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強:2010熱點(中)——奧巴馬的“伊朗戰爭”將會“如此爆發”
今年夏季,天上驕陽似火,地面洪水如潮。從日本海到黃海再到南海,中國、俄羅斯與美韓日等國相繼進行了一連串帶有對抗色彩而又規模空前的海陸空聯合軍演,朝鮮更是高分貝地喊出了“核武圣戰”的新口號,似乎顯示朝鮮半島乃至東亞地區新一輪的大國地緣戰略角力又要上演了。第二次朝鮮戰爭真的要爆發嗎?美國將會聯同東盟在南海“抗擊中國”嗎?或者這不過是奧巴馬為了打贏國會中期選舉而炮制“中國替罪羊”的“例行公事”?可以這樣說,在某種意義上,出現在電視畫面上的新聞報道與那些普羅大眾喜聞樂見的“電視肥皂劇”并無二致。
過去,中國有一句頗具革命色彩的政治話語叫做“全國一盤棋”,而美國的地緣戰略專家布熱津斯基(曾任卡特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現任奧巴馬的高級戰略顧問)則通過《大棋局》一書告訴人們,美國的國家戰略是“全球一盤棋”,其戰略謀劃之深度、廣度及高度,遠遠超出常人之想象。筆者此前在《2010熱點:從黃海看世界》一文內表示,“美國此番‘大動干戈’不過是通過制造地區緊張局勢并利用強大軍力對中國進行政治訛詐,以威逼中國放棄金融主導權”,以及采取“聲東擊西”的策略,“通過激化朝鮮半島矛盾來遮掩其侵略伊朗的圖謀”。所謂“遮掩”,并非指傳統性的“掩人耳目”,因為在今天這個信息全球化時代里,國際性的軍事行動根本不可能讓人“聽不見、看不到”,而只能通過采取一系列欺騙戰略促使對手產生形勢誤判,以此達到“遮掩”的目的。奧巴馬政府之所以選擇在此時刻意挑起黃海和南海的高調對峙以刺激中國,除了上述的政治經濟原因外,同時也意在觸動中國方面保衛首都安全的敏感神經,盡可能地吸引解放軍的注意力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使之無暇西顧。
我們必須緊記一個事實,美國在現階段始終將中國、俄羅斯和伊朗列為全球戰略級別的重點打擊目標,而朝鮮不過是美國用以牽制中國、挾持韓國的地區性戰略棋子,使之成為美軍長期駐留及干涉東北亞局勢的政治借口。因此,美國其實“樂于看到”朝鮮政權的長期存在,并“積極維持”朝鮮半島的南北分裂局面,所謂“朝核六方會談”或美韓聯合軍演等等都是服務于此一目的的策略。筆者認為,在伊拉克戰爭后,美國針對中俄伊的打擊戰略可謂“三管齊下”,但又各有側重:采取政治脅迫、經濟壓榨、軍事威懾、思想改造及社會滲透等手段,力求逐步弱化并瓦解中國的國家意志,大致體現為“溫水煮青蛙”式(美方稱之為接觸與遏制)的軟策略;采取政治打壓、經濟滲透、北約東擴、東歐反導及顏色革命等手段,力求逐步壓縮及削弱俄羅斯的戰略實力,大致體現為“軟硬兼施”的兩手策略;采取政治攻擊、外交圍堵、經濟封鎖、軍事壓迫及思想滲透等手段,力求逐步孤立乃至窒息伊朗的生存空間,大致體現為“志在必得”的硬策略。
奧巴馬上臺后,為了修補因布什主義強硬政策而嚴重受損的美國國家形象,不得不對國際社會作出“友善姿態”。另一方面,美國亦明白若要入侵伊朗,首須抽掉中俄兩國對伊朗的戰略支持。因此,奧巴馬首先推動了“美俄修好”,同時又對中國拋出了“中美共治”的香餌,極力拉攏中俄“共同遏制伊朗發展核武的野心”。今年6月,美國終于促使中俄兩國對安理會制裁伊朗的最新決議投下了贊成票,不論此一決議有何實質內容,美國至少已在國際社會上成功地營造出美俄中三大國聯手壓制伊朗的政治氣氛,同時也為日后爭取安理會對伊動武的合法授權埋下伏筆。7月份,美國與歐盟相繼出臺了針對伊朗的單邊制裁法案,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于27日對此表示,“在聯合國安理會現行對伊制裁之外,對該國采取單邊或是集體制裁的做法是不可接受的”。“這不僅破壞了我們尋求通過政治外交手段調停伊朗核計劃問題的共同努力,更是對安理會認真考慮并協商一致的決議條款的輕視”。可以看出,美國這種打著“安理會決議”旗號販賣私貨的“傳統做法”,致使俄羅斯頓生上當受騙的怨氣。
如果人們僅以現代國家的正常邏輯來推測,自然得出內外交困、士氣低落的美國難以發動新戰爭的判斷。然而,今天的美國實質上卻是一個由共濟會所主導的、為金融大亨、石油財團、軍火巨頭利益服務的軍國主義法西斯獨裁國家,為了填補因窮兵黷武、縱欲無度而造成的天文數字般的赤字和債務,更為了實現其長久以來所追求的、由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所主導的“世界新秩序”,美國必將再度開動其“世界第一”的戰爭機器。在現代美國歷史上,幾乎每一次較大規模的經濟危機后,必然發生一場規模相當的對外戰爭或地區沖突,同時也都是在違背美國民眾意愿的情況下而發生的(如羅斯福故意放縱日本轟炸珍珠港從而促使美國參與二戰)。因為只有通過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地制造“可控的危機或戰爭”,才能將各國人民所創造的物質財富不斷地“驅趕”進入美國這個“投資安全港”,不斷貶值的美元紙幣才能藉此重新堅挺起來,而美國的債務自然在戰爭獲勝后大幅縮水甚至一筆勾消。于是,美利堅帝國及其“民主美國夢”得以繼續統治世界。
8月1日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公開表示,美軍已經制訂好了攻打伊朗的計劃。本來,美國政府歷來從不承認存在入侵伊朗的軍事計劃,但如今由美國軍方首度公開承認,這無疑是一個明顯的戰爭信號。當然,就如“狼來了”的故事一樣,美國即將入侵伊朗的傳言在近年多次成為媒體的關注焦點,人們對此變得見怪不怪,大多已經不當一回事。其實美軍同樣深諳“虛實互用”的軍事心理學,在人們出現麻痹心理之時,再來一個看似不合常理的“公開宣戰”,反使人們更不相信戰爭即將到來。實際上,內外形勢的各種變化迫使美國不容再拖而必須盡快開戰。7月中旬,《華盛頓郵報》和美國廣播公司共同進行的新民調顯示,美國民眾對總統奧巴馬的支持率降至新低,將近60%的受訪者對奧巴馬領導國家的能力信心不足。目前居高不下的國內失業率,持續疲軟的股市和房市問題,處于“準衰退”的美國經濟可能出現“二次探底”,國會中期選舉前景不妙,還有令人頭疼的墨西哥灣漏油危機等等,這些都是奧巴馬的“政治負資產”,亦成為民主黨政權發動對外戰爭以轉移國內矛盾、展示自身強硬形象的誘因。
另一方面,至關重要的一點是,據英國《獨立報》中東記者費斯特的報道,09年夏季前后,以沙特、俄羅斯為代表的石油生產國,與中國和日本這兩大石油進口國秘密召開了一系列會議,雙方商議了一項長期計劃,決定在國際石油貿易中逐步取消美元作為結算貨幣的地位。伊朗則宣布將來會以歐元出售石油,而巴西據稱將要以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雙重身份加入此一計劃(見恩道爾中文博客)。毋庸置疑,有關各國的此一舉措無異于宣判了美元的死刑,而美國勢必作出殊死的反撲(這也正是中國方面此前宣布南海為核心利益,并且罕見地作出連串政治及軍事強硬反應的重要原因)。此外,美國方面已經覺察到某種趨勢,意味著中國政府的政治路線將要發生方向性調整,而普京則很有可能在2012年再度成為俄羅斯總統,加上中俄兩國在今年天災人禍頻發(不排除部分災難事件是美國‘第五縱隊’的功勞),這些多方面的綜合因素使得當前成為美國對伊動武的“最佳時機”。一旦美國拿下伊朗,即可全面占據中東進而威逼中亞(震懾兩個地區的所有產油國),在完全掌控中東石油資源及波斯灣戰略航路后,等于扼住了中國的能源生命線,同時在中國國內制造恐慌性的糧食危機并發動毫無預兆的生物戰(類似03年的SARS甚或引爆早已施放于中國人群內的基因武器),以迫使中國完全臣服于美國;其后再通過操縱國際油價全面下跌,徹底摧毀俄羅斯的經濟基礎以促其全面崩潰,最后完成美國(共濟會)“統一世界”、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歷史使命。質言之,今年極有可能成為世界各大國發生對抗性角力的關鍵之年,甚而重演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歷史戲碼,致使2010年成為又一個劃時代的轉折點。
筆者認為,隨著小型核武、激光武器、巨型鉆地炸彈、生物基因武器、全球即時打擊的空天飛機等新型武器的陸續出現,美軍自認已經掌握了全面壓制對手的戰略打擊力量。因此,它需要一場實戰進行驗證新武器的效能,同時以此震懾中俄兩國的抵抗意志(二戰后期美國決意在日本投擲兩顆原子彈,更主要的原因是警告蘇聯不能染指日本)。至于美國發起伊朗戰爭的具體步驟,顯然不會依舊沿襲伊拉克戰爭模式。在戰前,美國與以色列聯手采取各種“小動作”不斷刺激伊朗,如5月以色列襲擊(近來轉而親近伊朗的)土耳其前往巴勒斯坦的國際救援船只、7月16日奧巴馬致信阿巴斯逼其盡快恢復巴以和談(談判結果無非是要巴勒斯坦‘體面地’臣服于以色列)、以及8月3日黎以邊界莫名其妙的“砍樹沖突”等等,以此誘使伊朗首先攻擊以色列,藉此制造戰爭借口以便獲得聯合國對伊動武的“合法授權”。若伊朗不為所動,人們可能就會看到,在克林頓、希拉里夫婦“低調”操辦女兒的“王室婚禮”之后,民主黨緊接著為奧巴馬舉辦全國性的生日盛宴,正當美國民眾仍然沉浸在一片溫馨、和諧的美好氣氛之際,已經宣布撤離的駐伊拉克美軍部隊突然遭受“恐怖襲擊”而傷亡慘重,美方快速無比地得出了“證據確鑿”的調查結果:伊拉克什葉派“恐怖組織”在伊朗革命衛隊的指使下,使用了伊朗制造的火箭彈(美軍出示了寫有‘伊朗型號’的彈片)對美軍實施“恐怖襲擊”。于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奧巴馬的“伊朗戰爭”就此按照預案迅速展開···
10、08、05、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