人,絕對不能懷疑;俄值得懷疑,可刺激但不能激怒,能安個間接責任人的罪名。如果把直接責任人罪名直接扣到俄羅斯人頭上,那么美不僅把俄逼到墻角,同時也把自己逼到了墻角。那就是要真“撕破臉直接動手”的節奏了。
因此,美國即便無法把MH17事件罪名全部扣到俄羅斯頭上,也要讓俄羅斯承擔“連帶責任”,拉歐洲國家在烏克蘭問題好好地整治一下俄羅斯,讓普京的日子越來越難過。而俄羅斯即使無法把MH17事件的負責全部壓在烏克蘭當局身上,也要讓烏克蘭當局面臨最難收拾的亂攤子,并逼迫烏克蘭當局的“幕后黑手”就此收手。
顯然,MH17事件無論是發生的原因還是今后的影響都夾雜了太多的國際政治和地緣利益因素。而正共俄美就此事件“唇槍舌劍”之際,人們卻在追問另一個問題,誰動了我們的安全感?誰來保證民航客機的安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