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對美國對華遏制傾向政策的戰略
作者:徐運紅
求是理論網 2010年12月10日
http://www.qstheory.cn/lg/zl/201012/t20101210_59023.htm
近來,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白宮對華政策凸顯遏制色彩,而且勢頭不減,愈演愈烈。
一、美國的遏制戰略。
1、貿易戰。商務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僅2010年10月1日至15日半個月的時間,美國商務部對華貿易救濟和相關案件多達24起,其中12日至15日四天內就多達9起。從新發起的貿易救濟來看, 9月至今,美國已經對中國啟動了7項337調查,一項301調查,涉及太陽能燈、液晶顯示器、打印機墨盒等多項產品。再看看之前比較著名的輪胎特保案等,可以比較明顯地看出,美國對中國發起了一場名副其實的貿易戰,不管我們是否同意,世界媒體大都清晰地看到了這一點。
2、匯率戰。中國是美國的最大債權國。但無疑欠債的美國表現得比借錢的中國更牛氣。美國朝野壓根不提如何還債,保持美元穩定,相反,不斷放話要求人民幣升值,美國國會通過人民幣匯率法案,美國媒體不斷鼓吹要求人民幣升值。美聯儲則聲稱為“推動經濟復蘇和創造就業,使通貨膨脹率回到適當水平”,將每月多印美鈔1000億,然而醉翁之意卻在迫使新經濟體拉動貨幣升值。美國此舉還不算完,還拉動鼓噪日本、歐盟等一些跟隨者也加入要求人民幣升值的行列。日本央行已經主動介入干預匯市。美國樂見美元走軟,煽風點火地加印鈔票想讓冷眼旁觀的各國卷入貨幣戰,成為利益相關者。美國企圖通過掀起匯率戰來遏制中國,主導亞太局勢的意圖已經昭然若揭。
3、輿論戰。美國是最善于利用輿論為美國利益服務的國家。美國的媒體是美國政府不折不扣的宣傳家和鼓噪者。無論是CNN,還是紐約時報,還是華爾街日報、《華盛頓時報》,都以刊登反對中國、批判中國、攻擊中國的言論為能事。這還不算完,美國媒體還鼓動其他一些西方國家媒體也加入到反對中國的陣營中,這些媒體言論的一致性幾乎是想要制造圍剿中國的鐵幕,令人不由得想起冷戰的風聲。
4、反華內戰。美國中期選舉臨近,但主角不是議員候選人,而是中國,美國國內好像所有事都跟中國扯上關系,所有人都在不停地重復中國、中國、中國。《紐約時報》報道,美中期選舉前至少29候選人打“反華牌”。對于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來說,中國都是可以打來打去的沙袋,因為美國目前的經濟災難而被怪罪。許多政客樂于利用選民中日益上升的保護主義思維。這些候選人競相以反中國為標簽,企圖以此來討好那些選民,以為就此可以為自己撈上一般政治利益。這種反中國的激烈程度,幾乎可以稱之為一場反華的內戰。
5、軍演模擬戰。近來,美國聯合多國在太平洋、東北亞、東南亞等地區,特別是在中國周邊海域內頻頻舉行軍事演習。僅舉最近的幾例,7月23日美國主導在夏威夷海域進行了兩年一度的多國“環太平洋”演習,有來自14個國家的34艘戰艦、5艘潛艇、上百架軍機和2萬多人參加。7月25日到7月28日,美韓兩國在韓國東部海域(即日本海)舉行代號為“不屈的意志”的軍演,這是近34年來規模最大的美韓聯合軍演,兩國的 8000多名陸、海、空和海軍陸戰隊士兵參加本次演習,美國的“喬治·華盛頓”號航空母艦和韓國號稱亞洲最大的“獨島”號登陸艦等20多艘艦艇和潛艇參加演習。8月11日開始,美國在南海海域與越南展開首次海軍聯合演習,美國出動包括“喬治·華盛頓”號核動力航母在內的多艘大型艦艇。最新的一次軍事演習是從9月16日起,韓國將與美國展開為期10天的聯合軍事演習。美國頻繁拉韓國、日本、越南等中國周邊國家舉行軍事演習,意圖已經非常明顯,就是要形成一個針對中國的軍事包圍圈。
5、拼湊反華聯盟。俄羅斯《獨立報》10月27日發表題為“美國正在拼湊反華聯盟“的文章,認為,美國五角大樓正在花巨資擴大用于遏制中國的基地。同時,華盛頓還試圖拉攏盟國和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反華。當前,在與中國對抗方面,奧巴馬政府的政策變得越發強硬,正試圖從中國的鄰國和貿易伙伴中拼湊出反華聯盟,在人民幣匯率和南海領土矛盾等問題上組建反華統一戰線。近期,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訪問越南等國,重返東亞峰會,高調宣布要領導亞洲。11 月,奧巴馬將訪問日本、印尼、印度和韓國,中國肯定是重要議題。
二、中國的應對戰略
面對咄咄逼人的美國,中國應該如何應對呢。毛澤東在1949年8月14日發表的《丟掉幻想,準備斗爭》中的對美方針當前依然適用。希望勸說帝國主義者和中國反動派發出善心,回頭是岸,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辦法是組織力量和他們斗爭,一個基本原則是堅決奉行“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的戰略。
1、經濟戰。既然要迎戰美國,當然要拿出最核心的“武器”。中國目前最核心、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是經濟力量,特別是外匯儲備。關鍵是要用得好。用得好就是武器,用不好,就是累贅。美國政府自恃美元是國際貨幣,加大美元發行量導致貶值,受損的是美元儲備高的國家,而美國本身利益沒有損害,但這有個前提,就是這些超量發行的美元有人購買,如果無人購買,只在美國內部流通,超發的美元就會引發美國的通脹。美國之外的外匯儲備國要抑制美國超量發行美元,唯一的辦法就是這些國家一致行動,不買美元。達成一致行動有兩種方式,一是高美元外匯儲備國達成一致意見、共同行動,成為主觀上的一致行動;二是某個國家率先不買美元,其他國家跟風不買,形成客觀上的一致行動。中國可以采取的方式是什么呢?第一種方式,要求這些外匯儲備國達成一致意見,中國、日本、英國、印度、沙特等國家是高外匯儲備國家,日本受日美安保條約制約不會脫離美國,所以合作概率低;英國一直是美國跟班,所以與中國合作概率也低,但近來英國政壇發生新變化,卡梅倫首相對華戰略有了新變化,合作可能性比日本大,而且英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是市場持有,而不是主權基金,受市場影響大;印度近年來與美國走得近,而且奧巴馬承諾支持印度入常,所以,印度與中國合作制約美元的概率也不是很大,但印度的外匯儲備購買能力有限,影響不了大局;沙特與美國沒有很大政治上的利益問題,購買美元做外匯儲備是商業行為,所以隨行就市的概率高。根據這些分析,可以得出結論,中國與這些高外匯儲備國家達成主觀上的一致行動的可能性小,因此,只能選擇第二種方式,采取市場行動,這種方式是市場化的,不容易受指責,是一個較好的方案,而且不用因為找合作對手而欠下人情,問題的關鍵在于,中國要有善于運用市場手段影響美元匯率的高手,以及選擇最佳的時機,當然,最大的條件是中國有足夠的勇氣挑戰美元。中國的行動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拋售手中的美元儲備,二是選擇一定期間不購買美債,第一種選擇拋售美元可能會導致美元下跌,因此,中國要考量是否能夠承擔美元貶值導致的價值損失,不過,如果美元超量發行同樣會因貶值而導致外匯儲備縮水,對比而言,中國損失肯定不大,第二種選擇如果不購買美債,那么外匯儲備增加買什么呢,歐元、英鎊、日元、印度貨幣盧比、俄羅斯貨幣盧布、巴西貨幣雷亞爾等貨幣和債券都是可供選擇的方案,而且增加對這些國家貨幣和國債的購買,有利于增進中國與這些國家間的友誼和經貿合作,有利于提升中國對這些國家的經濟影響力,是性價比很高的行動方案,更重要的是,中國是美國國債的最大購買者,中國的行動對市場有示范效應,中國如果不購買,其他國家一定會關注并很可能采取跟隨動作,從而對不購買美債產生跟隨效應,而且一旦超量發行的美元購買量減少,美元貶值速度加快,將對美國民眾的財富影響巨大,美國必定不能承受這種拋售或者停買的壓力,從而必定減少美元的發行,美元將轉而升值。最重要的是,通過此舉,中國的外匯儲備不僅不會成為美國的“唐僧肉”,而是轉而成為制約美國的重要經濟力量。成功的關鍵在于,中國有足夠的勇氣和魄力承受美國的壓力,但這正是我們需要的壓力,這是一種美國對中國需求的壓力,承擔得越多,說明這個戰略越成功,說明這個“武器”越有效,美國將越忌憚。
2、金融戰。美元是世界儲備貨幣,這是美國金融力量的最大支撐。目前,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份額提升、投票權提升,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關鍵在于,這種份額是以美元的形式來達成的,如果能以人民幣的形式來表達這種投票權,自是最佳。所以,中國要挑戰美元的地位,就要走國際化道路,直接迎戰美元。人民幣國際化道路可以選擇四種方式,一是以香港為跳板,加大人民幣支付量和發行人民幣債券,目前已經有很大進展,但力度還不夠大,要相信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受歡迎度;二是以巨大的外匯儲備做保證,向世界發行人民幣及中國債券,允許其他國家把人民幣作為外匯儲備,可以考慮設置中央外匯銀行,專門負責外匯儲備的存貸及相關金融業務。巨量的外匯儲備起著黃金一樣的支付保證作用,確保境外的人民幣可以隨時兌換成外匯;三是開設中國證券市場國際版,吸引境外公司上市,可以用人民幣購買或者外匯購買,境外公司上市募集資金分兩種方式支付,人民幣和其他貨幣,具體比例可以根據上市公司需求和外匯政策調整;四是成立國際貨幣交易中心,允許世界各國貨幣入場交易,形成國際性的金融市場和外匯交易市場,具體交易規則和各國貨幣交易量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調整。中國30年改革開放的歷程表明,中國政府和人民在對市場機制和自由貿易的理解與運用上決不輸于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中國對市場規律的把握能力以及對經濟走向的控制能力也都不亞于西方國家。人民幣國際化應當主要通過市場而不是依賴于政府談判來推進,我們要充分相信中國政府對市場的掌握和調控能力。如果這四個方面在市場機制下能夠順利進行,人民幣也將成為世界性的儲備貨幣,從而對美元形成壓力,如此必將削弱美國的金融實力。
3、軍演模擬戰。美國針對中國的軍演無疑在挑戰中國的戰略底線,中國的做法當然是要積極應對,但如何應對有技巧。美國在哪里搞軍演,咱們就選擇另外的地方搞軍演,這不是回避對抗,而是圍魏救趙,時機相同,但地點可以不同,而且,在美國搞過軍演的地方,中國立即安排相關軍演,并且要有針對性,形成錯時的模擬戰爭。中國完全不用害怕美國的航空母艦,朝鮮戰爭時期的軍事實力差距比現在大多了,當年我們都不怕,何況現在呢。難道美國真敢發動針對中國的戰爭不成。事實證明,美國人都是紙老虎,伊拉克、阿富汗他都搞不定,何況中國,我們絕對要有戰略上藐視敵人的魄力和膽量,根本不用懼怕美國的軍事力量,至于航空母艦,更是不應當成為中國的軍事壓力,勇敢地接觸美國航母對我們只會有利,而不會有害,只有深入的接觸,我們才能真正地了解美國航母。實施軍演模擬戰的根本目的在于,堅決表明中國的態度,勇于接受挑戰而不是逃避,向世界清晰傳達中國堅決維護國家主權的強大意志。
4、太空戰。美國所有的戰略力量都依賴于美國的太空設施的強大,這既是美國的優勢,同時,也是美國的弱點所在。只要中國能夠充分證明自己有能力摧毀任何太空設施,特別是能夠精確打擊美國的衛星設施,那么,中國就可以用最小的成本對美國的軍事力量形成足夠的威脅和壓制,而且相對攻擊美國航母而言,美國軍事衛星更容易受到攻擊,因為軍事衛星的高度一般不會超過1萬公里,中國的導彈可以直接攻擊。所以,當2007年中國實驗發射導彈把廢棄的衛星摧毀時,美國上下受到巨大震撼。中國應當及早發力發展太空武器,這是攻擊美國最有效的軍事手段,如果能夠實現在衛星上發射導彈,美國將無所遁尋,完全置于中國武器的攻擊范圍之內,而且,中國的衛星技術是中國最為驕傲、最為擅長、最為自主的領域,與美俄的差距也不是很大。大力加強太空軍事力量應當是國防建設的重點,也是遏制美國軍事訛詐的最有力的武器。我們應當學會自主開創戰略空間和戰略武器,而不是跟隨美國的軍事力量發展方向。當然,中國政府尤其不要害怕西方媒體對中國威脅論的炒作,捍衛自身利益比任何的口水都更重要,美國政府當年出兵侵占伊拉克、阿富汗的時候,根本不把其他國家批評放在眼里。中國要相信一點,我行我素既是一種自信,更是一種戰略。
5、近戰。美國似乎對組建反華聯盟興趣極濃,不僅高調宣布重返東亞,而且聲稱要領導亞洲。尤其是美國赤裸裸地鼓動中國周邊國家反對中國,雖是讓人無法容忍。但事情也不能完全怪美國,蒼蠅不盯無縫的蛋,日本、印度、越南、澳大利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韓國等企圖加入反華圈子的國家,或多或少都與中國有過戰爭或者其他的瓜葛,都企圖通過美國來撈取利益,而這些都是中國的周邊國家,縱觀新中國以來的歷史,中國的和平從來都不是退讓得來的,而是通過戰爭得來的,維護國家的利益也不僅僅是通過談判得來的,而是通過戰爭得來的。所以,中國必須堅持一條基本戰略原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對中國的周邊國家,我們必須向他們傳達一個清晰信號,我們不懼戰爭,也隨時做好用戰爭維護國家利益的準備。中國的周邊國家對中國在國際貿易上的需求比中國對他們的需求更大,中國的貿易逆差絕大部分是由這些國家帶來的。所以,與中國交惡,利益受損更大的是他們,而不是中國,中國要善于利用這個經濟優勢和戰略力量。這也是避免戰爭的最有效手段。
6、遠交。遠交近攻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創造的最大政治智慧,時至今日仍然應當是中國最佳的外交戰略。針對美國構建反華聯盟的企圖,中國的遠交戰略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瓦解美國的傳統盟友特別是歐盟,二是與美國的周邊國家加強戰略合作,即使不是形成反美聯盟,最少也要讓美國感覺到戰略壓力,三是與非洲等美國不重視的領域加大合作力度。先分析如何實施第一個戰略,蘇聯的解體,俄羅斯的衰弱讓歐盟失去了最大威脅和戰略對手,戰爭遠離歐盟而和平長在,如此則使得美國失去了存在歐洲的理由,幾乎可以肯定,歐洲在軍事上已經不需要美國。那么經濟上需要美國嗎?美國和歐盟的經濟同質性高,依賴性少而競爭性強,國際金融危機讓歐洲損失巨大,而美國幾乎毫發未傷,更是讓歐洲認識到,美國對歐洲的利用價值在減少,歐洲不需要美國也已經成為歐洲許多國家的共識。歐洲與美國的疏遠就是中國的機會,中國與歐盟在經濟上的互補性也比歐盟與美國的經濟依賴度高,所以,中國應當把歐洲作為遠交的戰略重點,近來,中國與法國、葡萄牙、希臘、西班牙、德國、英國的外交往來明顯增多,中國與歐盟的合作明顯加強,這是一個正確的戰略方向。要勇于實施第二個戰略,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即使不是朋友,也是可以利用來牽制美國的幫手。在美洲,美國的周邊并不是鐵板一塊,古巴、委內瑞拉等國家都不是聽美國號令的,中國與這些國家的合作領域可以進一步擴大。另外,中國應當加強與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美洲國家的經貿合作,這些國家與中國經濟的競爭度不強,合作領域廣闊,特別是農業領域有很大合作空間,中國應當弱化與美國的農業貿易而加強與其他美洲國家的農業貿易,中國應當把巨大的農業市場作為重要的外交戰略工具利用好,作為對抗美國外交戰略的一個重要抓手。但目前中國在這個戰略上還沒有好的規劃和實施方案,應當抓住當前美國忽視美洲的機會,著手削弱美國的戰略后方。三是要大力耕耘非洲,目前中國與非洲國家的外交關系發展基礎和前景都比較好,不僅在國際外交格局較量中非洲國家對中國幫助很大,而且近年來經貿合作也在加強,不過,在軍事上的交往并不太多,使得中國在非洲的一些戰略利益和經濟利益得不到有力維護。因此,中國有必要利用當前索馬里海盜比較猖獗,國際社會對打擊海盜呼聲很高,但力度不大、效果不彰的形勢,著力擴大在非洲的軍事存在。
7、輿論戰。輿論的基本功能在于引起大多數人的關注,或者支持或者反對。媒體影響輿論,主要就是通過新聞報道等方式來鼓動人們來支持或者反對某個人、某個事或者是某個國家。就目前來說,與美國相比,中國在國際輿論中是處于弱勢的,往往處于被反對的境地,始作俑者往往是美國媒體。但是,美國媒體就是忠于美國的嗎?不,媒體是忠于市場的,誰可以讓媒體獲利,誰就可以掌握媒體。對于世界各國的媒體來說,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擴大自己的市場占有率,就是他們的最高目標。對于這一點,我們完全可以利用當前中國在世界受到極高關注度的優勢,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來撬動國際媒體的報道基調。比如,中國領導人主動接受西方一些重要媒體的采訪,向世界介紹中國、展示真實的中國、展示真實的中國領導人,過去,中國的領導人往往以集體的形象出現,這種方式與西方人注重個體的文化習慣有很大的差異,西方人更喜歡看到具體的、生動的個人,尤其是領導人,所以,比較有個人魅力、個性特點以及勇于接受西方媒體采訪的中國領導人往往在西方民眾中很受推崇。世界媒體眾多,但采訪中國領導人的機會是稀缺的,所以,能夠采訪到中國領導人當然是有利于增強媒體影響力的、有利于引發關注的、有利于擴大市場的,因此,中國領導人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市場的手來讓世界了解真實的中國、了解中國的政策、了解中國的人民和政府,爭奪有正義感的世界人民,從而擴大中國的影響力,營造于我有利的國際環境。過往的歷史證明,什么時候中國領導人主動、積極接受西方媒體的采訪,什么時候我們的政策方針就處于主動,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道會更加客觀全面,西方民眾對中國的了解也會全面具體。就目前來說,中國領導人接受西方媒體采訪已經有了很大的突破,但在媒體的選擇、接受采訪的方式上還有更大的突破空間,可以進一步拓寬領域,根據西方民眾的信息接受習慣來選擇發布信息的方式。比如說,接受電視采訪、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在網絡上發表言論,甚至在微博上發布消息,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競選時期的網絡工具居功至偉,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些新興媒體拿過來為我所用,積極主動搶占國際輿論市場。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