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美國政治的游戲!(下)
本報記者 陳曉晨發自北京
三、石油基本面的真相與迷思
“石油峰值論”是石油巨頭的工具
《第一財經日報》:讓我們從原油期貨投機回到石油基本面的討論上。本報曾于9月1日刊登了對世界石油峰值研究會主席夏爾·阿列克列特先生的訪談。他的一個核心觀點是,石油生產即將達到峰值,這是造成油價高企的背景。
恩道爾:我們首先看現在誰在擁護“石油峰值論”:前BP地質學家科林•坎貝爾(Colin Campbell)和德克薩斯的銀行家馬修•西蒙斯(Matthew Simmons)。毋庸質疑,他們都是“圈內人”。
《第一財經日報》:您也是“石油峰值論”的擁護者。您的暢銷書《石油戰爭》里也談及了這一點。
恩道爾:我確實曾經是。2003年的時候,我確實是鼓吹過“石油峰值論”,因為除了這個理論以外,沒有其他原因能解釋美國為什么敢于冒那么大的風險入侵伊拉克。
“石油峰值論”認為,任何油田的產量都會在一定時期后下滑;世界石油資源是有限的;儲量大、容易開采的都已經開采了,剩下的都是小型的、難于開采的。那么,基于這個理論,當很多大油田產量開始下滑,這些公司把注意力轉向了由國家控制的兩伊油田,并視其為最后的廉價易采油源。中國與印度迅速上升的石油需求促使美國下定了通過軍事手段盡快控制中東石油的戰略決策。因此,美國就冒那么大的風險入侵伊拉克,在我當時看來,合理的解釋只有一個——開采伊拉克的油田,以解布什背后的石油集團的燃眉之急。
《第一財經日報》:聽起來確實不錯。
恩道爾:不過,后來我發現事情不是這樣,我們都被西方石油巨頭欺騙了。
我想我在此必須向《石油戰爭》的中國讀者說明這一點。很不幸,我在意識到錯了的時候,第一批印刷已經完成并推向市場,大約有35000名中國讀者讀到了這個錯誤的譯本。當然,此后譯者修改了相關章節,以反映我個人的反思。
在修改后的新版本中,我談到我懷疑“石油峰值論”——這種論調尤其在網絡上盛行——是大公司和英美金融機構用來宣傳的工具,以證明高油價是合理的。
我們腳下有足夠的石油
《第一財經日報》:為什么這么說?您有何證據?
恩道爾:早在50年代,蘇聯就已經得出結論,石油供應的極限只受制于人類可及深度的地球內部在地球形成期所包含的碳氫成份的多少。能否得到石油實際上只受制于超深鉆井能力。蘇聯人的另外一個認識是,那些被認為已經枯竭的油田實際上是可以繼續利用的,這被稱為是“自充式”油田。 蘇聯人認為石油在地球深處生成,那里的高溫高壓環境類似于鉆石生成的條件。
憑借這一全新理論,蘇聯陸續在西方地質理論認為是無油氣存在可能的區域發現了大型油氣資源。位于俄烏接壤地帶的第聶伯-頓涅茲盆地最具代表性。另外,蘇聯人在曾被認為是石油荒原的西伯利亞,在晶基巖層打到了石油,開發出了11個大油田和一個巨型油田,規模不小于阿拉斯加北坡。在蘇聯解體前后,這些區域相繼投產。今天俄羅斯能夠出口油氣資源賺取大量外匯,還是仰仗“非生物起源論”的幫助。
《第一財經日報》:不過,“石油峰值論”的鼻祖哈伯特(Hubbert)確實認為油井產油量呈鐘型曲線,一旦峰值出現,產量必然走下坡。他曾經成功的預言了美國本土48個州的石油產量將在1970年左右出現峰值,而事實恰恰如此。
恩道爾:不是這樣的。上世紀70年代美國石油產量下降并不是因為石油真的枯竭了,而是因為美國石油巨頭在上世紀60年代在中東開采了大量廉價原油,在美國市場傾銷,導致很多中小石油企業停產。
《第一財經日報》:所以說哈伯特的預測只是巧合?
恩道爾:沒錯。另外不要忘了,哈伯特本人就是美孚的人。
《第一財經日報》:所以您現在重新審視“石油峰值論”?
恩道爾:這是在經過了越來越細致的研究后得出的結論。簡言之,“石油峰值論”是一個迷思[f1] 。
事實上,油價從五年前的25美元一路到達迫近150美元的位置,這完全是金融機構的操縱。不過,怎樣向消費者說明這一情況?畢竟,供求面沒有太大的改變,而價格改變了很多。因此,必須用一些宣傳手段。期間,確實很多人上了“石油峰值論”的當了,包括我在內;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問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一財經日報》:石油開采的成本如何?
恩道爾:這取決于在什么地方開采。據我了解,在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油田,開采成本只有1.5到2美元/桶。北海油田的開采成本就高多了,大約10到12美元/桶。即使是在最艱難的地區,比如加拿大、委內瑞拉,成本也不過15到20美元/桶。
《第一財經日報》:世界石油的總儲量的數字到底是什么?我們從IEA和BP看到的數據都是不同的。
恩道爾:他們不會告訴你!很有趣的是,最近我從BP那里拿到的一些信息。你知道他們是如何計算石油儲量的?他們居然是按照以目前的成本價能夠開采出多少油來計算儲量!BP將各個環節的成本加起來,按照25美元/桶的成本計算儲量。我想,如果按照50美元/桶的成本計算儲量,儲采比能到300!當然,這個似乎夸張了一些。但是,40左右的儲采比顯然是打了折扣的。
《第一財經日報》:也就是說,石油公司不會透露全部儲量?
恩道爾:是這樣。
四、中國的石油戰略
中國應建立與產油國直接交易的平臺
《第一財經日報》:不管“石油峰值論”的真偽,有研究表明,中國境內的石油開采確實將在一定時期之后達到頂峰。您認為,中國是否應該提前合理規劃境內的石油開采?
恩道爾:中國應該向俄羅斯、烏克蘭的科技機構學習。他們在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非生物起源論”的研究和勘探,他們還在越南根據這一理論開采了石油。中國應該加強這一方面的研究,基于這一理論加強在海外的勘探和開采。西方石油巨頭對這一理論不感興趣,他們想方設法保住英美金融集團的優勢。
傳統的石油生成理論可以幫助中國找到一些小規模的油田,但是要想有大的發現,必須考慮我說的問題。
此外,中國還應該在境外找油。目前,中國的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投資太少了。
《第一財經日報》:少到什么程度?或者說,與西方石油巨頭相比較如何?
恩道爾:中國公司以中國石油(601857,SH)為例。按照公布的數字,中石油2007年的儲量大約是18.5億噸,但其中海外分額占比還不到20%;2007年總產量1.4億噸,但海外產量才只有6%。與此形成對照,BP的儲量大約13.75億噸,比中石油小,但是基本上是海外的資源,占比達92%左右;2007年總產量1.2億噸,也略小于中石油,但是海外產量就高達90%。??松梨趦α窟_15億噸多,海外比例80%左右;2007年產量超過1.3億噸,海外比例達85%。
如果說到天然氣,情況就更是如此了。2007年中石油天然氣儲量大約1.6萬億立方米,但其中海外分額只有1%左右。BP儲量略小于中石油,只有1.25萬億立方米,但是海外資源占比超過93%。??松梨趦α看蠹s1.9萬億立方米,海外比例則是80%左右。這些數字似乎能說明一些問題。
《第一財經日報》:中國正在實行走出去的戰略。
恩道爾:以我的觀察,中國自從21世紀以來,正在開始全球鋪開找油。這是很好的。中東、伊朗、蘇丹、乍得等都非常重要,因為那里是沉積盆地的主要分布地區,特別是達爾富爾。這也是為什么布什政府堅稱達爾富爾發生著“種族屠殺”,并抹黑中國。這是因為布什家族不想讓中國在那里開采。
《第一財經日報》:不過,在中國的海外石油戰略布局中,哪個方向是優先考慮?
恩道爾:從地緣政治的角度,最重要的石油伙伴是俄羅斯。當然,這也是最難的。俄羅斯是世界的“心臟地帶”,也是蘊藏巨大油氣資源的地方。上海合作組織是一個好的開始,它給了中國、俄羅斯和中亞國家一個平等協商的、建立信任的機制,為這些國家提供了一個資源開發的合作平臺,使得這些國家可以脫離華爾街那幫人的控制。
對于中國來說,最好的辦法是建立一個由中國、印度這樣的石油消費國和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這樣的產油國之間的直接交易的平臺。這樣,就不必受紐約商品交易所的擺布。
[f1]“Myth”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