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快速發展,這是全世界都承認并矚目的事實;任何發展都要面臨困難與挑戰,這也是所有人都認可的規律。快速發展的中國也不例外,也要面臨諸多的困難與挑戰。面向未來,在對外關系層面,或者說,在外部環境上,中國將面臨著什么樣的挑戰,這是筆者長期以來一直努力思索的問題,相信許多人也會有同感。但盡管努力思索,可總是不得要領,理不出頭緒,找不到切入點。認真學習了環球時報2009年12月31日刊登的一篇文章,大有茅塞頓開之悟,感到終于有點摸到了竅要。在這篇題為《相互依存讓預測失靈》的文章中,作者聲稱,“在美國人的眼中,中國的發展可能帶來全球力量的轉變,美國不可能阻止中國力量的發展,而只能盡可能推動中國因素朝著對美國有利的方向演化。在這個進程中,中國與美國形成了某種程度上的‘利益共同體’。更重要的是,這一切并非是某個政治家精心設計的一廂情愿——雖然我們不能否認兩國政治家們付出的艱辛努力,而似乎變成了歷史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短短的一段話,但我卻以為含義雋永,揭示出了很多深奧的道理,甚至認為這是迄今為止有關中美關系甚至中國對外關系最精辟最深入的闡述。
首先,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美國人對中國的發展非常關心,并在為此付出艱辛的努力。以前我們所知道的一個事實是,防范與遏制一直是美國對華關系的主軸,為此美國在全球范圍內,在所有領域全程全方位地同中國進行戰略較量。現在看來,僅僅這樣評價美國人似乎是有點門縫里看人了。美國的戰略舉措遠遠不是防范與遏制這么簡單。如果作者所言不虛,那么美國人至少已經有了二個基本戰略判斷:一個是中國的發展可能帶來全球力量的轉變。怪不得最近一個時期西方的媒體連篇累牘呢;另一個是,美國不可能阻止中國力量的發展。也就是說,傳統的美國對華遏制與防范戰略可能不很奏效。那怎么辦呢?看來美國人已經有了新的戰略選擇,這就是“盡可能推動中國因素朝著對美國有利的方向演化”。仔細琢磨一番,這個戰略可是大有學問。第一,不同于防范和遏制,這個戰略是力求因勢利導地要推動中國在發展中轉化,轉化成對美國有利的因素,很厲害;第二,也不同與“和平演變”戰略,過去西方所奉行的那個“和平演變”戰略只是一味地追求西化,太單調,效果也不是很好。第三,也與近年來頻頻在其他國家使用的“顏色革命”也有所不同,這個戰略的要點不是取代,不是扶持一部分人上臺代替原來的執政者,而是與現執政者合作。因為這樣的分析,我們自然就要得出結論:不可等閑視之,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動向,標志著美國對華戰略的重大改變,完全應該予以高度關注。在此,我們就不能不由衷對中國的一些“專家”、“學者”表示誠摯的感謝了,他們確實是知美國、懂美國的,對美國的一舉一動都了如指掌,說不定也已經與美國的高層有充分的溝通了。能把這樣近乎戰略機密的大事通知給中國人,怎能說中國人中的親美派不夠愛國呢?這必須予以糾正。
其次,推動中國的向著對美國有利的方向轉變不可能一蹴而就,將是一個很長的過程,重要的是,“在這個進程中,中國與美國形成了某種程度上的‘利益共同體’”。看來,這又是一個嶄新的說法了。我們聽慣了有關“中美國”、G2等的名詞,但這些都是舶來品,非本土制造。現在有了,叫“利益共同體”,看來,我們中國學者在推動中美關系向著對美國有利方向發展的偉大事業中,也有很了不起的創新能力,比西方學者豪都不遜色,戰略謀劃水平不遑多讓。“中國與美國形成了某種程度上的‘利益共同體’”這個判斷足夠讓所有的中國人震撼。不管是什么程度(因為作者說某種,到底是何種,教授沒說,咱們也就無從得知),但是,“利益共同體”有多大多重要,常人也能略知一二:一是有共同利益,到底有多少共同利益咱不敢說,但起碼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推動中國因素朝著對美國有利的方向演化”,從作者的意思看,這是中美雙方最大的共同利益;二是不僅僅有共同利益,而且還聯結成了一個“體”。在今天這個世界上,相互之間有共同利益的國家數不勝數。但能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成一個“體”的可謂鳳毛麟角,稀缺得很,既然中美都聯了“體”,這就意味著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特別是我們普通老百姓,既然美國和中國的“政治家們”都“付出了艱辛努力”,難道我們還不該連吃奶的力氣都使出來嗎?不然,良心大大的壞啦。
這樣,中國發展的目標與方向就再清楚不過了。正如這位作者所言,“中國正在成為現有國際體制的維護者、完善者和建設者。這也是中國對外關系最大的進步之一。如果忽略了這一巨大的改變,將無法正確理解中國的對外政策以及和平發展的訴求。”做“現有國際體制的維護者、完善者和建設者”,這是“中國因素朝著對美國有利的方向演化”的必然結果,也是中美“利益共同體”的共同使命。
既然明白發展的方向、發展的目的,那么中國發展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也就一目了然了。按照上述邏輯,中國發展所面臨的困難,就是對“利益共同體”這個“體”的破壞;所面臨的挑戰就是中國向著不利于美國方向發展的那些因素。兩國的政治家們之所以努力,并且努力得很艱辛,完全是因為還有上述困難和不利因素的存在。
這樣看來,當代中國在對外關系上確實存在兩種不同力量和不同路線:一種力量是要與美國的政治家們一起艱辛努力,推動中國因素朝著對美國有利的方向演化,加強中美“利益共同體”,使中國與美國更加相互依存,使中國成為現有國際體制的維護者、完善者和建設者。所以,他們大聲疾呼,救美國就是救中國,美國在亞洲存在利大于弊,中國對美國應該務實合作,而且要以合作促合作。只有這樣,中國才能不辜負國際社會的希望,才能對國際社會負起更大的責任來。而另一種力量則要堅持獨立自主地發展,不去與美國加強什么“利益共同體”,也不會去為此去付出什么艱辛的努力。這種態度,必然要與美國的努力與希望背道而馳。
究竟誰是正確的?誰站在了歷史發展的正確路線上?《相互依存讓預測失靈》文章的作者想強調又有些疑慮,但終究還是把這種取舍提高到歷史發展方向的高度,他說:“這一切并非是某個政治家精心設計的一廂情愿”,“而似乎變成了歷史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 “中國因素朝著對美國有利的方向演化”,“中國與美國形成了某種程度上的‘利益共同體’”到底是不是歷史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作者只說“似乎是”。其實,這已經沒有什么“似乎”的了。既然我們的“專家”、“學者”對美國的戰略企圖與決心判斷得是如此精準(也許是溝通得比較深入吧,筆者不敢斷言),既然“這一切并非是某個政治家精心設計的””,而且“中美雙方進入相互塑造時期”,“中國的學者們已經開始討論在多邊機制中如何發揮更大的作用了”,那么我們的學者還不如干脆大聲疾呼,“讓中美攜起手來,共同推動中國因素朝著對美國有利的方向演化”吧,沒必要再去遮遮掩掩的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