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國際 > 國際縱橫

從華盛頓到奧巴馬--美國200多年來的家族政治(連載之一)

京虎子 · 2009-05-28 · 來源:烏有之鄉
美國總統奧巴馬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從華盛頓到奧巴馬——美國200多年來的家族政治(連載之一)

京虎子 

   

…………………………………
    《環球視野》編者按:《從華盛頓到奧巴馬——美國200多年來的家族政治》是2009年5月新華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新書。這部書深刻剖析了政治家族,也就是門閥對美國的政治的影響和控制,得出了統治美國的是大大小小的政治家族的結論。
    全書貫穿的以事實來回答“誰在統治美國”的主線,讓人們看到了美國人享受到的憲法授予的人人平等的權利比例是不一樣的,而且其差距比美國的貧富差距還懸殊。美國絕對不是通過真正的民主來進行統治的,它的民主是一種所謂的“美國式”民主。
    本書深刻論及了“美國式”民主的虛偽,以無數事實告訴人們:美國的民主選舉是由門閥在幕后操縱和控制的少數富人的游戲。美國從建國開始就是不民主的;美國的新聞自由的本質就是,各地門閥通過各自控制的媒體,在以丑聞打擊國內政敵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在全世界推銷美國文化產品,賺取金錢,推廣美國文化和價值觀,幫助美國統治者實現控制世界的目的;美國的政治制度是為門閥服務的,這種制度使得美國的選舉成為多數服從少數的選舉;美國的政治是具有世襲性的,大大小小的門閥的各種裙帶關系,使門閥子弟獲得了政治上的優先權,可以躋身上層社會,長期占據要職;美國政治體制得以繼續維持下去的秘訣,是它十分精巧地披上了一種公平競爭的外衣。民主、自由、人權等就是鑲嵌在這件外衣上的華麗耀眼的飾品。
    這是一本真正講真話的書,對那些以所謂“講真話”來忽悠中國人民的人,不啻是當頭一棒。為使廣大網友盡快了解此書的一些重要內容,從今天起,我網站選載此書的引子和7—10章,以饗讀者。
…………………………………

                                     引  子

    任何一個國家都存在由誰統治的問題,我們今天這個世界的霸主美國也不例外。早在美國建國的柱石《獨立宣言》里就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按美國官方的中文翻譯即為:人人生而平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美國是按照多數美國人民的意愿進行統治的。
    為了達到人人平等的原則,美國在建國后的200多年中不斷完善改進,形成了一套民主選舉制度,除了美國總統之外,從國會議員到州長縣長,甚至小到社區居民委員會的成員,都是通過民主選舉的辦法,按得票多少而產生的。唯一例外的美國總統選舉,也是出于技術上的考慮,采取了兩級選舉的制度,歸根到底也是選民投票選舉產生的。
    美國建國以后,在政治上并非風調雨順,各種政見和區域性的矛盾層出不窮,甚至出現了分裂。但即便在南北雙方各自為政的內戰時期,南方政府幾乎照搬了美國聯邦政府的政治體制,這說明在美國歷代政治人物的心目中,由開國先賢們創立的這套政治體制是最符合美國建國原則和具體情況的體制。在美國從孤立到強大,然后到巨無霸的過程中,美國朝野的政治人物和媒體始終極力向外輸出這套政治體制,讓其他國家自愿或者被迫效仿。在世界上的很多人眼中,包括很多中國人眼中,美國的政治體制是當今最成熟和健全的民主體制。
    但是,從美國建國到今天,在美國國內,有關“誰在統治美國”的疑問從來就沒有平息過。從華爾街金融家到石油寡頭、加上共濟會和猶太社團等等,人們不斷地發現所謂的真相和幕后黑手。其根源在于,雖然在表面上每一個美國人都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真正融入美國社會的人們就會發現,每個人享受到的憲法授予的人人平等的權利的比例是不一樣的,而且其差距比美國的貧富差距還懸殊。無數的事實告訴人們,美國絕對不是通過真正的民主來進行統治的,它的民主是一種特殊的“美國式”的民主。
    將近半個世紀以來,改革政治體制的呼聲在美國一直很響亮,也頗有幾位高唱改革的總統入主白宮。但是美國的政治體制依舊像一頭蹣跚的巨獸,沿著固有的軌道爬行。世界上效仿或者全套照搬美國的政治體制的國家,則基本上沒有成功的例子,甚至往往比他們原有的政治體制還要糟糕。
    在本書里,我們將要仔細研究一下美國式的民主的核心是什么。談這個問題,首先要從美國政治的金字塔的最頂端、也就是美國總統談起。
    美國總統候選人的條件非常寬松,選舉規則既透明也貌似很公正。但是迄今為止的43位總統中居然有兩對父子、一對祖孫、一對堂兄弟。既然是民主選舉制度,卻為什么會反復出現這種情況?
    進一步統計的結果更讓人驚訝:其中有24位總統起碼和另外一名總統有親戚關系,而且其中只有兩位是通過婚姻找到政治大樹的,其余22位是含著政治金鑰匙出生,占總數的51%。有30位(70%)有政治背景,其中20位是政治人物的兒子,2位是政治人物的侄子或孫子。只有不到I人的總統沒有家族政治背景,占明顯的少數。也就是說,大多數美國總統是靠著家族的背景起家的。
    這些數字告訴我們的是,統治美國是大大小小的政治家族,借用中文的定義,就是門閥。美國從建國以來,出現過300多個門閥。美國的政治是這些門閥的興旺和衰落,美國的民主是為了門閥們“合縱連衡”而制定的游戲規則,普通大眾不過是看客。
    這本書就是教你如何看這場已經演了200多年的“政治秀”的。

                        游戲規則 - 美國民主選舉的真相

    1,美國從建國開始就不是民主的
    談到美國,就不能不談他的民主選舉的政治制度,似乎是美國的立國之本。可是,讓很多人感到吃驚的是,這個民主政治的規則在美國建立之初并不存在,也就是說,美國并不像它的官方吹噓的那樣,是以民主開國的。
    不僅在中國人的眼中,甚至在世界人民的眼中,美國是一個讓人又恨又羨慕的國家,原因就是因為它的強大,而且越來越強大。美國的強大固然有它的歷史機遇,但毫無疑問和它的政治體制有關。不管對美國有多大的仇恨,只要是有理智的人,都承認美國的政治體系絕對不是世界上最壞的。在崇拜美國人的眼中,美國的政治體系就和圣經一樣,值得一字一句地反復地學習和朗誦,直到達到一句頂一萬句的水平。世界上頗有一些國家全套照搬美國的政治體系,但基本上沒有成功的例子,甚至比它們原有的政治體系還糟。
    畫虎不成反類其犬,本來就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由于水土不服而生病甚至過世的例子在醫學上也屬于常見的病例。因此人們在司空見慣之后,會很虛心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總以為是自己在哪個方面做得還不好,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有一位偉人曾經很有哲理地講過:“虛心使人進步”,可惜這句話不是普遍真理,人們往往因為太虛心了,形成某種智障。
    美國政治制度在其他國家的實踐上的失敗,人們也是很慣性思維地找自己的原因,而不是從這種政治制度的本身上找原因,沒有認真考慮一下這種政治制度值得不值得照搬,能不能照搬。當然也有智者看出,一種政治制度是有其社會和經濟基礎的,因此他們強調在照搬美國政治制度例如三權分立、總統選舉制度等等之外,還要培養這種制度生存的土壤,比如讓中產階級壯大到一定的程度,或者讓大多數人都成為房奴車奴。
    但是,他們沒有看到的是,任何一種政治制度都不是自太空如隕石一樣掉下來的,而是從地球上滋生出來的。當該制度滋生出來的時候,人類的社會形式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也就是有了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因此任何一種政治制度包括美國的政治制度都有他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也都有他文化和歷史的負擔。
    美國的政治體系和其他各種政治體系一樣,有其可取之處,也有其沉重的負擔。雖然北美這塊土地接觸文明的時間不長,沒有什么歷史和文化的傳統,但當年建立美國政治體系的那些人們并不是打魚、種玉米、有空割人頭皮的印第安人,而是受西方文化熏陶的白種人,在他們心中是有固有的對政治和社會結構的成見的,這種成見自然會出現在美國的政治體系中,因此美國的政治體系和制度也不可免俗地有了歷史和文化的背景和負擔。
    無論怎么演變,美國的政治是有它不可撼動的基礎的,這個基礎來源于美國建國之前的時代背景,也來源于建國之后的歷史變遷,恰恰是這種時空的東西是無法照搬的,恰恰是這種時空的東西讓照搬的人們從一開始就注定要失敗。
    美國以民主立國,實際上是繼承殖民地自治傳統,選舉產生立法和公職人員。到了今天,美國的民主選舉制度變得比較健全了,每次選舉,無論是全國性的總統選舉,還是地方性的選舉,都能夠做到認真遵守既定的規則。然而,這個規則并不是從一建國就建立的,而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經過的分裂和戰爭的血腥過程,才逐步健全和完善的。
    這個規則的建立是門閥妥協和合作的結果,有了這個規則,權力就能不出門閥之手,就能夠保證美國政壇有利于門閥的穩定。政治野心家們要做的和能做的,不是更改或者推翻這個規則,而是遵循這個規則。只要你認可和遵循這個規則,門閥就能夠保證這場政治游戲的公平,后來者也有可能搖身一變成為門閥。
     1788年,美國國會決定要選舉一名總統。
    從宣布獨立算起,已經有13年了。從和英國簽署巴黎和約,事實上獨立算起,也有6年了。不管怎么算,美國這個國家在建國后不短的時間里并沒有一個中央行政機構。
    名義上的中央政府不存在,但事實上的中央行政機構還是有的。國會通過其下屬的委員會對這個新興的國家進行管理。國會的前身大陸會議是為了獨立而由各州議會派出的代表組成的機構,是各州議會的聯合體,應該和殖民地原有的議會一樣,是立法機構。但是從戰爭期間到戰后,大陸會議同時擁有立法和執法功能。美國所引為自豪的執法、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從一開始就被踐踏了。
    對于靠獨立而獲得權力的門閥們來說,這是他們所希望的結局。在殖民地時代,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議會也就是立法權力,但執法機構由英國指派的總督掌握,門閥們無法控制絕對權力。獨立后,通過國會,他們終于控制了絕對權力,因此他們希望不僅繼續控制立法機構,也要把行政機構抓在手中,而作為司法機構的最高法院,這時候還非常弱小,根本沒有任何制約力量。讓世人稱贊的三權分立,從美國獨立開始階段并不存在。
    以大陸軍軍官為主體的希望有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以抵御門閥們對美國的徹底控制的聲音隨著大陸軍的解散而分散開來,并受到國會的極力壓制。大陸會議自以為這樣就能夠擺平這個國家的一切,但事實證明是不可能的。
     1883年到1888年,美國處于一種非常混亂的狀態,各州之間不斷發生爭吵,各種矛盾無法得到調解,中央一級的行政工作處于無序和癱瘓狀態。各州的門閥為了本地的利益,極力消弱聯邦的權力。美國沒有正規軍,大陸軍的所有軍艦全部賣掉。各州內部也十分混亂,馬塞諸塞州因為稅太重而出現農民起義。在新獲得的俄亥俄河谷的歸屬上,幾大州互不相讓,只能單獨成立俄亥俄領地。
    眼看再這樣下去就分裂了,從門閥們的共同利益出發,一個美國而不是分裂的殖民地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會有地區性的貿易堡壘,西部的土地的分配也無法協調。對于門閥們來說,如果不能協調的話,就只有武力解決。剛剛和英國打完仗,英國人還在加拿大虎視眈眈,如果再打一場內戰的話,美國很可能會重新變成殖民地。門閥們費了這么大的勁才奪到的權力會丟掉,因此他們不希望出現這樣的結局。
    門閥們首先希望在現有體制中解決,也就是找一個能夠震得住的人當議長,把這一切都擺平了。這個人就是馬塞諸塞門閥的老大漢考克,于是正擔任馬塞諸塞州州長的漢考克被國會再次選為議長,即美國的國家元首。漢考克有沒有這個能力這時候是無法證明了,因為他病得不輕,只能由別人代理,這樣過了幾個月,局勢更亂了,漢考克自己也不愿意收拾這個亂攤子,辭去了議長的職務。
    漢考克指望不上,控制國會的門閥的只好再一次想到華盛頓。華盛頓自從交了軍權之后,對外宣布退休。其實是退而不休,除了參與建國文件的制定外,還繼續未竟的西進事業,和軍中舊部的聯系也很緊密。雖然在尼古拉事件中沒敢挑戰門閥,但華盛頓那顆不軌的雄心還在,而且老謀深算的華盛頓知道,美國這種混亂的狀態總要找人收拾,有這種名望又被門閥們所信任的舍他其誰?
    果然,1888年國會派人來到弗農山莊園,希望華盛頓結束退休,出任第一任美國總統。原以為支持強大的中央政府的華盛頓會和上次出任大陸軍總司令那樣踴躍,沒想到華先生這次謙虛起來,一個勁地推辭。
    國會遇到難題了。
    2,第一次總統大選是最不民主的民主選舉
    國會連著往弗農山莊園派了好幾撥說客,加上華盛頓親信們的點撥,終于弄明白華先生的意思,他是希望有個非常體面的復出。
    怎么才叫體面?
    國會保證提供一輛華麗的馬車,從弗農山莊園到紐約,經過的所有城鎮都有民眾沿途熱情歡迎,此外總統的年薪肯定會任華盛頓滿意。華盛頓謝絕了,民眾的自發歡迎就看到時候的情況了,自己上任的路費自付,用不著破費公款,總統的年薪和過去對待大陸軍司令的薪水一樣不用支付,華盛頓的體面指的是選舉結果。
    美國以民主建國,不管總統是怎么出線的,一定要經過選舉這種民主程序。華盛頓無意推翻從殖民地時代就開始的民主選舉規則,但不希望有反對他出任總統的聲音。華盛頓的要求不無道理,國會雖然掌握了美國的權力,但國會是由各州派來的議員組成,代表各州門閥的利益,建國以來,無論大事小事,只要涉及到了門閥們的利益,就會吵個不停,無法解決就只能靠投票,而且反復投票。如果不能保證投票結果的話,選舉總統時很可能也出現反復投票的情況,華盛頓可不愿意讓人當猴耍。
    國會關起門來進行協商,最后決定只要華盛頓同意出任總統,就保證讓他獲得100%的選票。對這個條件華盛頓很滿意,于是國會開始具體操作。
    首先要制定選舉規則,民主選舉的規則應該很好制定,選民一人一票就是了。美國有資格成為選民的只能是白人成年男子,那就選民每人一票吧。不成,這樣的話就不能保證華盛頓得票100%。因此國會決定施行兩級選舉制度,美其名曰照顧各州的權益。各州按人口多寡來派出代表,這些代表被稱為選舉人,組成選舉人團來投票選舉總統。
    一直延續到今天、讓人垢病的兩級選舉制就是為了達到華盛頓得票100%的目的而設立的。
    規則制定好了以后,國會議員們開始覺得這種走過場的民主未免有些太可笑了,趕緊為這次大選加進了民主的成分,就是設立副總統一名。副總統的權限從一開始就被限制成參議院議長的角色,最重要的職能是一旦總統去世,副總統按第一順位成為總統。副總統沒有既定人選,愿意當的都提出來,結果出現11位候選人,其中有五名州長一名副州長,和病得都不能寫字的漢考克。盡管副總統是擺設,但華盛頓已經快60歲了,鑒于華盛頓家族男丁通常活不過50歲的家族傳統,對于政治人物來說,第一任副總統相當有吸引力。
    方針定下來后,各州議員按照既定方針回到本州去,指導本州議會選舉出選舉人。美國當時有13個州,但北卡羅林納和羅德島州對聯邦憲法還沒有完全認可,不夠選舉總統的資格。紐約州的資格夠了,應該選出八個代表。但是在究竟誰當代表的問題上,紐約州議會吵成了僵局,最后決定一個代表也不派。因此美國的首次總統大選只有10州派出了選舉人,或者說這個總統只代表10個州。
    這10個州里面有6個州讓公眾投票選舉參加正式大選的選舉人,其余4個州的代表則是州議會內部指定的。在有公開投票的6個州里,最后的決定權也掌握在州議會手中。這6個州一共有38818位選民投了票,根據1790年全美人口統計,全美一共有約三百萬人,因此這次大選的投票率為1.3%。不過如果去除了60萬奴隸和沒有選舉權的婦女和兒童的話,投票率就很可觀地變為5%左右。
    最后組成的選舉院一共有69位代表,不知道是當年印選票的水平不成,還是計算選票的能力不夠,每位代表要投兩次票。一票要單獨投給華盛頓,這是千萬不能改的,不能投給其他人,也不許不投。另外一票投給其他11位候選人,誰得票多誰就是副總統。結果約翰•亞當斯得票最高,34票,差一票過半數。為此亞當斯一輩子不痛快,因為這種選舉制度讓他太丟臉了,和華盛頓全票相比,他像小丑一樣。
    福建的徐巡撫說的有道理,華盛頓是被推舉而不是選舉出來的。既然老將軍好不容易同意結束退休,出任總統,大家就必須一起把票投給他,不能有一票反對的,也不能有棄權的,一定要讓他得票率達到100%,比后來伊拉克人民選薩達姆的得票率還高。第一次大選的時候,這些代表對于總統有投票權,但沒有選擇權,因為只有一個候選人,而且他們連不同意的權利和棄權的權利都沒有,是完完全全的橡皮圖章。
    美國的民主選舉制度就是以這種很不民主的方式誕生的,無論是既定的總統,還是選舉出來的副總統,都和民意相差很遠,完全是一小部分人暗箱操作的結果。今天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不管多么獨裁,他們的選舉制度都比這民主得多。
    但是,無論具體方法如何,選舉的形式一定要有,因為選舉是門閥控制的,這樣他們能夠控制住國家權力,達到輪流坐莊的目的。
    四年以后,國會要求華盛頓留任,而且繼續參照第一次大選的例子,保證100%選舉華盛頓連任總統。
    第二次總統選舉還是參照上次的辦法,一定保證華盛頓得票100%。此時代表北方門閥的聯邦黨和代表南方門閥的民主共和黨已經出現,兩黨在副總統人選上角力。物以類聚,亞當斯加入聯邦黨,雖然漢密爾頓對他并不信任,不過為了大局,聯邦黨并沒有別人出面競選副總統。民主共和黨就顯出民主的架式了,共有三名候選人,杰佛遜、紐約州的喬治•克林頓和阿倫•伯爾。就這樣,1792年的大選,就成為政黨之間的第一次較量。
    這次有了政黨了,競爭起來就像模像樣一點。辦法之一是動用手里的資源,那時的法律并不限制把政府職位用在政治目的上,于是財政部長和國務卿開始許愿,各地的門閥只要投我黨候選人一票,就可以當公務員。漢密爾頓手里有財政部2000個位置,杰佛遜手中只有一個位置,還不是全職的。資源不如人家,人手本來就少,而且還不齊心,自然不是人家的對手,亞當斯不僅如愿連任,而且終于過半數,成為名副其實地當選了。這一次不僅13個州都派了代表,而且還多了兩個州,即佛蒙特和從維吉尼亞分出來的肯塔基。代表一共132人,還是一人投兩票。華盛頓得了全票,亞當斯得了77票,克林頓得了50票。剩下兩位得票在個位數。
    代表票多了,可是公眾投票卻少了,一共只有13332人投票,其中超過70%的人支持聯邦黨,還是只有六個州進行了公民投票。于是華盛頓在可憐的千分之五的支持率下繼續執政。
    這么點人投票,說明一般公眾對民主選舉沒什么熱情。平常老百姓要謀生養家,美國的很多選舉出公職尤其是一些基層公職是那種權高薪薄的,市長的薪水還不如個校長。平民百姓家無隔夜之糧,也沒有什么親戚朋友可以以權謀私,他要那權干什么用?政府說你們現在有權投票了,大多數人不是犯懶就是沒時間或者沒興趣,投票的寥寥無幾。
    1796年舉行美國第三次總統大選,華盛頓對于美國政治徹底心灰意冷,執意桂冠而去,總統的位置你們隨便爭吧。從這一次開始,美國總統才真正是選舉出來的。
    聯邦黨推出以副總統亞當斯為首,剛剛從駐西班牙大使任上卸任的南卡門閥平克尼家族的老二托馬斯•平克尼為副,對決民主共和黨的杰佛遜和來自紐約的伯爾。在競選中,對英和對法政策成為辯論的焦點,關鍵時刻法國大使出來指責聯邦黨人忘恩負義,結果給民主共和黨幫了倒忙。
    這一次大選投票的一共66841人,各州選出的選舉人中聯邦黨占多數,已經穩操勝卷了。這次選舉的方法和上兩次一樣,都是一位代表投兩票。但是和前兩次不一樣的是,前兩次是一票投給總統,另外一票投給副總統,因為總統內定為華盛頓。這一次不存在內定人選了,因此每個選舉人投兩名總統人選,得票第一的是總統,得票第二的是副總統。亞當斯擔任了兩屆副總統,又比平克尼名氣大,只要聯邦黨的選舉人按預定計劃行事,總統是亞當斯,副總統是平克尼已經是既成事實了。
    杰佛遜看中的是伯爾來自聯邦黨的大本營紐約,能文能武,可是維吉尼亞豪門根本不信任伯爾,他在維吉尼亞選舉人中只得了一張票,不是杰佛遜沒有做工作,而是這家伙看起來太像敵人的奸細了。
    這一次大選的結果已經水落石出了,可是漢密爾頓不高興,他一直不喜歡亞當斯,雖然都在聯邦黨內,但作為聯邦黨的創始人,漢密爾頓在聯邦黨內影響巨大,他要改變這個木已成舟的事實。
    看到這里先停一停,讓我們仔細看看美國的兩級選舉制度。
    3,兩級選舉制度的漏洞
    直到今天,美國的選舉還是兩級選舉。
    各州和華府各自選舉自己的代表,代表的分配是根據各州參議員和眾議員總數,華府在國會里面沒有議員,可是華府人民也有選舉權,因此就參照代表數最少的州,出三名代表,這樣全國一共有538名代表,哪位候選人獲得270票以上,就當選為總統。除了緬因州和內布拉斯加州容許候選人按得票多少平分代表外,其他州都采取得票最多的候選人拿走全部代表的方法。
    這種方法被人民罵了一百多年了,因為多次出現全國范圍內得票最多的候選人當不上總統的情況。但是,這種選舉辦法也有它的優勢,就是既尊重各州的權力,又不會出現達不到多數的情況,不管有多少人參選,總會有一位候選人在選舉人票上過半數。從這一點上,解決了很多國家大選的時候幾名候選人都沒有過半數,還得重新選舉的困境。此外,如果真出現重新選舉的話,法律規定有國會的議員們來選舉,因為他們是各州選民選舉產生的,有資格代表各州選民,非常聰明地把選舉權控制在門閥手中。
    采取這個辦法也有歷史原因,建國的時候交通很不方便,采取普選的辦法沒有一年兩載選不出來。不要說窮鄉僻壤,就是從華府到紐約,現在有飛機火車長途汽車,如果自備交通工具也就是開車去的話,假如路上沒有見到車禍,而且少上幾次廁所的話,四個小時之內完全可以從白宮來到時代廣場。華盛頓被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時還沒有首都,臨時到紐約就任,國會也沒有提供專用交通工具,因此華盛頓只能自備交通工具,路費還是借的,走了一個禮拜才到。當時有一位住在南部的選民寫信給國會,對地方政府無視他交通不便的行為提出控告,他家附近一共有五條河,沒有一條河上有橋。如果這位選民要投票的話,不知道是選舉人員游過去還是他游過來。如果是林肯所住的北部邊疆就更費勁了,選舉人員要有林肯的伐木本事,自己開出一條路,才能把選票送到選民手里。在這種情況上,選舉只能照顧選區的利益,而不是具體選民的利益。
    不能直選,因此只好采取選舉人的制度,各州先推選出代表來,這些代表再選總統。現在的美國總統大選,到了11月初選舉日的半夜以前就知道明年誰住白宮了,是因為代表們選誰并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根據選民的投票結果來決定。但是橡皮也是圖章,形式還是得走。選舉結束后第41天,美國要同時開51個會,各州及華府的選舉人要各自聚集在本州的議會中,開會宣布本州的大選結果。再過一個月左右,國會也特煞有介事地開會決定誰應該當總統:布什先生得了271票,高爾先生得了265票,因此布什先生當選美國第43位總統。下面是副總統,切尼先生得了271票,利克曼先生得了266票,因此切尼先生當選為副總統。咦,怎么少了一票?
     2000年大選時應該投給高爾的一位華府代表誰也不投了,以抗議華府沒有國會議員,是聯邦的殖民地。這種臨時變卦合法嗎?合法,選舉人也是人,這種臨陣變卦是美國大選的一個變數,但這是非常小的變數,可是它為美國大選留下了可以陰謀的漏洞。
    選民選完了,獲勝的政黨挑出幾個人,吩咐好了,開會的時候按預定的填就是了,走走過場,可是這幾個人是人不是機器,到時候變卦你也沒有辦法。有24個州對這種不忠誠的行為要懲罰的,可是迄今為止沒有一個人受罰,這個東西最高法院也沒有定論,因為迄今為止沒有一個選舉結果被這種不忠誠的投票所改變了,也就沒鬧到最高法院一定要下個結論的地步。
    到今天為止,一共有158起不忠誠的投票。其中71起是因為沒投,沒投的原因是因為在投票前代表死了。雖然從選民投票到選舉人投票之間只隔41天,可是架不住這41天死人呀,人死了不能替補,那票就廢了,因此兩黨在找選舉人的時候都得留個心眼,不能找病入膏肓的。這么一來就有陰謀的可能了,想方設法弄死對方幾個代表。可是人死了那票是空的,你可能領先但還是沒有過半數,對方再換代表就是了,因此這種陰謀不成立。
    另外一大部分是投錯了,四年投一次都經常有投錯的,把政治交給這幫人的后果可想而知,這種糊涂蟲什么時候都有,兩黨只能各自小心,盡量挑不糊涂的。
    但是,不管怎么避免,這還是一個漏洞,因為畢竟到了時候還要以選舉人投票而不是選舉結果來決定,在歷史上就有人試圖從這里下手,改變選舉的結果,這個人就是一代梟雄漢密爾頓。
    讓我們回到1796年大選之后。
    此時,北方的聯邦黨選舉人已經聚集在出身北方的亞當斯旗下,從地域和情感上,漢密爾頓是無法做手腳的。他能夠說動的只有南方的聯邦黨選舉人。于是他開始密謀,讓南方的聯邦黨選舉人不選亞當斯而選杰佛遜,另外一票選平克尼。因為北方的聯邦黨選舉人會選亞當斯和平克尼,這樣一來在總票數上,平克尼第一,亞當斯第二,總統就是平克尼的,亞當斯還得繼續當副總統。平克尼是自己扶植上臺的,在政策上肯定對自己言聽計從,自己還能繼續操縱朝政。
    漢密爾頓這個陰謀相當出色,可是百密一疏,這位梟雄把一切都計算好了,可是偏偏漏算了一件事,就是這件事要動員南方聯邦黨的選舉人,那么多人很難保密,這個消息一定會傳出去。南方的聯邦黨人確實聽他的話選杰佛遜和平克尼,但北方聯邦黨選舉人為了報復他,卻沒有一致地投給亞當斯和平克尼,其中不少位只選亞當斯,另一票選了別人。結果1796年選舉結果是這樣的:亞當斯過了半數,得了70票,其余人都沒有過半數,杰佛遜得68票,平克尼得59票,于是出現美國歷史僅有的一次,選舉出來的正副總統來自不同的政黨。由于漢密爾頓的小動作,聯邦黨到手的鴨子飛了,讓杰佛遜白撿了一個副總統。他這位副總統所干的,就是凡是亞總統贊成的,我杰副總統就反對,專門和亞當斯對著干。這件事導致憲法第12條修正案問世,從1804年大選開始,還是一票選總統,另外一票選副總統,不能再正副總統一塊選,看誰得票多了。
    政治本身就是一種游戲,再怎么修改,基本的規則是不能修改的,就好像籃球和足球一樣,是不能改變用手玩還是用腳踢的,各種政治體制的修改也是同樣的道理。1796年大選的這起幕后動作,就是一起企圖改變游戲規則的黑箱動作,它的功敗垂成,并不是因為漏算的緣故,而是因為惹了眾怒。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政治更是如此,漢密爾頓的陰謀很快泄漏出去,連英法的外交官都知道了。北方的聯邦黨代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弄得漢密爾頓灰土灰臉。這起事件也造成聯邦黨從如日中天的地位進入分裂的狀態,從此漸漸落了下風。
    從此兩黨從來不在這上面打主意,因為有漢密爾頓的先例。這樣做會壞了規矩,全成了私下交易,門閥多少年的經營讓小動作毀了,太不合算了。因此控制兩黨的門閥們在策反選舉人上非常自律,可以說絕不越雷池一步,因為事關雙方的政治前途。選舉可以輸一次兩次的,但游戲規則不能變,游戲場不能毀,否則的話就是變天就是革命了。
    在這種雙方制約的情況下,變卦的基本上是個人行為。唯一的一次例外是1836年大選,維吉尼亞23位代表集體叛變,拒絕支持當選的副總統約翰遜,導致約翰遜差一票沒過半數。這種情況也有法可依,要由參議院在得票最多的前兩名候選人中選一名,幸虧參議院還是選了約翰遜,否則險些再次出現正副總統各自為政的局面。維吉尼亞代表團集體叛變的原因是因為約翰遜和一名黑人婦女生活在一起而且當作妻子,讓奴隸主們看著很生氣,結果就出現這樣的嚴重后果。
    漢密爾頓的性格中梟雄的成分過多,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平生慣于陰謀。這種人才在別的政治體系中也許能成功,但在美國的政治體系中,是格格不入的,因此成了門閥的公敵。這不是因為他的野心,而是因為他要破壞規則。
    這就注定了他的悲慘下場。
    4,門閥控制政治的俱樂部
    1800年的一天,杰佛遜風塵仆仆地來到紐約,專程拜訪伯爾。
    伯爾自從1795年參議員敗選后,一直待在紐約,1798年入選紐約州議會,在紐約開創了自己的基業。
    伯爾是美國政治歷史上的一個怪人,也是一個政治奇才,被稱為美國現代政治之父。他對政治運作的興趣遠遠高于對權力的興趣,好像電腦黑客一樣,要在政治上玩高智商。他是美國政治人物中第一個知道怎么運用民意,也就是玩政治的人。
    在美國開國群雄中,多數人對結黨營私很不感冒,一個個都有獨行俠的氣質,認為政治就是靠我個人的魅力,就像今日偶像明星似的,有一張臉就足夠了。雖然也有不同的見解,但多是靠個人之間理論,講究單打獨斗,沒有群毆的愿望。在民主選舉的事情上,他們覺得應該讓公民去選候選人,而是不是讓公民去選政治集團。有了黨之后,選舉還是靠個人的名望和社會關系,政治家不會屈尊和升斗小民握手的。
    伯爾本人并沒有明確的政治理想,對聯邦黨和民主共和黨的綱領都能接受。由于他來自新澤西、又曾在軍中服役,從感情上愿意加入聯邦黨,可是華盛頓偏偏就看不上他,他只能投靠民主共和黨。
    伯爾是個很聰明的人,他對美國的政治有自己的理解。不管門閥怎么控制,選舉靠的還是選票,選票靠宣傳是不夠的,要社交,于是他從社交做起。
    美國的選舉并沒有規定參加投票的人一定要超過選民的半數,這是為了方便門閥政治,只要投票了,是幾萬還是幾十萬無所謂,只要自己的人成為選舉人就成了。可是從伯爾開始,他認為可以操縱選票而改變選舉結果。
    操縱不是舞弊,其實是鉆民主選舉的空子。選舉權是一種權力,因此也是可以等價交換的物品。政治人物可以用選舉權交換政治利益,非政治人物為什么不能用選舉權來交換實惠?其次,伯爾是兩黨左右逢源的人才,政治歸政治,個人之間還可以有游離于政黨之外的友誼。
    干這些事要有組織,伯爾看中了坦慕尼俱樂部。坦慕尼俱樂部是1789年由一位叫威廉•穆尼的家具商創辦的社交性的俱樂部。1798年,伯爾接手后,把它變成政治性的社交俱樂部,他自己和兩黨的政治人物都有交情,坦慕尼俱樂部對政治人物不分黨派一律歡迎,很快就成為地方政治門閥的一個政治交際地點。
    到了1800年,杰佛遜和亞當斯的總統之爭漸漸明了,各自有各自的地盤。民主共和黨的地盤還是沒有人家多,杰佛遜盤算了一下,紐約是關鍵,如果拿到紐約州,就能拿到總統,所以請伯爾來辦成這件事。
    伯爾意識到,選舉在于選票,選民雖然多,但多是耳朵軟的,只要宣傳工作做到家,就能贏得多數選票,也就能左右大選的結果。盡管紐約是聯邦黨的陣地,只要投票的時候民主共和黨人來的多,就能取得勝利。他當然不會威脅聯邦黨選民不要投票,而是盡力鼓動民主共和黨選民積極投票,或者讓中立者甚至對方的選民改變立場。
    這樣就要多宣傳,而且不僅是在報紙上宣傳,而且要伸入民間進行宣傳。他專門建立一個銀行,為選舉募捐。有了錢以后,便派坦慕尼俱樂部的成員四處宣傳。在議會里擺出一副為基層民眾謀福利的架式,立案要求建立水廠,然后開始拉票,甚至提供交通工具,拉選民去投票。
    他的策略奏效了,紐約的選舉結果,民主共和黨取勝,這樣紐約的選舉人票支持民主共和黨。紐約的大扭轉決定了選舉結果。伯爾因此成了美國選舉運作之父,今天兩黨大選采取的辦法基本上都是從他那里學的。
    坦慕尼俱樂部從這時開始,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一直左右紐約的政壇。它的辦法是給新來的移民提供庇護和援助,換取他們的支持,然后再通過當選的自己人把政府的救濟合同交給坦慕尼俱樂部,直到類似的援助變成了相應的政府機構后,坦慕尼俱樂部才失去了能力。
    伯爾建立了美國政治游戲的選舉的規則,無論通過社交俱樂部,還是通過黨派。用利益去交換選票。這樣并沒有影響門閥政治,因為門閥代表了地方的利益,所以競選就成了門閥之間的利益交換,通過這種利益交換來爭取選票。
    所以只到今天,美國的選票并不代表民意,而代表著利益。
    1811年,坦慕尼俱樂部遭遇了一次滑鐵盧。在因為現任副州長死亡而舉行的特別選舉中,坦慕尼俱樂部的候選人敗北。對于這次失敗,坦慕尼俱樂部心服口服,不是他們的競選方法不對,而是對方的實力太強。當選的是紐約市長德維特•克林頓,在成為紐約市長之前,德維特是聯邦參議員,因為華盛頓的生活環境太糟糕而辭職的,在此之前他是紐約州長的秘書,這位州長的任期加起來一共21年,是美國歷史上任期最久的州長,而且是德維特的伯父、曾經給兩個總統任副手的喬治•克林頓。喬治是大陸會議代表。德維特的父親詹姆斯也曾是大陸軍的將軍。克林頓家族是獨立后紐約勢力最大的門閥,遇到這種對手,坦慕尼俱樂部跨黨派的利益交換毫無作用。
    這位克林頓夾在和今天的克林頓一點關系沒有,今天的克林頓也沒敢攀親,因為今天的克林頓的生父不姓克林頓,他是隨養父的姓。喬治•克林頓父親查爾斯從愛爾蘭來到美國,來的時候帶著老婆和一兒二女,全船都是親友和鄉親,查爾斯一共出了94個人的船票。沒想到1729年了,船家還跟海盜似的,到了海上就不給乘客飯吃,結果餓死了96個,包括克林頓家的一兒一女,到了馬塞諸塞,還得交一筆巨款才能下船。
    這伙劫后余生的人來到紐約,查爾斯受過教育,從農民變成縣法官,法印戰爭時被總督任命為民兵中校,二個兒子也參了軍,喬治后來去學法律,詹姆斯一直待在軍中,直到以將軍退役結婚。喬治•克林頓是大陸會議代表,本來要簽獨立宣言的,可是被叫去幫華盛頓建軍,因此沒有趕上。1777年他成為紐約第一任州長,一直干到1795年,1801到1804又干了四年州長直到成為副總統,是唯一一位給兩個總統當副手的副總統。也是第一位以身殉職的國家領導人,1812年心臟病發作,死在副總統辦公室了。
    21年的州長任期,使他成為美國歷史上任期最久的州長。德維特歷任參議員、紐約市長,從1817年開始當了12年州長,直到和他伯父一樣病死在辦公室里。開國之后這幾十年,紐約州長就是他克林頓家的。
    克林頓家族是民主共和黨在北方的主要同盟,喬治•克林頓因此相繼擔任杰佛遜和麥迪遜兩位總統的副總統,于1812年4月病故在副總統任上。喬治•克林頓尸骨未寒,克林頓家族突然反水,德維特•克林頓被聯邦黨人推舉為總統候選人,代表聯邦黨和反戰的民主共和黨勢力和麥迪遜爭斗總統。
    德維特之所以反水,是因為他不愿意和伯父一樣給維吉尼亞人當陪襯,更因為紐約的金融家們要求執掌美國的權力。1812年的大選,麥迪遜勉強擊敗了德維特。德維特后來長期擔任紐約州長,直到死在任上。而從1812年大選開始,到南北戰爭,民主共和黨也好民主黨也罷,在歷次大選中再也沒有能夠拿下紐約州,紐約州成為北方門閥的政治中心,也是將美國推入內戰的中心。
    5,不成立的兩黨政治
    1792年開始,聯邦黨和民主共和黨相繼興起,因為在治國理念和對外關系上的不同而成為兩個相互對立的政黨,先由聯邦黨的華盛頓和亞當斯執政,再由民主共和黨的杰佛遜、麥迪遜和門羅執政,看起來是很典型的兩黨政治。
    從開國開始的兩黨政治,聯邦黨從漢密爾頓死后一蹶不振,到了1816年基本上消失了。1820年大選,不僅只剩下民主共和黨一家競選,而且門羅根本就沒有競選對手,總統選舉成了純粹的形式。1824年大選又是只有一個政黨競選,眼看民主政治竟然走到一黨專政了,沒想到這一年的大選非常激烈。
    從美國建國至今,總有不少人認為美國是兩黨制,也就是兩個有不同執政綱領和政見的政黨輪流坐莊。在美國歷史上大多數時間,總統的確是由兩個主要政黨的候選人輪流擔任的。但是,美國的政治體制并不是兩黨制。傳統的兩黨制或者多黨制是贏得議會多數的黨或者黨的聯盟組閣,但美國的國會競選和總統競選是分開的,無論誰在國會占多數,都不能組閣。從表面上看,這樣可以做到更好的平衡和制約,實際上這樣才符合門閥的利益,1824年的總統大選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聯邦黨和民主共和黨之爭,在第二次英美戰爭之后,以聯邦黨衰敗而告終。民主共和黨不僅長期把持總統,而且在國會兩院也占據多數,原來的聯邦黨人不是從聯邦政壇引退,就是改換門庭投奔民主共和黨,比如聯邦黨參議員約翰•昆西•亞當斯,1808年突然宣布自己變成民主共和黨人,為此辭去參議員,可是沒過多久,麥迪遜總統就先后任命他出任駐俄和駐英大使,門羅上臺后,他當了8年的國務卿。
    這位約翰•昆西•亞當斯不是別人,正是第二位總統亞當斯的大兒子。老亞當斯雖然在聯邦黨內一直受漢密爾頓的排擠和暗算,但他從始至終都是聯邦黨人,1801年卸任后從政壇退休,回到在昆西的農場中養老,直到1826年才去世,一直在幕后為自己的兒子出謀劃策。在聯邦黨群龍無首的時候,作為亞當斯家族在政壇上的代表,小亞當斯應該挺身而出,擔當起重整聯邦黨的重任。但是,在聯邦黨還沒有樹倒猢猻散的時候,小亞當斯便率先投奔民主共和黨,聯邦黨只能靠皮克林這種人來支撐。老亞當斯的識時務又一次體現出來,政黨本來就是政治聯盟,門閥應該在政黨的興衰中為自己的家族尋求最大的利益。果然,對方的大將前來投靠,民主共和黨開出的價碼自然不能太低,小亞當斯因此成為門羅內閣的主要大臣。在門羅干滿兩屆后,小亞當斯順理成章地出馬競選總統。相比之下,皮克林只能待在議會當個議員。
    1824年,杰佛遜、麥迪遜、門羅各執政八年以后,維吉尼亞終于后繼無人了。生于安逸的維吉尼亞豪門子弟對政治越來越興趣缺缺,滿足于當個光練嘴皮子的議員,再也找不到能夠競選總統的人物了。一看維吉尼亞王朝后繼無人了,各地的門閥一擁而上,一黨獨大的民主共和黨根本就無法推舉出單一候選人,只能任由各位門閥代表廝殺。結果比以往兩黨對決競爭還激烈。
    最后印在選票上的四大巨頭,有現任參議員安德魯•杰克森,國務卿約翰•昆西•亞當斯,財政部長威廉•克勞福德和眾議院議長亨利•克萊,分別代表田納西、馬塞諸塞、喬治亞和肯塔基的門閥。這次選舉誰也沒過半數。杰克森得了99張選舉人票,亞當斯得了94票,克勞福德獲41票,克萊得了37票,都和獲勝所需的131票相差甚遠。
    沒有過半數,并非要再投一次,憲法早料到這種情況了,因此規定在這類選舉沒有結果的情況下,由眾議院里面各州的議員分別投票,獲得該州多數票的候選人就算贏了這個州,獲得半數以上州支持的候選人出任總統,按照憲法第12條修正案,只有得票前三名的候選人有資格讓眾院投票,所以眾議院議長克萊就不能列在選票上。這條法律純粹是在維護門閥利益,因為眾議院的議員大多數是各地門閥的代表。
    克萊雖然不列在選票上,但他并不是旁觀者,因為作為眾議院的議長,這場關起門的選舉是由他主持的,雖然當不成總統,但克萊要為自己和自己所代表的門閥爭取利益。克萊雖然是肯塔基人,但因為肯塔基是建國后從維吉尼亞分出去的,畢業于威廉瑪麗學院的克萊是這次選舉中維吉尼亞門閥的代表,因此他的支持舉足輕重。
    杰克森還是個少年時就參加大陸軍,在獨立戰爭中全家喪命,他也幾乎死在英軍戰俘營,在1812年英美戰爭中再次參戰,贏得了戰爭英雄的名聲,論名望論資歷,其余兩位候選人遠遠不如他。在他看來,克勞福德不過是受到部分南方門閥的支持,亞當斯則是靠著老爹余蔭的世家子弟罷了。
    杰克森太小看亞當斯了,小亞當斯和老亞當斯一樣極有手腕,說動了原來的聯邦黨人和北方的門閥都支持他,然后再和克萊達成交易,結果國會第一輪投票,亞當斯就獲得13個州支持,杰克森獲得7個州支持,克勞福德獲得4個州的支持,亞當斯成為第六任總統,出現了美國第一對父子總統。上任以后論功行賞,任命克萊為國務卿。
    杰克森輸得很不服氣,因為他不是輸在選舉上,而是輸在自己不是門閥中人上,輸在門閥之間的骯臟交易上。輸了以后也顧不上搞政治的要有風度了,利用任何場合大肆攻擊亞當斯的家世,把裙帶關系罵得狗血噴頭。
    其實,杰克森通過婚姻也成為門閥中人,只不過在門閥中還算晚輩。四年后他卷土重來,奪取了總統的寶座,也使得門閥的內斗空前激烈起來。
    1824年大選,造成民主共和黨分裂。支持杰克森的人成為民主黨,支持亞當斯的人成為國家共和黨,美國政壇開始新的兩黨政治。
    亞當斯的四年總統任期的主要精力花在應付杰克森上,雙方黨同伐異,而且開了美國政壇政黨之間揭丑和謾罵的先例。杰克森大罵亞當斯家族的裙帶關系,而1828年大選時亞當斯則抓住杰克森夫人和他結婚前還沒有正式離婚而大做文章,導致杰克森夫人在選舉結束后不久便去世了,讓杰克森恨亞當斯一輩子。
    1828年大選,亞當斯贏得了1800年大選他父親贏得的州,杰克森贏得了其他所有的地方,以壓倒性多數贏得了大選。和其他卸任總統不一樣,亞當斯繼續從政,從1831年開始直到1848年開始,一直擔任眾議員,出任國會各大委員會主席,依舊影響美國政治。1834年,國家共和黨的主體變成輝格黨,他則腳踩兩只船,加入新出現的反共濟會黨,而在議會中還是以輝格黨的身份出現。
    反共濟會運動之所以驟然興起,是因為1828年當選的美國總統杰克森是共濟會的高級人物,因此很多反杰克森的人,包括民主共和黨分裂之后的國家共和黨人都成群結隊地加入到這場運動中,在杰克森的政敵、卸任總統小亞當斯的策劃下,一個新的政黨、反共濟會黨出現了,這是美國歷史上獨一無二了為了反對一個組織而成立的政黨。
    反共濟會運動和反共濟會黨并不是真的要借用反共濟會的名義來形成新的政治勢力,而是要通過反共濟會來煽動群眾,達到門閥聯合的目的。杰克森對東部門閥很反感,因而代表南部門閥的利益,這給了亞當斯和克萊等人一個整合北部門閥的機會,反共濟會把矛盾指向杰克森,使原來四分五裂的北方門閥的力量重新聯合起來,包括原維吉尼亞聯邦黨人的力量,這股力量聯合起來后,一個驟然強大的輝格黨就出現了,反共濟會運動的領袖們也搖身一變,成了輝格黨的大老。
    輝格黨是北方門閥聯合維吉尼亞門閥打倒南方門閥的政治聯盟,由于老哈瑞森和泰勒這兩位輝格黨總統均死于任期之內,在短暫的輝煌后快速衰敗,北方門閥索性不再和維吉尼亞門閥聯合,以廢除奴隸制為旗號,重新成立共和黨,靠戰爭打敗了南方門閥,然后致力于完善民主選舉的政治游戲規則。
    6,羅斯福的上臺和洛克菲勒家族的計謀
    除了坦慕尼俱樂部外,紐約還有別的俱樂部。其中之一是創建于南北戰爭中期的聯合同盟俱樂部。它的兩位成員先后成為總統:切斯特•阿瑟和西奧多•羅斯福,兩位卸任后定居紐約的原總統、格蘭特和胡佛也是它的活躍成員,現在的會員中的原總統是老布什。
    僅僅上面這幾個成員,就能看出聯合同盟俱樂部經久不衰的政治影響里。他的總統級成員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蓄意違反門閥游戲規則中最主要的一條:總統的任期。
    美國總統的兩屆任期的限制直到半個世紀之前才用憲法第22條修正案的形式規定下來,也就是說在這之前有本事你就當,只要大家選你。可是從華盛頓開始就有個約定俗成的習慣,就是干了八年就夠了,也讓老百姓有個新鮮感。這樣做也符合門閥的利益,你方唱罷我登場,如果一個人干到死,不僅容易出現獨裁,而且也不能體現門閥內部的平等原則。有了約定俗成,也沒必要立法限制。第一個試圖破壞這個約定成俗的規矩的是格蘭特,他干了兩屆還要繼續干,這么一來連黨內的門閥們都不干了,在初選的時候就把他選下去了。
    其他兩位破壞這個規矩的都姓羅斯福,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是因為麥金萊遇刺后由副總統繼位的,干完了兩屆后也的確不想干了,支持自己的親信塔夫托。但是塔夫托上臺后,兩人因為政策的問題成了仇人,四年后羅斯福再度參選,結果威爾遜成了總統,他得票排第二,塔夫托成為唯一的在選舉中排名第三的現任總統。
    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干了兩屆后,因為經濟形式不錯,1940年又參加競選,而且成功了。到了1944年,二戰還在進行中,他那小兒麻痹已經到了晚期,還是參加競選,結果死在第四任任上。二戰之后,鑒于不能再出現羅斯福這種人了,國會正式立法限制總統任期。
    老羅斯福和小羅斯福都姓羅斯福,因此當小羅斯福參選的時候,很多選民認為小羅斯福是老羅斯福的兒子或侄子,1920年他作為副總統候選人參選時,很多選民經常對他喊:我幾年前把票投給了你爸。小羅斯福聽到后馬上開懷一笑。
    可是,老羅斯福既不是他爸也不是他親叔叔,兩個人也不是一個黨的,老羅斯福是共和黨人,小羅斯福是民主黨人。對這種錯誤印象小羅斯福從來不糾正,錯的人越多越好,他正是希望借助老羅斯福來幫助自己實現政治理想。
    雖然兩人沒有這么親近的關系,但確實來自一個家族,是遠房堂兄弟。
    這個扎根紐約的羅斯福家族是一個左右逢源的門閥。
    和很多出身貧窮的總統不一樣,兩位羅斯福總統都是出自大富之家。羅斯福家族自荷蘭來美國后,扎根紐約,到了第三代,一對兄弟分成兩支,致富之后,一支支持共和黨,出了老羅斯福總統,另外一支支持民主黨,出了小羅斯福總統。
    羅斯福家族的兩個分支雖然都在紐約,但政見不同,一直分別支持兩大政黨。紐約有限的政界位子擺在那里,兩黨每次都勢在必得,因此羅斯福家族在選舉中經常相互競爭,一到選舉的時候,雙方互相攻擊,一副誓不兩立、黨同伐異的架式。
    在外人眼里是對手的羅斯福家族這兩分支在私下關系極好,經常在一起聯誼,小羅斯福的父母就是在老羅斯福母親在家里舉辦的社交聚會上認識的。因此在紐約州,羅斯福家族左右逢源,無論哪個黨得勢,他們家族都立于不敗之地,是美國歷史上極少的明爭暗和的政治門閥。
    小羅斯福的父親有的是錢,他母親家族也是紐約州大富之家。他的外祖父是鴉片戰爭時旗昌洋行的總裁,和福布斯家族、帕金森家族關系密切。小羅斯福娶了老羅斯福的親侄女,也就是他自己的遠房侄女。這樁婚事,他媽極力反對,可是老羅斯福沒意見。因為弟弟已經去世了,老羅斯福在婚禮上充當新娘的父親的角色,因此小羅斯福在他眼里,是一個女婿半個兒的角色。小羅斯福在政治上的迅速上升,正是靠老羅斯福及其朋友的幫助。和老羅斯福一樣,他也是從海軍助理部長、紐約州長、總統這條線上來的。
    靠著通過婚姻而十分緊密的家族關系,他能夠整合兩黨勢力,成為美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超過兩屆任期的總統,使總統成為終身制,導致二戰后國會不得不通過憲法修正案,立法限制總統的任期。
    二戰之后,共和黨人重新崛起,從艾森豪維爾到尼克松、里根和布什父子,共和黨在大部分時間把持總統之位,民主黨只有卡特和克林頓獲得成功。
    1976年大選,尼克松被彈劾,繼任的福特沒有什么能力,是民主黨人奪取總統的最佳機會。意識到這一點的民主黨人蜂擁而上,參加黨內提名的人選創了記錄。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前的七個月,喬治亞州長卡特只獲得4%以上的民主黨選民支持,在喬治亞州之外毫無名氣,肯定很快被淘汰。然而,幾乎在一夜之間,卡特的支持率驟然上升,不僅成為民主黨內領先的候選人,而且很快拿到了提名,隨后在大選中成為總統。這個天翻地覆的變化是因為他突然獲得了華爾街、新聞媒體和學院派的支持,來自金融界的捐助也使他財大氣粗,做到這一切的正是洛克菲勒家族第三代最年輕的戴維•洛克菲勒,是他把卡特收為門下。
    洛克菲勒家族是共和黨人,但屬于共和黨內的中間派,也就是左右搖擺。戴維的哥哥尼爾森從1960年開始連續尋求共和黨內提名,1973年,尼爾森辭去連續擔任了14年的紐約州長職務,成立競選組織,準備等尼克松任滿兩屆后,他再度沖擊總統。沒想到風云突變,尼克松因為水門事件下臺,副總統福特上臺,洛克菲勒家族的全盤計劃被打亂,尼爾森只好接受福特的邀請,出任副總統。尼爾森接受副總統的原因,是另外一名候選人是老布什,這是洛克菲勒家族和布什家族的卡位戰。
     1976年大選,尼爾森以退休為理由,不和福特搭檔競選總統,反而由他弟弟戴維出馬,從民主黨候選人中挑選最沒有人氣的卡特,全力支持他成為總統。雖然因為經濟問題和尼克松水門事件的影響,共和黨在這次總統選舉中居于弱勢,但洛克菲勒家族的反水徹底斷送了共和黨的希望。
    洛克菲勒家族這樣做,完全是為了尼爾森能夠實現他的總統夢。1976年大選,福特是現任總統,基本上穩拿共和黨的黨內提名,尼爾森在黨內挑戰福特,勝算很小。此外,他的長期競爭對手里根肯定會出馬競選,如果尼爾森也出馬,很有可能讓里根出線。無論福特出線還是里根出線,如果他們勝選的話,都有資格連任兩屆,因為福特是從副總統而總統的,任期不到兩年,屆時一則尼爾森已經76歲了,二來共和黨長期執政,選民肯定要換馬,尼爾森基本上沒有希望。而且里根代表共和黨傳統的右翼,福特和尼爾森同屬中間派,一旦里根出線,勝選連任的希望更大。因此,洛克菲勒家族的做法就是選個最沒有能耐的民主黨人上臺,這樣在四年之后,選民再度傾向共和黨,作為溫和派的尼爾森就可以靠中間派選民的支持,實現洛克菲勒家族的總統夢。
    這個計劃非常出色,可行性很高,而且也成功了。無名小卒卡特成為總統,因為受洛克菲勒家族控制的智囊們故意給他出壞招,卡特四年執政期間幾乎一無是處,一切都在洛克菲勒家族的算計之中。可惜天算不如人算,1977年尼爾森病死了,這個完美的計劃便宜了里根,共和黨從1980年開始連續執政12年,1992年如果不是佩羅特攪局,共和黨還會繼續執政下去。
    7,戴維•洛克菲勒是如何操縱選舉的
    卡特以華府圈外人和改革的旗號當選,這是讓洛克菲勒家族包裝的結果。卡特和高喊改革的奧巴馬一樣,出線的原因不是因為他背景簡單,而是因為他能更好地代表門閥的利益。卡特本人其實就是門閥中人,他是維吉尼亞著名家族卡特家族的后人,這個家族和維吉尼亞的其他政治家族都有扯不斷的關系,只不過他這支是旁支而已。正因為這個背景,作為南方人的卡特不僅能夠贏得南方的民主黨人選票,而且能夠贏得南方共和黨人的選票。至于北方,洛克菲勒家族可以聯合其他門閥,為卡特拉票,使卡特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位來自“深”南方的總統。
    洛克菲勒家族長期控制紐約政壇,加上他們和俄亥俄系門閥的關系,在美國政壇上勢力極大。但是美國總統大選是門閥們必爭之地,連洛克菲勒兄弟都能同室操戈,聯合門閥操縱選舉并不容易,特別是各州的門閥勢力盤根錯節,僅靠門閥之間的關系是無法成功的,門閥之間的公平競爭是美國門閥政治的基礎,洛克菲勒家族勢力再大,也無法改變這個現狀。
    戴維•洛克菲勒自有他的辦法。
    洛克菲勒兄弟中的老五戴維畢業于哈佛,差一點成了肯尼迪的妹夫,他主持家族的一項主要生意:金融業。
    小約翰和奧德里希家族聯姻后,小舅子溫斯羅普成了洛克菲勒家族控制的大通銀行、現在是JP摩根大通銀行的總裁。戴維來到大通,從基層干起,一步一個腳印,于1960年接替舅舅成為總裁,可是他這十幾年的鍛煉期間一筆貸款都沒做,純粹是裝樣子。通過大通銀行,戴維成為聯邦儲蓄委員會和世界銀行的幕后老板,其特點是從來不出任公職。
    1968年羅伯特•肯尼迪遇刺后,因為他是紐約州的參議員,州長有權任命繼任者,他哥哥尼爾森推薦他出任,被他拒絕了。卡特上臺后,為了酬謝他,先后推薦他出任財政部長和聯儲會主席,都被他拒絕了,表示不愿意出任公職。1981年卸去大通的職務,處于退休狀態,其實是退而不休,在幕后操縱美國甚至世界政治。
    戴維•洛克菲勒于1949年成為外交關系協會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董事,于1970年到1985年任董事長,其后至今為名譽主席。
    這個外交關系協會并不是對外友好協會或者外交方面的組織,而是美國的智庫之一。這個組織是在一戰時成立的,起這個名字是因為當時和德國開戰,一戰之后,這個組織繼續存在下來,而且就設在紐約。從建立的那天起,雖然自稱是一個私人組織,但它控制了美國的外交政策。
    外交關系協會延續的是坦慕尼俱樂部的慣例,也就是不分黨派的精英成員。小約翰一直對外交關系學會慷慨解囊,因此洛克菲勒兄弟成人之后紛紛成為董事。
    外交關系協會的成員幾乎全身美國政商兩界的名流,下面的表中列舉部分重量級人物。
    英文名 背景
    Richard Allen 原國家安全顧問
    John Bolton 前駐聯合國大使
    William Buckley 國家評論雜志創辦人
    George H Bush 第41位總統老布什
  Jimmy Carter 第39位總統卡特
  Dick Cheney 現任副總統
  Bill Clinton 第42位總統克林頓
  John Edwards 原參議員,2004年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
  Dwight Eisenhower 第34任總統艾森豪維爾
  Anne Garrels 全國公共廣播電臺播音員
  Timothy Geithner 紐約聯邦儲蓄銀行現任總裁
  Newt Gingrich 原眾議院議長
  Alan Greenspan 原聯儲會主席格林斯潘
  Katherine Harris 原眾議員,2000年總統選舉時任佛羅里達州務卿
  Herbert Hoover 第31任總統胡佛
  Jack Kemp 原眾議員
  John Kerry 參議員,2004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Henry Kissinger 原國家安全顧問、國務卿基辛格
  Lyman Lemnitzer 原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
  Robert McNamara 原國防部長和世界銀行行長
  Richard Nixon 第37任總統尼克松
  Colin Powell 原國務卿鮑爾
  Dan Rather CBS原主編丹拉瑟
  Condoleezza Rice 現任國務卿賴斯
  David Rockefeller 戴維•洛克菲勒
  Donald Rumsfeld 前任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
  Paul Wolfowitz 前任世界銀行行長
    1973年,戴維•洛克菲勒和基辛格、原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一道成立了另外一個類似的小型組織,叫三邊委員會。和外交關系協會有4000多位成員相比,三邊委員會像一個小核心,只有300多會員,而且會員是全球性的,包括各國政要。克林頓、老布什和卡特這三位前總統就是它的成員,包括切尼在內的很多外交關系協會成員也是三邊委員會的成員。
    戴維•洛克菲勒和其他很多外交關系協會的要人把持的另外一個組織是彼爾德伯格會議,這個組織不屬于會員制度,只是在開會的時候在全球范圍內邀請客人,美國的客人基本上不出外交關系協會和三邊委員會會員之外,美國各位卸任總統都是它的客人。
    三邊委員會所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上面提到的把卡特推上總統。通過三邊委員會的力量,加上外交關系協會和彼爾德伯格會議的力量,戴維•洛克菲勒和他的前輩伯爾一樣,在某種程度上操縱了包括美國總統在內的民主選舉。
    這就是美國民主選舉的真相。
   (《環球視野》摘自《從華盛頓到奧巴馬——美國200多年來的家族政治》新華出版社)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湖北石鋒|讓“個人崇拜"論見鬼去吧!
  2. 再說掩耳盜鈴
  3. 彭勝玉:公安部定性電詐存在嚴重問題,本質是恐怖組織有組織綁架販賣囚禁中國人口,強烈建議移交中國軍方解決
  4. 評上海富二代用豪車揚我國威:豪車統治著富人和窮人
  5. 簡評蘇俄知識分子的厄運
  6. 東南亞的宿命
  7. “鮮衣怒馬少年郎,誰人不識理塘王”
  8. 人民公社的廢除和農村生育率下降
  9. 焦慮富人走了沒有必要,走了天也塌不下來
  10. 把統一和特朗普吞并野心并列,是蠢還是壞?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7. 到底誰“封建”?
  8.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9.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10.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2.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3.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4.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5.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我們還等什么?
  9.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视频 | 日本乱码视频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呦萝小初 | 天天看高清国产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精品在线第1页 | 最新久久免费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