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俄派本地武裝分子強行突破烏克蘭駐軍的阻攔
近日,烏克蘭政府軍在東部展開了針對親俄武裝人員的清剿行動,斯拉維揚斯克等地的戰事升級,烏克蘭實際上已經跌入內戰的深淵。持續了半年多的危機不僅沒有緩解的跡象,反而令國家陷于徹底分裂的邊緣。由于烏克蘭臨時政府已經抱定用軍事手段解決問題的決心,加上外部力量的積極介入,各種矛盾、積怨集中爆發,眼前的情景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本世紀初風雨飄搖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未來烏克蘭能否走出困境,主要看以下幾個難題如何破解:
第一,政府軍的“清剿”戰果如何?
從現在烏克蘭當局的軍事部署來看,采取的是一種“拔釘子”的戰術,對親俄武裝比較集中、軍事意義又比較重要的城市率先采取行動,避開人口相對稠密、離俄羅斯邊境又很近的州府城市。這實際上也是在政府軍普遍士氣低落、作戰不力的情況下被迫作出的調整,具體策略上以圍、堵為主,搶占重要設施,控制出入通道,避免大量傷亡。由于東部地區的反政府武裝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又有不少和平居民參與其中,很可能會把當局希望的“速決戰”拖成一場令當局威望掃地的“持久戰”。
第二,東部的“獨立”能否成為事實?
頓涅茨克、頓巴斯、盧甘斯克等地的親俄力量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5月11日的“獨立”公決,在臨時政府無力干預的背景下公決的結果可想而知。如果東部地區決定“脫離”烏克蘭,將會使國家陷入獨立后最大的危機當中。由于真正忠誠于臨時政府的軍隊和警察數量有限,臨時征召的士兵又缺乏戰斗力,烏當局只能依靠親政府的力量來“阻止”公決,甚至鼓勵來自西部的極端分子到東部去,結果可能釀成更多的暴力流血事件,導致局面更加難以控制。
第三,總統大選能否順利舉行?
雖然現在國內的形勢并不適合搞一場耗資費力的大選,但烏克蘭的執政者顯然急于結束過渡狀態,通過大選來實現權力轉移或再分配的合法化。由于掌握政權的政治力量并不統一,盡管在反俄、親西方、加入歐盟等基本方向上一致,但過分看重黨派、地區的利益將導致大選后也難以產生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政府。由于東部、南部的混亂狀態,顯然會有相當一部分選民沒有辦法參加選舉,造成投票率過低,來自西部的政治精英即便能夠順利當選,但也很難服眾,中央的權威會進一步下降。
第四,俄美如何實現戰略利益的平衡?
此次烏克蘭危機背后的主要動因是俄羅斯和西方的地緣政治爭奪。由于俄羅斯與歐盟有密切的經濟聯系,這場對抗的主角成了美國和俄羅斯兩個具有世界影響的大國,實際上是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后國際格局調整的沿續。美國要鞏固“勝利果實”,保住“一超獨大”的戰略地位,遏制俄羅斯等大國的崛起;俄羅斯要維護自身的戰略空間,恢復往日的國際影響力。烏克蘭對于俄、美實現自身戰略目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絲毫不亞于10余年前被“肢解”的南斯拉夫,如果俄美無法找到一個利益“平衡點”,烏克蘭就難以避免成為“第二個南斯拉夫”。
(孫壯志,中國社科院上合組織研究中心研究員,海外網專欄作者)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