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拉密:崛起,他的名字叫“朝鮮”!
在經歷了釣魚島被自衛隊駐防,南沙諸島被宣布主權,南海海域被測量、科考的神經折磨后,中國憤青終于迎來了一個找回面子的機會---美國聲稱要攔截朝鮮的導彈。繼承了懲強扶弱俠義精神的中國憤青,這次表現出了莫名其妙的幸災樂禍。當朝鮮宣布要用戰爭回應攔截時,中國憤青說,“看把你能的,我們改革開放偉大成就都頂不住,就憑你每天餓飯的彈丸小國?哼,要不是我們給你撐著,你早就滅了,還戰爭呢!”。似乎美國只要把朝鮮的導彈打下來,中國憤青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說:看啊,并不是我們弱,而是美帝太厲害。
早在這事一開始,我就在QQ群一再給憤青們強調,“就是借給美國108個膽子,它也不敢攔截”,但憤青們就是不信,有的說“只有美國不想干的事,沒有美國不敢干的事”,有的說“這次中國可不要再干抗美援朝的傻事啦,讓老美把金二這個搗亂分子滅了一了百了”。
我之所以敢斷言美國不敢動朝鮮的蛋蛋,是出于對朝鮮狀況及半島周邊戰略態勢的一些了解。
一、危機與“饑荒”漫談
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由于與蘇、中、東歐、經互會的優惠貿易往來,朝鮮提前享受了現代化、國際化帶來的繁榮和幸福;但在90年代中后期卻經受了慘重的經濟危機。客觀分析朝鮮經濟危機的原因發現,朝鮮當時面臨的經濟危機和目前中國面臨危機的性質極為相似,只是沒有中國當前所面臨危機的規模大、程度深。朝鮮早在80年代就基本實現了工業農業的初步現代化。1988年,朝鮮的人均外貿額為260.20美元,人均GDP為 1040美元(外貿依賴度為25%,和目前日本的外貿依賴度相同,遠低于目前中國的66%)。“人均外貿額”中國直到宣布進入了盛世的2000年才超過,“人均GDP”中國直到2003年才超過;直到現在,代表社會綜合發達水平的HDI“人類發展指數”,中國還沒超過朝鮮;假如把HDI中有爭議的一項---“人均GDP”修正為“平均抗災能力”的話,中國和朝鮮的距離還將拉大。也就是說,直到2003年,中國的改革開放程度,才勉強趕上1988年的朝鮮。現在不是經常說中國是世界的拖鞋加工廠嗎?那么,朝鮮早就是紡織廠啦,蘇聯、東歐和經互會成員國的人民早就披掛著花花綠綠的朝鮮維綸啦。
但是,好景不長。在蘇聯和經互會解體后,朝鮮忽然失去了貿易對象,缺乏完整工業體系和能源生產體系的朝鮮,頓時陷入了困境。進口不來化肥,糧食就大規模減產;進口不來材料石油,工廠就無法開工,國內生產鏈就斷裂;出口不了產品,工廠就倒閉。事情本來就這么簡單,和社會制度沒多少關系,但有些人卻偏要說這是計劃經濟體制造成的。當前,實行了完全市場經濟的中國不是也面臨了同樣的問題嗎?中國面臨的是國際國內沒有需求,朝鮮是忽然失去貿易對象。所不同的是,中國是個大國,早在70年代就構建了完備的工業體系,化肥也不缺。當然,朝鮮也有中國不具備的優勢,那就是朝鮮在進入危機時,社會機體健康,分配體制公平,還有較豐富的人均自然資源;憑借這些優勢,朝鮮度過了九死一生的危局。有人問,你不是信誓旦旦說中國面臨了與朝鮮同樣性質的危機,而且比朝鮮的規模大程度深,怎么沒見餓肚子呢?別急,朝鮮進入危機若從1990年蘇聯解體開始,到1994年才顯示出來;中國危機假如從美國金融風暴算起,到現在才6個月。何新先生說中國要準備過比3年自然災害更苦的日子;郎咸平教授說中國的后代很悲慘,應該不全是空穴來風吧?何況,中國在社會機體方面不具朝鮮的政治清明,在分配制度上不具朝鮮的平均主義,人均自然資源不及朝鮮的優厚;靠什么渡過危機,那就要看中國人的運氣了。
從1995年起,朝鮮進入了自稱為“苦行軍”經濟調整期,其間的苦難自不必說。當然,也有的夸大其詞,說朝鮮餓死了多少多少人,從20萬到最不靠譜的340萬各有說法。340萬!餓死率達1/7,也就是家家停喪,人人戴孝。那么我們分析一下朝鮮的自然資源配置,就知道朝鮮是最不容易餓死人的,即便連續幾年顆粒無收,也很難餓死人。
朝鮮歷史上雖處于東亞農耕文明范圍,但由于朝鮮半島北部多山多林、缺乏耕地、人口稀少,不屬于傳統的農業區,而屬于半耕半獵。和中國白山黑水的鄂倫春、赫哲人的生活頗為類似。
朝鮮人均耕地只有1.1畝,低于中國的人均1.4畝,而且多為坡地,土壤瘠薄,土壤平均厚度僅15—20cm,中國平原的土壤厚度動輒就是幾百米、幾公里。但朝鮮的森林覆蓋率高達80%,人均森林面積約為6.42畝(中國畝),是中國人均森林面積的4倍多。朝鮮國土面積只相當于中國的一個省份,因此這些森林資源全部處于國民的體能半徑內,不像中國因國土面積廣闊、人口分布不均而資源分布極不均衡(比如,東北的森林資源河南人就很難享用)。這就是說,只有當朝鮮人把老林子里的山雞、松鼠、兔子、狍子、小鹿、野豬全部捕殺完,把里面的蘑菇、松子、榛子甚至把能吃的樹皮樹根樹葉都采集凈,才有餓死人的可能。
朝鮮兩面環海,東西均為豐饒的海灣,海岸線總長約6000公里,是中國人均海岸線長度的10倍。東部沿海暖寒流交匯,是世界級的重要漁場;西海岸有廣闊的灘涂。朝鮮年均降雨量1000-1200mm,和中國的洞庭湖流域相當,因此境內河流縱橫,湖泊散布,人均內陸水域0.4畝;因此,朝鮮是個水產極為豐富的國家,年均漁產千萬噸以上,歷史最低的1996年為876萬噸。該年人均漁產380公斤【01】。且不說森林里的山雞兔子,單這么多魚也不至于餓死吧?
近年來,連日本都在大喊大叫要“嚴防朝鮮水產流入”【02】。可見,朝鮮是蛋白出口國,它缺少的是淀粉(粗糖)。
在90年代之前,由于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貿易互補互惠,朝鮮在蘇聯化肥、石油、農機的支持下,建成了發達的集約農業。農業靠占總人口30%的農業人口和12萬臺大型農機工作;糧食產量曾一度超過1000萬噸成為糧食出口國。在依賴化肥、能源的集約農業崩潰后,糧食產量降低到250-300萬噸。300萬噸糧食是少了,但輔以豐富的林產、水產,采用配給制,足以保證不會餓死人。更何況近年來糧食產量已恢復到了400-450萬噸,離滿足全民淀粉需求的480萬噸還有距離,但填飽肚子是沒有問題的。這就使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在這次導彈危機前,朝鮮會首先單方面終止美國的糧食援助計劃了---那就是一句話:不稀罕!先絕了你試圖用糧食和我討價的念。假如你聽到“朝鮮人又在森林里挖植物根莖充饑”的報道,你不要輕易相信,也許人家是在挖野山參;假如你聽到“朝鮮人把狗啃過的骨頭用液體浸泡以獲取營養成分”的傳聞,你也千萬不要輕易相信,也許人家泡的是虎骨酒。
通過以上分析,你還會相信朝鮮餓死了很多人嗎?如若你還有顧慮,我們可以再通過“人均壽命”這個最能說明營養、醫療、居住環境、勞動保護、心情愉悅的統計數據來證明。根據新華社記者張羽的最新報道:“朝鮮目前的平均壽命是男73歲,女77歲”【04】;男女平均為75歲,高于目前中國的72歲。對這個數據筆者因未能獲得更加權威的資料證實,暫且抱半信半疑的態度。那么我們再來看看“美國中央情報局”是如何評價朝鮮的:2005年,“朝鮮平均期望壽命71.37歲,其中男性平均期望壽命68.65歲,女性平均期望壽命74.22歲。總人口識字率99%,其中男性識字率99%,女性識字率99%。”【05】人均壽命好像和同年中國的不差上下,識字率卻高了不少。
從人均自然食物資源配置看,僅靠集約農業的中國如今面臨了比朝鮮20年前更大更深的的危機,并且在進入危機時不具有朝鮮的健康肌體和分配機制,一旦危機引發集約農業崩潰,天知道除了靠信心,還能靠什么!目前,因農民工不能出去打工掙外快,農民買不起化肥、抗不起旱的態勢正逐步加劇。
二、“苦難急行軍”
1994年,朝鮮在進入經濟、糧食危機后,并沒有邯鄲學步地采取“一包就靈、一分就活”的方法。朝鮮并不認為危機是因為不開放;相反,朝鮮認為:正是因為過度開放,過度依賴外援、外貿,才是危機的根源。在社會主義陣營土崩瓦解、帝國主義氣焰囂張的國際背景下,失去了戰略庇護的朝鮮,為了自身的安全和發展,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一條政治上以軍事為先導,經濟上補“自力更生”課的道路;這次戰略調整,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叫“苦難的急行軍”。在1996年前后,朝鮮經濟接近崩潰;走在“奔小康”幸福大道上的中國憤青把朝鮮當作了“不改革開放就滅亡”的活教材;直到現在,憤青們掛在嘴上最多的一句話不就是“不改革開放,看朝鮮好了”嗎?2000年之后“崛起”和“盛世”成了中國的主體話語,網絡上經常可以聽到假如朝鮮現政權崩潰,如何如何在朝鮮建立親中國政權的策論,由不得你不為憤青們的高瞻遠矚和中華帝國的再生而熱血沸騰。憤青們也不想想,敢于直言不諱把“苦難”定為基本國策的政權是那么容易崩潰的嗎?相反,史書中記載的諸多崩潰往往都發生在“盛世”的高調后面。
在經過長達10多年“苦難急行軍”后,朝鮮完成了脫胎換骨的經濟調整,說他脫胎換骨并不是說產能提升了多少,反而是產能縮水了不少。在2004之前,朝鮮的GDP一直再沒達到1988年的高度。但是,朝鮮卻由嚴重依賴外援外貿轉變成了具有較完整工業體系,不怕制裁、不怕封鎖,自主性極高的經濟體。鉛華褪去,更加健康,更加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在農業上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補了不老少“學大寨”的課;雖然農業的集約化程度依然受能源的限制降低了不少,但卻安全穩定;糧食產量雖沒能達到滿足需求的480萬噸,卻也達到422萬噸。
近年來,朝鮮宣布結束“苦難急行軍”,進入“建設強盛國家”的新時期,加快了經濟發展步伐。根據《維基百科》轉引的“美國中央情報局”資料【06】,2007年,朝鮮人均GDP=1900美元,同年中國人均GDP=2461美元【07】。
表面上看,中國高于朝鮮,但中國高在哪里呢?如果把中國一大堆連廢紙都不如的美元儲備、一大堆賣不出去的樓房、數千萬妓女創造的數萬億性產業、一條條除了占用耕地沒多大用處的市縣級短程高速公路、教育醫療產業的高收費、超女文化產業、三聚氰胺銷售額、把地下水弄沒河里水弄臭欠下的巨大環境債.....把這些去掉后還有多少呢?樂觀地估計也不會超過朝鮮的1/3。
實際上,我在《制度性干旱》【08】一文里做了計算,單是黃河流域這20多年來透支掉的水源,按保持成本計算是4.8萬億元,那么全國呢?假如按黃河流域面積占全國面積的比例推算,全國是58萬億元,這可是欠下的純債務,折合成GDP豈不是要比改革開放30年來創造的230億GDP總和還要多?把河水弄臭造成的污染欠債,也不會比這個少!
你中國憤青還有啥臉嘲笑“朝鮮窮、朝鮮苦”長達15年?現在也該到頭了吧!
三、崛起,他的名字叫“朝鮮”!
在艱苦的調整中,朝鮮并沒有為眼前的利益犧牲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國防能力的加強。人民吃飯問題固然是最大的國家利益,但你把科技國防項目下馬,不見得地里的莊稼就能使勁地長;下馬撤下來的人員,坐在辦公室也要吃飯,讓去種地捕魚吧那可就是迫害知識分子啦,要十年動亂經濟崩潰邊緣了。
以國防科技,軍工制造、微電子、軟件為龍頭的朝鮮科技,近年來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人造衛星光明1號(美國認為是發射失敗或者是洲際導彈試射)、核爆炸、正在發射架上躍躍欲飛的光明2號......正當全世界都把目光緊盯在導彈上時,3月31日,美韓情報部門披露了朝鮮已成功研制出小型核彈的消息,這使得朝鮮成為第六個擁有全球核打擊能力的國家。
用日新月異、目不暇接來形容朝鮮科技進展不為過分。
朝鮮的軍工制造能力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為同級別國家中唯一擁有完備軍工體系的國家,可輸出戰略武器。2006年,我在《“遏制”與“掙脫”是中朝關系的本質---以全新的視角看“悍然”》一文里對朝鮮的軍工制造體系進行了介紹,現將該文作為本文的姊妹篇附后以供參閱。說良心話,重讀該文,對在3年前就能寫出那篇文章,連我自己對自己的佩服都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那是我第一次學習運用“毛澤東階級分析方法”透視國際問題的成果。文中關于“一個強大的朝鮮將在東亞崛起”的預言已呈現出清晰的輪線。
為緊跟信息革命的步伐,2000年,尚未結束“苦難急行軍”的朝鮮建立了目前世界規模最大的廣域網(Wide Area Network)---光明網(Kwangmyong Net),現已覆蓋全國所有城鄉。朝鮮人民只需到電話分局辦理入網申請手續,即可24小時享用無限時免費上網服務。該網絡配備了由朝鮮約2,000多名語言專家共同開發的朝鮮文、俄文、中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七國語文的即時網上翻譯系統,共包含有200多萬個語辭。這種類似于google的大型在線翻譯,中國也還沒有。2005年以來,隨著完全“朝鮮制造”的微機配發到戶,朝鮮現已成為網絡覆蓋率較高的國家。
在軟件研發方面,朝鮮在2000年前后自主完成了以下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操作系統
LINUX紅星1.1系統(朝鮮語LINUX系統)
文字處理軟件
光學文字辨識軟件(打印文件的識別率達到99. 9%,手寫文件達到95%)
語音識別軟件(語音識別率超過90%)
吾友(My company) (朝鮮文字處理軟件。達到了Office系列軟件水平)
娛樂軟件
朝鮮棋軟件
KCC圍棋軟件(曾經在第四屆、第五屆豪斯特杯圍棋程序世界賽上獲得冠軍,又于2003至2008年,連續五屆在世界電腦圍棋奪魁賽上擊敗美國、德國和日本的圍棋軟件而獲得冠軍)
醫療軟件
高麗針灸(KORYO) (朝鮮傳統針灸醫療及教學軟件、專家系統)
金色駿馬(Golden Horse) (通過指紋進行診斷、體質分類和人體特征分析的系統)
綜合醫療服務系統(ISDM) (根據朝鮮傳統醫學理論進行診治和處方的軟件系統)
管理及控制軟件
智慧出納系統(Intelligent Salesman) (存貨、銷售管理的軟件)
模糊-37(MOHO-37)(選礦和礦石凈化電腦控制系統)
土星-6(Saturn-6)(航空交通指揮系統)
指紋鑰匙(FVS-P) (利用指紋確認技術進行身份識別的系統)
CDMA移動通訊管理軟件(用于朝鮮移動通訊網絡的建設和管理)
筆者難以判斷以上軟件的科技含量,咨詢一些懂行的網友,網友們認為:若在2000年前后完全自主完成,是相當先進的。后來經搜索發現,這批軟件2002年曾在北京展出,震動中國IT界【09】。
2006年,朝鮮聲稱計算機編程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04年,韓國國防部說,朝鮮的情報軟件能力已經達到了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10】。
在“先軍戰略”主導下,朝鮮建立了規模龐大的人民武裝力量。用駐韓美軍司令利昂·拉波特將軍的話說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潛艇艦隊、特種作戰部隊和炮兵”。以下為朝鮮武裝力量及配備概況。
陸、海、空軍:105.5萬人
準軍事部隊:安全和邊防部隊18.9萬人
群眾武裝力量:共472萬。其中工農衛隊約350萬人,指揮序列為旅-營-連-排,裝備有輕裝甲、迫擊炮和高炮;青年近衛軍90萬,沖鋒隊編制。
駐外兵力:在12個國家派有軍事顧問團.
陸軍擁有92.3萬人。編有20個軍(其中1個裝甲軍、4個機械化軍、12個步兵軍、2個炮兵軍、1個首都防御軍)、26個步兵/摩托化步兵師、15個裝甲旅、24個摩托化步兵旅、3個獨立步兵旅;1個特種作戰軍8.8萬人,10個阻擊旅、14個輕步兵旅;6個直屬重型炮兵旅、1個“飛毛腿”地對地導彈旅、1個“蛙”式地對地導彈旅。
主戰坦克:約3000多輛
輕型坦克:約500輛
裝甲輸送車:2500輛
牽引炮:3500門
自行炮:4500門
迫擊炮:8100門
火箭炮:2600門
無坐力炮:1700門
高炮:4800門
固定陣地炮:3000門
海軍約4.7萬人,編為2個艦隊
潛艇:26艘
小型潛艇:約45艘
袖珍潛艇:30艘
海岸潛艇:13艘
護衛艦:3艘
輕型護衛艦:3艘
導彈快艇:47艘
魚雷艇:198艘
巡邏艇:174艘
掃雷艇:約25艘
登陸艇:130艘
氣勢船:約130艘
支援及雜務艦船:7艘
岸防部隊:地對艦導彈團2個,“蠶”式導彈基地6處,岸炮若干
空軍擁有8.5萬人。編為6個航空師。作戰飛機共607架。
轟炸機:82架。
對地攻擊/戰斗機:525架,其中米格-23型46架,米格-29型30架,蘇-7型
18架,蘇-25型35架。
運輸機:共300架,
直升機:共282架,
教練機:共228架,
空空導彈:“環礁”、“頂點”
地空導彈:SA-2型240部、SA-3型36部、SA-5型24部。
清明廉潔的政治,獨立自主的經濟,先進的科技,完備的軍工體系,強大的武裝力量已經使得朝鮮成為一個世界級強國。
如果說這20年來世界上有一個國家崛起了,這個國家就是朝鮮。
四、操蛋還是滾蛋?
朝鮮半島軍事力量對比的嚴重失衡和朝鮮全球核打擊能力的形成,使帝國主義15年來制裁、封鎖、顛覆朝鮮的美夢化作泡影,他們看到的是一支獨立的世界戰略力量傲然崛起在太平洋東岸。當然,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朝鮮還根本不具備挑戰美國全球戰略的能力,但在東北亞,美國的戰略主導地位已遭到了無情的顛覆。雖說朝鮮距離美國在整個東北亞的戰力部署差距還很大,但假如帝國主義膽敢發動戰爭,那么漢城、東京、大阪、上海...這些美元大廈的基石面對戰爭就顯得像雞蛋殼一般脆弱。只需隨便打擊幾座高壓塔,搖搖欲墜的美元大廈就將轟然倒塌。這既是“美元殖民主義掠奪經濟”的死穴,也是朝鮮戰略主動權所在。
特別是漢城,在朝鮮幾千門多管火箭炮的覆蓋下,理論上只要5分鐘,令中國憤青眩目的韓國經濟體就不復存在了,---漢城集中了韓國80%的GDP和70%的人口。
憤青們說美國可以先發制人摧毀朝鮮的火炮陣地。我問,美韓第一輪打擊能出動多少架飛機?能發射多少枚導彈?這些導彈在密集的高炮群面前,又有多少枚能落到堅固的要塞工事上?
憤青們說美國會用飛機和導彈把朝鮮夷為平地,那么我告訴你,朝鮮本來就沒有什么地面戰略目標,最值錢的柳江飯店因爛尾時間久,本來是打算拆除的,后來一算,拆除它拉動的GDP比接著建完它拉動的還要大,才又開工建了下去。朝鮮有價值的戰略目標都在地下,連平壤地鐵的深度都128米。你喜歡用上千萬美元的導彈去炸幾百美元的民房你就炸好了,地面的莊稼照樣長,地下的工廠照樣隆隆轉。地面上炮火連天,說不定金正日還在地鐵里和孩子們打網游呢。但轟炸的同時你一定要小心東京、大阪、上海...這些擺在朝鮮周圍的一藍藍雞蛋(不說漢城了,因為已經不存在了)。
憤青們還設想美軍直接地面進攻朝鮮。
我曾經給憤青們說過,美國要想繼續維持半島軍事力量對比平衡,需要增兵40萬;憤青們嗤之以鼻。現在美國自己的計算機模擬兵演結果出來了,說增兵60萬才具備地面進攻朝鮮的能力。我看,60萬也是炮灰,因為美軍沒計算472萬群眾武裝和以村為單位的要塞化防御和山地游擊戰。說到這472萬民兵,我忽然又想起一個問題,比起民主的美國政府動不動就討論禁槍,甚至把玩具槍都列入非法;被指責為集權專制的朝鮮政府竟然敢給老百姓下發472萬支半自動、沖鋒槍,不怕造反;朝鮮政府哪來的底氣?
在半島軍事對比處于絕對劣勢,在東北亞戰略布局處于被動的態勢下,美國有啥膽量敢攔截朝鮮的導彈?我再次強調,世界上除了中國憤青,沒人敢動朝鮮的導彈。日本揚言要摧毀的是一級火箭發動機脫離體(或可能發射失敗的脫軌導彈);我也支持摧毀,一個10幾米長直徑2米多的大鐵桶子從天而降,砸一下很疼;摧毀它是日本自衛隊對國民應盡的義務。美國早先的摧毀狂言,不過是帝國主義想試探一下朝鮮人民反侵略的戰爭意志有多強的“操蛋”行為。
“攔截”、“摧毀”不是問題,我們需要探討的是發射后的東北亞戰略格局。美國既無力扭轉半島軍事劣勢,又暫時不能從戰略被動中擺脫出來,那么他唯一的選擇是從半島徹底撤出來。本來么,你在一個世界強國的門口擺那么萬把軍隊,本來就是找死;你撤的遠一點還能發揮你高技術、遠距離的優勢;你挨那么近,說不定哪一天朝鮮連正規軍都不用,僅出動5萬青年近衛軍和1萬特種軍就包你的餃子;包了也白包,你若咽不下這口氣,就對射導彈好啦;不過要注意,小心你周圍的“雞蛋籃子”。
我第一次說美國要從半島撤軍的時候,憤青們如聞天方夜譚。實際上,自從2006年朝鮮試爆了原子彈后,美國就一直在默默撤軍,不信你查一下美國在半島駐軍的數字變化,已經從2006年以前的2.6-3.4萬裁撤到了目前的不足1萬。看來,美國是真的準備“滾蛋”了。那么日本呢?日本會在較短的時期內派首相、官房長官什么的拜訪朝鮮,盡快與朝鮮關系正常化,以擺脫頭頂經常過導彈的尷尬;那么韓國呢?我只能說韓國的明天很凄涼。
那么,中國憤青將怎么面對喊了30年“崛起”卻淪落到內外交困,被譏笑了15年“餓飯”卻能頂天立地的巨大落差呢?
注釋:
【01】百度詞條--經互會http://baike.baidu.com/view/1001292.htm
【02】見投資朝鮮網http://www.idprkorea.com/qcxjj/cxsc.asp
【03】中國水產門戶網http://www.bbwfish.com/content11668.html
【04】《值得尊重的朝鮮和它的人民》--新華社記者張羽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303/21/44144_2702323.html
【05】【06】轉引自維基百科--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C%9D%E9%B2%9C%E6%B0%91%E4%B8%BB%E4%B8%BB%E4%B9%89%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variant=zh-cn
【07】國務院《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http://www.china.com.cn/news/2008-10/29/content_16682186.htm
【08】蘇拉密:“制度性干旱”--論中國北方惡性水源危機的社會成因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8/49262.html
【09】朝鮮軟件業:首次亮相北京城實力不容忽視http://www.yesky.com/20020423/1608122.shtml
【10】http://www.soft6.com/article/2004-10-06/68057.shtml
附:“遏制”與“掙脫”是中朝關系的本質---以全新的視角看“悍然”
----蘇拉密
上篇
在朝鮮核問題上,針對中朝關系的實質以及中朝關系的未來走向,產生了不同的看法,我歸納了近日在網絡上出現的觀點,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威脅論”、“雙簧論”、“利導論”。現分別對此三種觀點做出簡要介紹,并推出本文的全新看法。
一、“威脅論”:持這種觀點的的人認為:朝鮮發展核武器,中國是最大的受害國,其受害程度已經遠遠超出了美國的受害程度。因此,制裁、甚至打擊朝鮮是中國的基本外交政策。在這種觀點看來,中國動用“悍然”是深思熟慮和非常準確的。
二、“雙簧論”:認為朝鮮擁有核武器不但完全符合中國的戰略利益,甚至朝鮮的“核爆”就是中國一手策劃或親手導演的。中國在朝鮮“核爆”以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外交步驟,包括“悍然”在內以及多方奔走,甚至在安理會簽署“制裁決議”都是中國和朝鮮合演的“雙簧”大劇;或者換種說法是“中國在下一盤很大很大的棋”,即便安理會決議已經成為事實,但那也是“打孩子給鄰居看”。
三、“利導論”:這種觀點實質是以上兩種觀點的雜交變種。這種觀點以中、朝具有基本一致的世界戰略利益為出發點,同時承認中國和朝鮮在國家利益方面存有相當大的分歧。這種觀點認為:中國政府應該面對朝鮮“核爆”這個既成事實,對以前的外交政策“亡羊補牢”,順勢利導中朝一致的戰略利益,縮小國家之間利益的分歧,使得朝鮮的“核爆”牢牢地成為中國手中的“牌”,而不至于使它成為美國實現其戰略意圖的“跳板”或美國直接支配的“棋子”。
以上觀點交織在一起使得中朝關系及其未來走向顯得撲朔迷離。假如我們對以上三種觀點再做進一步簡化,也許更能接近事物的本來面目:以上觀點的分歧無非是對中朝關系是何種本質的不同解讀:敵人--朋友--同志。
當然,按照現代流行的國際關系學說,世界上沒有永恒的敵人和朋友,更不存在所謂的“同志”。但這不影響就某一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定的事件,各方出于各自利益還是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利益集團的。這使得我們依然可以使用“敵人”、“朋友”、“同志”的概念來描述不同程度的國家關系。需要注意的是,這里使用的“同志”也并非原來意義上“共產主義者”之間的稱謂,只不過是比之“朋友”之間利益更加接近的關系。
無須太多的解釋,“威脅論”持“敵人”觀,“利導論”持“朋友”觀,“雙簧論”持“同志”觀。
對于“雙簧論”,我真的不想評價,因為它不值得評價。只要中朝之間一天還沒有打得頭破血流,“雙簧論”對無論發生的任何變故都可以用“戲”來解釋:朝鮮“核爆”了,那是“相當于中國的二炮挺進三八線”;中國發表了“悍然”的聲明,那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中國簽署了《制裁決議》,那是“打孩子給鄰居看”;當中國表示反對“武力打擊”時,他們說“看看,我早就說過...”假如有一天美國真把朝鮮給滅了,那也肯定是“愛莫能助”,同時“對同志的壯烈犧牲表示最沉痛、最深切的哀悼”。怎么說呢?假如有網友上網時間短,不知道網文“yy”表達的含義,那么我就有幸在這里“教導”你一把:“yy”是“意淫”的縮寫,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利導論”是目前網絡最流行的說法,同時也是帶有濃烈感情色彩的觀點。什么“唇亡齒寒”、“鮮血友誼”;讓我歸納出這種觀點的核心我都覺得難以勝任,因為這種觀點一開始就前后矛盾,后來又隨著事態的進展不停地打“補丁”。我勉為其難大致歸納如下:
朝鮮“核爆”是中國外交戰略的失誤造成的,由于朝鮮長期得不到中國的軍事保護和經濟援助,不得已而采取的“冒險”行動;既然已經既成事實,中國就應當順勢利導,承認朝鮮的有核地位,加大援助,反對制裁,加強中朝團結,切不可把一個有核的朝鮮推到敵對方或是讓敵對方消滅,使中國失去戰略屏障,直接暴露在敵對力量面前。
鑒于“利導論”所持觀點,當中國發表“悍然”的聲明時,他們感到驚詫,當中國的態度緩和時他們感到欣慰,當中國簽署《制裁決議》時他們感到不解和無奈,當中國表示反對“武力打擊”時,他們浮想聯翩。
“利導論”是建立在中國的外交政策“失誤”這個前提下的,這本身就極不合理。中國外交政策制定者有那么多的智囊機構,并且掌握有和我們普通網民極不對稱的國際戰略信息,怎么可能在如此重大的問題上沒有我們普通人看得清?事實上根本就不存在“看得清”與“看不清”的問題,他們本身就是國際外交事務的當事人,國際外交事件本來就是在他們和其他國家的決策者之間發生的。
作為鄰國,朝核問題是中國最大的地緣外交問題;作為締結有“軍事互援”條約的盟國,朝核問題是中國最大的國際戰略問題。中國的外交政策是不可能在這方面犯過于嚴重的原則錯誤的。
實際的情況,自從朝核問題成為外交問題以來,中國是介入最多的國家,無時無刻不在跟蹤、關注朝鮮的核問題,主導了“六方會談”,我都記不清談了多少年、多少次,說中國沒有考慮到核爆的后果,怎么也不能另人相信。正是這些矛盾使得“利導論”經常需要向“雙簧論”,偶爾也會向“威脅論”求救。
“威脅論”是持有人數較少的一種觀點,這可能和當今網民中左派占大多數有關;偶爾也有一些一貫的左派忽然跑來這里求救。雖然他的人數少,但在筆者看來,確是三種觀點中最為“流暢”的一種觀點。說它“流暢”是因為它不需要打太多的“補丁”即可解釋中國在朝核問題上的一貫的、堅定的立場和行為:反對朝鮮“有核化”,一旦有了“核苗頭”,我就想辦法動員力量用會談拖住你;“拖”不住,你有了就是“悍然”;就要提請制裁,就要想辦法讓你銷毀。唯一讓“威脅論”持有者感到不滿的是中國反對“授權動武”。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三種觀點都或多或少存在著缺陷,有沒有更合理的解釋呢?中國和朝鮮的關系本質到底是什么呢?是敵人?是朋友?是同志?這正是本文試圖回答的。
中篇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對于個人是這樣,對于國家也是這樣。回顧中朝關系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有助于我們回答“敵人”還是“朋友”的問題。
1949---1978年,是中朝關系比較穩定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中朝關系,僅僅用“同志”似乎都不足以表達其密切,按當時說法是“同志加兄弟”。當然,這并不不意味著沒有任何波折。
按照朝鮮所擔負的為社會主義陣營“站崗放哨”的使命,中國給朝鮮必要的經濟援助是應該的,也是合理的。這就象一個企業雇傭保安必須支付費用一樣。他“站崗放哨”了,就沒有更多的精力去開荒種地,你就必須給他買“盒飯”;他連“盒飯”都吃不到,怎么給你站崗?
抗美援朝結束后,中國和朝鮮同處于一窮二白的狀態,同樣需要建設,同樣需要蘇聯的援助。中國在這個時期沒有對朝鮮實行過多少實質性的經濟援助,好在同處于“社會主義大家庭”,中朝是彼此體諒和理解的。更何況中國剛剛犧牲了幾十萬的優秀兒女去朝鮮保家衛國?
不久,中國由于自然災害,建設架構過大,老大哥逼命討債,在脫離“大家庭”的同時,中國進入了經濟困難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國無力援助朝鮮,中國也給了他一些東西但不多,比如一些剛剛研制出來的一些戰斗機和坦克等。這個時期,朝鮮的主要“盒飯”來自于蘇聯及其主導的“歐洲社會主義經互組織”。這種情況使朝鮮在中蘇論戰中,表面保持中立,實際上較貼近于蘇聯;肚皮的意見畢竟壓倒一切。直到文化大革命興起時,紅衛兵小將還對朝鮮的這種曖昧態度非常不滿,甚至要大串聯到平壤去批斗“金修”,據說金日成還表態愿意接見,愿意接受批判。在這個時間段,中朝關系可用“同志稍遜,兄弟猶存”來概括。
70年代以后,中國基本完成了工業化和戰略力量建設,在世界舞臺上標新立異、撐起“第三世界”的大旗,在國內把建設重點調整為“農、輕、重”的次序,著力于提高人民的實際生活水平。更具體一點,就是1972年---1978年。中國真正對朝鮮有實質性援助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的。
這6年是中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國際環境空前改善的6年。這6年間,朝鮮在中蘇兩國的同時支援下,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飛速提高。人均國民生產值在亞洲僅次于日本,特別是良好的文化、衛生、教育,簡直讓中國的老百姓羨慕不已。在這個時期,每當中國國慶,中國就要提前照發不邀請兄弟黨和政府派團前來祝賀的文告,即使是這樣,朝鮮依然會派出代表團前來。朝鮮的大小報紙在“十一”這一天,統統出彩版,用中朝兩國文字刊登: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偉大的中國人民萬歲;世界被壓迫人民的偉大導師毛澤東萬歲;朝中兩國人民的戰斗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等大輻標語和祝賀社論。這一時間的中朝關系可以說是“同志兄弟,親上加親”。
1978年,鄧小平訪美,中國和美國達成了大規模的戰略妥協。中國的軍隊都進行了大幅度的裁減,中國的戰略項目都進行了大面積的下馬,當然也就不需要朝鮮這個站崗的了,朝鮮重新回到了單方面依靠蘇聯的情形。由于政策的延續性,直到1990年,中國和朝鮮至少保持了朋友和傳統的兄弟關系。
這個時期的朝鮮經濟是個什么樣的情形呢?這里有必要大略說明一下,1987年朝鮮的人均國民生產值950美圓左右,1999年中國才達到這個數字;1994年他的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70%,高度城市化;他的農業靠12萬臺大型農業機械和370萬的農業工人進行,基本算是實現了農業現代化。但他的經濟有致命的缺陷,就是沒有象樣的工業、能源體系,這些都要靠蘇聯的援助和與中國、“經互組織”的“易貨記帳貿易”來進口。
細說起來也不能怪他,中國的這些體系,也是在困難和封鎖中靠“勒緊腰帶、自力更生”建立起來的。朝鮮一直沒有經過全面的封鎖,對蘇聯和東歐組成的半個世界的開放一直是中國奢求不到的,對外貿易也一直搞得很好。他沒有必要自尋苦頭,去自己建立一個工業體系。這樣看來金日成確實比毛澤東會做人,毛澤東在1960年開始自尋苦頭用十幾年時間建起了一個龐大的體系。
90年代以后,國際風云突變,蘇聯解體,整個前社會主義陣營的經濟處于“休克”狀態。朝鮮被拋棄了,他這個保安失業了,因為老板破產了。援助沒有了,易貨貿易沒有了,記帳結算也沒有了;這時候美國偏偏抓住他的人權問題不放,封鎖他,制裁他。
我們可以想象朝鮮的窘迫,拖拉機沒有石油發動不起來,提灌站沒有石油抽不上水,偏偏又遇到了干旱,把進城的人趕回農村種地,他們又失去了必須的農業技能和必要的農器具,就這樣連續幾年糧食大幅度減產。朝鮮這時候唯一能指靠的只有中國這個老大哥:雖然你不用我“站崗放哨”了,但能不能看在我以前長期“站崗放哨”的份上給一點“安家費”或是“退休金”呢?對于朝鮮的投靠中國肯不肯伸出弟兄之手呢?朝鮮一開始還可以用木材、鐵鉛礦從中國換回點石油和糧食,如果交換的物質不太夠,小差額就記帳;很快后來也不行了。
1992年是中朝關系陡然轉折的一年,這一年中韓建立外交關系,在建交聲明發布之前,作為朝鮮的盟國,中國“忘記”了按照國際慣例照會朝鮮,而韓國則是朝鮮法律認定的國內非法組織。與此相對比,朝鮮不僅是“一個中國”最堅定的支持者,而且還是最堅定的捍衛者---朝鮮拒絕和任何與臺灣保持有外交關系的國家建交。
從1992年起,中國開始全面“深化改革”,你想要東西好辦,我這里和國際接軌了,“易貨”不符合國際規則,你必須拿現金,拿美圓購買,把原先拖欠的100多萬美圓也還了,否則免談。
1994年,金日成在整個國家的經濟潰亂中去世,金正日接手的就是這樣的爛攤子。
1995年-1997年,朝鮮連續大幅度減產,遭遇了持續3年的大饑荒。1996年,按美國的說法,朝鮮人均消費糧食僅為250克。現在網絡上有一種幼稚的觀點說:“假如朝鮮敢不聽中國的,嘿嘿,馬上讓他餓飯”,這也許正是“雙簧論”產生的根源。你就不想想,假如有一點些微象樣的援助,怎么會只有250克呢?他2000多萬人全年吃的糧食只有中國3-4個縣的糧食年產量,你還讓他怎么餓!在這一年,中國總理朱容基說,中國三年不打糧食也餓不著(后來發現是統計數字虛假)。1996、1997年,中國山東一帶還有人用玉米芯和麩皮混合加工成所謂的“糧食”銷往朝鮮(也許是走私),據目擊者描述,那東西在中國是“連豬都不吃的”。
中國曾一度建議朝鮮走改革開放的道路,但金正日頑固地認為目前的困境并不是“不開放”造成的;相反,正是由于以前過度開放,過于依賴進口造成的。假如美國不解除制裁,即使開放還不是照樣買不來糧食和石油?何況也沒錢買。如果改革就是分工廠分地,金正日不相信“一分”地里就能長莊稼。中國和朝鮮在意識形態方面已經分道揚鑣。從這時起,筆者謹慎地認為,中朝之間的同志與弟兄情誼已經蕩然無存。但金正日是現實的,他非常明白這時候和中國扯破面皮沒有好果子,于是就虛與委蛇,表面點頭哈腰,能要一點就要一點,要不來也不急頭上臉,原本也沒大指望。朝鮮就是在這時不動聲色地選擇了“自力更生”的道路。中國也十分懂得不能讓對方完全絕望,人若多一分可依靠的外援,就會少一分自力更生的勇氣。中國作為“自力更生”的老祖宗,還能不知道“自力更生”的要害!這樣中朝在虛偽的“朋友”份上維持著關系,彼此心知肚明。
下篇
很長時間以來,每每談到國際關系,主流理論一致聲稱國家之間的關系就是絕對的利益關系,國家之間的意識形態差別被有意或無意地抹殺了。筆者認為意識形態就是國家的價值觀,決定了國家對利益的認同和取舍。一個國家認為什么是利益,什么利益更大?皆來源于其價值觀。一個國家之所以選擇資本主義制度,一定是他認為資本主義比社會主義優越。他肯定不愿看到社會主義比他搞得好,如果出現了社會主義比他搞得好的情況,就證明這個國家的主導階層對國家的引導錯誤了,人民就要重新選擇主導階層。
任何一種價值體系都包含了“好”與“壞”的對比,沒有對比的“好”,說了也不會有人相信。1992---2006年是14年,這14年朝鮮在與中國的痛苦對比中渡過。在中國,每當有人說“社會主義好,集體經濟好”,隨時就會有人出來回擊:“說‘好’的請到朝鮮去說”。朝鮮的存在價值似乎僅僅成了證明中國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參照物。1998年前后,很多地方都組織了鄉、鎮級以下干部到朝鮮旅游參觀,參觀什么?那時的朝鮮還在饑荒中掙扎,到處一派殘敗景象;參觀無非就是告訴人們:看看吧,這就是不改革開放的下場。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把亡國之君養起來,用于警戒后代的例子。面對如此境遇,朝鮮沒有喊“士可殺而不可辱”,一個現代版的“臥薪嘗膽”在默默演繹。
那么我要問:假如有一天出現了朝鮮在很多方面超過了中國的情況,是不是可以反過來證明改革開放失敗了呢?這樣的證明不是中國愿意看到的。同樣作為比鄰國,而且是具有現實戰略威脅的大國,印度核爆為什么不“悍然”?巴基斯坦核爆為什么不“悍然”?怎么朝鮮核爆就忽然“悍然”起來了呢?說到這里,“悍然”一詞的含義不是昭然若揭了嗎?其邏輯不是洞若燈火了嗎?
這就叫“遏制”,“遏制”并不是美國的獨家專利。美國為了全球戰略利益可以“遏制”中國,中國為了證明改革開放的正確,為什么不可以通過“遏制”讓朝鮮成為不死不活的參照物呢?這樣看來,中國“遏制”朝鮮并不是出于國家安全和世界戰略利益的考慮,實際上現階段的中國也不存在什么“世界戰略”,“遏制朝鮮”的實質就是國內政治的延伸。
1992-2006,朝鮮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做了14年的反面教員,他無時無刻不在努力掙脫自己的“角色”。讓我們來看看朝鮮這14年來都做了些什么:
在農業方面,朝鮮有意識地降低了現代化程度,增加農業勞動力150萬人,減少農業對機械、石油的依賴程度;大力興修水利設施,同樣出于減少對機械、石油依賴的考慮,多為高渠自流灌溉。經過幾年的努力,2005年,朝鮮聲稱已基本解決了糧食問題,人均糧食已達750克/人.日;宣布不再接受聯合國的援助。2006年2月份,在這個農業出產的淡季,朝鮮的玉米價格竟回落到了14年以前的水平。
在工業方面,朝鮮采取“先軍戰略”,什么是“先軍戰略”?簡而言之就是一切以軍事需要為優先。在這個思想指導下,朝鮮建立了基本完備的軍事工業、重工業體系,不僅成為同等級別國家中的軍事強國,而且擁有了同等級別國家中唯一的完備軍工體系。在這方面,筆者引用一篇來自韓國觀察家的報道予以佐證:
朝鮮核試爆對國際社會的震蕩是多層面的,其中之一便是外界對朝鮮軍工體系的組織和科研能力刮目相看。然而,朝鮮龐大的軍工體系始終是個謎。據韓國媒體報道,朝鮮以慈江道為中心分布在全國各地的180余家軍工企業多藏于地下,代號全部是“第某某號工廠”。伊拉克戰爭后,相關防護措施更為嚴密。此外,朝鮮還指定110多家企業在戰時轉換為軍工企業,生產軍需物資。
第二經濟委員會手握實權
據報道,國防工業在朝鮮被稱為“第二經濟”。因此,朝鮮在這一領域建立了黨、政、軍全員參與的合作體系。由朝鮮勞動黨所屬的第二經濟委員會專門負責,軍方提出裝備需求,政府負責軍需電力并供給材料。第二經濟委員會不僅從事槍炮、艦艇、航空器等軍事裝備的生產,還負責軍事裝備的開發和進出口業務。此外,它還在朝鮮政務院所屬的民用企業內設立軍工車間,指導這些企業生產軍用物資和武器零件。為保證軍工企業的生產,第二經濟委員會在原材料和外匯的使用上擁有優先權。
據韓國權威軍事雜志《軍事論壇》披露,第二經濟委員會下轄1個總管理局、7個機械工業局和1個對外貿易局,其下屬的國防科學院最近劃歸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管理。7個機械工業局負責的重點各有不同:
第一機械工業局負責口徑在82毫米以下的常規武器、彈藥和普通軍需裝備的開發及生產。
第二機械工業局負責坦克、裝甲戰車和軍用卡車的采購、開發和生產。該局曾在蘇聯的技術援助下仿制T—62型坦克,并出口到中東國家。
第三機械工業局負責82毫米以上火炮、防空炮和火箭炮的開發與生產,與炮兵司令部合作密切。在朝鮮,有一種火炮被稱為“主體炮”,它的射程達30公里,采用火箭增程彈時達44公里,可以打到韓國首都,這種朝鮮人引以為傲的大口徑火炮就出自第三機械工業局。
第四機械工業局近幾年來在朝鮮“最出風頭”,因為它負責各種導彈的采購、研發與生產,此外還負責“華城”、“勞動”和“大浦洞”系列導彈的生產以及相關工廠和試驗設施的管理。該局管理著12個導彈生產廠和試驗基地,如 “1月25日”機械廠、江界第26總廠、海軍導彈廠、咸鏡北道導彈試驗場等。據悉,位于慈江道的江界第26總廠擁有最大的地下試驗設施,員工多達2萬人,可生產各種導彈和火箭。
第五機械工業局負責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的開發,與原子能委員會和國防科學院等機構合作密切。
第六機械工業局主要研發和生產水面艦艇、潛艇以及海軍相關裝備。
第七機械工業局負責飛機和通信裝備的采購、研制和生產。
除了以上7個機械工業局,總管理局一般負責計劃制定、預算編排、原材料采購和分配。對外貿易局對外名稱為龍岳山公司,負責武器的進出口。朝鮮武器的主要買家是中東國家。“主體炮”曾在上世紀80年代出口至伊朗,參加過兩伊戰爭。另一種170毫米口徑的M—1989型火炮出售給了利比亞和敘利亞等國。在國際市場上,朝鮮的彈道導彈以物美價廉而得到部分國家的青睞。據路透社今年3月報道,朝鮮曾以散件形式,向伊朗出口18枚射程達2500公里的BM—25機動式導彈。
朝鮮軍工領域的另一個重要部門就是成立于上世紀60年代初的國防科學院,它負責與國防相關的所有研究開發。該院設有導彈部、電氣與電子部、金屬與化學材料部和位于咸興的化學研究所、定州的生物學研究所、博川的原子能研究中心、江界的電子制導研究所等40個研究所,此外還包括江界軍事研究院、寧邊原子能研究園等其他科研機構。可以說,國防科學院是朝鮮軍工體系的“大腦”。
朝鮮軍工水平面面觀
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朝鮮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國防工業體系,但有分析認為,朝鮮軍工體系也有弱項。
韓國國防研究院安全戰略研究中心的專家指出,在海上武器制造方面,朝鮮的大型艦艇建造技術相對落后。朝鮮于1982年建造了1艘1640噸級、1.5萬馬力的護衛艦之后,就沒再建造過更大的艦艇。安裝在朝鮮艦艇上的大部分艦炮都是手動式,射擊反應時間長。潛艇建造技術也相對落后,潛艇浮出水面所需時間長,而且噪音大。但是朝鮮的小型高速艇和小型潛艇的建造技術已達到了一定水平。
朝鮮空軍擁有的轟炸機和戰斗機稍顯陳舊,1999年從哈薩克斯坦引進的40多架米格—21戰斗機,沒有安裝對地攻擊精密制導武器,在夜間及全天候作戰能力、抗電子干擾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多弱點。目前,朝鮮僅能進行飛機組裝,每年可組裝生產2至3架米格—29戰斗機。朝鮮空軍曾試圖擁有預警機,并于上世紀90年代至少對一架安—24型運輸機進行了改造,安裝了米格—29戰斗機雷達,但其僅能完成較為簡單的任務。
在信息技術方面,朝鮮的硬件設施落后于韓國,但是軟件技術已達到了很高水平。有報道稱,朝鮮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招收具備計算機天賦的青少年,由自動化大學培養成為專業黑客。據韓聯社今年6月報道,朝鮮軍方首次成立了隸屬于人民武裝力量部總政治局的網絡戰部隊,其主要目的是破壞韓國軍隊的指揮通信網。
遠程火炮和導彈威力不小
美軍對外公開的資料顯示,朝鮮在軍事分界線附近部署了大量的遠程火炮,其中就包括“主體炮”。美國最初于1978年在平壤東南部的谷山發現這種火炮,因此將其稱為“谷山炮”或者“M—1978”。一旦戰爭爆發,朝鮮的遠程火炮可以立即將首爾變成一片火海。此外,導彈也是朝鮮手中的一張王牌。朝鮮研制的“勞動”系列導彈是蘇聯“飛毛腿”導彈的改良型,射程約1300公里。該導彈于1993年5月在東海進行過試射,它的射程可覆蓋日本全境。除了“勞動”系列,朝鮮還有兩種致命武器——“大浦洞—1”型導彈和“大浦洞—2”型導彈。前者的射程超過1500公里,1998年8月進行過試射,一部分越過日本落入太平洋。這種導彈在朝鮮也被稱為“白頭山—1”型導彈,“大浦洞”是以發射場地所在的咸鏡北道花臺郡大浦洞的地名命名的,是國外的普遍叫法。“大浦洞—2”型導彈則是朝鮮正在開發的中程彈道導彈,射程為3500—3600公里,可部分覆蓋美國的阿拉斯加。
軍工體系保國家安全
朝鮮的軍工體系上世紀60年代仿造蘇制武器,70年代獨立生產坦克、軍艦等重型裝備,80年代生產導彈和航空裝備,90年代則在俄羅斯的支持下組裝米格—29戰斗機。雖然遇到經濟困難,朝鮮放棄了傳統武器數量的增長,但其開始重視對小型潛艇等突襲裝備和導彈、核武器等戰略武器的開發。應該說,在“重量級”相近的國家中,朝鮮算得上是“軍事強國”。這與朝鮮提出的“先軍政治”是分不開的。近年來,朝鮮根據國內的實際情況和面臨的外部形勢,提出將“先軍政治”作為朝鮮各項工作的指導方針和生命線。“先軍政治”,簡單來說,就是一切以軍事工作為先,一切以軍事工作為重,軍事是國事中的首要方面。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朝鮮的軍工體系得到了長足發展。
在科技教育方面,朝鮮在困難的歲月里不僅沒有縮減教育經費,而且高等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目前朝鮮是亞洲除日本外國民教育水平最高的國家和人才、技術儲備最充分國家。針對自己資源不足的缺陷,朝鮮選擇微電子和軟件業作為重點突破的領域,在這個領域,朝鮮形成了強勁的研發能力。為以后角逐國際市場預設基礎。
通過以上說明,我們可以設想,朝鮮已經具備了掙脫遏制的基本力量。隨著核武器的擁有,假如朝鮮能夠運用恰當,一個較為廣闊的國際空間就會打開;要不了10年,一個“東方以色列”也許就會出現在國際舞臺。不同的是,朝鮮比以色列具有更廣大的領土和人口。
在本文的最后,筆者試圖解答“威脅論”持有者的不滿:中國為什么要反對“授權動武”?
這里我要問:假如安理會通過決議授權其他國家對朝鮮動武,那么接受這個“授權 ”的會是誰?
是美國嗎?美國在伊拉克的“夾生飯”還沒有咽下去,伊朗還遠遠沒有“夾”到碟子里,他目前沒有能力顧及朝鮮。
是中國嗎?朝鮮除了擁有150萬正規軍,還有數百萬民兵枕戈待旦,這些軍人都是在極為艱苦的環境中鍛煉出來的,單從軍人戰力來講,中國的200多萬“少爺兵”可能不在一個級別。從裝備說,中國顯然比朝鮮具有優勢,但優勢還不具有“代”差的性質,中國還不具有精確打擊能力。假設的中朝之戰,充其量也不過就是一場傳統的人力火力戰,中國沒有任何優勢可言。在可預見的年月內中國不具有單獨對朝鮮打擊的能力。而且美國會不會允許中國去打掉朝鮮現政權建立一個親中國的傀儡政府也是個問題。這個解答你滿意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