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朋友”關系導致中美不穩(wěn)定
閻學通
外交戰(zhàn)略可成熟,但國家關系無法成熟
《環(huán)球時報》7月20日發(fā)表拙文《“成熟的中美關系”意味什么》后,又發(fā)表了一些討論。這些討論深化了我們對中美關系的認識。例如,有人發(fā)現(xiàn)以所謂的“關系成熟”描述中美關系反映了中美關系中的危機。這次討論有一點遺憾,就是未從修辭的角度深入討論“成熟”一詞是否具有修飾“關系”的作用。
國家關系有遠近之分,是距離;冷熱之分,是溫度;變化快慢之別,是速度。距離、溫度、速度都是可雙向變化的,故沒有成熟的狀態(tài)。國家關系的遠近、冷熱、變化快慢因此也無成熟狀態(tài)。例如,中美就南海爭端的相互批評,媒體普遍認為這一事件表明中美關系疏遠了,降溫了和加速惡化了,而沒有認為此事表明中美關系成熟了或是幼稚了的。
另一個邏輯問題是將政策成熟混淆為“關系成熟”。有人認為,在中美關系“不成熟時強調成熟,反映了至少雙方采取的是一種成熟行為”。國家行為是外交政策的體現(xiàn),具體政策和行為都有始有終,故有成熟的可能。然而,政策行為的成熟并不等于雙邊關系就能成熟。雙胞胎兄弟可長大,其行為可以成熟,但他們兄弟關系無論好與不好都不存在幼稚還是成熟問題。人們根據(jù)美韓以聯(lián)合軍演威懾中國和朝鮮的行為,可以判斷他們的對華和對朝政策是否成熟,但卻無法判斷中美、中朝、中韓、韓朝、美朝、美韓等關系何者成熟,何者幼稚,更無法判斷何者比何者更成熟。 還有人在認為“以‘成熟’實際應用的權威考察標準應是官方表態(tài)而不是某些學者和媒體的自述”的同時,又說:“美國比中國更喜歡使用成熟一詞,既不表明中國期待成熟的熱情不如美國,也不意味著一種不平等的地位”。筆者在百度上未搜索到中國副部長以上官員說中美關系成熟的。如果沒有不平等的因素,為什么美國高官熱衷于用“成熟”一詞描述中美關系,而中國高官們不情愿呢?有人透出了“中美關系成熟”的真實含義,說:“對其他國利益的侵犯,是美國政治行為中的常態(tài)……只要這種侵犯是在中國可以容忍的范圍內。所以不能因此否定以成熟來描述雙邊關系的廣泛含義。”簡言之,就是讓中國忍。
中美關系為何不穩(wěn)定
對當前中美關系的不穩(wěn)定性有三種常見解釋:一種認為是中國人的民族主義上升,一種認為是中國實力增長,一種認為是中美缺少溝通對美誤解。這三種解釋都是能解釋中美關系為何惡化,卻無力解釋為何改善,更解釋不了為何時好壞。
現(xiàn)代民族主義在中國始于19世紀中葉,發(fā)展趨勢是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然而,民族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進程與中美關系的變化并不呈現(xiàn)相關性。以2010年為例,1-3月份中美關系惡化;4-6月雙邊關系有所改善,7月份因美韓聯(lián)合軍演和美國表態(tài)要介入南海爭端,雙邊關系再次惡化。然而,這7個月里,中國人的民族主義并沒有與中美關系變化一樣地起伏。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美經濟實力差距逐漸縮小的過程,而這30年里中美關系卻是大起大伏,并非是只惡化無改善。2008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只是程度上進一步縮小中美經濟實力差距,而非性質上改變中美綜合國力差距。2008年至今的中美關系表現(xiàn)為,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會議之前,雙邊關系以改善為主,之后則是惡化多于改善。
1989年中美溝通渠道猝然減少,從1993年開始溝通渠道不斷增加。如今,雙方溝通渠道數(shù)不勝數(shù),僅首腦會晤就一年多次。然而,1993年以來的中美關系并不因溝通渠道的不斷增加而穩(wěn)定改善。當前中美溝通渠道遠多于上世紀80年代,但雙邊戰(zhàn)略關系的穩(wěn)定性卻遠不如那時。溝通有增加相互了解的作用,但深入了解有增加友誼和增加敵意兩種作用。美國越了解中國的國防現(xiàn)代化速度與決心,防范中國軍事發(fā)展的政策力度就越大。
“假朋友”性質是重要原因
筆者以為,要解釋中美關系的不穩(wěn)定性,就需要找到一個既能解釋中美關系惡化、同時也能解釋雙邊關系改善的因素。具有雙重功能的因素才可能使中美關系在短期內大起大落。“假朋友”就是一個具有解釋雙向變化功能的概念。
1989年政治事件給中美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合作為主的戰(zhàn)略關系畫上了句號。蘇聯(lián)解體后,雙邊進行戰(zhàn)略合作的基礎嚴重衰減。面對缺乏重建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利益基礎,中美雙方為改善關系創(chuàng)造虛擬基礎。由于雙方良好的主觀意愿與客觀的利益沖突之間存在著巨大差距,于是雙方采取以友好語言描述不友好關系的政策,形成了“假朋友”的關系。
中美“假朋友”關系始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1995-1996年臺灣問題使中美關系惡化到面臨軍事沖突的危險。為了降低對抗程度,中美雙方用“非敵非友”這個模棱兩可的詞匯來描述雙邊關系。“非敵非友”的說法為恢復中斷了8年的中美首腦會晤創(chuàng)造了條件。1989年6月之后中斷的中美首腦會晤在1997年10月得以恢復,并提出了中美“建設性戰(zhàn)略伙伴關系”和“表明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要多于分歧”的說法。首腦會晤的恢復進一步加大了雙邊關系的表象和實質的差距。1999年炸館事件一下子打破了中美戰(zhàn)略伙伴的幻景。2001年南海撞機使中美戰(zhàn)略伙伴關系更名不符實。
“9•11”事件之后,美國在全球的反恐戰(zhàn)略需要中國合作,2002年布什政府也開始以“不真實但好聽”的詞匯來描述中美關系。其代表性的說法是“中美關系處于歷史最好時期”。雖然雙方都知道中美戰(zhàn)略合作關系遠未達到80年代水平,但雙方政界、學界和媒體普遍使用這一提法來評價中美關系。布什2002年訪華時,媒體開始說中美關系走向成熟。
無論是觀察1950年以來,冷戰(zhàn)結束以來,還是金融危機以來的中美關系,我們都找不到歷史依據(jù)可以支持這種假設,即以不真實但好聽的語言描述中美關系可以維持雙邊關系穩(wěn)定。反之,當描述雙邊合作關系的詞語比中美合作關系實質水平低一些時,雙邊關系呈現(xiàn)為穩(wěn)定改善的狀態(tài)。1971-1988年的中美關系是較為典型的例子。這時期,雙方未將中美關系描述為戰(zhàn)略伙伴,但實際上雙方進行著抵制蘇聯(lián)軍事擴張的實質性戰(zhàn)略合作。
“假朋友”關系不穩(wěn)定的原理是,用假友誼掩蓋雙方利益矛盾暫時改善雙邊關系,但因雙邊利益矛盾大于共同利益,故此沖突不時地從假友誼的外衣下面跳出來,于是形成雙邊關系時好時壞。
開展預防性合作是對美政策成熟的表現(xiàn)
在中美綜合實力差距縮小速度加快的情況下,中美結構性矛盾將會更加突顯。為了在利益沖突擴大的情況下維護雙邊關系的穩(wěn)定,中美應就戰(zhàn)略利益分歧達成一致,在利益沖突的基礎上加強預防性合作,即防止沖突發(fā)生和在沖突發(fā)生后防止沖突升級的合作。預防性合作是競爭者之間的合作,這如同拳擊比賽時競賽者事先達成競賽規(guī)則,以防止拳擊比賽升級為殘殺。中美針對利益沖突開展預防性合作,有助于降低獲得對方支持的預期,增強對方不合作的心理準備,從而實現(xiàn)中美戰(zhàn)略關系穩(wěn)定。
承認中美為戰(zhàn)略競爭者,可從多方面穩(wěn)定中美關系。由于雙方視對方為戰(zhàn)略競爭者,首先可使雙方對對方會損害自己利益的行為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從而降低了因報復過度而導致沖突升級的危險;第二可增強相互威懾的戰(zhàn)略可信性,這為雙方在安全領域開展更多的預防性合作奠定了基礎;第三可以降低對獲取對方支持的政治預期,從而不會因在第三方事務上未得到對方支持而產生不滿;第四促成在利益沖突的基礎上開展預防性合作,從而擺脫合作僅限于共同利益范圍之內的局限性。
中國對美政策成熟與否的判斷標準應為,是否實現(xiàn)了政策目標,是否維護了國家利益。這如同,棋藝成熟的表現(xiàn)是贏棋與和棋的次數(shù)多,而非輸棋的次數(shù)多。輸棋后能保持與對手關系和諧表明的不是棋藝成熟,而是詞不達意的“關系成熟”。
(《環(huán)球視野》2010年8月30日第306期,摘自2010年8月3日《環(huán)球時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wǎng)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