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權拋棄盧旺達的背后
宋魯鄭
2008年對于西方來說實在是多事之秋。其主導世界的兩大支柱:自由市場經濟和人權外交均受到嚴峻的挑戰。前者,來自于美國金融危機導致的全球經濟危機,后者則來自于盧旺達對法國乃至西方的指控、伊拉克的大規模人道災難、西方對于西藏和格魯吉亞的歪曲與雙重標準以及而法國監獄和美國關塔那摩嚴重侵犯人權的現實。而被稱為二戰后最為嚴重的盧旺達種族大清洗,則最集中反映了西方人權利已外交工具的真面目。
盧旺達是非洲中部一個僅有八百萬人的小國。1994年,胡圖族總統飛機遇難身亡。瞬間引爆該國長期存在的種族矛盾和血腥仇殺。短短一百天內共造成一百多萬人死亡!兩百多萬人流離失所!面對這一世紀人道災難,一向以維持人權自詡甚至不惜動用武力四處干涉的西方是如何表現的呢?
這場發生在克林頓執政時期的慘案,就需要先從克林頓入主白宮初的外交政策中尋找答案。據美國前國防部部長助理伍茲回憶,克林頓政府上臺初期,曾指示五角大樓研究世界上可能爆發的危機,以供白宮決策使用。熟悉非洲事務的伍茲將盧旺達和布隆迪問題列進名單。很快他就接到了上面的指示:“我們不在乎在盧旺達或布隆迪發生的事情,把它們從名單中去掉。美國的利益不在那里,我們不能把這些無聊的人道主義問題和諸如中東、朝鮮等重要問題混為一談”。這就不難理解美國面對發生的大屠殺所做出的系列反應:當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加利致信安理會,要求派駐維和部隊,美國則只同意在盧旺達保留“最小限度的存在”,安理會決定象征性的僅僅在盧旺達保留270人,職責在于調停和提供人道主義援助。隨著形勢的急劇惡化,當加利再度要求安理會增加維和部隊甚至動用武力制止屠殺,對聯合國有著決定性作用的美國的態度仍然沒有改變:在許多問題沒弄清楚之前就向盧旺達增兵是“愚蠢的想法”----這和幾年后什么也沒弄清、全球甚至西方盟國反對、甚至羅馬教皇都罕見的公開反對、聯合國也不授權就入侵伊拉克形成鮮明的對比。就在大屠殺持續一個半月后,聯合國也終于開始承認盧旺達“或許已經發生了種族滅絕行為”。然而,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奧爾布萊特援引“第25號總統令”向安理會其他成員國施壓力,要求在滿足美國一系列條件之前不得向盧旺達部署增加的維和部隊。
如果美國的舉動與此前在索馬里受挫多少有關的話,而其他西方國家的表現則更是令人難以接受。比利時做為盧旺達過去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殖民地宗主國,有著眾多的利益,因此,在該國擁有最多的部隊和最精良的武器。不料,當10名護送盧旺達圖西族總理避難的比利時士兵被一起殺害后,比利時政府選擇的不是繼續維護人權和和平或者對兇手進行報復,而是將所有維和人員撤出。從而造成了盧旺達局勢的迅速惡化。至于法國----這一在盧旺達獨立后取代比利時的西方國家,根據盧旺達現政府長達五百頁對法國的起訴報告,則是令人發指和觸目驚心。根據這一報告,法國對當時的胡圖族政府的支持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軍事、外交和后勤支援。報告指控法國訓練那些對種族滅絕負責的胡圖族軍隊,幫助他們制定大屠殺的計劃,法國軍隊甚至直接參與了屠殺行動。據四名大屠殺幸存者指控:法國部隊士兵自己犯了罪,讓胡圖族殺手進入受到法國保護的難民營。此外,法軍被指控的其他罪行還包括強奸生還者與謀殺。報告還指控法國政府與軍隊的33名官員參與了種族滅絕,其中包括已故前總統密特朗、前法國總理德維爾潘、前外交部長及總理于貝、前總理巴拉迪爾。雖然到現在,法國政府一直強烈否認同1994年的大屠殺有直接關系,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法國軍隊在大屠殺數周后再次進入盧旺達并控制了西南部地區,而一些手上沾著鮮血的胡圖極端分子就是從法國軍隊控制的地區逃跑的。
在西方眼里人權已成為普世價值的今天,這樣一份嚴重侵犯人權事件真相的曝光照理說應該成為當今世界最為轟動的事件,應該受到全世界人權捍衛者的厲聲譴責、大規模地上街游行、抗議示威。特別是以人權自居的法國人民更應該發揚中法沖突時的精神,向犯下嚴重反人類罪行的法國政府嗆聲!哪些懸掛藏獨旗幟的左派掌控的法國各級政府,更應該懸掛盧旺達政府的國旗,以悼念這些死于非命的非洲人民,向為左派掌權時犯下的反人類罪懺悔。而現今法國政府,更應該肩負起歷史責任,向盧旺達政府誠摯道歉,盡可能的對死難家屬予以補償。然而,這一切都沒有發生!法國的媒體在最不起眼的位置做了輕描淡寫的報道,并依然維持過往法國政府的態度:“法國當年在與胡圖族執政黨打交道時犯過政治錯誤,但是沒有直接參與1994年的盧旺達大屠殺。相反,法國軍隊參與的都是聯合國批準的保護盧旺達人民的任務。”(沒有直接參與,是否暗示間接參與?)而法國外交部發言人在法國政府還未看到起訴報告就一句話完全否定了事。而一向主張“人權高于主權”的法國左派更是保持了耐人尋味的沉默----想想也可以理解,畢竟同時受到指控的還有來自他們左派的密特朗總統。
西方人權外交的實質,即使封閉、落后如緬甸這樣的國家都一清二楚。當緬甸軍政府殘酷鎮壓僧侶的和平游行、當緬甸軍政府對發生的空前災難無動于衷,任百姓自生自滅時,緬甸人民發出這樣的呼聲:美國大兵來推翻軍政府、解救我們吧。可是我們緬甸沒有伊拉克的石油!
附:就在本文結束之際,美國長期以來全力支持的以色列又越境對巴勒斯坦發動自1967年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襲擊。僅僅兩天就造成上千人傷亡。整個阿拉伯世界的抗議風起云涌,歐洲大陸從倫敦到巴黎,再到馬德里等等十幾個主要國家的首都都發生了穆斯林的抗議游行。然而,美國和西方在這個時刻又保持了沉默。這只不過是西方人權外交雙重標準的再一次表演而已。世人也許要問,自由是什么?只是人們自由說話的權利嗎?但我相信,自由更是人民能自由享受食物,能自由接受教育,甚至是自由地在街上散步。請問民主印度4.5億難保溫飽的百姓有這個自由嗎?印度兩億多文盲有這個自由嗎?雖有免費醫療但五歲以下兒童夭折率高居全球前列的印度兒童有嗎?巴勒斯坦人民有嗎?泰國民選總理別說散步的自由,甚至在反對黨的圍攻下連從總理府大門出去的自由都沒有,有的只是翻墻而走的自由!也許今年十一月俄羅斯的民意和國際的評選是最有說服力的答案: 80%的俄羅斯人仍然堅信自己國家的發展方向(放棄葉利欽的民主道路),仍然堅信不論擔任總統還是總理,普京都是百年來該國最英明睿智的領導人。美國著名時尚雜志《名利場》將普京推上了2008年全球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第一名的寶座。理由很簡單,他重振了俄羅斯經濟,還清了巨額外債,重建了軍隊,恢復了國人的自豪感,尋回了俄羅斯的國際影響力。即普京給了俄羅斯人民享受食物的自由,受教育的自由和街頭散步的自由!
美國價值觀的關塔那摩陰影
關塔那摩,美國設在古巴境內的軍事基地,更是美國在海外建立最早的軍事基地,也是美國惟一沒有規定歸還期限的海外軍事基地。而且還是美國跨出本土進行第一次海外擴張的產物:1898年美西戰爭獲勝,強行占領了古巴。盡管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古巴革命政府要求美國歸還關塔那摩基地,但美國一直拒絕放棄。冷戰時,這里甚至一度成為美蘇對抗的最前線。冷戰后,關塔那摩一度逐漸退出世人的視野。不料,“9.11”和其后的反恐戰爭,使得關塔那摩再度成為新的焦點。如果說過去關塔那摩帶給美國的是擴張的榮譽和冷戰時實力的顯示場,這一次,帶給美國的卻是恥辱和燙手的山藥。
2001年美國遭遇空前的恐怖襲擊后,美國隨后全球發動發恐戰爭,并在關塔那摩海軍基地設立專門關押塔利班戰俘和“基地”組織成員的集中營。目前,關塔那摩基地內已關押了來自40個國家的500多名恐怖嫌疑人。然而出乎世人意料的是,一向以維護人權自居的美國就在這里卻公然發生大規模違反人權的行徑,制造了舉世震驚的“虐囚”丑聞。而其唯一的借口因為他們不是戰俘,不能享有戰俘的待遇,國際上有關戰俘的公約并不適合他們。(七十年前,南京大屠殺,日本的自我辯護也是如此:中日雙方尚未宣戰,因此中國軍人無法享受國際公約的戰俘待遇。)由于美國的野蠻行為大大超過國際社會所能接受的底線,美國的西方盟友也對此大加抨擊。德國總理默科爾上任后第一次訪問美國,盡管她還帶著修復因伊戰而損壞的美德關系的重任,但她一見布什,即當面提出強烈批評就是一例。面對國際上的強大壓力,美國政府終于決定關閉臭名昭著的關塔那摩基地。然而,如何處理這些囚犯卻馬上成了美國新的頭痛問題。本來,把這些“仍然危險的囚犯”(美國政府語)放到美國本土是一個名正言順的解決方案,但由于安全原因,最后遭到國內多方激烈反對而作罷。此外,另一解決之道是按這些囚犯的所在原籍國進行遣返。然而,正是在這一點上,卻戳破了美國人權價值觀的皇帝新衣。
美國在阿富汗抓獲的部分恐怖分子中,有多名“東突分子”,而且他們是已被聯合國安理會列入制裁清單的恐怖組織如“東伊運”的成員。中國也曾多次敦促要求美方盡快將他們遣返回中國。本來這是一個既可解決美國由于關閉關塔那摩監獄所帶來的困境,更是符合國際慣例的辦法。然而出奇的是。美國卻拒絕了,而拒絕的理由更是令人不可思議,居然是人權!一個由于嚴重違犯人權、面臨全球壓力才不得不關閉的關塔那摩監獄的美國,卻以人權的理由拒絕中國的正當要求!而更為離譜的是,既然這些人仍然具有危險性,以至美國本土強烈反對接收,美國在拒絕中國的合理要求后,居然在全球尋找第三方接收國。正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義正嚴詞的表示:既然這些恐怖嫌犯如果留在美國會對國家安全和社會利益造成危害,那么美方有什么理由向第三方輸出危害?
美國在全球事關自己的利益上搞雙重標準,國際上早已見怪不怪,而且在美國的歷史上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也出賣過無數的戰時盟友。但哪都是屬于“過河拆橋”。但在反恐尚未完成,中美仍然在反恐戰爭中同屬盟友陣營之際,美國就發生了“河還沒過就拆橋”的舉動,實屬空前。當然,這種舉動仍然有著漂亮的包裝:人權。這不由得使人想起當年美國借美西戰爭占領菲律賓遇到當地人民的強烈反抗,美國一方面殘酷鎮壓,一方面仍然振振有詞的歷史場景。美國當時的總統麥金利聲明:“我們沒有什么別的辦法,只能鎮壓這些起義。這塊土地是我們的。我們要給他們帶去文明”。“我們在菲律賓的旗幟既不是帝國主義的大旗,也不是壓迫的象征,而是自由的旗幟,是希望和文明的旗幟”。一位戰地將軍則寫信道:“也許需要殺掉一半的菲律賓人,才能使剩下的那一半進入更高水平的生活”。美國就是以這種邏輯來到這個世界,并憑著這種邏輯迅速發展壯大至今。但中國古語: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多行不義必自斃。關塔那摩也許就是這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2009美國:“槍桿子里面出民主”時代的終結
2009年,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非洲裔總統奧巴馬將入主白宮。小布什,這個被稱為有史以來最為糟糕的領導人將退出其馳騁八年的歷史舞臺。不管新總統將給美國和世界帶來什么變化,但至少有一點,小布什時代引發強烈反對和爭議的單邊主義將會終結,其向全球強行輸出價值觀的做法將會改變。阿富汗和伊拉克這種“槍桿子里面出民主”、依靠暴力和謊言建立和維持民主的做法將不復存在!
美國的單邊主義傾向在冷戰結束時就已露端倪,但由于歷史的慣性,美國在整個九十年代仍然對其西方盟友和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保持“必要的尊重”。比如第一次海灣戰爭,就是在得到聯合國授權(蘇聯和中國都沒有反對)并組建一只多國部隊達到解放科威特的目的。無論是目標、程序還是手段都符合公認的國際準則。但到了科索沃戰爭,美國依靠的就是地區組織北約而不再是聯合國了。盡管沒有聯合國的授權,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仍然對一個主權國家狂轟濫炸,直接粗暴踐踏了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準則,聯合國的權威也大大受損,開了冷戰后武力干涉別國內政的危險先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開始成為西方政治的主流。美國的做法,不僅遭到了全球范圍的反對和抗議,更激化了西方與其以外世界的矛盾。而這種矛盾的最終攤牌是由小布什來完成的。
2001年,小布什以爭議的選舉結果入主白宮,其強悍的牛仔風格立即展顯無遺。僅就中美關系而言,小布什在極短的時間內一下就引爆了中美兩國間所有的引信:大規模向臺灣出售武器、高調會見達賴、首次公開表示要保護臺灣。隨后兩國更發生了撞機事件。雙方關系瞬間陷入高度緊張,中美必有一戰的觀點在各自國家頗為流行。美國對已經崛起的中國尚且如此,在國際上對待其他國家就更為極端和飛揚跋扈。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在小布什上臺不足八個月,美國遭受了人類歷史上空前的恐怖襲擊:“9.11”。可以說,“9·11”事件并不是偶然的,它的發生,正是后冷戰時代美國霸權主義的產物。之后,美國利用全球對其的廣泛同情率先用兵阿富汗,推翻了塔利班政權。但從國際法上講,美國的做法并站不住腳。首先,美國遇襲不是國家間的戰爭行為,而是恐怖組織的個人行為(這也是為什么關塔那摩監獄虐囚丑聞發生后,美國以他們不是戰俘不能享受國際戰俘條約做為借口的原因),阿富汗本身也并沒有參與。其次,由于阿富汗和美國之間并沒有簽訂任何引渡條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拒絕交出涉嫌恐怖行為的拉登等人,是符合國際法的。阿富汗引渡或者保護拉登完全是一個國家主權的行為,無可厚非。而且即使一國與另一國有引渡條約,另一國也完全可以某種理由拒絕引渡。比如已經廢除死刑的國家可以拒絕將犯罪嫌疑人引渡給沒有廢除死刑的國家(美國并沒有廢除死刑)。另一方面,相互間即使沒有引渡條約的國家,也仍然可以通過“友好合作”方式達到引渡的目的。如美國曾將外逃的經濟罪犯余振東交還給中國。再比如美國由于發生大規模侵犯人權的丑聞,2008年不得不計劃關閉關押反恐戰爭期間俘虜的關塔那摩監獄,需要處理的戰犯中有17名來自中國的“東突分子”。盡管中美兩國還是反恐盟友,盡管中國提出遣返(實為引渡)要求,盡管美國本土也拒絕接受這些“仍有危險”的囚犯,然而,美國仍然以人權做為借口拒絕中國的合理要求,也是一例。第三,美國在阿富汗戰爭相對于上世紀的科索沃戰爭又進了一步。不僅未有訴諸聯合國甚至連北約的旗號都不打了,只是美國的幾個鐵桿盟國或美國一手扶持的國家(如高加索小國格魯吉亞和東歐部分國家)一手包辦了。然而相對于兩年后的伊拉克戰爭,美國這次的表現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2003年,時逢經濟衰退的美國再次把目標投向了伊拉克。然而,這一次美國遇到了國內外空前的反對和阻力。他的西方盟國法國、德國都站到了反對的第一線。甚至美國這個基督教國家,總統就職宣誓都必須手按圣經的國家,竟然十分罕見的遭到羅馬教皇的公開反對!(耐人尋味的是美國扶持的、一向主張和平的達賴集團保持了沉默。)美國面對通過聯合國將無法達到目的的情況下,干脆繞開聯合國,僅僅聯合了英國等少數盟國就用武力推翻了薩達姆政權。阿富汗戰爭,美國還有一個反恐的理由,但這一次美國就什么借口都沒有了:既沒有薩達姆與恐怖組織合作的證據,也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憑據,僅僅是以“企圖擁有”這等莫須有的名義入侵了伊拉克。美國占領伊拉克后,自然什么也找不到,面對這種尷尬場面,美國政府只好以“情報錯誤”搪塞了事。而幾年后,真相才大曝于天下:一是情報部門為迎合布什而將情報修改。二是美國情報人員用五十萬美元收買了一位伊拉克高官,偽造了一封給薩達姆的信。而這位高官一收到錢就消失的無影無蹤。至此,美國用暴力和謊言建立和維持的伊拉克民主政權真相才水落石出!只是世界要問:一個靠暴力和謊言建立并維持的政權是民主政權嗎?也許,當小布什卸任前最后一次訪問伊拉克而遭到出席新聞發布會一名憤怒的記者不顧一切地用兩只鞋子這一阿拉伯世界最為傳統和極端的羞辱方式歡迎他時,這個答案已經昭然若揭了。與此相對應,四面楚歌的小布什在國內的支持率創下難以置信的新低,達到了24%, 而在“水門事件”中的尼克松的支持率還有34%。美國自二戰之后,還沒有一位總統的不支持率超過70%!
美國占領伊拉克五年,把這個中東地區曾經教育水平最高、醫療設備最為先進、基礎設施最完備的國家,變成了世界最不安全、腐敗排名高居全球倒數第三的國家!而美國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四千多名軍人的生命、八千多億美元的軍事支出。當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演變成金融危機再演變成全球的經濟危機一刻,捉襟見肘的美國政府不得不考慮結束伊拉克占領的問題了。也就在小布什訪問伊拉克的同一時間,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宣布美國在伊拉克的使命目前已經進入“最后階段”。剛剛在大選獲勝的總統候選人奧巴馬也宣布上任后將從伊拉克撤軍。正所謂,物極必反,美國小布什總統八年信奉的“槍桿子里面出民主”的單邊霸權主義終于走到盡頭,美國也終于明白靠武力是打不贏這場價值觀大戰!2009年的世界也許將迎來二十一世紀一直期盼而遲遲無法來臨的和平曙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