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次貸危機與當代資本主義
[日]伊藤誠
?。ā董h球視野》摘自2008年7月《理論視野》)
[提要]美國次貸危機導致了消費需求、企業盈利和就業形勢的惡化,表明了新自由主義政策的破產。次貸危機的影響,使人們強烈地感受到需要關注金融問題,有必要重新探討經濟政策的公正和公平運用的實現途徑等問題。
次貸危機是隨著美國住宅金融中面向低收入階層的所謂次級貸款出現問題而對各種經濟活動造成破壞性影響的總稱。這種影響從美國蔓延到全世界,各種金融機構和金融資產遭受到廣泛而嚴重的沖擊。
這種次貸危機使人想起了日本經濟于 1980年代末出現巨大泡沫膨脹及伴隨其破滅所經歷的經濟危機。在當時日本的泡沫景氣中,除股票市場的投機性交易膨脹之外,同時還包括了住房價格上升及其促進因素住宅金融膨脹。但是,這次美國次貸問題則是在先前被稱為新經濟的信息關聯企業的股票的投機性交易景氣于2001年破滅之后,在由住宅市場的泡沫性交易膨脹所單獨支撐的第2波景氣中醞釀形成的。這一點是其特異性。
一、次貸急劇膨脹及其破裂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直到80年代,美國的住宅金融一直是以民間的儲蓄貸款機構(S&L)為中心、以聯邦抵押金融公庫為補充而發展擴大的。80年代,S&L出現了兩次危機。在這些危機中,有數百家S&L破產。據估算,包括存款保險制度(機構)的損失在內,S&L危機所造成的損失總額達1500多億美元。由此,一直持有債券到到期為止這種美國的住宅金融模式走到了盡頭,90年代以后,就出現了向證券化模式的轉變。
1996年以后,在新經濟景氣下,美國住宅市場重新活躍,同時從消費者角度來看住宅貸款的主力變成了抵押貸款公司。很多抵押貸款公司并不吸收存款,伴隨著住宅貸款的證券化,就可以擺脫資金制約和高通脹下倒掛問題,而且不受州際限制地持續擴大業務。大型商業銀行和儲蓄金融機構都紛紛以子公司形式參與該業務。
在此過程中,面向次貸階層的抵押貸款由于一些原因成為可能,從而急劇擴大。
第一是政策性管制的廢除。過去存在州政府對住宅貸款利率的上限管制,與信用等級相適應或相匹配的利率設定和產品設計不可能實現,但其管制被解除后,就易于住宅貸款的擴大。
第二是促進性政策方針的作用。特別是1977年的地區再投資法和1982年的選擇性抵押權交易均等法等對面向次貸階層家庭聚集地區的住宅貸款產生了誘導作用??梢哉f,其政策目的在于通過引導民間資金來開發移民勞動力等低收入者聚集的貧民窟地區。
第三是技術創新。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信貸得分等個人信用等級評價體系的完善,當初低利率的浮動利率、最初只償還利息甚至是低于利息的還款、允許以后逐漸增加還款的融資等靈活且最初吸引低收入階層的融資產品的精細設計和管理成為可能。
第四是非金融企業過剩資金的推動作用。大型非金融企業強化了脫媒趨勢,新經濟泡沫破滅后,美國的各種金融機構不得不將其貸款重點放在擴大住宅金融上,以便為過剩資金尋找國內運用的出路。這與2001~2005年旨在實現景氣恢復的低利率政策一道成為抵押貸款公司住宅貸款擴大和促進次級貸款膨脹的重要原因。
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美國住房貸款不斷擴大,到2006年累計余額高達13萬億美元,與GDP規模相匹敵。其中,次級貸款尤其是2001年以后急速增加,2006年占總住宅貸款的20%,累計余額占13%左右(1﹒7萬億美元)。如果平均每筆貸款為20萬美元、平均每個家庭為3口人的話,就有850萬個家庭共計2550人靠次級貸款獲得了住房?;仡櫼幌拢Y本主義在近代以后的發展中,其金融體系的基本職能是動員社會閑散資金用于資本主義企業的積累擴大。從19世紀末開始,勞動大眾的積累也作為社會閑散資金的組成部分而被利用。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對象的重點是資本主義企業。盡管在外圍存在著高利貸和當鋪這種消費信貸。但這些不同于資本主義金融體系的中心職能,屬于處于外圍的其他系列,其規模很小。然而,資本主義發展到當代,隨著其大企業推進脫媒化,對產業性投資進行充分融資的機會減少,由此,導致了消費信貸和住宅融資的重新啟動,以勞動大眾為融資對象的攻擊性貸款得到擴大。
在日本80年代末的泡沫時期也能夠看到這一點。由投機性交易推高住宅價格,引誘勞動者家庭借款,結果導致巨大損失。這種住宅融資的攻擊性推銷,只能成為銀行等各種金融機構新發明的現代化大規模的剝削手段。好不容易得到的住宅被扣押,被銀行轟出家門。從這種多數人的立場來看,次貸被稱為掠奪性貸款也毫不奇怪。
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反復出現過多次伴隨著投機性金融交易擴大的泡沫膨脹及其破滅的過程。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資本主義的信用體系,一方面具有實現社會閑散資金的動員利用的合理性功能,另一方面又具有難以擺脫根本性的投機不穩定性。次貸危機揭示了資本主義金融體系內在的不穩定性。這次危機的確產生于對勞動大眾的住宅貸款,導致了泡沫及其破滅。從中,可以認識到當代資本主義動態變化的特征。
美國金融企業的利潤總額在上世紀70-80年代只是非金融企業的利潤總額的5分之1,到2000年上升到2分之1,目前進一步上升到7成以上的水平。這種金融產業部門的膨脹并不是主要靠將存貸利差作為主要收益源泉這種傳統型銀行業務,而是主要靠由證券等金融產品的開發、推銷、交易、信用擔保等所獲得的手續費、保險費、金融產品及衍生金融產品的投機性交易的差價收益。次貸也成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這一側面來看,以當代美國為先進模式的資本主義強化了新的證券化資本主義或金融化資本主義的特征,而且被證券化的金融產品在全球推銷、流通和被持有,由此,當代資本主義出現了全球證券資本主義或全球金融資本主義的重要特征。
作為其組成部分而以大規模擴大的住宅抵押貸款為基礎的各種證券,只要住宅價格持續上漲,就的確可以被視為高回報且風險被分散控制的投資對象,而且看上去給予其高評級的評級公司也會繼續被信賴,保險公司似乎也可以繼續發揮作用。但是,到2006年,長達10年的美國住宅市場的投機性景氣達到了頂點,住宅價格一下降,次貸階層的還貸就出現問題,抵押房產被扣押就增多。同時,各種次貸關聯證券的信用風險增大,其價格下跌,其流動性下降,評級被一起調低,保險公司也頻頻發生倒閉危機,各種金融機構和各種投資基金的損失不斷增加,從而導致其危機的發生和惡化。
這次次貸危機的爆發當然是由對次貸階層的住宅貸款的信用風險引起的。2008年初,在浮動利率下的次級抵押貸款中,超過90天未能還款的件數或處于凍結狀態的不良債權的比率已經上升為總件數的21%,是2005年的4倍。特別是次貸急劇增加的2004-2006年期間實行了2-5年的利率優惠,隨著優惠期的結束,這些貸款將陸續迎來重新調整貸款條件的時期。一般認為,尤其是2008~2009年前后,次貸危機的壞帳將堆積如山。估計最終難以償還的次貸總額將達到2000~3000億美元。將其包裝起來的多重證券的價格損失額是否會遠遠超過次貸損失額,目前還難以判斷。這次次貸危機未來的走勢和影響如何,世界金融市場彌漫著猶如踏入地雷陣的憂心情緒。
二、影響與對策
次貸危機使2001年以來靠住宅市場投機性泡沫支撐的美國經濟景氣出現逆轉,導致了消費需求、企業盈利和就業形勢的惡化,造成從金融部門到非金融部門的宏觀經濟正在走向真正的衰退。美國出現的經濟危機也正在極大地震動著世界經濟。
由30個發達國家組成的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于去年5月預測,美國經濟因次貸問題而難以避免經濟下滑,其實際增長率將從2006年的2﹒9%降低為2007年的2﹒1%。但是,歐洲將接過美國的接力棒,出現靈活的再調整以推動OECD各國的增長。這種展望認為美國的次貸危機可以與整個世界經濟的走勢相分離。然而,當年日本由巨大泡沫破滅所導致的經濟危機逐漸傳導到周邊諸國,最終于1997年爆發了亞洲經濟危機。參照這一經歷,并且考慮到美國的景氣接力棒從新經濟傳遞到住宅市場的過程,這次同樣可以預期隨著危機的傳導,一些國家將遭受打擊。
對上述分離論也有反論。2007年11月歷史唯物主義雜志在倫敦召開大規模國際會議,會上指出:美國正承受著空前龐大的國際債務壓力,通過新經濟景氣和此后的住宅市場景氣在世界經濟中心維持了最大的消費市場,支撐了美元的相對價值,持續發揮了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功能。這種結構狀況達到了極限且正在瓦解,因此次貸危機的影響不可能僅僅限于美國經濟的下滑,反而很有可能對整個世界經濟造成連鎖反映,使之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而且會導致世界經濟的重組。這種展望作為現實可能性之—,希望我們關注。
實際上,在多重證券化累積的美國次貸關聯抵押擔保證券中,英國和一些歐盟國家等投入了大量的世界性資金,所以有關金融機構和對沖基金的損失、證券市場的混亂麻木不斷對世界各地造成沖擊,對實體經濟也產生了壓力。美國經濟下滑對其他國家出口相關產業的影響、以及原油等初級產品價格上升所造成的壓力等也令人擔心。受此影響,OECD也于2007年末大幅度向下修正了預期經濟增長率。
本來就經濟調整下降將到何種嚴重程度還存在著認識上的分歧。有一種觀點認為:1929年爆發的大危機也持續惡化了3年多,所以這次危機也正在走向大崩潰。還有一種觀點從左派立場出發,反對削減社會保障開支,反而要求擴大社會保障開支,認為不應該過分強調擔心經濟危機導致財政惡化?,F實形勢的發展,恐怕會處于兩種觀點之間。日本巨大泡沫破滅以后爆發了亞洲經濟危機,美國在新經濟泡沫破滅后,這次又爆發了次貸危機。在這些危機中,盡管金融資產的損失對GDP比可以與大危機時的美國相匹敵,但是,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1930年代那種各發達國家經濟的大崩潰。這是為什么呢?緩和金融危機的損失、沖擊的機制和能力在哪里呢?其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使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當代資本主義。
總之,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表明了新自由主義政策的破產。對住宅金融及其多重證券化管制的放松和廢除,在強調個人承擔風險的同時促進人們獲取住房資產及從中產生的抵押債券的證券交易,這些都是信奉市場原理主義的新自由主義的主張。我們看到,隨著這次危機的惡化,其對策也是事后性的、市場追隨性的,而且是不協調的和不公平的。
例如,在2007年8月次貸危機已經明顯暴露,當時需要應對對策,而布什總統卻說“投資者的救援不是政府的工作”。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也明確說到“投資者自己進行投資決策且保護投資結果,這不是FRB的責任和義務”。與此同時,布什政府提出了“主動規避新的損失”的政策方針。
但是,面向避免新的損失的政策內容有:聯邦住房局(FHA)面向未來充實住宅貸款保險制度,要求已有住宅貸款的借貸雙方自己努力,要求放寬償還條件,靠大銀行來緩解次貸問題,設立旨在實現ABCP市場復蘇的特別基金等等。這些措施多為事后性的,沒有強制性,而且極力回避財政開支。作為其支柱的FHA充實保險措施也附加了一些條件:沒有在利率條件變更以前延期還款,有繼續被雇用的履歷。因此,新的接受援助的對象只有8萬人,加上利用原來FHA保險項目的增加人數,也不過才24萬人左右。債務人援助組織稱:“扣押狀況達到了住宅貸款史上最差的程度”,今后數年間至少有220萬人將失去自己的住房。目前的對策,遠遠不足以消除上述威脅。
實際上,美國政府和美聯儲的對策是將重點放在減輕和救助大型金融機構、機構投資者、富裕階層的金融資產損失。其政策方針之一是盡快確認和公布次貸危機所造成的損失和困難的信息。
在當時的日本,泡沫破滅后,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不良債權信息一直不透明,每年都追加,最后確認達78萬億日元相當于占銀行貸款總額的12%。公布這一信息時已經到了1998年。因此,使人想到了央行降息和對銀行投入公共資金等政策的遲緩和日本經濟蕭條的延長。有人從中解讀出: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就需要準確而透明的信息。只要提供準確而透明的信息,市場本身就應該有效地發揮最佳調節作用??梢哉f,這種觀點的背后是對市場原理的崇拜。的確,在次貸危機中,美國和歐盟都公開發布了各金融機構的損失和困難的信息,中央銀行和政府金融監管機構的有關對策盡管有時遲緩,但其速度遠遠超過了當時的日本。但是,在最快公布信息且采取拯救措施的英國,也有導致諾贊羅克銀行遭受擠兌的例子。果真盡快公開各家金融機構的困難和影響的信息以及實施救援,也有可能還是難以判斷金融危機能夠緩解到何種程度和看不清楚今后的走勢。
到目前為止,在為了緩解次貸危機的影響擴大而采取的對策中,最重要的的就是聯邦儲備銀行降息,促進市場利率的下降。隨著危機的惡化,為了滿足金融界的強烈要求,聯邦儲備銀行將2007年8月的6.25%的利率經過數次調低,降到2008年4月的2%。在由原油及其他初級產品漲價所推動的通脹高起的趨勢中,應該說它是破例的充滿了矛盾的政策。這種低利率政策又使世界性過剩資金的投機活動涌向初級產品市場進行投機性交易,由此造成的通脹,加上就業形勢的惡化,正在給勞動大眾和社會弱勢群體造成巨大的困難??梢詳嘌?,伴隨著這種作用的利率政策,明顯是為了照顧因次貸關聯證券的價格下跌而陷入虧損和流動性短缺困難的金融機構、機構投資者的利益。預期,該政策可以有效地通過緩解金融危機對股票價格及其他證券價格的打擊來緩和金融危機。實際上,它在某種程度上也發揮了上述作用。
日本也出現過以下情況:利率的大幅度而迅速的降低并沒有直接影響到住宅貸款利率等償還條件的變更,其變更一般被推遲,或者只限于很小幅度。特別是美國的住宅金融市場被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多重化,借款人不知道債券所有者在哪里,更改條件的交涉也難以實現。因此,在住宅市場上利率降低并沒有起到有效緩解資產價格下跌的作用,住宅價格下跌反而持續,甚至還有加速的跡象。靠次貸得到的住房由于不能償還貸款而被扣押,喪失了住房,其中變成無家可歸者的人數依然持續增加。
擔心這一事態的發展,美國眾議院于今年5月由民主黨議員提出議案,避免因不能還貸而扣押房產,作為緩解危機根源的對策,以金融機構承擔部分費用為前提,投入3000億美元的公共資金用于救助借款人。這一法案已被眾議院通過。它與過去新政中住宅金融對策的精神很接近。但是,布什總統表示,即使參議院通過,也不會贊成那些將導致國民負擔增加的法案,明確擺出了將拒絕簽署的姿態。
這種姿態與3月份面向富裕階層和機構投資者、旗下有多家對沖基金的大型投資銀行貝爾斯登面臨倒閉危機時美國政府的姿態形成了鮮明對照。當時,伯南克行長和保爾森財長開始積極干預救助,勸JP摩根收購貝爾斯登并為其300億美元的不良債權提供信用擔保,同時政府還宣布,為救助金融機構,政府有關部門還將購買總額達3000億美元的住宅融資擔保證券。這一姿態與去年8月總統明確表示“救助投資者不是政府的工作”這一方針大相徑庭。有評論道:美國對金融危機的應對方針難道不是不公正的裙帶資本主義嗎?
在日本當大銀行等出現不良債權問題和面臨經營危機時,也有過于龐大而不讓倒閉的說法。為了避免對整個經濟造成影響,投入了公共資金以進行銀行的重組或者緩解其經營困難??墒牵斨行∑髽I經營困難或倒閉時,當一些人在泡沫時期背負很多住宅貸款債務而隨后遭遇資產價格下跌卻不得不償還貸款時,政府卻沒有采取救助措施而是強調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自己負責原則。可以說,這是按市場參與者大小差別所采取的不公正的政策。最近包括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在內的機構投資者本來就擔負著管理運用勞動大眾的金融資產的責任,所以,緩解大型金融機構倒閉所造成的金融危機的損失、防止證券價格出現全面下跌這些政策也不能說只對少數富裕階層和大企業有利。
隨著次貸危機的影響及其對策的實施的變化,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需要關注金融問題,有必要重新就金融問題來探討經濟民主主義的意義、經濟政策的公正和公平運用的實現途徑等問題,而且這種探討應該充分并對社會開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